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 > 第46章 新闻前沿(2)

第46章 新闻前沿(2)

小说: 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      作者:水均益

不知道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新闻的孩子们,有多少人知道玛莎,或者被她的故事感动而投身新闻事业。我们的时代在变革,手段也在革新,记者手里的笔记本也被智能手机、微信、蓝光盘或者更高级的玩意儿所替代;媒体和传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媒体岌岌可危,似乎前景黯淡。

前一阵有人半开玩笑地对我说,看你们央视,再看网络,感觉好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过我想,无论怎样变革,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新闻的本质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像玛莎这样的记者。

2.从巴格达到钓鱼岛

2013年12月初,在一个初冬的夜晚,我乘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准备第二天对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做一次独家专访。

摄制组的其他成员已经在当天先期到达上海做准备工作,剩下我一人独行。出了虹桥机场,我排队打了一辆出租车。以我之前无数次到上海的体会,我知道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不像北京的“的哥”,他们不爱在车上跟乘客聊天。所以,我直接坐到了车的后排座椅上,简单告诉司机要去的酒店后,便不再作声,闷头坐车。

汽车驶出机场后,我才渐渐开始注意到这辆车和开车的司机。这辆出租车比较破旧,估计有些年头了,一路上它一直在“吱吱唧唧”发出刺耳的异响。可能是为了压住汽车发出的噪音,出租司机一路上开着CD。刚开始我并没有注意CD放的什么,只注意汽车那刺耳的异响声了,但有一刻,汽车停下来等红灯的时候,猛然间我听出来,CD里居然放的是日语歌曲,有点像邓丽君歌曲的那种怀旧日语歌曲。

这让我暗自诧异。要知道,在2013年的这个时候,在中日因为钓鱼岛问题剑拔弩张的背景下,在网上几乎一边倒“收拾小日本”的舆论环境下,我会在一辆中国上海的出租车上听到日语歌曲,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我对日语歌曲本身没有什么偏见,大学时还经常跟着“砖头”录音机唱邓丽君的那首《星》,但在破旧汽车刺耳的异响声伴奏中听着它,实在不堪其烦。终于,我忍受不了了,对司机大声说道:“师傅,把音乐关了!”

司机吓了一跳,不过随即顺从地关上了CD。好奇心促使我追问了一句:“你听得懂日语吗?”司机的回答倒是吓了我一跳:“听得懂啦。”司机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去日本打工,在日本住过几年。

听了这话,我多少理解了他的这种日本情结,便准备闭嘴继续坐车了。不想,这位司机的话匣子却一下子打开了。他操着浓重的上海方言说道:“其实日本人对中国人挺好的,人家只想着怎么过好生活,才不关心政治啦、两国关系啦这些虚的问题。”他的这番话一下子调动了我的兴趣。

于是,我顺着他的话反问道,可是现在中日关系很糟糕啊,日本人认为钓鱼岛是他们的啊?这可不是虚的政治啊。这位中年司机振振有词地说:“钓鱼岛关我们什么事啦?那么小个岛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啦?我们老百姓可怜巴拉的就是挣点钱过日子啦,这些都是政治家的事。”

“那要是日本真的抢了钓鱼岛,两国打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不也要受影响吗?”我问他。

司机不假思索地说道:“才不会的啦,我们的政府不敢打的啦……”

说话间车到了地方,在结账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师傅,你一个月跑出租很辛苦吧,能挣多少啊?”

“唉,也就一万多块钱吧。”中年司机回答我。

车门在我身后“砰”的一声关上了,出租车扬长而去,留下我一脸的愕然。

和这位月进万元,张口闭口自己是不关心政治、钓鱼岛,可怜的小老百姓的出租车司机这番对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逆袭”,也让我陷入长长的反思。也许这位司机师傅是个个例,并不代表中国公众普遍的态度;也许是我长期身处国家电视台,不接地气;或者久居“帝都”,耳濡目染,“高高在上”。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有祖国的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关心它的命运,总不是什么错误,相反,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国际热点,都和我们的国家,也和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日子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东当驻外记者的时候,中国人对埃及除了金字塔以外几乎没什么兴趣,什么“戴维营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就好像是天方夜谭,远在天边。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大多数中国人只是抱着围观的心态,看美国人如何把萨达姆赶出了科威特。之后还有黎巴嫩内战、波黑战争,对于这些发生在别人家的事儿,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就好像是在北京三环上看到车祸一样,减减速,看看热闹,然后该上哪儿上哪儿,没自己什么事。

作为国际新闻记者,我们那时候写的稿件、做的电视报道,充其量只能算是大餐之后的甜点,点缀而已。但尽管如此,那时候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时刻想着要冲出去、突出去,突出国际报道不受关注的重围。因为我知道,随着中国的开放发展,外面的世界必将向我们疾驰而来。

1998年的伊拉克核查危机,以及当年12月美国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的“沙漠之狐”打击行动,可以算是我作为国际新闻记者的一次成功突围。那个时候,中国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在电视上看到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背心的中国记者,出现在世界头条新闻的现场。然而,那一次最多算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成功报道,和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亮点,真正让国人认识到国际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反而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是在几个月之后的前南斯拉夫。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连续78天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就在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认为这场战争和中国没多大关系的时候,当地时间5月7日夜间,美国从本土派出一架B-2轰炸机,用5枚(有说是4枚)精确制导炸弹轰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当场炸死4人,其中包括3名中国记者,炸伤多人,中国大使馆破坏严重。

震怒的中国百姓把各地的美国使领馆团团围住,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抗议示威持续不断。时至今日,美国的此次“误炸”存在着诸多版本的解读和未解之谜,虽然当时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对这一事件报道的全过程,包括一连若干天的《焦点访谈》和直播连线报道,但除了我们的官方表态以外,我所了解的所谓“内幕”也并非权威,经不起推敲,所以谨慎起见,还是将这一历史事件留给今后,让时间去说明一切吧。

无论如何,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客观上成了中国公众关注国际新闻意识的一个分水岭,它也是西方世界开始警惕中国强大,谋划围堵中国的一个现实开端。可以说,从1999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的崛起还必须经过一个艰难的环节——突围。

然而,中国的每一次突围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且,代价也是高昂的。炸大使馆之后,一系列国际事件纷至沓来,它们或喜或悲,祸兮福兮,不一而论。

大使馆被炸的当年,中国加入了WTO。一年后,又发生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美国发生了“9 11”事件。之后,美国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2008年,从汶川大地震的举国悲痛,到几个月后北京奥运会的扬眉吐气,历史似乎有意安排中国人集体坐了一回大悲大喜的过山车,来考验我们这个本来就多灾多难的民族的意志力。再往后,则是更多的纠结。中国成了世界老二,在专家学者们高谈阔论“中美共治”、“中美国”甚至“去美国化”的同时,人们发现,一股“中国威胁论”正在向世界更广的范围蔓延,从西方国家到中国周边的邻国,甚至远到中国花几十年时间苦心经营下的亚非拉“老朋友们”。直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也开始明朗了起来——美国明确表示要重返亚太,“再平衡”亚太地区。美国的真实目的再明显不过:遏制中国,管控中国的崛起。

一时间,中国的周边形势风云突变,波谲云诡。四周各个方向投向北京更多的不再是羡慕的眼光,而是指责、挑衅的手指。2012年,经济上被中国超越了的日本,决定在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到这个时候,中国奉行了几十年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国民众当中,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热度开始升温。人们在问:为什么这些年我们与邻国的冲突越来越多?为什么会有黄岩岛事件?为什么会有钓鱼岛争端?为什么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别人却老想着给我们使绊子?不少人认为是因为中国外交政策太过软弱,所以周边小国都敢欺负到我们头上。其实,这有点像主持人名人圈里常说的一句话:你出得了多大的名,你就得挨多大的骂。

人怕出名猪怕壮。你的身份变了,你的影响力也大了。中国原来是汪洋里的一叶小舟,你动一动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怎么样,不关心你。为什么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我们在南海并没有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要有个什么动作也不起什么波澜?因为那个时候别人没有感觉到你威胁到他。现在,中国由一叶扁舟变成万吨巨轮了,在我们周围溅起的波涛,也许就会在别人家门口引起海啸;或者你随便动一动,人家就会觉得你掀起了大浪,冲击了他。

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我们并没有拿枪指着他或者到他们家门口,但是他感觉你现在太大了。这个问题既有想象也有现实,这既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几乎是一个死结。我们中国要不要发展?要!但是你发展的这个过程当中,你逐渐变大变粗变壮,而别人没有变化,没有变粗变大,他们看着你一天天长大,当然心里不安全不踏实。别说是菲律宾对中国这么戒备了,美国也是这样。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的时候,美国人把中国人当回事吗?那时候只是说拉中国作为一个抗击苏联的盟友,然后来分化世界格局。那个时候,在尼克松、基辛格的眼里,中国只是当时美国与苏联冷战战略的一步棋,是他们一盘棋局的一粒棋子。但是现在中国一天天壮大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甚至很多人预测,会在不远的将来超过美国,那美国就觉得该拿你当回事了。这就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本质所在。

中国人现在高度关注国际问题,特别是跟中国有关的热点,这是一个时代变革的产物,而且也是一个大趋势——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中国本身的很多利益也越来越要依靠外部。这样一个进程还在逐渐加快。

今天,世界上的一举一动,和中国百姓都会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随便哪儿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的债务问题,甚至欧盟的一个举措或者制裁措施,就会涉及我们很多沿海企业的就业和开工的问题,就意味着我们某些企业或者一个产业领域里的企业就要倒闭关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工人要下岗,无数个家庭要面临新的选择了。当今世界离不开中国,但另一个现实是,今天的中国很依赖世界。

有人会问:为什么以前没有这些问题,这两年突然间冒出来这么多矛盾呢?这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关。美国其实早就看到了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可能对其构成的挑战和威胁,大约就在炸中国大使馆的同时,美国的战略家们已经有了一套遏制中国、防范中国的行动策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11”事件发生了。“9 11”事件后,美国全身心忙着反恐和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没有精力管控中国,客观上,这又给了中国将近10年的黄金发展机会。所以,在那一段时期,尽管中国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刁难和围堵,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顺的。而当奥巴马真正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抽身之后,我们的麻烦就来了。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绝对霸主,是一极世界的领袖和维护者,有着浓烈的帝国心态。美国也是个优秀的国家,这一点不容置疑。长期当“老大”、当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的警察,让美国练就了一套完整的策略、手段和方法。面对世界的各种“疑难杂症”,人们总感觉美国人的口袋里装着好几套锦囊妙计,随便掏出一套就足以置人于死地。

经常和我合作的一位国际问题专家宋晓军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对付中国,美国总能找到一两个你最薄弱的脚指头踩住,平时你不动,它可能也不使劲踩,而一旦你有什么大的动静,它就会使劲踩下去,让你疼得首尾不能兼顾。

以前是人权、西藏以及中国最敏感的台湾问题,这两年,美国人又发展出了南海问题,再加上钓鱼岛争端。中美两国爆发全面战争,这在今天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几乎没有可能。中国不想打,美国更不愿意。但美国人熟读兵书,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所在,他们知道,现阶段是遏制、管控一个雄心勃勃中国的最佳时期。

说到底,中美之间是一场大国的博弈,是一个帝国与另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的角力。这场博弈中,美国的综合优势是明显的,其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是目前中国所不具备的。

第一,美国朋友多。毛泽东时期,中国有一句口号:美帝国主义失道寡助,而热爱和平的第三世界国家(当然指中国)得道多助。但这些年人们注意到,无论是绕开联合国单打伊拉克,还是和北约一起收拾利比亚,包括最近差一点动手的叙利亚,只要美国把战旗一挥,总会在它的身边聚拢一些“哥儿们”,除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铁哥儿们”,还会有少则一二十个,多则四五十个甚至更多的追随者为美国助阵站台。其实,以美国的实力,要想打像利比亚、叙利亚这样一般的国家,根本无须别人帮忙,靠它自己一家就足够搞定一切,但美国不这样,每次都要搞一个“自愿联盟”,哪怕某一个国家只是象征性地派一名厨师(像当年伊拉克战争时的某个原东欧国家那样),那也算给这个联盟凑了个份子,自然也壮了声势。

而反观中国,今天,世界范围内我们真正的朋友寥寥无几。有人说,中国和美国不一样,我们不搞结盟,我们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别忘了不结盟、独立自主的主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也有人说,我们几十年又是援助又是援建,出钱出力,到头来全喂了白眼儿狼了。我相信这话有人不爱听,但话糙理不糙,现实的确如此。无论怎样,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理念必须跟上变化。况且,任何一个大国要想真正崛起,没有盟友是不行的。所谓,出来混,靠哥儿们。

喜欢《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吗?喜欢水均益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