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22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3)

第22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3)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西点军校位于纽约西北70公里处的西点镇,创建于1802年。占地面积6000公顷,是美国杰出军事人才的摇篮,因为久负盛名,所以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超过300万。西点的校园是完全开放的,游客可以观赏大操场上的操练,游览军事博物馆,和学员交谈,完全开放。但“9·11”事件之后,校方严格限制参观时间、人数、路线。

经过了两个半小时的行驶。早晨8:30,王石的车接近西点镇,这是一座普通的幽静、朴实的美国小镇。市井人情与别的小镇没有区别。行驶到了小镇入口,王石坐的面包车被设置路障的宪兵拦截住,问明原由后,一行人被指引到西点小镇上的军校对外联络处。在经过身份验证、证件登记后。

9点开始正式参观。西点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街边林立的纪念品商店给当地带来不少的旅游收入。纪念品店里王石给自己选购了一顶标有纪念西点200年标志的运动帽、一件前胸绣有西点校徽的套头运动衣。

西点的历史既是一部堂皇的美国战争史,在200年里,西点曾经培育出4000名将军,为美军、美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南北战争中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二次大战中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远东盟军和侵朝总司令麦克阿瑟、继任者李奇微、克拉克,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及海湾战争联军总司令施瓦茨科夫,还有诸多西点人引以为豪的美国历史上着名的将领:潘兴、布莱德雷、巴顿、阿诺德、史迪威、魏德迈。

在众多璀璨将星中,巴顿将军是王石最为崇拜的一个。王石的参观从观看一部宣传片开始,画面是学员阅兵,机械的整齐跨步,叠化出彩色版的现代学员阅兵式,整齐的步伐。陈旧的黑白片、略显抖动的画面装满了西点人的荣耀。铿锵有力的男中音传出:责任、国家、荣誉-西点永远的校训……

然而,接下来的校内景观游。却因为是乘坐大巴不能开窗,不能拍照,更不能下车参观而显得郁闷。西点的校园傍依在宽阔的哈德逊河一个河湾的一侧,巨大的城堡式建筑呈现眼前,整饬而漂亮。俯临阅兵场的高台上树立着几尊塑像,中间是乔治·华盛顿将军,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和塞耶挺立两侧。曲卷短发的中年白人女导游。在介绍时语气里满是自豪。王石在憋闷的大巴里坐着,心里却总在嘀咕,“什么时候能下车转转呢?”

在王石的嘀咕声中,大巴总算在一座建筑前停了下来,从建筑形制看,是一座教堂。这座能容纳2000人的教堂是校区五座教堂中规模最大的,在教堂里靠前的左侧一排座椅前摆放着一根超大的、没有点燃的蜡烛,那些座位被用绳索拦隔起来。导游解释,那是为战场上失踪的西点毕业生预留的。靠前排右侧的一排椅子,临廊道一边的扶手上整齐镶贴着一溜铜牌,上面刻着历任校长的名字,这是现任校长参加礼拜的专座。

对于美国人来说,西点是一个记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地方。那些战争史上令美国人骄傲的名字,都出自这个地方。王石虽然不是美国人,但是军人出身的他在参观的时候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2.西点军校有雷锋塑像

闻名世界的西点军校曾有一个匪夷所思的明文规定,西点军校曾学员必须有宗教信仰。前几年联邦法院判定西点的规定不符合宪法“信仰自由”的精神,属违宪行为。“校方已经修订规定,不再要求学员一定信教,西点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变革。”

当年王石参观时,这条规定已经被取缔了。但是让王石更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里有有中国士兵雷锋的塑像。在校方发放的学习手册上印有中国士兵雷锋的名言,号召学员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

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中国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十年。雷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英雄。雷锋的事迹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感人至深的精神内涵。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几乎要把雷锋遗忘的今天。大洋彼岸,在赫赫有名的西点军校,却依然有着轰轰烈烈学习雷锋的热潮。

西点的一位学员在毕业论文里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最尊敬的士兵是雷锋。’

最让王石感到惊奇的是:西点强调德育教育和培养人的方法,同30年前自己在部队时所提倡的方法和引导手段何其相似!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团队精神,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等等。在中国军队提倡的军人精神也适合美国军人。

而此次参观让王石感触最深的:在西点的开放学习系统中,一直吸收其他国家军队形成的优点。而汉语热一直是西点长盛不衰的现象,美国军队对于与中国交战中屡战屡败的事实一直芥蒂于心。

因此西点的汉语热,也是基于把中国作为21世纪的假想敌之一。因此,西点现任校长兰诺克斯中将30年前就选修过汉语,校方还聘请来自中国的老师授课,也派学员到中国学习汉语。在西点全部7门语言课中,选修汉语的比例最高。”

如今的西点已经成为一个公共景区,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当旅游大巴在西点的校园内转悠时,王石可以说是思绪万千的。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空荡荡的操场上没有看到一个学员也没有看到一个教员。在这个热闹的空场上,西点人与外界保持着既疏离又融洽的关系。

而这也足以让王石感触颇多,既刻板正统,又灵活创新,既严格规范,又不拘一格的相辅相成的张力。是西点永葆青春活力的秘方,王石站在整齐、干净的草地上。对于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企业文化等等又有新的认识。

这次西点之行,王石收获颇多。

四.珠穆朗玛峰:一览众山小

伟大神奇的珠穆朗玛,无数人向往的圣洁之地。每年吸引着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前来对它顶礼膜拜。

2003年王石也来了,这不是他第一次进藏,也不是他最后一次进藏,但是这次进藏对他而言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他是来征服的,经过几年的艰辛磨练后,他终于抬起了头,向世界最高峰发起了冲击,他发誓他要用脚一步步走向峰顶……

他做到了,当他在登山记录表上写上8848、13米这个数字的时候,瞬间他的泪落了下来,52岁的他创造了一个人生奇迹,这是他生命的高度!

1.“凭什么!”

如今的王石已经是国家级运动健将。最初登山的那几年,一直很流行一种说法,王石是在玩票、作秀,很显然所有人都对于他放着安逸舒适的都市生活不过,自讨苦吃去玩登山这种危险性极高的极限运动很不理解。

没有人看好王石的耐力和毅力。毕竟面对这么一种高难度的“爱好”,没有人的兴趣能维持很久,因此很多人认为王石只不过是玩玩而已,过几天热度就下去了。可是,王石这一玩下来竟然上了瘾,一次次地攀登,一次次地出发。这一热情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2003年,对于王石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一年。这一年登山爱好者王石完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却永远没有机会实现的梦想——登上了珠峰。并且成为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个人。

如今讲起这段登顶经历还有一段小插曲。

登珠峰是王石期待和准备很久的,为此他专门接受了很久的登顶前训练。可是就在万事俱备,只差登顶的时候,因为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国家体育总局要调整攻顶计划,减少人数,选择年轻而有经验的人来完成这一任务。这样就意味着要取消一些队员的进攻机会,王石所在的队是一支由中国登山协会出面组织的商业业余登山队,7名登山队员都是自费参加来攀登珠峰。

调整谁呢?取消谁的攀登资格呢?正是整装待发的时候,队员的意见是一致的,都不愿意放弃登顶的机会,如果不一起登,大家就都不登了。这样身为登山队长的王勇峰左右为难,大家都是经过千难万险走到现在的,谁能放弃最后的机会呢,计划准备了很久,却要临阵换人,气氛一下子紧张到了极点。有人控制不住自己竟哭了。这时,王石的火爆脾气又上来了,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王石也不管那些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王石跳了起来,对着队长王勇峰大喊起来:“凭什么!他妈的,我们是签了合同的!”

大胡子王勇峰虽然身躯庞大,是个五尺高的汉子,本就左右为难。这时候王石又这样对他吼,委屈和压力一下子袭了上来,眼泪都急得下来了:“你也知道是要保证你们绝对安全,你要这样我就保证不了了,这个队长我不当了!”

登山是一个集体项目。王石也知道,在高山严酷的环境下,团队的规定是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但在那样紧绷的环境,人的神经反而反弹得厉害,虽然他在几分钟后就道了歉,但依然觉得自己太冲动了。

吵完架大家就回帐篷睡觉去了,王石和王勇峰睡一个帐篷。王石特意把帐篷的灯亮着,等王勇峰回来再跟他解释一下。不一会,王勇峰回来了见王石没睡,问了句:“还没睡?”就开始闷头脱衣服。王石本来想找队长说说话,突然闻到一股臭味,一下把他熏倒了,他赶紧把鼻子捏住,闭眼睡觉,无意再抒情了。

第二天一早,王石对王勇峰说:“队长,你该换袜子了。”王勇峰说:“我就这么一双。”王石赶紧掏自己的包:“我有。”王勇峰接过来看,说:“我不要长袜子,我要短的。”王石又在自己包里翻,翻出短的给了王勇峰,王勇峰就换上了,然后一把将自己的臭袜子塞到了衣服下面。正好那天王石要洗衣服,就把王勇峰的袜子翻出来一起洗,正在搓洗着,王勇峰走过来,红着脸就把袜子夺走了,王石后来说:“哎哟,那叫一个臭啊,那个臭味在我手上粘了好久。”

对于王石来说,这件臭袜子的故事只能发生在登山的过程中。也许登山的纯粹就在这里,把人都还原成了最本真的状态,尤其是男人们的率性倔强,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彻底。

写至此,也突然明白了王石如此痴迷登山的原因。登山时抛却了身份、地位、背景,这些世俗的因素,人与人之间只有最原始的本性冲撞,干净纯粹。只有这一刻他不是万科董事长王石,而是山友王石。

2.“山友”王石

王石的登山运动,如今已经吸引了很多名人加入其中,因此,很多人说登山已经不那么纯粹了。但王石并不这么认为,王石是那里面最广泛交往的一个人,他从开始登山,就是和一群纯粹而淳朴的登山人一起,并和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对于,和山友们相处,王石用兄弟来形容。在那样的生死环境里,大家都抛开了自己登山以外的身份,像兄弟一样不分彼此了。

上文提到过的王勇峰是最特别的一个,这个中国登山队的队长,有着无数登山探险的骄人成绩。他也算是王石登山的启蒙者,正是他带着王石从第一座雪山开始,一步步走向了珠穆朗玛峰。每次提到王勇峰,王石都说:“我师傅。”

和王石同时登珠峰的还有一个《华西都市报》的记者朋友,他叫刘建,两个人很谈得来,王石叫他小老弟。登山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在慢慢的登山旅途上,人和人很容易赤诚相见。两人在登顶前,为了互相激励,甚至约定如果登顶成功,刘建就在峰顶上向女朋友求婚,王石来做见证人。开始攻顶后,两人都觉得:坏了,还非得两个人都登上去。不然,要么求不成婚,要么没有见证人。王石后来对刘建开玩笑:“我是为你才登上去的,不然你那求婚谁给你证明啊。”

一个记者,一个公司的董事长,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由于登山,两人成了兄弟,两个人一起登了“7+2”里的7座雪山,两人早就培养了一番登山的革命情谊。

王石说,登山中,人都是被提纯的。消解了身份,相处中自有一番无距离的美感。登山并不都是无趣的攀登。偶也有闲暇玩闹的时候。2004年12月31日,“7+2”北极探险队在北极登完山,第二天就是元旦,队员们都睡不着,闹着要做游戏,但闹了半天也没什么好玩的.后来有人提议给年龄最小的刘建上一堂人生建议课。

事实上,大家是不怀好意的,拿刘健开心的。当时还给刘建说清楚:“不许生气,不许反驳,尖锐是为你进步,这样你才印象深刻,才刺激。”

王石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他慢悠悠地说:“我觉得你吧,登山是很出名了,不过你做记者这么多年了,你做记者很一般。”

刘建一惊,没想到王石如此语出惊人,听得眼睛发直,但还是没吭气。

王石显然是要乘胜继续打击:“比如说你写的文章,真是不好,都是狗屁文章。”

刘建这一听不由得火就上来了,脸都憋红了,当时就横着脖子问:“你看过我写的文章吗?”

“没有看过,但我听别人说过。”王石一副得意的样子。

刘建是真生气了,当时就冒出来一句:“你看都没看过,凭什么说我的文章是狗屁文章?你说的话才是狗屁话!”

每次提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王石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若是在平常,若是一般的朋友间都不会如此放肆地说话,唯有兄弟才敢这样。

王石说:大家因为喜欢登山而聚拢而来。每天在一个大帐篷里,你必须要一块儿相处,这些人里面什么样性格的人都有,所以不能用朋友来形容。就是兄弟,有时候互相不服气,有时候又好得恨不得穿一条裤子。

摒弃了名利,登山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碰撞的过程。在登山的一段时光里,因为只有登山一件事,登山就是所有的生活,所以仿佛是常规生活中的一段放逐,可以不照平常的逻辑、不依平时的约束,尽情地放松。这也是登山的魅力之一。

3.回望绝壁:“我曾经站在那儿过吗?”

2003年5月22日,王石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从峰顶返回,很多人问:“从海拔8844.1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

王石说“登顶那天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还下着雪,什么都看不到。”

曾有朋友好奇地问:“你到山顶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而王石却说: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8000米以上属于极度缺氧环境,是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判定,人在此时的智商相当于6岁小孩。一般人都认为在这个高度人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感。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却不感到害怕。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

到达山顶之时只能做两件事:一是要照相,摆出站在珠峰顶上的姿势证明登顶。这在登山行话中叫“取证”。比如两个人登到山顶,可以互相以照片为证。看看位置和周边的地形,然后拍下“证明”。另一件事是展旗。登顶,国旗必须要展示出来。当时王石还带了一面万科的旗,但在山顶刚把万科的旗掏出来,向导就催促快下山,并不给他照相的机会。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