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4)
当时王石的登山小组共有7个人,其中有四个人成功登顶。而王石没有受到任何伤,几乎是毫发无损返回的一个。王石总结说,他当年52岁,要论体力他不是最好的,他也没有什么绝妙的登山技巧。可是他却成功登顶了。他拿同行的山友谊举了例子总结了原因,这位山友,比王石小10岁,身体非常好,在2001年和王石一起被授予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登山过程中他的负重比我重,平日训练时他也总能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到营地。
王石拿自己和那个人做了对比,总结了他登顶成功的原因。到2003年登顶时王石已经登过大小山峰十几座。因此,在攀登珠峰王石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是心理方面的居多。对一个人来讲,能登顶世界最高峰肯定是一件很激动的事。但王石早已调试好。但上面说的那位仁兄2003年3月份起就已经进入兴奋状态。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是20公斤,他却负重40公斤;别人走两趟,他走三趟。进入大本营时,他本人的状态仍很兴奋。为此王石专门找他谈了两次,以自己的经验给衷心的劝告:“待到真正攀登真正需要兴奋状态时,你的兴奋期却过了,会力不从心。”但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过早出现兴奋状态。
王石的这位队友登顶失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电视的曝光对他造成了影响,那次登顶,央视做了全程报道。所有参与的队员都突然在电视观众面前当名人,围绕在周围的关注显然让他不大适应。王石对此早已做好准备,事先要求电视台不拍自己,他知道镜头会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使消耗增大。而这位队友在中央电视台亮相后,突然有了名气,登山过程中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要回答互联网上的帖子。中国移动为此次登珠峰做了一个网站,海拔6500米以上还可以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上网。这个队友每天要看许多帖子,回复大家对他的关心,还要跟踪拍摄登山过程并将一些图片传回家乡城市的电视台。
显然这都消耗了他不少精力。到达8300米第二天准备真正登顶时,他的精力已完全消耗殆尽。那天晚上大家各自选择是否登顶时,他明智地决定放弃。
对于登顶王石也曾惧怕过,毕竟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峰,之前在王石登过的高5座山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强烈的高山反应。1997年第一次在西藏待了一个月,进山时就发高烧,上吐下泻,几乎处于昏迷状态。2002年登珠峰之前的热身练习中,王石只要到5000米的高度就会恶心,进不了食。5年的登山历程王石都都过得非常痛苦,一进山就盼望着赶快登完,赶快下山。但这次登珠峰的过程中就很奇怪,到5200米时王石不但没感到头晕,而且晚上睡觉很好,饮食状况也很好。整个登山过程中都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进山后的第二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他的心态平静的出奇,而且身体状态也十分良好,高山反应的许多症状都消失不见了。王石调动起全部精力、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并将它们浓缩到一起来面对珠峰,这正是恰到好处的战术。
王石清醒地认识到52岁的年龄不是问题,但自己的体力毕竟不如30岁、40岁的人,必须采取一种合适的战术。而这种战术要求我心态必须平和,且始终以一种状态坚持下去。
就这样,王石坚持到了最后。当他从峰顶下来回到大本营,晴空万里下,高高的峰顶变成了一个点。在大本营漫步时,王石不时看看珠穆朗玛峰仍旧觉得不可思议:“我曾经站在那儿过吗?”一切就像一场梦,那一刻没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只有难以置信的怀疑。
直到当总指挥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写着“姓名、单位、高度”,王石写下了“王石、万科集团、1米76”。总指挥拿过一看,说:“不对,不是身高,是你攀登的高度。”王石愣了一下,一秒钟后,他在那个位置改写为8848.13米,他的眼泪在那一刻流了下来,因为,这也是他生命的高度。
珠峰是个里程碑,对于王石来说尽管不是攀登的终点。尽管他预示着生命的高度,但是,对王石来说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征服欲的满足,而成为一种转变,用王石的话说:“我再一次登山时,不会再有后悔,不会再急躁了,所以还会再登。”
五.北极:冻伤算什么!
曾经有人问王石:“你已经登上了珠峰,以后你对探险还会有激情吗?”这是一个常人的思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但是,王石却不这么觉得,登山对他而言不只是一种征服感、虚荣心的体现,十几年的坚持,已经让这一爱好沉淀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安逸的都市里怀想山的高度,在攀登的旅途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探险——极限运动,已经成为王石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记者追问有关激情这个话题时,王石并没有多说。只是很快又有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对于普通人而言,来的更陌生更强大——南北极探险!
自虐是不是有瘾啊?很多人看见探险归来,脸上有着大面积冻伤,已经发黑险些冻掉的手指的王石时,都会忍不住发问,但是,对此王石只是莞尔一下,就整装待发了。
1.进入冰层漂流区
王石曾说:只要进山一星期,身处物质供应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之上,你会想什么呢?我第一次在雪山上待了一星期后,只想两件事:一是洗个热水澡,二是坐在马桶上。以往住酒店一般都住在商务层,果盘或鲜花随处可见,我们却连看都不看。但在深山中,当队友掏出一个苹果给你时,你会觉得这个苹果无比甜脆……远离文明,回到原始的自然中,我才感到现代文明的好处。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不但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好处,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也忽略了……再回到大城市,再洗热水澡,再坐马桶时,我会清楚对生活感到珍惜。
这是一种智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但是,舒适安逸的生活就是永恒吗?
美国着名记者乔恩·科莱考尔是一名业余登山者,他曾经经历过惨重的1996年珠峰南坡山难。在其专着《INTOTHETHINAIR》中,他引用这样一段话:“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忍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的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关系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弱点及缓慢而乏味的生活进程的青春年少式的拒绝。”
王石将这句话引用到了他的《道路与梦想》,艰难困苦与舒适安逸是相互印证的,而只有深味困苦滋味的人,才会真正了解舒适的价值和意义。
久困于舒适生活中的人容易迷失,找不到快乐的方向。于是,人们又开始挣扎寻找。每个人寻找的方式不同,而王石这次选择的方式是去北极探险。
这是世界着名的“7+2”探险计划的一部分,“7+2”探险计划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九个点代表的是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代表着人类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1995年韩国人HeoYoungHo第一个完成“7+2”计划,到2005年止的十年间,全世界仅有5人完成此项探险。
截至2004年8月,中国探险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已有4人,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5位,但尚未有人完成“7+2”探险计划。若此次北极点成功探险之后,王石将成功地完成了“7+1”的部分。
这次依旧是由王勇峰带队,而8名队员则是由王石、钟建民、次落、曹峻、吕钟凌、孙冕、刘建、王秋杨,九位来自民间的探险家组成的华硕极限“7+2”探险队。
他们于北京时间4月13日自北京出发,16日到达挪威小镇朗伊尔城,19日乘坐直升机到达Barneo营地后,从北纬88度40分出发开始徒步穿越北极。探险计划是每天用大约8至10小时行进50多公里。
北极是一个终年冻土,布满了冰河、冰隙,尽管有想到先行探路,但是因为已经进入隙冰区,随时都有掉进冰裂缝、冰河的可能,非常危险。没有去过的人都不敢想象那里的恶劣。2005年4月20日,探险队进入了冰层漂流区,可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立足的冰块又向南飘回了一英里。这给他们征服极点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21日,早饭后,探险队出发走了5个小时,遇到了6道冰河,每个间隔大约25米。他们只能一个一个走,因为冰障的影响,探险队只能沿着冰河绕道走。再往前走又遇到了冰湖,再绕已经不可能,只能在大冰裂缝旁边搭帐篷睡觉。原计划9英里的行程,最后只走了6.5英里。在行走的过程中,因为天冷队员没有经验,有3人脸部、手部有轻度冻伤。
北极探险的几天,天气始终不错。没有遇到暴风或者大雪,这给探险行程提供了方便。每天早上10:00出发,仍旧是向导开路,每行走1.5-2英里休息一次,因为冰块漂移方向改变,向北开始漂移。预计顺利的话24日可以抵达北极点。队员虽然精神状态不错,但是脸上、手上都有些冻伤,起泡,就象烫伤一样可怕。
24日,是登陆极点的最后一天,队员们早早启程,但是越是濒临极点,路程也是愈发艰难,在行进的路途中,他们又遇到了两条冰河的阻隔,没有办法只有绕过去。
当他们顺利越过冰障区,在离北极点大概还有两英里的地方,突然发现了很多动物脚印,似乎是北极熊脚印,这让一行的队员们非常紧张,向导甚至拿出了枪支以备急需之用。
就这样,队员们一路艰难地拿着指南针向北行走,一边寻找极点的所在。然而越是靠近北极,地球磁场越大,那时磁性指南针已经不起作用,向导只好用用GPS用卫星定位,屏幕显示北极点就在眼前的冰湖对面。
大家一下子精神十足,开始全力向极点进发,终于经过艰难跋涉后,越过了那座冰湖,他们抵达了——北极点!
所有人一时间都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纷纷跳起来,将地球上那神秘的一点围了起来。北极点——队员;队员——北极点,队员们兴奋地高叫着,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用睡袋焐着的一瓶香槟庆贺。
王石也兴奋异常,一边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一边手也没闲着,狠狠地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并把带来的旗帜全部拍了照,用作纪念。
后来,王石曾用平淡的口吻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在探险日记里。阅读时我们可以看出分明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他却用波澜不惊的口吻叙述出来,很显然在王石眼中所谓的壮举、光辉、荣耀等等词汇,已经失去了他本来的光采,在他那里需要一步一步地丈量,需要用意志力一点点的克服和忍耐。
2.怎么能没有冻伤?
“当地时间23日晚上七点四十分,北京时间24日凌晨一点四十分,我国第一支民间探险队“华硕极限‘7+2’探险队”比预定时间提前三天抵达北极点,顺利完成了此次探险的目标,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徒步抵达北极点的民间探险组织,书写了我国探险史上的新篇章,向全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中国人敢于挑战极限的探险精神。”
这是当日主流媒体对于王石等南极探险活动的官方化报道,字里行间所展示的都是他们为中华名族争光的自豪感。
因此,当5月2日中午11点30分,华硕极限“7+2”探险队从北极凯旋,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队员们的亲戚朋友和许多新闻记者亲往迎接,为凯旋的英雄们献上了祝福的花环。十几天的的极地探险,异常寒冷的气候,在队员脸上都留下了痕迹。人们看到9名队员手脚几乎都有大面积冻伤,而作为年纪最大的队员王石的脸上则有大面积的冻伤。
队长王勇峰说到,虽然穿越北极没有攀登珠峰的缺氧那么艰难,但冰层每天都在融化,风也很大、非常寒冷。正是这种情况下,队员们克服因设备、气候和冰缝问题带来的各种困难,凭借惊人的毅力,历时五天9名队员全部到达北极点,提前三天完成了全程150公里的探险里程。
“这次的探险活动实现了我国徒步探险北极“零”的突破!向全球展示了中华民族挑战极限的探险能力和不懈拼搏的探索精神!”这也是王石人生旅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的路程,又怎么能没有冻伤呢?冻伤就是最好的纪念。
六.南极:感受极地孤独
南极探险,“7+2”极限探险计划的最后一站,若完成王石就会跻身到世界少数几个完成这一伟大计划的探险家的行列。因此,这次南极之行王石走的格外谨慎,然而,这种谨慎中也藏着一份沉甸甸的愉悦。那就是,为白头叶猴募捐,在南极点上面向全世界为保护我们脆弱的地球家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摇旗呐喊,这是以往的探险之旅中从未承载过的内容。
这次旅行后,王石不再是一个沉醉小众娱乐,只关照个人悲喜的理想主义者王石。他开始主动与周围社会做更多的接触,开始赋予探险更多意义,更多内涵。
1.12961公里——家的方向
南极,一个被冰雪覆盖的童话般的世界。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洁净的水、土和空气。在这里测得了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零下89度,再坚硬的金属在这个温度下也会一掰就断。自从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登上南极点探险成功,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探索这片神秘大陆的脚步。
此次南极之旅,王石是背负了两个愿望的。一是为北大潘文石那教授白头叶猴保护基地还筹集资金,作为探险者,他们要以极限生存的体验方式,来印证多样生物世界的美好,引起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以便更多的人来关注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关注周遭的环境和生态;二是大华生物研究所在临行前托付王石戴上南极圈内不同纬度的雪样,以考察在那种极度严寒之地,是否也有细菌、微生物的存在。所以每到一处扎营,他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挖一个很深的坑,然后取样,小心翼翼地放进玻璃器皿,供大华基地研究。
这是以往的8次探险中,没有肩负的使命。因此使整个探险旅程显得更加拥有一种厚重的意味,而王石也决心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给这个光辉伟大的旅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005年12月10日,王石一行6人探险队抵达智利南部小城彭塔。这是距离南极大陆爱国者山营地最近的一处小镇。安静而祥和,他们计划在小镇停留三天,然后前往营地。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