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装傻NO4.收敛锋芒保退路(1)
一、淡化利欲之心
利欲之心人皆有之,关键要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
居官要自惕,越是处于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收敛锋芒,以保退路。
自古仕途多变劫,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繁华中,要时刻淡化利欲之心。利欲之心固然人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说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成了几抹淡云,古人就会得出结论道“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锯,葱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泽年长,“方信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来,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叫“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愈少愈好。他还说:“其人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人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和智慧。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这样既不过亦无不及,采取均衡状态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菜根谭》中有许多关于“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籍,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久长存于天地之中。
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白搭。
二、欲望越少越好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这种自惕,主要是指一种留有余地的态度。越是处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收敛锋芒,以保退路。
有一则历史故事是人们常用来作为这方面的警鉴的。说的是春秋战国之际,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弥子瑕,很得卫灵公的宠爱,所以他从不把清规戒律放在眼里。一天夜里,他突然得到禀报,说他母亲得了急病,一着急,也不顾私自偷乘国君专车的人要刖足的法律,驾上卫灵公的座车就奔驶回家了。又有一次,他与卫灵公游御花园,走过一片桃林的时候,见到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一个尝新,咬了几口后,说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朝廷中有人认为他置君臣体统于不顾,但卫灵公却说,弥子瑕是个孝子,为了母亲,不顾自己触犯法律的后果;又说弥子瑕是个忠臣,连一个桃子好吃这样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弥子瑕终于在众人侧目的情况下失势。由于弥于瑕恃宠犯上的事甚多,给众臣在旁的挑唆,卫灵公竟大骂弥子瑕是一个叛臣,说他犯上作乱,擅自以自己的名义乘君王之车;说他对君王不诚不敬,有侮慢之心,连吃剩的东西也敢献上来,还美言欺君,伪作忠顺!
弥子瑕的故事,正应了俗语:“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感于历史上这样无数的经验教训,清末的曾国藩,总是反复地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要谨慎办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侯府这样的匾额。他说:“余尝谓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实近之;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尔颇近之;顺境太久,必生波灾,尔母近之。”并说:“惟圣眷太隆,责任太重,深以为危,知交有识者亦皆代我危之。只好刻刻谨慎,存一临深履薄之想而已。”曾国藩这番话颇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说到谨慎做人的典范恐怕要推蜀相诸葛亮。他自叙“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虽然刘备的儿子阿斗绝非帝王之材,刘备临终前也对诸葛亮说,若阿斗不材,君可自取之,但诸葛亮却一心一意地辅佐阿斗,为他选定敦攸之、费玮、董允、蒋琬主内政,向宠主治军,自己则惮思竭虑,六出祁山,以略地中原,以致忧劳成病,卒于军中。若刘备不说“君可自取”的话还好,说了此话,出于刘备之口,入于众臣之耳,焉知不会有“周公有将不利于成主”之流言发生呢?恐怕这也是使诸葛亮愈益夙夜忧虑、勤兢不懈的一个原因。“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此可为“诸葛一生惟谨慎”与曾国藩不挂相府匾额的心理写照,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官场警语。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代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即装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钱而打破的命运。人的处世,尤其是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就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兢兢”的告诫。
三、激流当勇退
激流勇退,也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古人把这种勇退称为“撒手悬崖”。清代大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阅读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月内,必再专疏恳辞。”但曾国藩的辞职没有获得清政府的允准。
不过历史上也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例如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感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却进一步挟兵自恃,要求封假王。刘邦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果真给他封了个齐王。可是后来,刘邦伪称游云梦骗韩信迎接,捕而杀之。辅助越国复兴的大夫文种,不肯听范蠡对他的劝告,接受了勾践政府的职位,结果被“可与共患难不可同甘福”的勾践赐以利剑饮恨自杀。所以事有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退之,像越国的范蠡,三徙其地,始终保持自己自由人的生涯;唐朝的李泌,以隐士出,对肃宗说,安史之乱平定后,我只要枕着陛下的腿睡一觉即足。为此他坚拒皇帝的提亲,不成家立室,也坚拒皇帝的使命,不作正式的命官,以后果然功成身退,成为朝野上下第一受人钦敬的奇人。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激流勇退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
四、凡事退一步
凡事退一步想,就会海阔天空,为官亦是如此。三国时的蜀国重臣杨仪,因未受到重用,而口不择言,乱发牢骚。结果被小人告发,落得个贬为庶人,最后羞惭自刎而死的结果,真是太不值得了。
孔明去世后,刘禅依照孔明的遗言,任命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晋升费玮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杨仪虽为官多年,还有新功,却仍依旧职,此情况下,心中不快是自然的。他找了费玮发牢骚,诉说对蒋琬的不服气,并且提起孔明死后,将全军指挥权托付给他的老友,说如当初带兵投魏,还不至于像现在这个官。这是气话,因这气话不同寻常,故说话的对象应是知己。费玮在杨仪最苦闷时,被找来听诉牢骚,无疑应是杨的老友、知交,谁知不然,费玮打了小报告,差点要了杨仪的命。
杨仪官至长史,已是不小的官职,但因横向比较,产生了怨气。他在敌兵压境,内隐叛患的复杂情况下,被诸葛亮尽托一应大事,说明他的素质、能力和应变急才是超人的;但诸葛亮又没有向刘禅推荐他作“任大事者”,又可知杨仪有他的个人局限。杨仪就好比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下率千军万马从容应对,但对缺少和平时期上下左右的相处之气量,因此只能胜战,不能治国。他之缺少气量,实在是崇尚做官的虚荣,崇尚做比人显赫大官的虚荣。长史是大官了,却还有更大的官。他从战地回来的期望值就太高了,一旦实现不了,就产生了抵触,就表现了不成熟的一面。这就是极为成熟的军事家杨仪的悲剧。
五、退中求进成大业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这句话的本意是在无法走直路和捷径时,不妨走些弯路,通过迂回前进达到目的。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一些坷坷坎坎,面对这些坷坷坎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结果。鲁莽性急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非要继续照直前进,其结果是掉在坑里无法动弹。明知前面有坑,偏要向坑中急行,这不是正当的进步。明知有坑,暂时拐弯、绕行,不是怯懦的落伍。宁可开倒车,不可开狂车。宁可落伍,不可盲从。开狂车是不问前路如何,一味地猛进。盲从是不察是非邪正,一味地追随。前车已覆,后者赶紧退行,不可讥为开倒车。众人已跑入泥塘,自己若立时止步,不可认为落伍。
在人与人的种种竞争之中,要达到某一目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常是欲速则不达,性急难吃热烧饼。顾客要买到物美价廉的货物,在商品面前,要常常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假若他表现出买货心切,商人一定会乘机提高价格,这是以迂为直的最简单的道理。
高明的谋略家,要达到某一政治、军事、外交目的,以迂为直是常用的韬略。欲其东,先其西,欲求速,先图缓。表面上看,这样的行动与既定目标远了,而实则是走了直路。
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远和近,迂和直既是一定空间概念,又和时间概念相连。战场空间,是双方兵力置于其中的空间。远而虚者,易进易行,费时少,远而为近;近而实者,难攻难进,费时多,近而为远。
在现实生活中,走弯路,等于多费力气,是傻瓜。而在生活的智慧和政治策略中,迂回达到目的,可以说是真正的大智慧。策略或谋略,说到底就是要善于处理这种“直”与“曲”的关系。所谓“以屈求伸”、“以迂为直”、“以退为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等谋略智慧,都是围绕“曲”、“直”二字做文章。
人生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事物的正与反也是处于动态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世上没有死的教条。面对悬崖如果直走过去,不但不能走到对面,相反会摔得粉身碎骨,只有采取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光辉的彼岸。
在生活中,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中,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往往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什么时候应当强硬,什么时候需要妥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暂时的妥协不过是为了将来的强硬。
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退比选择进要困难得多,因为“退”需要承认失败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于军事指挥官而言,选择“退”需要自己忍辱负重;对于政府首脑而言,选择“退”有可能断送个人的政治生命。
军队处不利及时退却,按理是用兵之常法。但“退”的无形阻力往往来自于内部。做出撤退的决策,你就必须忍得了误解、嘲讽、责难、失面子、丢官罢职等等一切后果。所以人们常说,忍是心上一把刀。
不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大凡古今成大事者,当他们处于不利环境时,都曾克制忍让过。清人辛启泰有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忍,则不足以任败;不任败,则不足以成事,”意指不忍受一时的挫折,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他在这里鲜明地将“忍”与反败为胜连在了一起。
“忍让”比退却的含义又深了一层,它不只适用于军队陷入困境、打了败仗的时候,也适用于人生遇到挫折、不得意的时候。
人们常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来劝说那些受到了天大冤枉或怀有深仇大恨的人。很明显,这中间包含了从长计议的意思。仇是要报的,失败是要挽回的,不过眼下则必须咽下一口难咽的气。要知道,忍让是暂时的,没有今天痛苦的“退”,哪有明天扬眉吐气的“进”?
韩信落魄之时,有杀猪匠逼着他钻裆而过。韩信强忍怒火、俯首听命,这次躲过了一场大难,日后才拜将封王,名留千古。
林黛玉父母双亡,既无兄长又无姐妹,可怜她孤苦一人,不得不寄身于贾府。偏偏贾府中有一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一个俊哥哥、一个俏妹妹,免不了一见钟情。但有情人未成眷属。算算其中的责任,林黛玉自己恐怕要负一半。
喜欢《有一种境界叫糊涂》吗?喜欢靳会永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