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信念训练:永不绝望,积累自信的装备(5)
在现代社会,如果单单向前人讨教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这种做法已经远远不够了,现在更需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去体会、去总结。对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前人确实探索过,研究过,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着述,充满了哲理和心得。但是如果你以为凭借前人的经验之谈,就可以顺顺当当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那你就将要大吃苦头。在多变的社会里,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在于认识不到变化,或不能把握变化的规律。一个发展节奏加快、组合形式复杂的社会,在不同的人们中产生了不同的际遇:对于那些适应力强的人来说,多一扇门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种变化就多一个机会;对那些适应力弱的人来说,多机会等于无机会。性格封闭的人,不能把握社会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无法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在多变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而找不到出路。加速旋转的生活舞台,可能产生一种离心力,把一些不能适应的弱者甩出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部题为《让这个世界停下来吧——我要离它而去》的音乐喜剧片轰动了伦敦和纽约,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社会的人对节奏加快的生活的反感。托夫勒说:“那些人是情愿和这个世界脱离,也要按自己惯有的速度闲混下去”。在变化面前无法适应的人,自己也难以享受新生活带来的乐趣。在美国一个银行里,一个老太太愁眉不展,她忧伤地对银行职员说:“并不是因为我个人的生活使我不安。整个世界都在变化,甚至像打电话这样的事情也由电子计算机或别的什么机器来代替了。”发生在周围的数不清的变化,简直使老人不知所措,在变化中陷入困境。老年人害怕变化,希望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安度晚年,这没有什么奇怪。害怕变化,这是心理衰老的一种标志。但是,青年人却应当欢迎变化,不应当对变化采取漠视甚至固执的态度,因为那将会有使自己的心理发生衰老的危险。
怎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呢?
首先,在思想上对变化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各种新的东西犹如市场上的各种货物,琳琅满目,相互竞争,供你选择。新的生活潮流如同长江之水,一浪推一浪,滔滔不绝。如果以迟钝的、保守的眼光看待和对待今天的生活,就势必会被不断向前的生活新潮流远远抛在后面,从而成为一个“不识时务”或“不合时宜”的人。
其次,在心理上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不拘泥于任何程式、习惯和经验,不受任何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的束缚,随时拿出新的招数来应付新的情况,以快速的心理反应来对付快速变化的形势。传统的人常以一种“打井”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沿着笔直的思路深钻下去,并且矢志不移。当然也有钻出成果来的,但是因此而钻进死胡同的人亦屡见不鲜。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要沿着自己的思路单线思考,而要立体钻研,全方位思考。就像地质钻探一样,这里试一试,那里钻一钻,钻不进去,就赶快换个地方,直到找到能够钻进去的地方为止。锲而不舍,是传统社会的成功经验。但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对目标的追求需要锲而不舍,但方法、途径却不一定非要锲而不舍不可。过分强调“锲而不舍”,就有陷入呆板和僵化的危险。灵活转移比锲而不舍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深钻,钻得越久,离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距就有可能越远。遗憾的是,有些人对于灵活转移的必要性至今尚认识不足。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见异思迁,做一件事三分钟热度,频繁地转移目标。但我们也反对头脑僵化,不知变化,“一条道走到黑”。我们主张的是志向和兴趣的战略性转移,也就是说,应当根据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新的认知水平,结合自己的条件,发挥个性所具有的自我调节的能动作用,不断地重新校正和确定方向,选择途径,以顺应新的社会现实。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跻身于强者行列的,多数并不是固执己见、碰了南墙不回头的人,而是思路灵活,知其不可,赶快转向的人。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社会的变化是如此迅速,凝固的兴趣将意味着自弃。如果一味以“锲而不舍”自许,也许你顽强的毅力犹存,创造的精灵却早已悄悄地拂袖而去。
性格的高度灵活性,还表现为具有反经验性的倾向。真正性格灵敏的人,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而是坚信: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适用现在与未来。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决不拘泥于经验。事实上,经验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个人智慧和实践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们的行动总是面向未来,而经验却只属于过去。现代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其复杂状况、变化程度和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因素之繁多,结构之复杂,功能之多样,时空跨度之巨大,参变量之众多,输出输入信息量之庞大,都是传统社会所不曾具有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大加速了已有经验的陈旧化。死守于过去的经验的人,难免会碰大钉子。生命之树常青,万事万物都在变,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也在变。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一定适用。如果一个人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那么可以肯定,世界上任何最有效的成功方案,对他都不会有用。美国的福特一世曾重用库兹恩斯用流水作业法使生产标准化、高速化,生产效率提高了几百倍,福特本人也成了汽车大王。但福特一世自以为方法学到了手,1913年辞退了库兹恩斯。结果,到1945年,公司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来,福特三世改变领导方法,又使企业新生了。1962年,福特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毕业”了,不愿再有改进。结果企业不断亏损,以致气息奄奄。事实说明,在任何成功的道路上都是没有金科玉律可言的,全凭你的机智和智慧敏锐地探知变化,高效能地改变方法。否则,是注定要吃苦头后悔不已的。
追求自我实现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追求自我实现是人们在生活中最高层次的需求。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人是万物之灵,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之所以能使自身存在的一些优秀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人本质具有的最高需要,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自我实现。
马斯洛考察了近代历史上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38位成功人士的人生历程,他惊奇地发现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1.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实际的人生观。
2.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3.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
4.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
5.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6.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7.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8.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
9.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的一员。
10.有至深的知己,有亲密的家人。
11.具有民主作风,尊重别人的意见。
12.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
从这些特征中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的独立、自信、务实等态度和作风对于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渴求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提出了一些建议:
1.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成为瓶颈。
2.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想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3.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5.对是非之争,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6.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
7.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优点和缺点,也让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要想成为一名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的人,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和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整日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那样做只会徒耗时光;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时的挫折与失意在所难免,若不能乐观地看待,必将迷茫、困惑和后悔;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从长远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与羁绊;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有过多的驻足与停留,尽早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的途径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学习的策略代替拼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时刻保持自己的优势。
2001年11月《成都商报》报道:每个周末,一名成都着名女士(她要求不得泄露她的任何个人资料)都乘飞机赴京,参加北京大学每周六早上8时30分开课的应用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进修班2001年上半年在新浪网发布了招生广告,不久,这名来自成都的女士就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取得联系,并于9月下旬正式报名。从那时起,这名成都女士就坚持每个周末乘机到北京进修,11月中旬,她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在缴纳每年5万元的学费后成为该班一员。
一位老师曾为她算过这样一笔账:至该班2003年6月结束授课,两年间除去假期约为80周,她每周往返京蓉一次,按每张机票1130元计,两年间赴京上课的机票费约为1130×80×2=180800元,也就是说,该女士为此次进修所花掉的机票费就超过18万元!
看到这则消息,你第一个念头或许是:值得吗?
也许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在变化越来越快的21世纪,每个人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因此要“不断充电”。花在学习上的投资是明智的,也是无悔的。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这样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所以,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
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公司,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喜欢《用学习代替拼命——给成年人的训练计划》吗?喜欢佚名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