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28章 回归本色,还在路上(3)

第28章 回归本色,还在路上(3)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如此大规模的公司,中国大地上不在少数。每年财富排行榜,也都在不断地刷新。上市公司的老板,没有钱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王石完全有“资本”,尽可以获得极大的社会财富,并且他可以是合法地获得。然而王石的姿态是:我可以,但我放弃。他要显示的是赚钱能力,这显然已经超越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阶段,可以说赚钱也如登山一般,是他一个梦想之一。而这些数字他则贡献出来给了公司:到目前为止,万科已经连续赢利15年,作为上市公司,它的赢利,回到了万科员工和股民手中,而王石手中,没有任何股份可言。

为更多的人赚钱,这种赚钱成功后的快乐,显然比把钱放在自己腰包里更让他感到愉快。

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4100万股,其中万科职工股应得的股票约500万,其中10%允许量化到个人名下,其余由集体持有,王石个人的股份占整个股份的万分之一点六九,但王石说了一句:“我放弃。”另外还有一个传言甚嚣尘上,那就是当年股改还有一个方案是王石可以持股40%,但他依然选择放弃。

王石这么解释自己放弃个人股份的举动:

一、社会价值取向。“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向来有仇富心态。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把自己摆在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像我如此爱出风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如果很有钱,弄不好会惹来杀身之祸。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默不作声地赚钱,或两袖清风实现一番事业,我选择后者。

二、讨嫌暴发户形象。少年时代阅读了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感暴发户。当发现自己有可能成为这一类人时,自然采取回避。

三、家族没有掌管财富的DNA。我祖籍安徽,但从来没有回去过,股改过程中,专门翻阅了家乡堂弟邮寄来的族谱,上溯20代,农民世家,没有一代成为地主的,我没信心对钱财妥善处置,传统农民有了钱做什么呢?修祠堂,娶小老婆,赌博。

……

他还讲了当时的一个小故事,放弃个人股份时,太太开他的玩笑:“什么时候能住上别墅啊?”王石回答说:“别墅会住上的,但太早住进去会不安宁。”

王石从此成了一个地道的职业经理人,也就彻底和“富豪”这两个字绝缘。如果纵向看王石个人的经历,对他这样的选择能找到很多理由,但如果横向来看,对比同一代企业家,王石此举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6.“我依然过着有钱人的生活”

王石从未上过富豪榜,但是,滑稽的是,在某一媒体评选奢侈人士时,王石竟然名列第九,在他前面和后面的,皆是诸如荣智健、陈丽华等富豪级人士。但是王石却没有上过富豪榜,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王石的个人财富,可能仅仅是与他共同被列为奢侈人士的几位富豪的百分之一或者更少。但是为何会有这个结果呢?

众所周知,王石所热衷的极限项目都花销不菲,而王石所有投入这些爱好的钱,都是从自己腰包里掏出的,和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2006年,王石和自己南极探险的队友们一起为中国移动通信拍了形象片,中国移动无疑是看上了王石个人的品牌效应。王石笑称此次拍摄是“卖身契”,实际上他并不能从这次广告拍摄里拿到一分钱,因为之前的南极探险活动,中国移动通信已经以赞助的名义付给了探险队探险经费,而条件就是王石代言新的中国移动通信形象片。

这是王石在近几年的另外一项收入,随着媒体将王石的形象越来越时尚化甚至娱乐化,王石与众多名人一样,被邀请作为各种企业或机构的代言人,摩托罗拉首开先河,请王石做了产品代言人,接着有途越吉普车、旅游卫视纷纷出马,紧接着中国移动强势推出尽人皆知的:“山高人为峰”的着名广告片。至此,王石的社会活动有了一些悄悄的变化,逐渐从财经界的圈子向时尚圈拓宽,而他的个人形象,也开始逐渐偶像化。从这繁荣的景象看来,王石似乎可以有另外一条生财之道了,毕竟中国企业家里面真正偶像化的人物并不多。

在台湾的广告专例里,有一种“职人专案经纪”的说法,大意是把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品牌化,然后市场价值最大化。但王石显然对这些个人经营不感兴趣,当有身边的人开玩笑说他需要一个经纪公司时,他根本没当一回事,也完全不以为然。在王石看来,他之所以愿意走到镜头前去做所谓代言人,完全是因为这笔钱有了预算。王石当年拍摄摩托罗拉的广告,就将收入全数捐给了社会公益组织,后面几例依然如此,要么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需要,要么是登山探险队的经费需要。“它们是收入吗?我不这么认为。”他的理解是这些所得是为了花出去,而且他已经“奢侈”地安排了花销途径。

对于奢侈,王石这么对一家媒体说:“我消费不算多,也没那么多钱。别的富人,我见过的真正穷奢极欲的也少。奢侈与否,我觉得要看他是什么人。中国的富豪,照我看可以分成三种:一是投机者,通过股市、证券发了大财,这部分人现在表现潇洒的不多。股市发展这么多年,现在问题出来了,他们的财产大部分都缩水了,原来一些非常有钱的人,现在甚至变成了负资产;第二种是权力寻租,他们潇洒,成天待在高尔夫球场;第三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基本上经历了20年的发展,如今要么在考虑做大,要么在考虑做全,资本都用在再生产上,现金没多少,而且也没有去奢侈的时间和习惯。像重庆力帆的老尹,他有钱,可我敢肯定他花的还没我多。”

王石多年前就在万科提倡“健康丰盛的人生”。王石是奢侈的,但是他的奢侈表现在他对金钱的收和放上:收得节制,放得潇洒。这是建立在他“健康丰盛人生”的前提下的举动。相对于赚大钱,这个目标的难度系数显然大了很多,脱离了低级趣味,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金钱面前,他做成了上帝。知道赚钱,知道怎么花,更知道如何利用钱来享受闲暇。如此不为金钱羁绊,疏忽来去自由,很多人难以做到。

当然,王石爆出600万身家的数字概念时,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浮躁的时代,金钱成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从常规意义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信度,一个亲手创立了一个上市公司的人,一个长期处于企业权利顶峰的老板。在这个随便哪个演艺明星都可以爆出身价千万以上的时代。他的话当然没有人相信,每当听到这一质疑时,王石总有些气恼:“弄得我藏金藏银似的,我有必要吗?”

他的气恼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他的观念真正触及了我们的隐痛,当物质欲望充斥着我的生活,人的精神世界日益萧条的今天,王石用他的身体力行无疑开辟了一种丰盛的生活方式,而他的追求和理想则处处映射出许多人精神生活的单调。于是,充满了形而下的种种欲望,我们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一下子变得不堪一击。

这或许正式王石的价值所在。特立独行,有勇气放弃形而下的标准,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王石说:“我从来不认为我抗拒财富是要让自己贫困,我依然过的是富人的生活,只不过钱财是在我追求人生价值的时候随带而来的,而且它不是一个暴富的概念。我也希望万科是这样,我们当然要赚钱,但绝不是暴利,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健康的企业,不是一个仅仅有钱的企业。”

富与不富,在王石那里显然已经不是一个经济概念,延展出太多的人生思索。

三.家人:情深似海

每个人离开家庭后,人生画卷就已经开始在身后徐徐打开了,但是这样的画卷无论怎样伸展,身后都拖着长长的家的影子。家人、父母总是让人动情的,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最大堡垒。王石是对外界袒露了很多的真,但是却从不肯轻易透露他的家庭和情感。

正如王石所说:王石是透明的,万科是透明的,但是不包括我的私生活在内。

面对刺探的目光,王石,仍有警惕。但是从他透露的关于父母的种种介绍,我们还是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他性格因素里血脉相承的影子。

1.山一样沉默的父亲

很多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父不在”。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好似一株大伞。

他特别爱一个小男孩,每天男孩都会跑来。他爬上树杆摘果子吃,搜集树叶,把叶子编成皇冠扮成森林里的国王,男孩会抓着树枝荡秋千,和大树一起玩捉迷藏,累了就躺在树荫下睡一觉。男孩非常爱这棵树,树好快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啊,孩子,来吃果子,来玩!”“我不是小孩了了,我不要爬树荡秋千,我要买东西玩,我要钱,你能给我钱吗?”树有点愣神,“真抱歉,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孩子,你拿我的果子去城里买吧,这样你就会有钱。”看着男孩离去的背影,树好快乐。

有一天,男孩回来了,树高兴得发抖:来啊,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快快乐乐的。“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要妻子和孩子,我要一间房子,你能给我吗?”“我没有房子,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过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这样你就会快乐。”看着背着树枝远去的男孩,树好快乐。

一个夏天,男孩回来了,树高兴坏了,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了,来啊,孩子,来玩,只是我的树枝没有了,你不能荡秋千了。“我也老了,爬不动了。我又老又伤心,只想要一条船离开这里,你能给我一条船吗?”望着伤心的男孩,树也难过了,“砍下我的树干去造条船吧,这样你就可以远航,就可以快乐。”望着乘船远去的男孩,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过了好久,男孩又再回来了。“我很抱歉,孩子。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我只剩下树根了。”男孩叹了口气说:“我现在需要的不多,只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坐着休息,我好累好累。”

这棵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王石的父亲是个大山一般沉默的老一辈革命家。那一代父亲,是最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一代父亲,他们对儿女的爱和希望都是深深地埋在心底的,王石的父亲也是如此。父亲沉默寡言,加之从小王石既离家在外,所以父子两个人一直是聚少离多,记忆里父亲的印象一直不是十分清晰。一直以来,王石并没有跟父亲有太多的交流。

然而,80年代王石的创业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却接到了父亲病故的消息。人生路上疾速赶路的他从未想过父亲会这么快就离开他。突然而来的打击一下子击中了王石,他想到从离开父母出外当兵、读大学、工作,他一直在奋斗、创业,除了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心愿就是他能把自己的所有荣耀与父母一起分享,希望用自己的成功去孝敬他们,让他们有自豪感。但是,天不遂人愿,父亲却在他的事业刚刚有了一点辉煌的时候撒手离世,这是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给王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王石说: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

父亲去世的段时光,夜阑人静的时候,王石的眼前总会浮现父亲的影子。往日里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一点点渗进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这不是简单的悲伤,到底是什么?他说不清楚。自己和父亲之间,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说得清的,他觉得自己对父子之间的那种距离,是在自己的想象之中的。可是,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一下懵了头,他觉得生活就像断了层一样,出现了让他难受无比的空白。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缺失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但是不管怎样,王石所取得的成绩却是足以让父亲安心的。

2.“我很像我的母亲”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一天天的长大,社会教育会越来越大地显示出它的强势来,人们在成长中的人不断在更新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渐渐变得面目模糊,慢慢我们都长成了一个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可是某一个瞬间,某个需要抉择的时刻,人最初的成长印记都会慢慢地浮现出来,这种意识渗透在每一天每一刻的所想所做之中,它已经形成了我们的生命模式。无论我们怎样地挣扎摆脱,最终还是发现:生命中最令人动情的事物,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给我们定下了基调。

王石和父母生活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仅仅短短的14年时间而已,但父母的影子在他身上依然能够看得到。王石在回忆起以往的岁月,回忆起自己的父母时,他会强调一句:“我很像我的母亲。”语气里带着感喟和赞叹!

王石的母亲是东北辽宁义县人,那是着名的黑山阻击战的战场。那里也是锡伯族人聚居的地方,王石的母亲,正是锡伯族人。锡伯族属于满族外八旗的镶蓝旗,这是一个着名的铁血民族。也许继承了民族的血统,王石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

身为8个子女的母亲,王石母亲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们的管教一律由她来承担。说起母亲管教起儿女情形,王石依然可以记得那咄咄逼人的场面,孩子们没有一个不害怕的。

一般家庭里的母亲,都是柔肠百转,恨不得把儿女放在自己手心里长大。王石母亲却全然不是这样,在王石的记忆里,母亲从未对他有过柔情的表现。就是在他的人生的关节点上,比如,王石在新疆当兵时母亲千里迢迢地赶过去,劝说他不要转业的时候,也是一副教训的口气。虽然最后被王石说服了,但是也表现出愤愤的不情愿。显然,王石跟她太过相像,她劝说不了这个儿子。

王石说自己我行我素的性格就是来源于他的母亲。比如说登山这件事,当年他的事业进行的好好的,但是他却要突然开始登山,没人能够阻止他。以至于后来要登珠峰,周围的人在他登山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反应是:第一希望安全,第二希望胜利登顶。这样的反应里,担心是占了大多数的,特别是王石的家人,妻子、岳父岳母,都非常担心。唯独王石的母亲表现得非同一般,老太太80多岁了,一样盯着电视直播看,但是当时负责直播的中央电视台采访问她是否担心,老太太很泰然:“不担心!有什么好担心的!”——王石说:这就是我妈!

王石说自己血液里有一半铁血民族的血统,因此喜欢挑战和刺激的事情。创业如是,登山如是,探险如是……一个母亲,对子女能力磨练的渴求也许超越了她要去表达慈爱的想法。这可能就是王石母亲的超常之处!

3.教育女儿:从严父到慈父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