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留有余地好回旋(1)
——沟通需要懂得的10种心理反应
任何事情的发展与变化都有个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显露出来时,人们往往难以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与胜负。只有话不说满,说三分留三分,这样,一旦事情出现了意外状况,你才可以顺利地抽身退步,而不至于使自己陷于两难中不可自拔。
反应1: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人,这时,你就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谈话方式。俗话说:“进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即当你在和对方交谈时,尽量使用对方认同的语言,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并且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以便在迎合对方心理的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好感。唯有赢得对方的好感,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获得的东西,而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技巧。
也就是说,与人交谈的时候,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谈话内容,如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彼此之间的关系等,还要考虑当时的气氛,哪些该谈,哪些不该谈。比如,打听他人的年龄的时候,对老年人就不宜说“您几岁”,而要说“您今年高寿”或“您今年高龄”,对小孩就不能说“您高寿”,而应该说“你今年几岁了”。如果说话不看对象,难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优秀服务员李淑贞,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范例。
知识分子进店,李淑贞就会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工人同志进店,李淑贞这样讲:“师傅,今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汆丸子?”
乡下老大娘进店,李淑贞就会说:“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时间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
在接待不同的顾客对象时,李淑贞采用了不同的说话方式和内容: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说话要因人而异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曾有位伟人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所以,为了顺利地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就不得不考虑因人而异了。比如,对待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如果他是一个乐观坚强、对生死超然的人,你不妨把实情和盘托出。如果他是一个软弱胆怯、贪生怕死的人,那你不妨说些善意的谎言。相反,如果你对他如实相告,就等于加速他的死亡。
在俄罗斯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黏住一切东西。”意思是说话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要能够注意对方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忽视了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无的放矢”,甚至还会给自己当头一击。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人不能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准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
要做到这一点,在交流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准的人,说话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人,他们头脑里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奋点也常常是不一样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储存,常常使他们对相关话题津津乐道,如果你把他们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领域来当做谈话的主题,他们就会感到味同嚼蜡或者无言以对,这样,想要深谈是很困难的。
所以,水平高的说话人与文化水平低的听话人说话时就不能满口之乎者也,而要用一些最朴实明白的语言,让对方一听就懂;与文化水平相当或较高的听话人说话时就要讲究一点语言的修饰。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外出讲学、游览,一路上非常艰辛。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突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辩。他凭着自己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然而,他说话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个刚跟随孔子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和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失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
由此可见,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否则,就算你再能言善辩,也说服不了别人。
此外,说话的对象因处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阶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就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和文化习惯,如英国人、美国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妇女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
(2)与不同身份的人交流。
同样的文化水平,但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身份悬殊,说话也不能太随便,而应考虑到对方是什么身份、自己是什么身份、对方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一定要经过三思再开口。
我国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告诉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求。因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的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就把许允释放了,还赏给他一套新衣服。
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许允提拔同乡的举动必须合乎皇帝所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难于求情,却可以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回避自己的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充分说明了许妻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
一般而言,与地位较高者谈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态度要尊敬、自然,不要显得紧张;对方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随意插话,除非他希望你讲话;回答问题时要简洁,尽量不讲题外话;同时,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不应该只做一个“应声虫”,因为若你只说“是”,那么你的话同样可能使别人感到不悦。
与地位较低的人谈话的时候,态度要庄重、有礼、和蔼,避免以一种上司的态度自居。和一个地位较自己低下者谈话的时候,很多人会谈得很多或显得漫不经心,因为他们觉得和这样的人谈话太简单,不用多费脑筋,以至于给别人留下很随便敷衍的印象。所以,在与一个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你应使他觉得你对他所说的话十分感兴趣,并请他不吝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要赞美他人的工作成绩,但也不要讲得太多,不要显得太亲密,更不要以你自己优越的地位来威吓对方。
和女性谈话时,你要先开个头,然后她就会接下去。话题要以她们感兴趣的方面为好,比如,你可以询问天气;询问她的健康;询问书籍、金鱼、花草或其他事物。同时,你还应该切记,谈话的主体要以她们为中心,并尽量采取可使对方感情增加的谈话口气、态度和方式。此外,很多女性与人交谈的时候,都喜欢谈她自己、她的家庭及她的嗜好,喜欢发表她的意见,更喜欢告诉对方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所以,她常常需要一个好的聆听者。假若你吸引女性的注意力的话,就要多倾听她们的谈话,同时不要轻视她们,不要以为她们知道的比你少,或她们的意见毫无价值;对待她们至少像对待一个可敬的对手一样,以迎合她们自尊的天性,使她们觉得与你谈话十分快乐。做到这些之后,你和她们之间的谈话就能很愉悦而顺利地进行下去。
(3)双方关系不同,说话也要不同。
一般而言,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不外乎四种关系,即平等、上下、疏密、亲朋等。与对方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双方的关系属于哪一种,并说出与这种关系相应的话,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后,心里很高兴。他仔细回想起来,隐约记得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昔日的苦朋友听见了,他想:“同是那时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哽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口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看他如此不顾全体面,不等他说完就命人将其推出去斩了。
(4)与不同年龄的人交流。
年龄不同的人,思想文化基础和心理性格特征必然有所不同,交谈中必须加以区别。
从交谈的内容来说,不同年龄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喜好:少年儿童求知欲强,喜欢富于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交谈;青年人往往对前途理想、婚姻恋爱、科学文化、娱乐体育的话题倍感兴趣;中年人多热衷于专业学术、社会新闻、家庭管理、人际关系的互动;老年人则对退休生活、健身长寿、文物古迹、书法诗画颇感兴趣。在交谈中,我们应加以区别,投其所好。
从交谈的形式来说,对少年儿童应多运用具有平易性、幽默性、启发性的语言;对青壮年应多运用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语言;对老年人应多运用具有含蓄性、委婉性的语言。
同一交谈内容,对不同年龄的人,用语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打听对方的年龄时,对中年人不妨问:“您今年多大年纪了?”而对小孩则应说:“你今年几岁了?”如果谈话对象是西方人,则不宜打听人家的年龄。
总的来说,与老年人谈话要谦虚。我们常听到长辈指导晚辈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可能接受的知识比你少,可是无论怎样,他的经验都比你丰富得多。因此,在与他谈话时,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
老年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纪大,他们喜欢显得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更年轻,或试图获得青年人的活力和神采。所以,你在与一位老年人谈话时,先不必直接提起他的年纪,只提起他所做过的事情,就能温暖他的心,而使他觉得你是一个非常令人喜欢的人。
与年幼者谈话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比你年幼的人,他们有些思想太前卫,但有些知识不如你丰富。与这类年幼者交谈的时候,你丝毫不觉得困难,只需保持适当的距离就行,不要降低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让他们忘记需要尊重你。假如你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你想赢得长辈应得的敬重,就很困难了。另外,还要注意千万别让他们直呼你姓名,那是很不好的。不要与他们辩论,也不要坚持你的权力,那会使你更难堪。要记住,人们总是因你自己看重自己才愿意尊重你,尤其是那些年纪比你小的人们。
还有一类年幼者,他们在长辈面前会害羞,与他们交谈时,你会觉得相当愉快。你可谈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物,让他相信你是从他的立场来观察事物的,让他明白你也有与他一样新潮的观念,这样一来,你们的谈话就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与青年人交谈似乎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常会询问你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而你对这些事物所持的意见,或许并不比其他人高明,那么你就得小心应付了。不要破坏他们的理想,说话不要太直率,不要让话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别以为他们不会怀疑你的论点。相反,他们是会千方百计地拆穿你的。所以,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你宁可讲他们感兴趣的事,也不要讲你自己感兴趣的事,要用话题把他们吸引过来,而千万别让他们耍得你团团转。
总而言之,说话的时候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时的不同特点。因为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表现了你的气质修养,更能让对方在与你的谈话中得到尊重与信任。
反应2: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说话的时候也要懂得变通,要懂得“话不说满,给自己留后路”的道理,不能给他人留下话柄,从而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这样你才可以在一些复杂的、困难的和尴尬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新出路。
所谓话不说满,给自己留后路,就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或者是意见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而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出现尴尬的场面,承担一定的责任。
比如,当公司的上司就某项决策征求员工的意见的时候,作为员工的你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如果这项决策顺利实施了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出现了问题,人们会因为自保而推卸责任,而依据就在当时大家发表意见时每个人的说法。所以,当你在公司决策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别忘记加上一句话,“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决策。”
一般而言,一个公司的产品部经理在对每个产品进行市场预测的初期,总是要开公司会议,还经常叫上销售部和设计部的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同时私底下也会征求个人意见。
喜欢《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吗?喜欢任利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