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石经营管理之路(1)
王石有很多身份,企业家、探险家、摄影家……虽然如今的王石似乎在有意淡出万科的经营管理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当媒体提到他的时候,无一例外给他冠以的名号首先还是:万科董事长——王石,企业家——王石。
王石在与万科共同成长的20多年的历程中,在经营之路上留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清晰的脚印: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产权明晰——深圳股改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定位职业经理人——不做企业的所有者,而作经营者;CEO营销——辞去万科总经理职务,转身成为商界明星、成为品牌代言人……这些都表现了王石自己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
“眼界决定境界”很多人说王石是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是他一步步带领万科走到了今天。如今已经成为万科最具价值的符号,精神领袖。荣誉加诸于身上的光环总会散去,商界无法忽视的是王石独特的经营理念。
一.管理心经:“规范”制胜
王石曾总结,万科的成功的根本在于专注,在于“讲规矩”,万科就是要规规矩矩在专业领域中做深、做透。因此,在1988年深圳市号召股份制改造的时候,王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房地产行业40%以上巨额暴利驱动下,他耐得住寂寞,宣称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
而这一切都源自王石的规范化企业理念,“规范”制胜,是20几年来,王石不变的管理心经。
1.股改:就是要规范透明
不做违规的事,这是万科的底线。早在1986年,万科决定进行股份制改造,那时王石就面临着企业要不要规范的问题,他很早就在心里坚定了一定规范的信念。
1988年,万科开始为上市做准备,就将“规范、透明、守法”的条款写进了招股通函中。这在开放之初的深圳,搞贸易往往需要搞关系、倒批文、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在唱高调。
当时搞股份制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为了筹集资金而改造;另一种就是真正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因此,当时讨论时,针对这一条款,管理层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人认为,在不规范的市场现实下,大多数企业运作都不规范,万科规范了无疑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当时公司管理层这种观点是占上风的,但王石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做规范。王石的理由很清楚:
“我想我们既然搞股份制改造,我们就要规范,就要守法。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对将来有好处的事情。就算我们现在吃亏,将来我们(也)会处于主动地位。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讲规范,而万科是走在前面的,就是说你不但能适应社会,而且会有很多企业向你学习。”
这是王石当时的观点,而且他也这样做了。作为少数派,王石坚持同过去决裂,走规范化运作的道路,他认为可能有走不通的风险,但将来市场规范了,万科不仅能继续生存下去,还会处在一个制高点,走在前头成为标兵。
万科上市较早,应该说自股份制改造以来始终坚持规范化治理、规范化经营,不违规操作、不做违规的交易,这听起来容易,对于企业而言,能做得到并不简单。以当时的市场环境,像万科这样坚持规范化运作的企业并不多,可以说万科活得很艰难却又活得很有尊严。
由于王石的坚持,万科始终规范化运作,尽管开始遇到很多困难,但到后来就非常顺利了。因为在“规矩时代”来临的时候,万科早已先行一步。王石也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坚信未来中国市场会越来越规范化、透明化。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个表面姿态。企业的私下行为,谁知道呢?但王石这样解释:中国有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有台下交易,有很多秘密,你对外可以不讲,甚至可以装成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是在企业内部,你是不可能隐瞒的,因为所有的事情,你都要靠员工去做。
而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前很多“聪明”的企业都纷纷销声匿迹了,而从一开始就守规矩的万科,虽然经营的艰难一些,但是很快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并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2.定位:不做所有者,只做管理者
从1983年,王石辞去广东省外经贸委的工作,到深圳打拼,到今天的20几年里,王石都做了些什么?
简单地说他只做了两件事:1.把一个原始资本为零的企业发展成为房地产业的“龙头老大”。2.发起的万科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房地产专业人才,主导着当今楼市的动态。
这显然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但你若问王石是谁?却会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他不是万科的老板,他是业内公认的“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
放弃了作为所有者的权利,而选择了做一个经营者。对于一手创建的万科而言,王石确实就是如此选择。似乎不可思议,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在王石看来,万科要实现永续经营,一支忠于职守、精于工作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必不可少。而他又是领风气之先的第一个。
追根溯源,还是要从1988年的股改说起。1988年12月28日,万科开始公开发行自己的股票。按规定,4100万股的股份中,万科职工应得的股票为500万股左右,而这部分股票中有10%允许归到个人名下。然而,王石放弃他应得的个人股份。
为此,王石有自己的解释:
“首先,股份制改革的动机并不是将企业据为己有。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说,改革符合市场规律。我希望将企业做成股份公司,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司建设中。第二,我不知道如何打理巨大的财富。我承认,来深圳创业最初的动机的确是为了淘金。但是有一天,当我突然需要面对巨大的财富时,我还真有些不知所措,也没有安全感。而且中国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不患寡,患不均”。钱太多,弄不好会招来祸害。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者默默地赚钱,或者两袖清风地做一番事业。我选择后者。再者,我祖籍安徽,家里上溯20代,没出过一代地主。掌管财富的基因,我看是不具备的。自己还是把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做好最重要。而且,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对我也是一次证明能力的挑战。”
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如今高效发展的万科来说。王石确实就是那个辛辛苦苦的挖井人。万科成长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而在那万众瞩目的富豪排行榜上并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对于此,王石却说: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会问起我当初的决定。我始终要说的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
为什么会如此?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同行,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评价道:“在中国,得利很危险,若是不甘寂寞,那就得取名舍利。回过头来看,王石的确如此:他不是个有钱人,社会上没人说他很有钱;他不是个符号,富豪榜上从来没有他;但是好人好事的榜上有他,这么着,他在中国社会就容易生存。如果他是个富豪,同时又爱张扬,那万科就会有问题,肯定活不到现在。”
舍利取名还是名利双收?这是摆在很多成功人士面前的一个问题。这显然是一部高深莫测的生存哲学,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握和拿捏。搞不好不是身败名裂就是船倾人覆。而秉持着理想主义的王石显然已经跳出了这一樊笼,从万科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队伍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王道。在这点上,王石显然看得更长远一些。
3.耐住寂寞:“超过25%的利润不做”
斧子汤的故事,是王石10多年来经常和朋友和媒体讲的一则故事。
这是一个俄罗斯的民间寓言。沙俄一个退伍老兵,在回家的途中,进了一个村子,天气很冷,可他只有一个粗面包,他想,要是有口热汤喝就好了。于是他来到一个老太太的家,向老太太讨一碗汤喝。老太太说:“家里什么都没有。”老兵说:“那你有斧子吗?我给你做斧子汤喝。”老太太非常好奇,便把斧子给了老兵。于是老兵弄了水,把斧子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到锅里,把水煮开。老太太说:“这不是开水吗,怎么会是汤呢?”老兵就说:“那放点葱花吧。”老太太切了葱放进去。老兵又说:“斧子味道不够,再放点油盐吧。”老太太又加上了油盐。于是老兵喝上了热汤。
大搞空手道、用空麻袋背米、空手套白狼,这是早期民营企业给人留下的印象。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流通贸易为主的经济的写照。王石搞运输做饲料生意也是这种类型,一个人夹个皮包,从东北到深圳跑一趟,几十万的生意就成了。那时甚至可以说是“零本万利”。
可是,王石慢慢发现,以往这些倒买倒卖的生意赚钱往往只是偶发的小概率事件。民营企业家不能把这种偶然当必然。而应该学会赚正常利润的主流生意,以此来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1992年年底,深圳国土局主办了一次房地产沙龙。作为万科代表,王石在发言时明确告诉与会者:“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在那个非40%以上利润不做的时候,王石此语一出,引起会场一片哗然。
为什么如此?王石做了一番解释:
现在只要手中有一块地,放半年还没开发,地价就涨了一倍。低于40%的利润不做的说法由此而来。但这正常吗?万科是做贸易出身,20世纪80年代做录像机,也做过利润200%~300%的生意。因为是超额利润,许多公司都进口录像机,供过于求,录像机降价,销售的边际利润就开始下降,甚至利润变成负数。1992年,王石让财务将万科1984年到1992年的贸易记录整理了一遍,赚钱用黑字表示,赔钱用红字表示,结果红字多于黑字。这说明这么多年贸易的结果是赔钱超过赚钱;这也说明市场很公平,先前你怎么暴利赚的钱,之后你都得吐出来,而且还要吐很多。
现在的房地产火爆同(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何其相似。如果任由下去,一旦市场逆转,利润空间变窄,你怎么办呢?
针对王石的这番言论,与会的国土局官员、开发商、新闻记者都不明白王石在说什么。有些人说:“唱高调也不是这样的唱法呀。”还有人更直接:“你赚不到25%的利润说明你没本事。”
当时,全国搞房地产都非常疯狂,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赚的理念,无疑是放着到手的钱不赚的傻子举动。因此,王石的这番话是很多人不理解的。
然而,对于外界的不解和质疑。王石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超额利润的时候它没有被市场所迷惑,仍然按照自己的战略来部署。
然而,事实证明了万科的“超过25%的利润不做”的理性思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1993~1997年,中国经济开始宏观调控,由于房价纷纷下跌,房地产市场只赚不赔的神话被打破了。那些追逐高额利润,在市场火爆时高价买地、高价融资的公司,在那次的市场变化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王石之前所说的话也得到了验证。
王石描述了当时房地产商的困境:“当时很多地产公司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你卖不卖手里的房子?你卖,赔钱;你不卖,压在那里也赔钱。”
而与此同时,万科以城市白领阶层为客户群的“城市花园”系列项目却进展顺利,毛利在17%左右,净利润指标在11%左右,基本上保持平稳的发展速度。
用小心驶得万年船,来形容王石的经营理念,对于有着雄心壮志,敢打敢拼性格的王石来讲,似乎不太恰当。但是,事实证明,王石的当年的这番话是高瞻远瞩的,大学时苦心钻研的经济渐渐显现出他的效力。
在国家宏观调控期间,当许多开发商还在艰难度日的时候,万科地产的规模却以年均70%的速度递增,到1998年,王石突然发现万科排在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名了。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暴利空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暴利终究要趋于平均利润率,一味追求暴利反而会丧失许多机会。”这是王石的原话。
就是在国家整个宏观调控当中,万科从一个一般的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实现了历史的飞跃。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说这是因为万科产品定位准确?不是。说这是因为万科广告促销做得好?有这个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是万科把握了市场。
万科的那种在房地产市场价格非常高的情况下,不赚超额利润的做法,这不是一个行业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问题。你是赚眼前投机的钱?还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运作?”在业界人士纷纷向他竖起大拇哥的时候王石如是说。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毫无疑问,在群芳争艳的时刻,万科并不是最艳丽夺目的一朵。但是,它耐得住寂寞,执着于自己的品格,于是等到了肃杀秋凉的时候,也就迎来了它恒久绽放的时刻。
4.理想主义:最严格的物业标准
有人说:王石身上有种诗意气质,有的时候甚至神游身外,脱离现实生活。在深圳创业的时候住宿舍,吃方便面,依然每天听舒伯特、肖邦,看外国名着,就是这种诗意的表现。生活可以粗糙,但心理尺度,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水平低而降低。由此可见,他是个内心骄傲的人梦想照进现实,在王石那里也许是对生活有不满,也许是对生活有热望。这样的人或许不适合做生意,可偏偏王石又是个意志力超强,头脑分外精明的人。于是他将这种孤高自诩的想法落实到事业的实施中,也就造就了他改变的激情,颠覆创造的激情。因此万科在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初就喊出了:“建筑无限生活。”的口号。人性化的关怀,体现了一种建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很多人说王石让万科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企业。
从感性出发,开始了一段理性之旅。而最重要的,这种理想主义的痕迹都点点滴滴落进了现实生活里,丝毫没打折扣。
关于王石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至今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80年代万科刚刚起步涉足房地产时,王石对小区的建设只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不许丢自行车,第二没有垃圾,地上一个纸片都不许有。第三,要绿草如茵。
当时物业经理一听不干了,对王石说:不丢自行车好解决,买锁把车子都锁在柱子上,再派个专人看管就可以解决。要随时随地都没有纸片就不现实,总不能派人跟在每个人后面捡啊。还有,什么样的绿化算绿草如茵呢?
王石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当时就坚定地回答,地上有纸片就要随时捡,多设几个垃圾箱。就像人到了高档场所自然而然就不会随地吐痰一样,地上总是很干净,自然就没有人随地扔垃圾。至于什么是绿草如茵,王石的意思就是很多草很浓密的意思。可是,总要有个样本啊,正好这时一个部下问他:是不是像锦绣中华里那样就叫绿草如茵啊!锦绣中华?王石听完一愣,立马让人带着去看,锦绣中华那是国家级绿化标准。王石看着时,指着那片草地说:就要这样的。于是,万科硬是把锦绣中华的绿草如茵搬回了自己的小区。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