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传统文化孕育现代文明,北美洲(1)
街头艺术增添城市魅力,墨西哥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我一向避免在我的游记中发表过于主观的看法,以免误导读者,可是墨西哥城却让我不得不激动万分地写下这样的评价。和美国西部的大城市比起来,墨西哥城要有趣得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以及印第安文化在这里碰撞、纠缠、融合,制造出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新文化。都说混血儿很漂亮,我想文化大体也是如此。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后,往往能创造出更色彩斑斓的新文化,并通过建筑、服饰、艺术品表现出来。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为墨西哥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即便是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也无法像墨西哥城那样,时时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和独特的魅力。
在墨西哥城的宪法广场上,总是能欣赏到丰富的街头表演,有些是几个人合作的,有些则是表演者单打独斗。这些街头表演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止的艺术,表演者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他们所要表现的东西会通过服饰、化妆、体态或者偶尔的一些简单动作表达出来。这一类表演吸引到的人群比较少,给人的视觉刺激仅在开始几秒钟十分明显。这种表演一般都是一个表演者独自演出,也难怪,能长时间一动不动的人应该很好静,不会被周遭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自然也就不太喜欢群体的配合。
还有一类表演是动态的,表演者借助语言、动作、道具、乐器等工具表演,最终达到愉悦观众的目的,这类表演的起点比静态表演要难多了,容易出错,而且和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如何把握观众也是一门艺术。动态表演中单人表演最难,它要求表演者必须机敏且有幽默感,能应付突发事件,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整个广场上最受欢迎的就是这类表演。动态艺术的表演者是演员的最佳人选,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我到墨西哥城的第一天就被一个小丑的表演震惊了,他自己一个人,仅用一个哨子、一个气球就能在广场上吸引住几百位观众,人们围成一个大圈观看他的表演,由于人数众多,围成的圈子比篮球场还大。
在群体表演中,你也能看到印第安人的身影,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尽情地表演着印第安舞蹈,并且还有乐队用民族乐器为他们伴奏,这些舞者并非只是做个样子,博取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的欢心。他们的观众主要是本地人,因为墨西哥城的游客数量实在有限。要想留住观众,跳舞的人必须得拿出点真功夫,他们的舞蹈往往十分复杂,重复的段落很少。每当夜幕降临时,舞者的鼓声和吆喝声会把宪法广场夜间活动的气氛逐渐推向高潮。
如果觉得印第安人在广场上以跳舞为生有不务正业的嫌疑,那么印第安巫师在墨西哥广场上为人驱邪治病则应该算是正经工作了。这些印第安巫师也很会包装自己,他们穿着传统服装,带着插满了羽毛的帽子,在地上用白色粉末画一个圆圈,圈内就是他驱邪的场地。消费者或者说前来求巫师帮忙的人需要站在圈内,巫师会将神灯内的白烟喷洒在这个人的身上,口中还得喋喋不休地说些咒语一类的话。
第一次亲密接触,美国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一批又一批的海外移民涌向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他们在那里建设了自己新的家园。到了最近一个世纪,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很多人开始构筑自己的美国梦。我自己也有一个美国梦,这个梦想的创造者是我父亲。在比尔·盖茨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去美国为苹果和IBM工作过。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美国相差很大,因此美国曾经一度成为父亲心中一片完美的乐土。我必须承认,在童年的时候,尚且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我的确很向往美国。
长大后我开始叛逆,尽管游走了几十个国家,却始终没有把美国列入我读书、工作或者旅行的计划中。直到今年我才决定在去古巴的途中顺路看一眼美国,也许还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吧!美国的经济和先进的科研条件确实对许多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它却远不像父亲所描述的那样完美。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对人文环境要求很高的人,那么美国绝对不适合你。
选择洛杉矶作为我在美国落脚的第一站其实理由很简单,一是为了转机,二是为了满足我父亲的愿望。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去美国看一看——20世纪80年代就去美国工作过的他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很深刻,以至于在他眼中,美国几乎是完美的,因此他坚持让我尽早去那里看看,似乎没有去过美国就是没见过世面。
新加坡机场换登机牌的小姐坚持要我写下我在美国的地址,像我这种想旅行就旅行的人哪里会有美国住址。虽然我诚实地解释了自己的情况,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在旅行手册里随便找了一个酒店地址抄给她。经过十七个小时的飞行,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美国。
刚到洛杉矶机场,我就先被弄晕了。我想存行李,机场却没有这项服务,工作人员建议我打电话给某个公司,然后那个公司会派人来取。在亚洲,这种寄存行李的服务是不可缺的,在美国大家却要自己照顾自己。机场的旅游信息柜台在早上十点多的时候还没有工作人员到岗,既然不知道该向谁问路,那就拿份免费的城市地图吧!在许多国家的机场这都不算是件困难的事情,然而我在洛杉矶机场却没有找到我需要的东西。原来传说竟然是真的——美国没有东西是免费的。
由于我把充电器放在了家里,所以得在洛杉矶再买一个,可是那天正好是公共假日,所有商店都不开。于是被“逼上梁山”的我只好去唐人街买充电器,不幸的是这里只卖衣服、玩具和中国菜。后来我又去了“小东京”,也没有结果。最后终于在墨西哥人开的店里找到了适合我相机的电池和充电器,并“愉快”地被墨西哥兄弟宰了一把。
洛杉矶的公共交通设施和亚洲的很多大城市比起来简直逊色太多了。在美国,几乎人人都有私家车,没车基本上就没法生存,所以路面上老是满满当当的。洛杉矶的公交系统远不如新加坡那么便利,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北京。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黑人带着他的三个小孩一起搭乘地铁,在地铁上他突然自言自语地大骂脏话,但是却没人管他,他就那样一直骂着。不管这个人是不是真疯,这样的行为在东亚社会是很难被接受的,要是在新加坡估计会有人直接报警。
洛杉矶的城市建设类似于中国北方的一些小城市,建筑物庞大,街道宽阔,但是购物远不如亚洲的一些大城市方便。亚洲的许多城市不仅拥有庞大的购物中心,还有许许多多小便利店,你在自家附近就可以买到生活必需品。我在洛杉矶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购物中心,一进去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和亚洲许多大城市的那种能让你迷路的购物中心相比差距太大,最重要的是可选择的商品太少。我还是更喜欢香港和东京的购物中心。
在美国海关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相信大家也能理解我的心情。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人对美国都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小时候看美国的动画片《变形金刚》,后来看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很严肃、很高效率、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地方,所以会紧张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洛杉矶陈旧落后的机场并没有让我太失望,因为早听人说过:美国是看起来没那么美,但是越生活越舒服;而新加坡正好反过来,看起来特美,要是真让你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你可能会越来越不舒服。
加勒比海岸的浪漫诱惑,古巴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那些高大的教堂、雄伟的政府大楼和坚实的城堡,在建筑规模和细致程度上完全可以和巴塞罗那一较高下。这里具备了一切能够制造浪漫的元素:海水、沙滩、雪茄、朗姆酒,还有切·格瓦拉……
欧洲建筑设计模版
来到哈瓦那,除了必须抽一支雪茄、吃一块蔗糖外,你还必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足迹——因为这里更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如果有画家愿意将哈瓦那全城的建筑绘制成图的话,那么南美洲人民手中将拥有一份“欧洲建筑设计模版”。
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留下了一大批欧式建筑,同时,古巴的欧式建筑群也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时期建筑,哈瓦那老城区的建筑群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古巴最值得游览的地方。哈瓦那的老城区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海岸线上长达8公里的海墙主要是用来防止海啸冲击的。海墙中间有一个缺口,这里便是河流的入海口,缺口两侧还分别有雄伟的堡垒和巨大的炮台把关。
在大航海时代,这座城市完全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河岸一侧的炮台后面是一座巨大的广场,广场下面的跨河隧道通向河的另一侧。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铜质雕像——一位男子骑着骏马,站立在高大的大理石台子上。广场边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向大陆内侧延伸下去,马路中央有一片可以让行人随便走动的空旷地带,常有民间艺术家在这里摆摊售卖自己的作品。马路两侧分别是两条单行道和高大的欧式建筑,这条马路至少有两公里长,而尽头则与另一座广场相连。这和巴塞罗那的建筑风格何其相似,只不过哈瓦那比巴塞罗那的城市布局更为雄伟、庞大、细致。
美国和古巴争斗了将近半个世纪,很有点水火不容的意思,但殖民者留给哈瓦那的政府大厦和美国白宫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哈瓦那的政府大厦在细节上要丰富得多。政府大厦门口的广场一年四季都是阴凉的,这并不是因为加勒比海地区缺少阳光,主要还是因为政府大厦太过高大,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政府大厦气势磅礴,最大的看点就是大厅内的铜像。巨大的铜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铜像前的大理石地板上还镶嵌着一块玻璃,玻璃下面是一颗核桃般大小的宝石。大厅宽敞明亮,呈狭长状向内延伸,若是在这里搞一个百米飞人大赛肯定没有问题。整座大厦参观下来至少需要四十五分钟,如果你对相关历史有兴趣的话,里面的许多展室和会议室都值得参观,我认为它完美再现了欧洲政府大厦的华丽与宏大。
市政大厦的四周都是大面积的欧式建筑群,有富丽堂皇的酒店,有庄严肃穆的博物馆,更多的是店铺和居民楼。古巴革命成功后,殖民者和富人的房产被分给了中下层的市民,经过半个多世纪,许多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开始出现轻微坍塌的现象。这些欧式风格的居民楼都有一个个小小的阳台伸出来,和西班牙民居几乎一模一样。
在这些欧式建筑中,藏有一个一个的小广场,广场中心一般都有花园和喷泉,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最吸引人的也许不是广场本身,而是广场上的各种街头表演。哈瓦那旧广场旁有一座近40米高的了望塔,在那里能俯瞰整个老城区,如果还嫌不过瘾,塔上的暗室里有一架360度全方位的望远镜,可以把四周的景致投射到暗室内的幕布上,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华人街的“尊贵饮食”
古巴的华人街距离哈瓦那市政大厦不算很远。最早的古巴华人都是来美洲淘金的中国劳工,从1847年开始,他们便陆续来到了古巴,1855年以后,一些美国华侨也南下投资。那时候的古巴是个自由港口,吸引投资是政府所提倡的,因此当地的华人就越来越多。到了1858年,中国人开了第一家著名的中餐馆,之后,在附近的街道上开设中餐馆和商铺的华人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华人街。
如今的华人街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大部分街区已经住满了古巴本地居民,仅有一两条巷子里的几家中餐馆仍在经营,那些依旧兴旺的中餐馆里的服务生也以古巴人为主,华人的身影并不多见。
因为哈瓦那曾经是十几万华人的聚集地,是中美洲最大的华人聚居点,所以古巴饮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餐的影响。在哈瓦那,吃中餐是一种比较时尚的行为,当然,这也导致中餐的价格要相对昂贵一些,所以,吃中餐对当地人来说往往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古巴的大众食物非常简单,可以看做是略带有加勒比海和非洲风味的西班牙菜系,欧洲的甜品和奶酪在这里也相当流行。虽然古巴的食物可以分为许多具体的菜系,例如东古巴、西古巴等,但古巴各地人种分布很不平均,且哈瓦那又有很多西班牙后裔,因此,哈瓦那的食物要更加“西化”一些,单从街头食物来看,其味道绝对不逊色于西班牙美食。
在哈瓦那,平民食物最能体现古巴菜肴的原味。此外,古巴唐人街的菜肴也是外来游客的必选。古巴人喜欢吃面食,比萨饼是古巴人生活中最常吃的食物之一,不过街头卖的多半好看不好吃,如果你对某种类型的奶酪不适应的话,最好先少买点,尝尝合不合口味。不要期望能吃到像必胜客那样的比萨饼,古巴人的比萨除了面饼,就只有表面上薄薄的一层番茄汁和奶酪屑,非常无味。
米食也是哈瓦那常见的食物之一,卖饭的师傅会在街头放置一块铁板,下面点着火,把米和一些作料放在上面炒来炒去。从味道上讲,古巴的炒饭更像西班牙人的海鲜炒饭,相信这和当年西班牙人爱吃海鲜饭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米食、面食,古巴人还喜欢吃猪肉,不知道这个嗜好是否和华人有关。走在古巴街头,你很容易便能找到穿着雪白大褂的厨师,他面前会放着一头烤得直冒油的猪和一堆面包。大师傅一只手拿着刀,一只手拿着一根锥子,三两下就能片下好几片猪肉,把猪肉塞进面包里再加上点菜,抹上一些古巴特有的辣酱,就成了古巴人最喜爱的猪肉汉堡。制作这种汉堡所用的面包颜色偏黄,很像20世纪80年代北京街头卖的面包。
甜品也是古巴人的最爱,卖冰激凌的小店满街都是,甜点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除了这些热量很高的食物外,蔬菜和水果在古巴人的食物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市民们每天早晨都会去市场购买新鲜的蔬果。
满城都是切·格瓦拉
在整个亚洲开始流行“寻找周杰伦”的时候,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许多青年却背起行囊远渡重洋去古巴寻找切·格瓦拉,将叛逆进行到底。切·格瓦拉周游南美洲的壮举的确让人钦佩。如果说美国几十年的经济制裁和古巴的国家背景为古巴涂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格瓦拉和欧式建筑则为古巴平添了一份浪漫。神秘、浪漫、叛逆,这么多诱人的因素加在一起,又有谁能抗拒古巴的魅力呢?
喜欢《最美的年华在旅行》吗?喜欢孤独川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