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 > 第4章 心理效应与说话艺术(3)

第4章 心理效应与说话艺术(3)

小说: 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      作者:任利红

就这样,按照乞丐的指点,仆人又往石头汤里放了番茄、胡椒、奶油和牛肉。最后,乞丐把石头捞出来,邀请仆人分享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肉汤。

这个乞丐所运用的就是“门槛效应”,他在请求别人的帮助时,先提出较小的请求,等别人同意后再逐渐增加其他请求,这样就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乞丐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让我取取暖并给我一锅肉汤吧!”那么,他很可能会一无所获。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也曾运用这一效应,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效应也同样存在。当你去商场买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你的顾虑,“慷慨”地让你试一试。当你把衣服穿在身上时,她会称赞你穿上这件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她劝你买下时,你就难于拒绝了。

“门槛效应”启示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我们要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从别人易于接受的小请求开始,这样才能轻而易举地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戴尔·卡内基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费城的大街上,常踯躅着一个失业的英国青年,不论是清晨或者夜晚,他总是很惹人注目,据他自己说是想找一个职务。有一天,他突然闯进了该城著名巨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写字间,请求他牺牲一分钟的时间接见自己,听自己讲一两句话。这位陌生的怪客,真使吉勃斯先生感到惊奇,因为他的外表太刺目了,衣服已经破旧,身上表现出一种极度穷困的窘态,但精神倒是非常饱满。也许是好奇,或者是怜悯,又或者是因为毕竟他要求的只是一分钟,只需听他讲一两句话,因此,吉勃斯先生答应与他谈一谈。可是说了一个多小时,谈话还没有停止。结果,吉勃斯先生立刻打电话给狄诺公司的费城经理泰勒先生,这位著名金融家泰勒,邀请陌生怪客共进午餐,并给予了他一个极优越的职务!

对于多数人来讲,与其让对方纠缠半天还不如就答应了这一分钟的请求,那位失业的英国青年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要与别人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就可以使用这种“门槛效应”,以便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实现下一步的目标。

出丑效应:完美中带点

小缺憾的人更受欢迎

一个精明人不经意地犯点小错,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而这反而会成为他的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这就是“出丑效应”。

口才中的“出丑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说话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而最讨人喜欢的人往往是说话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八脚效应”。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要测试的对象:第一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面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现,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也不出众;第四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他也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裤子。当教授向他的测试对象放完这四段录像后,让他们从上面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选出一位他们最不喜欢的。

想知道测试的结果吗?最不受测试者们喜欢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段录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成功人士,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所以说人们还是更喜欢优秀、真诚、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一位一直拥有优秀口才的人物当众犯了一点小错误,想想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因为这个小失误而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吗?当然这一切发生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本身拥有非常卓越的口才,他留给别人的印象是极善言谈且几近于完美,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却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有一次,当林肯正准备演讲的时候,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道:“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他们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万分得意。

出人意料的是,林肯没有立即反驳或者是表现出丝毫的难堪,而是等到大家的笑声停下来时,才提高嗓门说道:“这位参议员先生,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林肯说完后,整个参议院立即安静下来。停顿了几秒钟后,林肯接着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紧接着,林肯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哪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现在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热泪。这时,参议院里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变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能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一跃成为总统,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他能够暴露自己,甚至是暴露自己别人认为很可笑的那一部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林肯是以他的恰到好处的暴露征服了人心。

可见,一个拥有好口才的人,并非一定要随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偶尔犯个言语上的小错误,出丑卖乖一次,反而会让你显得更可爱,也更能吸引人,而周围的人也会更加喜欢和信任你。

在生活和工作中,拥有巧舌如簧的好口才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拥有好口才也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最擅长辞令的人也有出丑的时候。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言语中偶尔的一些小失误而懊恼不已。“出丑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天生的演说家,如果也有失误的时候,说明他也是个凡人,这些小小的缺憾则会让人们觉得他更亲切可爱,而不是像高不可攀的神明一样让人无法亲近。

拆屋效应:抓住人们喜欢

调和、折中的心理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的策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这一现象与“门槛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有个小孩子想养一只宠物猫,考虑到爸妈可能不同意,便跟爸妈说“我好寂寞,给我生个小弟弟好不好?”于是,他养宠物猫的愿望就实现了。

在现实中,若能适当地运用“拆屋效应”,其愿望一般都能达到。还有这样一个有关“拆屋效应”的例子。

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在父母的一再责难下离家出走。这下可把父母都急坏了。过了几天,孩子安全地回来后,父母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个孩子之前所犯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孩子的父母没办法接受的,也是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孩子之前所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以前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来说就显得容易接受多了。

喜欢《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吗?喜欢任利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