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最美的年华在旅行 > 第3章 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中亚、中东(1)

第3章 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中亚、中东(1)

小说: 最美的年华在旅行      作者:孤独川陵

寻找唐僧笔下的大佛,阿富汗

东西文化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两千多年前,在如今的塔吉克斯坦、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信奉佛教的王朝——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它不仅控制了如今的阿富汗,还控制着现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最兴旺的时候,有几万名来自东西方的僧人在王国的佛教中心巴米扬研习佛法,我国著名僧人玄奘法师也曾经在笔记中提到过这里。佛教经由这个王国下属的另一个佛教中心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首都西部)传入新疆乃至中原地带。虽然阿富汗所有的佛教遗址几乎都被毁掉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巴基斯坦北部欣赏到这个王国的艺术家们的杰作。

贵霜王国的艺术家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多方面文化的营养。他们在雕刻佛像时,以印度佛像为基础,采用了很多西方雕塑手法,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世间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宝,巴基斯坦北部的许多博物馆里都收藏了这种佛像,你会发现本来应该正襟危坐的佛像却侧过身子,摆出希腊雕像式的姿势,有的还目光偏于一侧,仿佛陷入了沉思中。还有一种披着斗篷的雕像也很常见,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就属于这类雕像。

跋山涉水一路好风光

我这趟阿富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玄奘笔下的巴米扬大佛。去往巴米扬的路有两条,如果你愿意的话,去时和回来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路,这样才能够看到更多的风景。走近路需要翻过几座雪山,大概需要七八个小时。这条路的地形比较复杂,也许还会遇到很多危险,对司机来说挑战更大,但却能见到很多特殊的景色。若走另外一条路的话,基本不用翻山,大部分路段只是在河谷地区周旋,路况要相对好一些,全程大概需要十小时。虽然沿途风景不如第一条路,但是这条路靠近河谷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我还在这条路上看到过一辆装甲车、两台高射机枪以及三门迫击炮。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武器残骸,那么可以去萨朗山口,那里是通往北方诸省的必经之路,曾经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武器残骸随处可见。

进山后,我的行车速度降到了每小时20公里,周围是一片冰雪世界,山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小河里结着冰,天地间一片银白。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打开车门看车轮子上的螺丝有没有松动。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欣赏风景的好机会。这一路的风景可谓是阿富汗山区风景的浓缩,将近十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遇到了各种地形,翻雪山、穿峡谷、跨河流、绕石林……颠簸的长途旅行一点也不寂寞,周围风景变化之快、之大简直让我大开眼界。

有趣的是,天气情况越是恶劣,修路的人就越是多。他们清除积雪,希望以此换来过路司机的一点小费,通常老人和中年人都能得到几十美分的小费,如果他们不满意,车上的乘客还会送上几根烟。要是年轻的晚辈就惨了,特别是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根本得不到什么小费。我们的车陷在了冰泥里,有两个小孩主动过来帮我们推车,结果只得到了10美分,这还是司机顺手丢出窗外的。

一路上的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国家公园的游览车里,外面的一切人物、动物、风景都是那么新奇。先说说风景吧,阿富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山,这些山的地形也很复杂,满是良田的河谷地区,落差极大的峡谷地带……这里几乎囊括了所有你曾见过或曾想过的山区地貌。

沿途还能看到很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古堡。阿富汗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它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山间的平原河谷为当地人提供了足够的食物。除了城堡,路上能看到的建筑物就只剩下民居和清真寺了。

色彩斑斓的阿富汗少数民族

巴米扬是阿富汗少数民族最密集的省份,这里有大量蒙古骑兵的后裔。阿富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身着彩色服装,坐在车上,看着单色调的山,一座接着一座。身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居民时而闪现出来,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山冈上,有的在土房顶上,给我带来一些小惊喜。小毛驴和五彩的帽子,让我想起了阿凡提。我突然发现,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喜欢住在山坡上,也许是因为这样能享受到更多的阳光?

和当地人在一起

去往巴米扬的班车一般都是早上四五点发车,于是我只好一大早搭计程车赶去车站。那可能是我三十年来度过的最寒冷的一个早上,我坐在车里,把一切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两条长裤套在一起,三件短袖,一件冲锋衣,还有手套……可这还是不够,冻得我直打哆嗦。卡车司机用天然气点火往车窗上喷,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解冻了。好在半小时后,路边就出现了卖茶和早点的铺子,通常这样的铺子也是汽车旅店——白天是餐馆,所有人都坐在炕上吃;晚上是旅店,所有人躺在炕上睡。早上五点左右,当地人会纷纷起床作祷告——每个人拿出一块小手绢,里面包着一块刻有经文的小石板,每次磕头的时候,头就顶着这个小石板。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平民,但是他们仍然能虔诚地祷告,这种精神一直深深震撼着我。

火升起来了,水烧开了,锅架起来了,终于有热东西喝了。已经冻坏了的人们赶忙过去喝茶。当地人早上喝的茶和白天或晚上喝的不同,他们会先放两勺糖在杯子里,然后放入一个生鸡蛋,最后加入一大勺热腾腾的牛奶,对于又冷又饿的人来说,这个东西一下肚,马上就能增加几分精神。白天或晚上的时候,他们喝的就是普通的中国茶,茶叶放在茶壶中,冲入开水就可以了。

九点多的时候,车停在了一个小店前——终于能吃早饭了。当地人十分热情,主动带着我到处拍照,还带我去看了他们制作面包的作坊。

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

古人在巴米扬的岩壁上开凿了一片石窟,大大小小足有好几百个。其中最大的两个石窟中各有一座大佛。由于当地人陆续改信伊斯兰教,这些佛像便慢慢地被当地人认为是古代帝王的塑像。蒙古人并没有对佛像加以破坏,但是后人就没有他们这么客气了。几百年来,佛像遭到了大规模的毁坏,塔利班更是把大佛炸得粉身碎骨。巴米扬大佛是阿富汗仅有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另一个是一座一千多年前的穆斯林塔。人们常说巴米扬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已经失去的两尊一千多年前的巨佛以及与其同时期的壁画和雕像。

如今我只能顺着两千年前人工开凿的旋转楼梯爬到大佛的顶部,眺望远方的雪山了。石窟遗址中所有有艺术价值的东西都被毁掉了,大佛、壁画和雕塑都已经面目全非,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在战争中,艺术品总会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文明的传播史,也是人类文明自我毁坏的历史,只要现代文明不断地进步,那么就必定会有一些东西随之消失。我在阿富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情的灰色乱世,真心希望战争不要再降临到阿富汗,希望在阿富汗的尘土中挣扎生存的人民能够得到稳定的生活。

体验伊朗的悠闲与浪漫,伊朗

伊朗城市远比我想象的要舒适、悠闲,特别是在设拉子(Shiraz),这里是伊朗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不但污染情况不严重,而且四季温暖如春。伊朗的本地食物虽然不能和东亚美食相提并论,但也还算有自己的特色。

不少旅行者都觉得设拉子比伊斯法罕更有魅力,这样的看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尽管伊斯法罕早已名声在外——在拥有大量古建筑的同时还能成为著名的时尚之都——但在那里你看不到最普通、最平民的伊朗生活。尽管大部分游客更喜欢伊斯法罕,觉得那里更美,但如果要找原汁原味的伊朗餐厅、伊朗生活,还是要去设拉子,那里的生活要比伊朗的其他地方精彩得多。

设拉子很像中国的昆明,一年四季都是不冷不热的。这里是比萨饼以及伊朗古代、近代文学的故乡。据统计,这座城市里至少有一百种比萨,而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作家的数目更是远远多过比萨的种类。设拉子是古波斯文明灿烂繁衍的地方,距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波斯帝国废弃的宫殿,波斯泼里斯。附近还有一个叫苏撒(Shush)的地方,它是波斯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据《圣经》描述,在耶稣出世时曾有三个圣人出现过,这三位圣人就来自苏撒,可见当时这一带文明的影响力确实很大。波斯帝国最后毁在了亚历山大王的铁蹄下,虽然他可以搬走所有的宝物,却挪不动这里巨大的石柱,因此波斯泼里斯被保存了下来。这里是了解波斯建筑最好的地方之一。

伊朗人种主要是亚利安人的后代,他们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目前伊朗全国有超过40%的人都是这个人种的后代。伊朗人以此为荣,因为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阿拉伯人的历史依据。

设拉子的市中心有座城堡,这里曾经短暂地取代过伊斯法罕,成为伊朗全国的统治中心。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城堡倾斜的一角,据说那些拯救过比萨斜塔的工程师对此也束手无策。城堡附近是步行街和小广场,很多孩子会在这里嬉戏。我觉得伊朗人要比巴基斯坦人友好,如果你在伊朗街头碰到小孩,他们会主动和你打招呼;有些时候,那些裹着头巾的年轻女性也会和你打招呼,这在巴基斯坦是不常见的。

在中亚国家,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消费会比较便宜,住宿费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差不多,但在饮食方面则略贵一些。最让人头疼的是当地的食物,找遍街头大大小小的饭馆,最后发现只能找到两种东西——烤肉串和比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饮食也以这类食物为主,所以在中亚附近旅行很容易倒胃口。

到达设拉子后,我马上坐计程车来到了之前预订的一家旅店,这种5美元一个单间的旅店在那一带很容易找。我住的这家店叫,它的对面还有一家旅店,看店的伙计英文不太好,连《孤独星球》的英文都给了特别注释,可见他之前一定制造了不少麻烦。虽然的价格稍微贵那么一点点,但最起码房间要舒服很多,酒店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很高,暖气、热水都是二十四小时供应的,院子里还有停车位。

我和捷克朋友深刻体验了一把伊朗的普通人生活:每顿饭我们都去不同的餐厅用餐,然后去不同的茶餐厅。我们一起去过一家非常有情调的餐厅,这家餐厅不太好找,因为它建在深巷中一个废弃了的清真寺里,周围既没有停车场,也没有小贩。整座建筑的外墙壁都贴满了黄色的砖,和四周的其他房屋毫无分别。我记得饭店的名字叫Hammam—e Vakil。餐厅并不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看起来倒更像是澡堂或供高级人物进餐的地方,大厅中间有喷泉,顶上有天井,地上铺了地毯,餐厅内还有伊朗传统座椅以及乐队伴唱,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相当有特色。

那天下午我们一直在附近的清真寺和集市里游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伊朗的城市交通。当地人开的都是很旧的车子,而且开车的时候从不看后视镜,马路上也没有红绿灯,司机们可以随意变换车道。在这种情况下居然不曾发生太多车祸,看来果然是适者生存。据捷克人说,这里的交通状况远比北部城市好很多。

那晚我和捷克朋友一起去茶餐厅喝茶,起初我以为这里只是喝茶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来这里的人不但要喝茶,还要抽烟、聊天。我们之所以选择Towhid Teahouse,主要是因为《孤独星球》对它有这样一段评语“This tiny, unpretentious place is your classic workers’pub.(这个小地方是典型的下层工人俱乐部。)”我和捷克朋友要的就是这种气氛。到了那里一看,果然,一间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居然挤了二十多个大男人,大部分都是干体力活的,还有一部分是街头的小混混。店内的墙壁上、屋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烟壶、烟枪还有装饰品,我非常喜欢这种“原始感”。

第二天早上,我随意漫步在洒满落叶的小路上,远远就看到一座外壁贴满了玻璃的清真寺,本来没想进去看,但是走到近处却被清真寺的门吸引住了。那是一扇低矮的、非常古老的木门,看起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清真寺的院子里立满了信徒的墓碑,管理员提醒我不要拍照,我答应着走了进去。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贴满了五彩玻璃的世界,让我感觉好像走进了天国。当时我就被震撼了,这种感觉在我的旅行生涯中仅有过三次,前两次分别是在吴哥窟和布达拉宫。我去过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只在伊朗的设拉子才看到这种内部贴满五彩玻璃的清真寺,而设拉子的这座清真寺也是伊朗唯一一座内部经过特别装饰的清真寺。

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我简直不想离开了,于是便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寺庙里的人正在用早餐,他们还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一个小男孩为我端来了一个银色的大托盘,盘子里有饼和绿色的浆料。我给了小男孩一个玻璃弹子以示感谢,他单手按在胸前,低头向我致意。

离开清真寺后,我继续在洒满落叶的小路上行走,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很好听。路上还看到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心形喷泉。诗人Hafez的坟墓就在小路的尽头,他在伊朗的地位就像庄子、孟子在中国的地位。也许正是因为伊朗拥有了诗人、红酒以及香甜的水烟等元素,这个国家才显得如此的休闲与浪漫。

去迪拜淘金,阿联酋

迪拜是七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第二大酋长国,同时也是阿联酋的经济中心。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是迪拜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总的来说,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气温一般在10摄氏度~30摄氏度之间,夏天气温最高可达48摄氏度。

迪拜这个名字在十年前几乎无人知晓,经过了几年挥金如土地疯狂建设,外加排山倒海的宣传攻势,如今大家都知道,迪拜是沙漠中的一座“金矿”,更是巨大的贸易中心和港口。据说生活在迪拜的外国人占城市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分别来自一百八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如今在迪拜已经很少能够看见戴头巾的本地人了,它和南非、澳大利亚这样的多元化社会已经越来越接近。迪拜的中国侨民人数也相当多,大部分都在当地从事小生意或者是服务行业,还有少数是迪拜企业聘请的业界精英。另外,在迪拜也经常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

喜欢《最美的年华在旅行》吗?喜欢孤独川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