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有一种境界叫糊涂 > 第30章 装傻NO12.修身养性的装傻智慧(2)

第30章 装傻NO12.修身养性的装傻智慧(2)

小说: 有一种境界叫糊涂      作者:靳会永

一次,掖县有一个已90岁的老人,坐着一架板车来到州府。自称年青时曾充使到了林邑(现越南境内),得到一块美玉。美玉大小一尺四寸见方,光彩夺目,将其藏在一个海岛上,到如今已有60年了。现在崔挺治下,政道倡明,天下平安,愿意将美玉奉献。崔挺听了老人的话后说:“我虽然德不及古人,但也不能把玉作为宝物据为己有。”崔挺派遣船只随老人前去取玉,果然是光洁润泽,但崔挺到底还是不肯接受。由于老人一片心意难却,崔挺便将美玉上表送往京都。

崔挺为政,不以美玉为宝,而以不贪为宝,体现了古代清正廉洁官吏的优秀品质,为世人所称道。

七、见义而为,不求回报

见义而为似乎超越了“装傻”的范畴,违背了隐忍退让,明哲保身的行为准则。但事实上,见义勇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而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守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见义而为的“为”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止戈为武”,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无拳无勇,人微言轻,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与恶相抗,独立横流,义不苟且。在姑息必然养奸,除恶不容不尽的情况下,就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也应该是在所不辞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的还是对合乎“义”的事肯为,乐为。“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强暴,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当你周围的人都翻越隔离栏杆横过马路时,你却要绕很远的路去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周围的人会讥笑你胆小、迂笨,倘使你能不为所动,也算得上是见义勇为之一端了。到我国的大中小城市转一圈,马路上的斑斑痰迹使人好像一下掉进了痰盂底部,如果全体国人一夜之间都痛下决心,不把痰随地吐在马路上,试想一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算不算是一个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壮举呢?

“见义而为”,是中华民族干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而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官方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勇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为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勇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一次,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其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到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秉义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盘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盘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盘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公输盘答应了。

于是,公输盘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锦锈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鼋虾,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柏树,还有楠木、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盘较试一番。公输盘多次设置了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盘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他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下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阊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墨子坚定地反对任何战争,认为天下“大为不义”的就是“攻国”,因而矢志不渝地主张“非攻”。《墨子·公输盘》记叙的上述故事,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他闻知公输盘制造了新的战争器械,并且将用于楚国攻宋,便日夜不停地赶了十天十夜路来到楚国,先是义激公输盘,再又与楚王仔细分析攻宋的各种不义之处,坦直陈言楚王攻宋与有窃癖的人同类。楚王仍不改变攻宋的主意,墨子又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作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墨子途经宋国时,想到里巷的大门内避避雨,都遭到守门人的拒绝。所以《墨子·公输盘》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些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糊涂人是乐于去做的,但愿这样的糊涂人多起来。

八、无道则隐,洁身自好

“隐”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对邪恶的一种退让,是消极的,软弱无力的,但无道则隐实际上又是对恶的一种抗争,虽然它是间接含蓄的,却包含着顽强与柔韧。与恶的抗争既然是多方面的,也需要多方面的抗争才能取得成功。剑拔弩张,横刀立马,针锋相对是一种方式,而洁身自好,不与同流,也是一种方式。或许这种方式不那么直接,但却更易持久。高蹈避世,归隐林泉,在很多志士仁人看来,也并不只是个人的安危荣辱利害之计,它实际上是以智者的眼光,以仁者的胸怀,将世事看得更透彻,更长远。正义的力量有更广泛的基础,有更雄厚的力量,对此了然于胸,坚信不疑,才能够不争一时的强弱,不计一时的利钝,平淡地看待这一切,而期待最后的胜利。恃强为恶,只能得逞于一时,绝不能通行于久远,多行不义,终将自毙。从长远看,与恶势力的斗争,所贵者,正在于柔韧,正在于长期不懈的坚持。隐逸者看上去平淡、无为、潇洒,但在他们内心里,亦未尝没有激情。李白感叹“莫道浮云终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陶渊明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却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装傻”不是要人泯灭良知,混淆是非,同流合污,而是要人平静以待时,清节以自守,而不要为眼前利益所动,为眼前暴虐所屈。

晋国的介子推是一位早期的隐逸者。晋国的公子重耳早年流亡,介子推和赵衰、狐偃、先轸等人跟着一起辅佐他。到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文公,论功行赏,他说,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这样的人受上赏;辅我以行的人受次赏;有矢石之难,汗马之劳的人受下赏;而单纯“以力事我无补我缺”的人,则又下之。文公周围的人都互相争功,这位介兄很看不惯,他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重耳一个了,由他来继承,那不是天理吗?偷别人的东西尚且被看成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已有呢?他羞与这些人为伍,就隐居到绵上山中去了。晋文公想让他下来,就派人放火烧山,可他宁死也不肯出山。可见归隐也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认为君子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应当出来为政,所谓“邦有道,则仕”,天下无道时,则应当退隐山林。然而,所谓“无道则隐”,并非是真正的消极避世,纵情山水而忘天下,而是要“隐居以求其志”,待时而动。退隐仍然是“士志于道”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对从善避恶、名节守义的选择。这与孔子“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在天下无道之时,不与浊世同流,独善其身,既是对非正义的反抗,也是对正义的坚守。

道家论隐,清静无为。正如系统阐述了道家隐逸思想的庄子所说;“就薮泽,外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隐居江海湖泽,荒凉旷野,与世无争,清闲独处,隐乃“无为而已”,虽然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恐怕也只有道家中的隐者才能做到。但是,庄子亦清醒地看到,还有另一类的隐逸。庄子说:“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非,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隐居山谷,与社会对抗,这类隐者,在思想意志上严厉要求自己,超脱世俗,与众不同,高谈阔论而非议时势,隐乃“为亢而已”,实是在作愤世之隐。他们有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和义节,甚至不惜枯毁躯体,抱木而死,慷慨赴渊。如《庄子·盗跖》中所提到的介子推,《庄子·让王》中的申徒荻、务光等。

喜欢《有一种境界叫糊涂》吗?喜欢靳会永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