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2)
面对同样飞来的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不相同。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对于那些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做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却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不如像关肃霜,活得真实、轻松、自在、安然。
名利尤如孪生兄弟,彼此相依,谁也离不开谁。现实中人有重名不重利者,自戏为散淡之人,人称清廉之士。有人重利不重名,讲究实惠,认为名誉好听不好吃,无用。有人追名逐利,什么也舍不得放下,总想名利双收。这三种人三种人生观、名利观,哪个更高洁,更可取,不言而喻。人生无利则无以生存,无以养身,不能养身则无法立业。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求利之人都视为小人,这要看为谁谋利和以怎样的手段谋利,获利后又怎样对待和利用所获取的利。如今,获利多少常常成为一个人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一个企业不赢利,说得再动听,仍旧没什么好名声;一个企业领导,只会搞花架子,却无创利本事,不是好领导。
如今的社会,人人离不开钱,什么事都得用钱,“有钱好办事”亦成了当下的口头禅。钱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使人们生活舒适安逸,免去饥寒交迫之苦,钱能给人带来自信,不必张口求人,使人们办事顺利。
钱财对于人来说很重要,但世界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品格、德行。从古到今,有钱人很多,但人们将其记住的很少,而对那些古今德高望重的圣贤,人们却如数家珍,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虽死犹生的人,不是他富有金钱,而是他富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所以在利与义之间,君子的做法是舍利取义。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春天,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人,因为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便向亲友借钱买了一些坛子之类的陶器,想要运到福建去卖,以便赚几个钱买米度日。正要走时,有人捎信给他说,福建遭水灾,民不聊生,他想陶器肯定没有人买,便暂时放在家中。一天,一个商人路过,买下了他所有的陶器,钱货两清后,曾叔卿却听说商人买陶器是为了运到福建去卖,就赶紧说:“福建遭了水灾,谁还买陶器,你把陶器退给我吧。”买主被他的高尚行为所感动,推让了好一会儿,才收下钱走了。他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没了,便抱怨说:“是人家登门来买,又已钱货两清,为什么要自请退货?如今家里正等着钱买米下锅,难道你不知道吗?”曾叔卿却笑着劝妻子说:“做人贵在品节,损人利己的事切不可做。咱们宁可忍饥挨饿,也万不能唯利是图,把不好的事情推给别人。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这个道理。贤妻不是常说要效法汉代贤女乐羊子妻劝夫上进吗?”妻子听了,破涕为笑,却又面带几分愧色。
曾叔卿知道舍利就意味着要忍饥挨饿,可是他为了别人不受损失,宁可忍受饥饿也把将要到手的钱退回去,为的是心安,是真正的忍利取义,不贪财,不被利迷惑。
在此我们并不反对人们赚钱发财,只是希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正当的手段劳动致富,这样的钱财花着才安心。
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佃看,会发现这块石头有一个缺口,顺着缺口看进去,会发现里面是一块闪光耀眼的紫水晶。关于此石,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个美国人院内的一块废石,因主人觉得它有碍观瞻,让人移走,在把它向车上搬运时,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个缺口,露出了里面包着的紫水晶,这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当主人知道了真相后,很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己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故事虽简单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面对即将获得的利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他得到了好的名声。宝物贵重,终可用金钱买到,而形象受损,万金难赎。这是人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坦然。
这个人的做法,虽然是为维护自己的做人原则,但客观上起的作用却已超出了这一点。纽约自然博物馆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人们来到这块石头前,听导游讲述了它的来历时,不管屋里多么喧哗,都会马上静下来,人们出神地望着它。这块石头里不仅包着一块水晶,还包着一颗比水晶还要贵重的水晶心。看到它,谁的心灵不会得到一次净化呢?面对名利,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4.不要让嫉妒抹去快乐
【原文】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译文】人人怀藏德行,天下就不会产生邪恶了。
庄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自觉遵守道德,有顺其自然的想法,不去强求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太平许多。
天下人除有食欲、性欲两项基本欲望外,还有对金钱欲、名利欲等一些欲望,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但是这些欲望和前两项比起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成为有钱人或是名人,那只有非常少的人办得到,要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更不是那么容易。名来利往的世界中,又有多少成功人呢?
对于有钱人来说,金钱并非万能;对有名的人来说,出名并不全然都是好的。这些话一半是谦虚,一半则是事实。对那些原本就是有钱人而言,拥有金钱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自然可以把钱看得不重,这可能也是事实。但就那些既没有钱又没有名的人来看,他们会希望也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这种念头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就像可以实现的欲望看起来通常都很小,但不能实现的欲望却很大。
嫉妒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低级的行为,但我却认为,嫉妒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也是拥有健康心态的证据。看见自己很想做的事,别人可以轻易就完成,因而出现嫉妒的情绪,但却不至于造成别人的困扰。
如果你的嫉妒,让人生充斥着不满的情绪,那你是绝对无法享有快乐的生活。如果可以将嫉妒的负面情绪转换成正面,反而就成了快乐生活的出发点。
妒嫉是有一定范畴的。很不可思议的是,人很少对那些和自己拥有极大才智差异的人或是和自己境遇不同的人产生嫉妒。一般人大概不会对拿到奥运金牌的选手嫉妒,而会嫉妒拿到金牌的人的都是那些自己想拿金牌却又拿不到的人。
妒嫉往往在身边时有发生。住在隔壁的邻居买了一辆奔驰车;和你同时期进公司的人突然三级跳,成了你的顶头上司;自己的朋友竟然和帅哥或漂亮美女谈起了恋爱,有些人都是对这种事会出现嫉妒的情绪。
人的欲望嫉妒有时会实现的,即反过来说,那些会让人嫉妒的欲望,只要去努力或许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如果你只是在那里嫉妒却不努力,是不可能拥有金钱、地位和幸福的。试着把嫉妒转换成努力的动力,嫉妒对你的人生而言,绝对会有正面作用。
如果你的努力无法完成你的人生目标,即也就只有放弃这件事,再寻找其他可以让你快乐的事。放弃那些很难舍弃的欲望,或许可以让你成长。
但是,嫉妒别人代表不了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毕竟人不能靠嫉妒来推动生命,也不会因嫉妒而停止运行。
不过有一句话说:天妒英才,可见才华也是令人嫉妒的一大方面。
平凡人眼中的天才拥有令全天下注目的眼光,让人非常羡慕。想必很多人都曾不只一次想过,如果自己也是个天才就好了。可是天才也有自身的烦恼。
天才的烦恼是平凡人无法想象的。哲学家尼采写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许多著作,在哲学范畴中被视为是绝无仅有的天才。但是在他生前他的著作根本都卖不出去,到了晚年甚至还发疯了。数学家哥岱尔提出很多重要的定律,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数学界的大天才。但他体弱多病,也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连学会为他举办的60岁寿庆活动都没有出席。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现在你还嫉妒天才吗?或许你有了新的想法?想要成为天才,却又不想要拥有不幸,这似乎不大可能。除了少数特例,天才好像都不是那么的幸福,这就是天才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吧!
一项能力测验显示,不管是算术、跑步,无论哪一种,测验结果大都可以得到正规分布的曲线。普通人的平均值大概在50左右,能力好的可以到70~80,比较差的在20~30之间。在平均值两个极端的,就可视为异常。人类身体和大脑的基本构造都是相同的,排除脑部受损的状况,所谓的异常,是大脑的运作方式不一样。
大脑运作方式上的差异,造就出不同的思维逻辑。反过来说,天才的大脑无法像一般人的运作模式,因此他可以能人所不能,但常人会的事有的他也不会做。
天才,或是拥有过人才智的人,通常在其他才能方面缺损的可能性很高。会十位数乘法心算的人,可能是个生活白痴,天才也有平凡人所无法想像的烦恼。
所以不必去妒嫉别人,请清自己,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5.走出心灵的樊笼
【原文】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译文】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
庄子极力推崇逍遥之道,做人的心境要开阔自由,无拘无束。
生活中大道理容易明白,事情做不好常有,而人善于给自己作一个心灵的笼子,却出不来。
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鲁国人,前去拜见孔子。孔子却责备他说:
“你做事很不谨慎,犯了过错才像这样遭受刑罚,现在即使求教圣贤,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
那人说:“我就是因为不懂世事人情的复杂,便轻率地投身社会,所以才被砍去脚趾的。现在我来到您这里,就是认定世上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存在,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天可覆盖一切,地可容纳所有。我把先生视为覆纳全部所有的天地,想不到先生这样计较外在形骸,真令人失望!”
孔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正陷入一个自我制造的笼子里,赶紧说:“孔丘实在太浅陋了,先生何不深细地给我指点一番大道呢?”
那人什么都没说,转身就离去了。孔子长叹说:“弟子们,要努力啊!这个断了脚趾的人尚且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残形的不足,何况健全的人呢?”
那人后来对老子说:“孔丘作为一个德才完美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哩!他干吗总是装得彬彬有礼、摆出一副好学慕道的样子呢?他大概是希望通过这装模作样获取声誉,使自己名扬天下吧!难道不知道至人把声望当作是束缚自己的人生枷锁吗?”
老子说:“你怎么不直截了当地指教他,让他走出心灵的樊笼呢?”
那人摇摇头说:“不可能!这似乎是老天对人的一种惩罚啊。”
正如那个失去脚趾的人所说,人善于让自己的心处于牢笼之中,让自己承受各种压力,其实不如走出心灵的樊笼、仰望于天地之间,活得潇洒,况且做事身心轻松,成功的机率就增长了几分。
当你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每天晚上在电视机首疲惫地倒下;或者是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责,并一年到头陪尽笑脸;为了无休无止的约会,精心装扮,强颜欢笑,到头来回家面对的只是一个孤独的自己之时,你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理理思绪,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口头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快乐,但是他们真能做到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会被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头昏眼花。著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被占有物质财富——好房、名车、高收入、高消费等的欲望折磨得疲惫不堪。其实,物质财富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重要。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难以察觉的绝望状态下生活的。这种情况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情况尤为严重。
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社会中,一对夫妻一天当中只有12分钟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周之内父母只有40分钟与子女相处;约有一半的人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时间的危机实际上是感情的危机。大家好像每天都在为一些大事疯狂地忙碌,然后疲惫不堪,没有时间顾及其他。大家都在劳动,都在创造,但是,生活真的变好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已经证明,物质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快乐。在大多数目家,收入和快乐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里;收入才是适宜的标准。
抛开这些抽象的理论不说,物质财富的进步有时却使人们作茧自缚。比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许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帮手,不过,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是面对源源不绝的电子信息,就很可能产生“信息疲乏并发症”。许多企业界的经理人和信息业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须接听的电话和处理电子邮件造成精神上莫大的压力,“信息疲乏并发症”甚至会造成长期失眠,严重影响健康。至于伴随文明发展而来的噪音、污染等问题则更是尽人皆知的。
那么快乐是什么?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而不是起重的生活。物质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有人问:不超重的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存款过活,并清心寡欲?其实并非如此,就像你有丰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欢,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收支平衡,不要让金钱给你带来焦虑。”
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走出心里的牢笼,不要让自己的生活感到压抑。
如果你能走出心灵的禁锢,即使你没有海滨前华丽的别墅,而只是租了一套干净漂亮的公寓,这样你就能节省一大笔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旅行或者是买上早就梦想已久的摄影机。你也再用不着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你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并不是惟一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很多人从事半日制工作或者是自由职业,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由自己支配。而且如果你不是那么忙,能推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你将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谈,分享一个美妙的晚上。
请记住不要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
事实上,心灵的笼子是自己套上去的,走不出那种所谓的虚荣浮华,你就会活得很累,同时,也容易将自己丢失,让自己活得快乐一些吧,因为快乐才是你来人世的根本目的。
打开你闭塞的心,恢复你原有的心灵,轻松上阵,快乐会永远伴随着你。
6.放得下的快乐
喜欢《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