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盛唐曙光照王勃
我初中的时候,非常流行送明信片。元旦也送,圣诞也送,生日也送,过年也送。
一个个小P孩儿,皱眉屏息,深沉地在香喷喷的纸片上写上一段寄语。那时候的孩子单纯,不敢像现在的小孩一样表白,我见过写得最多的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反正是怎么有文化怎么来,誓将革命友谊进行到底。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革命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唐的王勃,清朝的纳兰性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马洛,都是天才,都是英年早逝。
王勃二十七岁因溺水惊悸而死,纳兰性德三十一岁因过分思念亡妻病死,马洛最干脆——二十九岁被谋杀。
王勃如果能活到六十岁,也许是另一个李白。纳兰性德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该会有几册《饮水词》?马洛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还会不会是莎士比亚?
可是,又怎会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早已站在宿命的掌心,须臾花开,刹那雪乱,孩子便松开了手。《唐才子传》载王勃小时候曾遇异人,也就是类似黄老邪之类的世外高人。异人替王勃看相后说:“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之前的唐朝诗人不足为道,他算是开我“大唐之音”的第一人。
王勃生于书香世家,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其父福畤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等职。
《旧唐书》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初生牛犊不怕虎,乱拳打死老师傅。九岁,王勃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居然作《汉书指瑕》十卷来纠正大儒的错误。黄毛小儿王勃曾云:“孔夫子何须频删其诗书,焉知来者不如今;郑康成何须浪注其经史,岂觉今之不如古。”
太常伯刘祥道称王勃为神童。我觉得王勃不单是神童,还是个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神童。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又有几个儒生敢指摘孔圣人的不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教出来的孩子,就缺了小王勃身上的那股劲头。
神童王勃少有大志,十四岁便上书刘祥道,求其表荐。也许是赏识王勃“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这样的少年英气,刘祥道上表朝廷,推荐王勃。唐高宗召见王勃于殿前应试,想必王勃在朝堂上才思敏捷、对答如流,高宗大悦,授其朝散郎之职。那年,王勃才十六岁,放到现在就是一个中学生。
之后,皇子沛王李贤慕王勃才名,召其为沛府修撰,很为爱重。
少年得志,一切都来得太快,太容易。那个叫老子的人,早就告诉我们:“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又焉知伴君如伴虎。天堂与地狱,中间只隔着一层薄冰。我们在上边欢呼雀跃,轮回却在云端轻轻地叹息。
唐朝宫内盛行斗鸡取乐,一日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童心无邪,戏作《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加油助威。王勃如若成年之后再入宫廷,我想不会犯下李姓皇家的忌讳。高宗的父亲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其兄建成、其弟元吉;高宗即位前,就曾与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争夺太子之位。长孙无忌辅立李治为高宗后,借“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皇子相争,是李姓皇家不能触碰的伤疤。可这本是一群少年嬉戏胡闹,又怎当得真。高宗看见这篇游戏之文勃然大怒,以为这是“交构之渐”,是挑拨诸皇子的兄弟之情,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
公元669年,二十岁的王勃失意地离开长安。
你曾在长安送杜少府去蜀州,现在,你也要去巴蜀,霸桥的杨柳下,可曾有人来送你?你可曾为自己轻轻地吟上一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离开长安后,王勃南下入蜀,在蜀中漫游三年。
李商隐说:“巴山夜雨涨秋池。”葱竹清泉、鸟语花香的地方呵,怎还不能清凉你的求仕之心。
公元671年,王勃返长安参加科选。中国古代的才子都是多才多艺,《唐才子传》载王勃:“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虢州药物丰富,王勃又精通药理,便求补为虢州参军。
《唐才子传》载王勃任参军期间:“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为何王勃会藏匿罪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杀了此人灭口。据新旧《唐书》所述,王勃此次被祸,很可能是被人陷害。王勃不过一介儒生,能干出如此凶狠之事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想来还是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书生意气,恃才傲物,得罪了太多人吧。
虽遇赦保全了性命,可父亲也因此事牵连,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县令。此事令王勃对仕途心灰意冷,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并未就任,从此潜心著书。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短暂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可惜这些著作全部散佚,未能存世。
公元675年春,王勃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至洪州(今江西南昌)。
这一去,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阁序》。
这一去,孩子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唐才子传》载:“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重阳之日,洪州都督阎伯玙宴请名流,庆贺滕王阁建成,王勃也在其中。阎公本欲趁此机会,让爱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序文,夸耀才学。出于礼貌,先请诸人写序,孰料王勃这个愣头青也不推辞,操笔便写。阎公拂袖离席,在帐后想想气不过,命人去看王勃都写了什么。闻其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不以为意,诮言“亦是老先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待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命人刻此篇于滕王阁上。王勃“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虽说此事有些戏剧,但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后世将此千古佳话写成话本、杂剧,流传至今。让我们看见白衣少年的倜傥英气,也让我们看见阎公的爱才之心。
《唐才子传》还描写王勃替人写碑颂:“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写文章能先在心中默出腹稿,一挥而就,不改一字,不得不令我辈叹服。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溺水而卒,年二十七岁。
客死他乡
谁会拾去了你的行囊
客死他乡
谁会将你埋葬在青山
世间桃花翻转
世间雨落雪乱
忧伤轻轻吟唱
年华暗淡
四季流转
一千年的守望
一千年的惆怅
别哭,掌纹总会折断
别哭,孩子总会孤单
别哭,爱人总会远走他乡
别哭,鸟儿总会收起翅膀
青衣白牛贺知章
中国历代文人大多命苦,贺知章却是异类。
他一生放旷纵诞、谑浪笑傲。如果以人间的人物相比,他就是洪七公;如果以天上的人物相比,他就是张果老。
这样率真赤诚的贺知章,我们想象中应是个闲云野鹤般的世外高人,可他出入官场五十年,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真怀疑他是个大隐于朝堂之上的神仙。
贺知章自公元695年中进士后,当过的官名目繁多,看着头晕。重要的是,这厮一路高升,且一直在中央做官,从未被贬。
从后世相关史料看,其为官期间,未尝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等劣行。《唐才子传》载其:“少以文词知名,性旷夷,善谈论笑谑。”
在官场能不凭龌龊手段,以本真待人,而仕途通达,可见贺知章的个人魅力了得。
当时的工部尚书陆象先常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唐肃宗在追悼贺知章的诏书中说他“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
看来贺知章是深得魏晋风度的高士,在当时为世人所倾慕。
李白、杜甫,当时都是他的粉丝。
李白入长安,在紫极宫见到贺老。李白当时四十出头,贺知章已是八十有余。小李面对贺老很是恭敬,拿出《蜀道难》给贺老师看。李白长得“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贺知章见之已是“奇其姿”,再看完这首诗,拉住小李的手,叹曰:“子谪仙人也。”非要和小伙子痛饮三百杯,没带钱也不打紧,解下身上所佩金龟换酒。看来李白当时也真是穷,贺老师没带钱,你就不会埋单啊,眼睁睁看着老师拿手机抵押。“金龟换酒”成为千古佳话。
李白对贺知章称呼其“谪仙人”的评语很是看重,多少次在诗里以此自称。这虽是有些自夸,也可见贺知章当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对这样的忘年知己,李白是真动了感情的。其一,我想是贺知章不因地位、年龄的悬殊,对李白的欣赏提携;其二,是被贺知章谑浪笑傲的才学人品所吸引。李白后期的文风与性格,应是受了贺知章影响的。
公元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深情难舍,作《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回乡不足一年便仙逝道山,李白闻知后怅然作《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后在《重忆》一首诗中,李白还念叨着贺知章: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贺老慧眼识玉,他当初称为“谪仙人”的小伙子,从此在中国诗坛上孤峰横绝,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贺知章和李白一样,也是个“醉里乾坤是吾乡”的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是多么醉态可掬的一个老头。
《唐才子传》记贺知章“善草隶”,每每牛饮之后,便索要纸笔狂写诗文,纸尽而止。很多人趁此机会,收藏了不少贺知章的字,就此发财。可惜其草书只有《孝经》存世。
当时有个名士张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癫”。贺知章与此君是好友,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此二君臭味相投,每次相聚牛饮之后,只要看见别人家中有好的墙壁和屏风,拿起笔就在上头一通狂草。知道的谓之“落笔惊绝”,不知道的非要脱下鞋子把这两个“癫子”抽出去。此二人若结伴去到乡下,肯定要被视作村里二害——用不了几天,估计村里就没一面囫囵墙了。可叹现代人早没有如此雅兴了,醉酒之后有冲大街撒尿的,有冒充交警的,就没见一个耍“醉草”的。
贺知章和洪七公一样,还是个乐天知命的美食家。《答朝士》一诗能让人咽口水。海鲜吃不起,一会儿去肯德基补偿下。
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鉴赏人才,清谈论道,醉后草书,美食评点,都只能算贺老的副业,贺知章的各种才艺中,写诗才是最牛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历代写柳树的诗歌,再无出其右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句故乡小儿的笑语相问,言淡意深,道尽世事沧桑,近乡情怯。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题袁氏别业》
可爱的老顽童贺知章,跃然纸上。千年之后,我们犹想与此老畅饮!
贺知章晚年请返乡里,舍宅为观修道。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太子以下百官应制和诗,出城饯行,尊荣无加。
其返乡不足一年辞世。八十六而终,别说和唐朝诗人比,在现代也可谓长寿。
贺知章曾任太子宾客,肃宗念侍读之旧,下诏追思,赠其为礼部尚书,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
他该是回到天上宫阙,白云之间去了吧。
孤城万仞王之涣
上过小学的想必都背过《登鹳雀楼》吧,不管是自觉自愿还是被逼无奈,反正都是背过的。现在每听见孩子们用稚气的声音齐声朗诵这首诗,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便被击中。
于是山便青了,水便绿了,孩子在开满小花的田野里疯跑。这一跑,孩子就回不去了。
操场上,篮球架依然孤单,高低杠还是沉默。我靠在老槐树下,听年华暗淡,孩子吟唱。
是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老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楼太高了,孩子累了,那里离花啊草啊都太远了,那里离田野小溪都太远了。
有人说:“孩子,你跑题了。”
是的,我跑题了。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的,一个并不算伟大的唐朝诗人写的。现在能找到的他的全部作品,只有六首短诗。可我还是要写他,为他见证过无数孩子的童年岁月。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记载王之涣的史料非常少。因为他一辈子就只当过衡水主簿、文安县尉这样的风尘末吏,所以新旧《唐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唐才子传》里也只写了寥寥几行。还好清末挖出了一块古碑,刻有唐人靳能为王之涣所作的墓志铭。碑载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二月,享年五十五岁,也就是公元742年卒,公元688年生,比李白大十三岁,死后十三年才发生“安史之乱”。生逢盛唐,难怪《登鹳雀楼》与《凉州词》写得雄浑壮阔,大气磅礴。
王之涣生于名门望族,祖辈一直做官,想来家境也是颇丰。《唐才子传》载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和李白少年时“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倒是臭味相投。
少年白衣胜雪,暮色苍茫的田野里围篝火、饮烈酒,击剑悲歌,声透十里,身后烈马嘶鸣。
那夜星光满天,穿过千年又静静照临人间。理想躲在云端轻轻地惆怅。
这是多么值得年老时回忆的年少轻狂,令人神往。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如果史料详尽的话,我想这样一个英武少年的一生,该有多少故事,让后人吟唱。
多少尘埃,轻轻覆盖往事。寒水漫过青草,阳光照过山冈,涂作山痕水迹,鸟儿在远方收起翅膀。
少有侠气的王之涣想必是耻于和迂腐的书生们同场科考,所以终身未参加科举。也许是官宦世家的原因,王之涣三十五岁才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主簿任上,他的县令上司李涤将十八岁的三女儿许配给他,那时王之涣已三十五岁,而且已经娶妻。县令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下属王之涣作妾,想来也是因欣赏其才华。
王之涣官虽做得不大,在当时却是个风流人物,诗名远播。他每写一首诗,就被乐工谱以声律,传唱于坊间井巷。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名诗人交游,所做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才子传》在对王之涣为数不多的记载里,写了一个故事:
喜欢《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吗?喜欢金满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