第30章 归去之谜
历史有个规律,就是喜欢把那些举足轻重的人的归宿写成一个谜。
李自成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可谓好好耀武扬威了一番,他攻克北京城,推翻明王朝,箭射承天门,算是过足了瘾,但最后却下落不明。
有史书记载:“……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通山县志》中的记载:
“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更有人说他去夹山寺出家了……到底哪个真哪个假,此时已不得而知。
拿破仑也算是半个天才,但是,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疡,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也有一说是蒙托隆伯爵因为受到英国人的贿赂以及急于继承拿破仑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而给拿破仑的葡萄酒中长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仑慢性中毒。
明成祖朱棣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人,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人:在他在位的30年间,一支由人称“三保太监”率领的船队先后七下西洋。
其目的何在呢?《明史·郑和传》上有12个字的解释: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纵迹之。”这12个字诚为拨开这段若隐若现的历史迷雾的千古之论。那个派遣郑和下海远行的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不惜血本,完全是为了捕捉据云漂流海外的他的侄子与政敌,明朝第二任皇帝明惠帝朱允炆。这个已经失去了一切的朱允炆为什么竟会使拥有一切的成祖皇帝朱棣感到如骨鲠在喉呢?朱允炆真的在“靖难之役”后逃亡在外、云游四方吗?
这些人的去向,都是一个谜,历史就是由无数的谜团组成的。
仓央嘉措的去向,也是一个谜。
公元1706年,对于仓央嘉措来说,是一个永劫之年,抑或是一个解脱之年。只是,因为仓央嘉措的尸骨未得见,众生便执迷。宁愿相信他生,绝不希望他死。于是,关于仓央嘉措的终局,便开始众说纷纭。根据前人的总结,那么多的说法,总结起来大约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死亡说、遁去说、五台山说。
死亡说关于“死亡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自杀说”,就是说仓央嘉措在青海投湖自尽,因为他的足迹是从那儿开始消失不见的。
这个说法是根据当地的一个习俗流传下来的。青海湖的地方有一种习俗,就是藏族的民众每年会向青海湖里投掷食物,据说是流行了三百年,是从仓央嘉措失踪之后开始流行的。
看到这儿有点眼熟了吧?对,跟咱们古代的屈原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艺术天才,两个人都是跳水自尽的,而且,两个人后来都受到了莫大的崇敬。屈原是抱着个石头跳水的,据说跳下了汨罗江;而仓央嘉措不知道有没有抱石头,他是沉湖而死。以后大家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要记得,在遥远的西藏,有一位屈原的知音,他叫做仓央嘉措,是一位活佛。
第二种说法是“病逝说”,这个说法看上去也合情合理,仓央嘉措在执召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形容憔悴,病骨支离。一个在深宫养尊处优的少年活佛,经过了长时间的长途跋涉,身体的劳累加上心灵的屈辱,不得病才怪呢。
当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加上随行的大臣,还有后宫嫔妃,王子公主,总共一万多人被俘获到东北——当时金国的首都。路上行进了一年多,等到那地方的时候只剩下了几千人。
据说被押解的人,所受种种酷刑可想而知,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仓央嘉措有可能是病了,但是病了就一定是死了吗?不一定。
但是反过来,“病逝说”观点有很坚实的史料证据,这就是《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题:
‘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假达赖喇嘛行事悖乱,今既在途病故,应行文将其尸骸抛弃。
’从之。”类似的记载也出现在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的《起居注》中。
此外,民国时期洪涤尘着《西藏史地大纲》中说,“假达赖行至青海,病死,时年二十五岁,康熙四十六年也”。
(这里说的“二十五岁”是虚岁)我国藏学学科的创建者之一的王辅仁与索文清合着的《藏族史要》
中也持此观点,“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仓央嘉措在解送途中,病死在青海湖畔”。
第三种说法叫做“谋杀说”,说仓央嘉措是被人害死的,当年仓央嘉措一行人来到青海湖的时候,康熙皇帝诏谕恰纳喇嘛与安达卡两使臣道:
“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将于何处驻锡?如何供养?实乃无用之辈。”申饬极严。
圣旨一下,众人惶恐,但有性命之虞,更无万全之策。怎么办呢?
估计有人想出来办法,让他消失不就行了?怎么能让他永远的消失呢?
杀了他!于是“月黑风高夜,正是杀人时”,仓央嘉措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当时,有人敢杀一位万众景仰的活佛吗?答案是不知道,但是罗马大学的东亚历史研究专家伯戴煦(Luciano Petech)着作《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中记载,“(仓央嘉措)于1706年11月14日死于公噶瑙湖附近。”虽然按意大利传教士的说法,传闻他是被谋害的,但汉、藏的官方记载都说他死于疾病,而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它的真实性。
对这个我也不敢苟同,我们中国自己人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凭什么你就一口咬定是被人杀死的啊?
那么谁会杀他呢?为什么杀他呢?有两个人,康熙皇帝和拉藏汗。
康熙皇帝其实不一定要仓央嘉措死,只要不见到他就行了,但要是一旦手下的人杀了他,康熙皇帝估计也不会怪罪。
拉藏汗就不一样了,因为仓央嘉措是挡在他面前最大的一座山,只要把他弄死了,以后还有谁敢不听他的?况且有人说,益西嘉措是他的儿子,这就更好说了!我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你这块石头挡在那里怎么行?我既然搬不走你,干脆把你给砸了。
不管拉藏汗有没有杀仓央嘉措,这个罪名安在他身上也不冤,反正你坏事做尽。
那么正史是怎么说的呢?在《清史稿·列传·藩部(八)西藏》一节中只说,“因奏废桑杰所立达赖,诏送京师。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卒年二十五。时康熙四十六年”。
《清史稿》的意思,反正就是死了,怎么死的,你们猜去吧!
遁去说宋徽宗想要见名妓李师师,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去,一个皇帝整天去烟花场所算怎么回事?于是宋徽宗命人挖了一条地道,由皇宫直通李师师所在的烟花楼。宋徽宗每晚青衣小帽,从地道中穿过,去会名妓李师师,这就是“遁”。后来有一人叫周邦彦的听见了宋徽宗和李师师的对话,写下来一首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宋徽宗一见大怒,你敢跟我争风吃醋?于是把他贬出京师。
仓央嘉措要“遁”,也不用这么麻烦,直接走就是了。
那么,别人让他走吗?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钦差放走了仓央嘉措,法尊大师的着作《西藏民族政教史》,其中说,1706年桑杰嘉措遇害身死以后,“康熙命钦使到藏调查办理,拉藏(汗)复以种种杂言毁谤,钦使无可奈何,乃迎大师晋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两难之时,大师乃弃舍名位,决然遁去……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
但是根据这段文字,就出现了几个问题。
一,这里说康熙命钦使,估计指的就是席柱、舒兰两人,让他们去西藏“调查办理”,这时拉藏汗说仓央嘉措坏话,钦使无奈之下想带仓央嘉措回京师“请旨”。这里的事件顺序与我前面说的不同,我前面说的是康熙要他们押送仓央嘉措回来,他们去要人,拉藏汗不许,后来拉藏汗自行押送了。
二,有个疑问,皇上批评钦使“办理不善”时,即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不是放人,而应该是押回去吧?这有什么可“进退两难”的呢?
而且放了人,再“呈报圆寂”,岂不是欺君?
三,另一个疑问,钦使“无可奈何”的时候,应该是先向皇帝请旨,问问这事咋办,皇帝说“迎大师晋京”,他们才敢这么做,这是正常的程序,此时他们自作主张押送,这个让人有点儿疑心。
法尊(1902~1980年),俗姓温,法名妙贵,字法尊,是现代着名佛学家、卓越的翻译家,也是少见的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族僧人,正是他第一个把藏传佛教的显密理论系统地介绍到汉地的。他的《西藏民族政教史》着于民国时期,是为汉族佛教徒撰写的第一部介绍藏传佛教历史的专着。
那么,《西藏民族政教史》里面的内容可靠吗?不知道,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还有一种就是仓央嘉措被人给救走了,是谁救的他呢?估计是哲蚌寺的那一帮和尚。那这样问题又出来了,就他们那点儿僧兵,能从守卫森严的大军中救走仓央嘉措吗?
在蒙古文的《哲卜尊丹巴传》中有记载,说是格鲁派的僧人们连续组织了三次救援的军事行动,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他们把仓央嘉措带走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被仙人救走的,也就是吉祥天母。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记载,仓央嘉措从青海遁去之后,带着残弱病躯独自在路上。却在途中遭遇大风暴,遮天蔽日,寸步难行。正当此时,有女子现身,默然引路。至黎明时分,仓央嘉措方才走出困境,此时,女子便化作一道白光隐去。骤然间,风暴退去,天地阒寂。原来女子是吉祥天母化身,特来度他脱险。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的神话,不足为信,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没有死,却是有证据的,因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有些人就见到了仓央嘉措的足迹,那么,仓央嘉措都去过什么地方呢?
首先,在1716年,他率16名僧人来到阿拉善旗。
接着,仓央嘉措又和阿拉善多罗郡王的女儿道格公主去了趟北京,游览皇宫和雍和宫。
1736年,仓央嘉措迁居到青海湖摁尖勒,一住就是9年。
1745年,仓央嘉措又回到了阿拉善,在那里病逝,时年63岁。
仓央嘉措死后,他的肉身被移到昭化寺立塔供奉。
1756年,阿拉善当地建造南寺,并将昭化寺全盘搬到那里;当然,仓央嘉措的肉身塔也移了过来。
1760年,乾隆御赐南寺为广宗寺,授予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亲自给它制定寺规,而阿旺多尔济就成为广宗寺的一位大活佛。
五台山说五台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传说当年顺治皇帝就在五台山出家。
据说五台山有一蜡制的僧装顺治像,头戴宝冠,身披黄袍,面目骨架与顺治画像十分相似。而康熙多次到五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证明五台山确为顺治出家之所。
顺治热恋过一位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先他而亡。顺治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说她“事联,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又说她“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
董鄂妃死后,顺治不堪悲痛,就出家了。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亦非空穴来风。据说埋葬于清东陵孝陵中的是空棺。
还有一位在五台山出家的人,叫作杨延朗,是金刀杨令公的第五个儿子,传说他骁勇善战,力大无穷,善使双斧。
杨令公惨死陈家谷口后,杨五郎心灭意冷,遂卸下战袍,头盔,自剃须发,穿上僧装,骗过层层敌兵,离应州,过代州,一路来到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拜睿谏法师为师,在五台山当了和尚。
所以五台山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那么,为什么说仓央嘉措到了五台山了呢?有一本书叫做《达赖喇嘛传》,里面就有记载。
《达赖喇嘛传》是一个叫做牙含章的人所写,牙含章(1916~1989年),甘肃和政县人,20岁时曾在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的拉卜楞寺学习藏文,之后作为嘉木样活佛的汉文秘书随行到拉萨,并在哲蚌寺学习了寺内藏文佛教古籍。此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在战争时期坚持民族历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作为班禅行辕助理代表护送班禅大师进藏,并在西藏工作7年。其后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1952年开始,牙含章先生深入研究西藏历史,写成了26万余字的《达赖喇嘛传》和近30万字的《班禅额尔德尼传》。这两部着作一直被现代学者认为是研究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两世系活佛生平的信史。
牙含章先生认为仓央嘉措去五台山的说法见于《十三世达赖传》。
他简单地归纳为“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参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静坐的寺庙”。而他看到的藏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大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曾在五台山朝佛时,于仓央嘉措闭关修行的公亚东山洞中,为纪念这位前辈念诵《大慈悲经》
21日。
还有一种就是民间传说了,民间把仓央嘉措神话了,传说他到处游历,到了五台山的时候,看见一个山洞,就在里面诵经。有一天,来了一位姑娘,送他一幅观音画像。他把像挂在壁上,开始念“安像咒”,这时姑娘忽然离地而起,冉冉走入像中。那幅像中的观音开口说道:
“不必再念,我已到像中来了!”这时仓央嘉措才醒悟,原来那姑娘是观音的化身。因此,那幅画像被称为“说过话的像”,他修法的山洞被称为“观音洞”。
这座“观音洞”,现在山西五台山台怀镇南二里处的一个悬崖上,规模不大,有上、下两院,上院在山上,殿后有天然石洞两个。左洞相传是观音菩萨修行过的地方,右洞相传就是仓央嘉措住过的。而下院在山脚处,据说仓央嘉措也曾在这儿静坐修持过。
那么,仓央嘉措有没有在五台山待过呢?不知道,但是可能性不大,五台山算得上是半个皇家寺庙,皇帝说不上哪天就来烧香拜佛,仓央嘉措整天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这可能吗?
其实任何事物,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等到接近答案了,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答案就意味着结束。
仓央嘉措无论去向何方,他留给我们的,是最美的回忆和最纯洁的情感。他缔造了一个传奇,在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介浪子,一个诗人。而等到他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他又变成了一个佛法精湛的高僧。
《维摩经》中维摩问文殊:尔等为如来种?文殊菩萨曰: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喜欢《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吗?喜欢邑清尘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