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二十一、西伯侯活命五把板斧
第七回说到纣王对内打压群臣稳定朝纲,他对外也积极动手,准备杀掉诸侯首领——东西南北四大伯侯。他这么做的目的并不复杂,那就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从俯览历史的高度来看,纣王此举称得上是英明神武,纣王就是天纵英主,有战略眼光发展远见的牛人一个——虽然事与愿违,不但没有稳定周边邦国,反而引起商纣国土被三面围攻,此是后话,但纣王还是费尽心机筹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贵为纣王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北伯侯崇侯虎情况特殊,免了一死,其他三人除西伯侯姬昌活命,都惨死驾前,那姬昌如何逃过这一劫的呢?
咱们从头说起:
在当时,只有每隔几年的大会四诸侯才不远万里来京——全国诸侯代表大会的召开同样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固定时间的。纣王为了使四大诸侯在闭会期间来京不会觉得意外或者诧异,特意组织了一堆甜言蜜语,发出了四道圣旨,圣旨写的是——我给翻译成了更洁净更立白的白话:
北边老毛子比较乱,闻太师去了,打的是生灵涂炭,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知所措,我整天也是忧心忡忡。我现在是朝堂之内没有能好好辅佐我的人,朝堂之外的诸侯又不是很和谐,所以我急着要哥儿四个来朝歌,共襄国政,帮我平定北海那边的祸乱。圣旨到的时候呢,你们大伙赶紧赶紧过来,以宽慰我对你们急切的想念之情,不要迟到哦,会让我盼星星盼月亮的。到平定乱臣那一天,都给你们加官晋爵,还赏赐土地,一定要来,我绝不食言,就这样吧,特此邀请!
四位侯爷是一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朝歌外的金庭驿站,他们聚到一起,第一个话题就是讨论圣旨中陈述的理由,终究是莫名其妙,尤其辅佐大臣明明有武成王黄飞虎、亚相比干等一干重臣,急召四人,难道另有他事?
东伯侯:先打北不后悔,我说,我女婿这局势开得可够含糊的啊?
北伯侯:跟!下两家争气啊——他又不玩十三不靠,挑咱们四个风头干嘛呢?
南伯侯:怕的就是用不到风头啦——跟北!
西伯侯:自摸!地胡!给钱!据卦象第四张北风在……
众伯侯:把你的竹签和王八盖子扔一边去!
众侯爷集思广益讨论半天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作罢。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世事难料,人嘴难防。
果然,一个驿卒不小心说走了嘴,叹息的一句“今夜传杯欢会饮,明日鲜红染市曹”被姬昌听见,并问明了原委。当东伯侯姜桓楚一听说自己女儿被剜去双目、炮烙双手后更是痛不欲生,几位再听到纣王传自己来京原来是准备即刻灭口更是唏嘘不已。
次日早朝,四大诸侯各具本奏,但纣王吃了秤砣铁了心,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也不看奏折,也不听那些唧唧歪歪的事情,从姜桓楚开始,挨个开刀,杀光四人,以保天下太平。最惨的是南伯侯鄂崇禹,他什么话没说,什么事没犯,就莫名其妙的被杀——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最划算的是东伯侯姜桓楚,他大骂一通昏君后被杀;最风光的是北伯侯崇侯虎,费仲、尤浑一句保奏就免除死刑;最曲折的是西伯侯姬昌,他从死亡边缘被拉了回来,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囚禁在国家监狱羑里。
而在当时险象环生、九死一生的危险境地中,西伯侯姬昌为什么能活下来呢?这里面的缘由经过,斗智斗勇,也会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
一、为满足纣王私欲,曾劝苏护献女。
前文早早讲过了纣王曾经派崇侯虎和姬发去踏平冀州,从朝中大臣的状态来看,除了崇侯虎没有表态,只是奉命行事之外,只有姬昌支持苏护献女,而且给了苏护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对于纣王来说是很受用的,如果不是姬昌,那冀州就消失了,苏妲己也不会被自己拥入怀抱,如果不是姬昌,那北方治下必定会愈发混乱,让君心不安,那么面对这个曾经唯一一个力劝苏护献女的姬昌,纣王还是心存一些恻隐之心。
助长纣王贪慕美色之心,但给纣王留下了深刻好印象。
二、为平衡同行关系,多次给奸臣送礼
费仲、尤浑作为和苏妲己一伙的小人,不但能和皇上搞好关系,更是愿意为皇上分忧解难,尤其按照纣王的意思陷害忠良更是毫不含糊、老谋深算,为了能稳住二位,姬昌集团没少费心思。
西伯侯姬昌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纣王八年夏四月,第一件事就是和大家一起给费仲尤浑随礼。其实,每次来京办事,少不了上下打点,对于几位好朋友那是不用说,但对于费仲、尤浑是断然不能有所闪失,必须送上最名贵的土特产表示心意,力求与他们能和平共处,不伤和气。他深知所谓小人难养,不随从多数人的做法,一则容易被孤立,二则容易被小人陷害,所以姬昌没有要求什么清廉刚正之名,而是和大家一起“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这一点他比伯邑考强多了。
尤其姬昌被囚禁羑里七年的时候,上大夫散宜生差人向费仲尤浑各送来万金以拜请二位在纣王面前美言几句,二位也是拿人家的手短,积极保释姬昌。所谓鸡鸣狗盗之辈,也是有其用处滴。
助长行贿受贿之风,但给自己不受更大的陷害留下空间。虽是身在江湖不由己,但摸清了解了风浪底细,为后人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有一票朋友帮忙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行千里,少不了多几个哥们弟兄扶持,而尤其同处一个单位的,如果没几个人和自己一条心,少不了需要整顿裁员的时候,没人替自己说话,个个大眼瞪小眼,生怕惹火上身。不过姬昌比较例外,一直以“仁义”之行讨得朝中大臣对其仰慕有加,又经常喝酒吃饭打麻将联络感情,关系累积的不错。
所以姬昌一则能站在东伯侯一边力谏纣王废除妲己,替姜皇后和两位皇子报仇,二则对纣王的怒火也并未表示出哭天喊地的恐惧之情,那么在众人的一致担保之下,姬昌被纣王划清了与东、南伯侯的界限,宽恕了下来。
引起纣王打击朋党之疑,但在关键时刻能均摊纣王的火气。
四、纣王故意挑拨关系
要说皇帝当着当着最怕的就是权臣结朋党威胁皇权,皇帝对他认为这一伙是朋党的剪除手段也不尽相同。对于这次要灭掉四位,朝中不同势力有不同的反应,费仲、尤浑就是保住北伯侯,其他所有人可是要尽力保住其他三位。
眼见朝臣对三位都力尽求情之能,但纣王却单单点名姬昌,说姬昌我也听说他素来忠良,但不该和他们俩随声附和,本来要杀,但看在你们大家的面子上,赦免他了。
纣王的这些话可不是白说的,话里有话,指的是,你们一直说姬昌的好话,说姬昌不该杀的理由比别人多的多,那我就听你们的,就免姬昌了,说给东、南伯侯听,你们看,大家只给姬昌求情,根本就没怎么管你们,到时候真出事了,你们这些专帮他们求情的人也别想好。
果然引起东方、南方战乱,两大关口被攻克。
五、一技之长
外因对事物发展只是起了促进作用,但内因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嚎,光说不练假把式,只凭借外人帮忙和外部传说,永远只能耳听,不能眼见,那么自己拥有一门独到的技术,甭管是溜奸耍滑、坑蒙拐骗,都会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姬昌的独门绝技就是他的伏羲八卦。
姬昌擅演先天之术,可根据卦象推测凶吉、判断因果,而且从未有失,这样纣王以此作为迷信要铲除的时候,他能占卜出第二天太庙大火,当太庙在一片炸雷中升起烈焰,纣王也是目瞪口呆,只好降旨说这个可真雷死我了,姬昌免死。
姬昌就凭借这门技术在最后一次被害中活了过来,并在国家监狱羑里干的红红火火。
如果把姬昌居然能活命也算作一种成功的话,那成功的几个要素也可以略作概括:领导重用、对手强悍、能友相助、把握时机、个人能力。
二十二、姬昌的“小八八”
自古,形容别人算计都是用小九九,因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但是到了姬昌这里呢,只能用小八八了。
因为他是先天伏羲八八六十四卦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第一人。
之前,我曾简单的介绍过西伯侯姬昌的基本情况,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老婆孩儿干啥,个人有啥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仅次于商的四大诸侯国之一的西岐扛把子,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就要通过各种事情来看看姬昌到底是个啥样人儿。
姬昌的人物性格各方面其实非常复杂,被作者写的有血有肉,按照天下人对姬昌的印象,谈到他必定是要从“仁义”二字说起,都说他以德服人,功绩恩情天高地厚,其实,受影视作品影响,他的仁义被过分夸大,而忽略了为人处世的两个最大的特点:忠君和自保。
姬昌算忠臣么?非常算。他是灰常忠心滴,他能认真揣摩圣意,让主子满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然,他在忠君的基础上,还想着点黎民百姓,这就让纣王对那些守着“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贤臣们更是看不上眼。他忠君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就是何年何月都能保我西岐平安保我姬氏平安。那我们就一点一点说起吧。
姬昌从头到尾给我的主要感觉其实并不是什么仁德四布,而是万事以自保为首,所有的仁德其实都是在自保的基础上做的,这个自保他有很多种表现,这与上文所说伯邑考的舍生取义完全不同,真正贯彻落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神,虽然与儿子的所作所为各有道理,俱有苦衷,但说他仁义天下、西方圣人确实不敢苟同。
但是东方圣人就说了,人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奋斗安排起来是这么一个顺序的,修身也好,自保也好,是一切后继行为的关键,所以说,在修身这一方面姬昌做的相当的没有问题的。
他行贿的事就不说了,来看看他和同事打的小八八吧:
苏护造反,纣王派姬昌为主帅、崇侯虎为副帅,统领两路大军去讨伐冀州的诗,大家早已知晓,而这里作为主帅的姬昌,却没有遵照纣王的意思即日起兵,因为他有他的打算。
彼时,圣旨下来,四大伯侯和首相商容、亚相比干正在一起吃饭,姬昌听完圣旨就对众人说:
“苏护朝商,也没有上殿,怎么能‘殿内得罪纣王’呢,而他向来忠义、还有军功,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蹊跷?希望两位丞相明天去问问,到底怎么回事,如果苏护真有罪,我们可以去打他,但如果苏护没罪,那就请二位尽量叫停纣王的做法。”
比干:“恩,你说的挺对。”
崇侯虎:“大王说话就是金口玉言,旨意已经下了,怎么可能改?再说,大王说苏护在午门题反诗的事,肯定是有依据的,要不他吃饱了撑的没事要诬陷臣子啊?现在八百邦国,已经有好多不顺从商王的意志了,都嚣张的很,什么原因?就是王权太小了,命令下去都不执行。所以,我是坚决落实朝廷的精神。”
姬昌:“你说的虽然对,但还是比较片面。想想苏护,不管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是抓的都很好,而且忠心为国,这么多年,从来就没犯过什么错。现在纣王不知道信了谁的谗言,对这样的好人兴师问罪,这恐怕不是什么好现象、好预兆。我只想天下能长治久安,咱们都能享受太平盛世比较好,再说,一旦挑起局部战争,肯定要征兵索税,势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我们如果再出师无名,那可真不像一个好世道该发生的事。”
崇侯虎:“你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怎么不想想君命难违,这事办的肯定是身不由己的,要是不干,那肯定是有大逆不道之嫌,犯了欺君之罪啊。”
姬昌:“那这样的话,你先去,我带大军随后就到。”
事后,因崇侯虎已经去了冀州,所以《新朝歌》的记者就这次事件单独采访了姬昌。
记:“在这个圣旨已下的特定条件下,对于任何人来讲,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马上找纣王评理,要求他重新拟旨,要么马上按照圣旨要求具体操作。整体来看,崇侯虎说的明白,您应该也不是不知道,但您在这墨迹了半天,说这么多的大道理到底为什么?”
姬昌:“你这是什么报?”
记:“《新朝歌》啊。”
姬昌:“我在西岐也有个出版物叫《岐山都市报》,我问你,你的报纸连广告带销售日营业额大概多少?”
记:“十多万吧。”
姬昌:“我的日流水接近一百万,为什么能赚这么多?是因为我们的报纸已经随着我的名声影响到更更庞大的消费群体。《岐山都市报》主打‘仁义’牌,不但周的国民看,南方夷地也有人看,甚至东鲁都有人从邮局订阅,当然,你们朝歌城的本土保护主义太过分,监管太严,我们一直没有打入朝歌市场,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比你们的报纸赚钱,是因为我们打出去了品牌和影响力。”
记:“那真是很佩服您的推广能力,但您说这个难道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有关吗?”
姬昌:“太有关了,为什么天下那么多人都知道我姬昌仁义?还不是宣传的到位?但我们不管怎么讲,西岐对于朝歌来说还是外邦,西岐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扩张着自己的名声和影响,影响力大了,说话办事才能有力度,才能有人服你。我说的对么?”
记:“太对了,您继续。”
姬昌:“而对于朝歌城,一直以来,我都是四年才能来一回,每次来派发的纪念品都坚持不了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每次和朝中大臣喝酒吃饭也都是一走一过,所以,我要尽最大努力,在我能掌控的范围内抬高自己的水平、形象和知名度,这次吃饭的,可是当朝除了纣王外的一把手、二把手和统领天下的三位大侯,我的仁义,他们略有耳闻,但我必须要反复灌输,让他们把我和‘仁义’连成一体,看到我,就想到‘仁义’,尤其这两位朝中大员,还愁以后不能帮我吗?”
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也就是说,在圣旨面前,您也想出兵,只是要表演给两位宰相、三位诸侯看看对么?”
姬昌:“对头。但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那就是我在最后说的一句话,我希望崇侯虎先走,我去西岐搬兵再去接应他。”
记:“为什么这么做呢?您来朝歌不是和崇侯爷一样带了卫队么?和他兵混一处打冀州也是绰绰有余啊?”
姬昌:“别着急,下面的事,让彦辰说吧。”
这个理由其实好解释,正是因为他故意晚到,所以在崇侯虎和苏护两败俱伤的较量中,他远远观望,实力丝毫未损,此其一。
其二就是在他回西岐再折回冀州这一路上,充分利用时间,借助舆论力量,体现自己的“仁义”——看,小崇就是纣王的一杆枪,让他扎哪就扎哪,朝廷鹰犬,让他咬谁就咬谁,完全不分析客观事实具体情况,整一个战争机器,没有独立思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智力发育不全的低龄儿童,没有投资价值;反观西伯侯大人,明是非,通事理,晓善恶,辨忠奸,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绝对一发展相当有前途的优绩股,在现时商纣股市一片高开低走,低迷的一塌糊涂迷茫的看不见底的时候,选西伯侯股,实为明智之举。
有人对于姬昌不发兵协助崇侯虎有另一种看法,就是姬昌认为崇侯虎作恶多端,该给报应,被苏护打败了活该。但苏护就一定能打败崇侯虎吗?并不见得,首先北伯侯和冀州侯的职位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北伯侯奉王命出征,不成就从朝歌调兵,一样能平了冀州。所以此看法不妥。
喜欢《彦辰说封神之神仙道》吗?喜欢彦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