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自制力训练:锤炼意志,领悟得失的真谛(2)
拿破仑渴望成为法国皇帝,结果他统治了法国。林肯渴望使黑奴获得自由,结果他成功了,他们俩肯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内心决不后悔自己的行动,哪怕发动过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初,法国人渴望“不亡国”,结果他们果然未被征服。爱迪生渴望利用电力照明,结果他做到了——虽然这花了他多年的时间。老罗斯福总统渴望通过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他成功了。古希腊的狄摩西尼斯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演说家,尽管他有严重的口吃,他仍然把他的渴望变成了现实。海伦·凯勒渴望说话,虽然她有残疾,最后她也成功了。约翰·H·派特森渴望垄断收银机的生产,他达到了目标。马歇尔·菲尔德渴望成为他那一时代的头号商人,后来果真如愿。莎士比亚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剧作家,尽管他只是一个贫穷的巡回剧团演员,最后他梦想成真。比利·山戴渴望退出棒球界,成为杰出的传道者,他做到了。詹姆斯·J·希尔渴望缔造一个帝国,虽然他只是一个很穷的电报员,结果他终于使梦想成为了现实,这些名人,他们决不会为自己付出的东西而后悔。
不要说“这是办不到的”。或者说你和上面这些人,以及其他在各行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有所不同。如果你和这些人有所不同,那也只是他们对要达到的目标的渴望比你对自己成功目标的渴望更深刻、更强烈。
在你的头脑中埋下积极的欲望的种子。把下面这几段话当作你的信条以及你的道德准则基础:
“我希望在我一生当中,能给同胞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为了要这样做,我把这个信条当作我在和我的同胞打交道时的指导原则。”
“我必须训练自己,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批评任何人,不管我和他之间存在什么分歧,或他的工作如何差劲,只要我知道他是诚心诚意要把工作做好,那么我就不能批评他。”
“尊重我的国家、我的职业以及我自己。对同伴要诚实、公平,就如同我希望他们同样诚实及公平地对待我。做一个忠于国家的公民。赞美我的国家,维护国家的良好声誉。做一个到处受人尊敬的人。”
“将我期望得到的回报建立在我所提供的服务的坚实基础之上。乐于用诚实的努力来换取成功。把工作看作令人兴奋的事情。”
“要记住成功存在于我自己身上——在我自己的意识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并努力去克服。”
“避免各种形式的拖延,在任何情况下,绝不把应该在今天完成的工作,拖至明天再做。”
“最后,为了把握生命中的喜悦,必须对人谦恭有礼,对朋友忠实,对上帝虔诚,在人生旅途上留下芬芳的回忆。”
如果把大多数人因缺乏自制而浪费掉的精力组织起来,并建设性地利用起来,将给你带来你所渴望得到的一切。
许多人用来编造有关他人“谣言”的那些时间,如果能加以控制和正确地引导,将足以使这些人达成他们“明确的主要目标”。
成功人士在自制方面的得分很高!所有的失败者在这重要的人类行为法则上的得分甚低,而且通常为零。
注意观察你四周的人,你将会发现所有的成功人士皆能运用自制,而低效能者却允许他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不受控制。
缺乏自制的另一种十分普遍且极具破坏性的表现形式是“说话太多”。智者知道自己的需要,而且会努力去争取。他们都很注意他们的谈话。说一大堆未加思索、未加控制的话,是毫无裨益的。
“自制”是所有成功人士所特有的优点之一。
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会发生一定的起伏波动,这确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旦自己情绪特别好的时候,不仅神清气爽,而且工作起劲,对人对事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而有些时候,人又情绪特别低落,不但心情沮丧,而且意志消沉,身边的世界仿佛布满了灰暗与失望。对一般的人来讲,完全处于这两种极端的欢乐与悲哀的生活体验是很短暂的,平常的情绪状态多处于两者之间,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略有波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一旦情绪状态发生,虽然个体能够自我体验,但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不易为个体所控制,因此对个体生活极具影响作用。因此,一旦情绪产生,有些人往往一度沉沦于悲哀、痛苦、抑郁、孤独的心境之中而不能自救自拔。这种认为情绪无法控制,只能听之任之的观点会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自己的一生都陷入后悔中。
其实,情感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你身上的情绪,而是你自己对外界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果你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就不会做出自我挫败性的反应。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个人的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通往“智慧”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绝无导致精神崩溃的歧途,因为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的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人个性自由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让你摒弃那种认为情感是无法控制的观点,并开始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一、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狄克是一个人。
小前提:所有的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狄克脸上有毛。
二、不合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狄克脸上有毛。
小前提:所有的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狄克是一个人。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大前提必须与小前提一致。在上面第二个三段论中,其结论是错误的,因为狄克可能是人,也可以是一猿猴或者其它脸上有毛的动物。下面让我们看看第三个逻辑推理,这一例子将有助于让你彻底摆脱那种认为情感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观点。
三、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小前提:我的各种情感都来源于我的思想。
结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上面这个三段论中,大前提是十分明确的,一个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你有能力对自己头脑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如果某一信息闪入你的大脑,你仍有能力对其进行思维的取舍,甚至予以排除、不接受这种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如果有人要求你想像一只红色的羚羊,你可以将它想像成绿色,也可以将它想成一只小山羊,或者干脆随意想像成别的东西。只有你自己才能控制进入你头脑中的各种想法,只有你才能对大脑的思想库作出选择,并将其组织成一定的逻辑程序。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那请你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你在控制着自己的思想,那是谁在控制?是你爱人?上级?还是你的妈妈?假如真的是他们在控制着你的思想,那建议你立即送他们去医院治疗,这样你马上就会好起来。但客观的现实很清楚: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思维的机器,你的大脑完全属于自己,你可以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并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第三个三段论中的小前提也是无可非议的,无论是从科学原理,还是根据常识判断都可以证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那就没有情感。丧失了大脑功能,“感觉”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每一种感情是一种思想的生理反应。只有从思维中心得到某一信息之后,人才会出现哭泣、害羞、心跳加速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情绪反应。如果思维中心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你就不会做出任何感情反应。在大脑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人甚至会感觉不到肉体的痛苦——即使将手放在炉子上烤焦了,也不会感到疼痛。因此,你的小前提是千真万确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然产生于思想之后,因而没有思维,就没有情感。
由于大小前提一致而且正确,那最后的结论当然也是必然的。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你的情感又来源于你的思想,那么你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即通过支配那些引发情感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你可能以为,是外界事物或其他人使得你精神不愉快。然而,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使你精神不愉快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情舒畅、精神健康的人,你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一旦做到这点,你将体验到一种新的情感,你在通往个性自由的道路上就迈出了新的第一步。
为了更为生动地认识上面这个三段论,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分析一下。
迈克是一位年轻的公司职员,而且公司老板认为他做事太笨,对他的评价也不很好,为此,迈克常常感到十分痛苦。如果我们试想一下:要是迈克并不知道自己的老板认为他很笨,他还会因此而不快吗?当然不会,一个人怎么会因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痛苦呢?由此看来,造成迈克精神不快的原因并不在于上司对他的看法,而在于他自己的感觉。此外,迈克不快的原因还在于他确信别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如果他认为自己并不太笨,而是极力通过自己的表现向老板来证明这一点,他也就不会因此而痛苦了。
这一推理同样适用于对各种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一个人的死亡并不会使你感到悲伤;在得知其去世前,你是不会悲伤的。使你悲伤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死亡这一事实,而在于你听到死讯后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阴雨天气本身不会使人抑郁,抑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绪。
如果你因为天气下雨或阴天而抑郁,那是因为你自己对天气的反应使你感到抑郁。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欺骗自己而非得喜欢阴雨天气,而是说你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非要感到抑郁呢?”“这样能使我更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吗?”
尽管上述逻辑推理证明:人总是在支配着自己的情感。但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一直表明:一个人对他的情感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我们实际上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但我们所学到的大量日常用语却往往否认这一点。下面我们简要列举一些此类常用语,通过分析一下每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话都含有一个共同的潜台词,即你对自己的情感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只要我们将每一句话重新组织一下,使其更为确切,就能说明一点:你在驾驭着自己的感情,而且你的情感是由于你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
也许你会认为,前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不过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并不说明任何问题,或者只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如果你这样解释,那你不妨试问一下:后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为何没有形成口头语?其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总是提倡前者而排斥后者。
我们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着自己的思想而产生的,那么,你只要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一想:精神不快、情绪低沉或悲观痛苦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然后,你就可以认真地分析一下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
选择自己的幸福
当你听到这一说法时,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人怎能选择自己的幸福?事实确实如此,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一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终生不幸。期望获得幸福者应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觉察,或者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瞬息万变的东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会发现它似乎在逃避你。但如果你把幸福送给别人,于是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但是,如果你把苦难和不幸分摊给别人,你得到的就只能是苦难和不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烦恼分摊给他人。由此看来,寻找幸福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使他人得到幸福。
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住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其邻居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妻子几乎瞎了,并且瘫痪在轮椅中,丈夫本人身体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屋子里照料自己的妻子。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对年轻夫妇情不自禁地决定装饰一棵圣诞树送给这两位老人。他们买了一棵小树,将它装饰好,带上一些小礼物,在圣诞前夜把它送过去了。老妇人感激地注视着圣诞树上闪烁的小灯,伤心地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欣赏圣诞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他们拜访这两位老人时,他们就会提起那棵圣诞树,对于这对年轻夫妇来讲,也许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们把最大的幸福送给了他人,因而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一种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满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为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是接受积极的还是消极心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制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利条件不一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阻碍。如果说谁有资格来抱怨生活的话,应当首推海伦·凯勒了。她一生下来便是聋、哑、盲,全世界所有的不幸似乎全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失去了与周围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只有她的触觉帮助她把手伸向别人,体验爱人与被爱的幸福。然而,一位虔诚而伟大的教师向海伦伸出了友爱之手,使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成了一位快乐、幸福并且成绩卓越之人,并且令许多天生正常之人也无法企及。她曾经这么写道:
“任何人出于他的善良的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不平的道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他的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致使他终生追求这种欢欣。”
世上有许多孤独之人,他们渴望爱与友谊,但是,他们似乎绝对得不到它们。有些人用消极的心态排斥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另一些人蜷缩在他们狭小的天地里,绝不敢冲出去。
他们只幻想一些美好的东西会从天而降,即使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将之与人分享。
他们不懂得一点:如果你不把美好而称心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着名的成功学奠基者拿破仑·希尔博士写过一篇题为《满足》的文章,我们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你会发现这些内容确实很有用。
全世界最富裕的人住在“幸福谷”。他富有历久不衰的人生理想,富有他所不能失去的东西,这些东西能给他提供满足、健康、宁静的心情与内心的和谐。
喜欢《用学习代替拼命——给成年人的训练计划》吗?喜欢佚名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