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范成大的巴蜀生活(1)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既是南宋文坛的著名文人,是四大家之一,同时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一生历任封疆大吏,他自己也说:“予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淳熙元年(1174年)十月,范成大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次年正月下旬,他开始由桂入川之行,历时五月余,于当年六月七日到达成都。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范成大因病请辞,获宋孝宗恩准。同年五月底即离川,沿江而下,于当年十月回到家乡苏州。
范成大入蜀为官是受到宋孝宗的任命,对于这一点《宋史·范成大传》记载:“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周必大《神道碑》云:“淳熙元年十月,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会复置宣抚使,以命枢臣,改公成都路制置使。未几,废宣抚司,公复专四路之寄。”南宋时候四川作为与少数民族接壤的西南重镇,有很重要的地理位置,范成大被任命到蜀地为官,意义重大。正如陆游所说:“石湖居士范公待制敷文阁来帅成都,兼制置成都、潼川、利、夔四道。成都地大人众,事已十倍他镇,而四道大抵皆带蛮夷,且北控秦陇,所以临制捍防,一失其宜,皆足致变故于呼吸顾盼之间。”除去路途中的时间,范成大在四川制置使任上,任职近两年,在四川做官的两年期间政绩卓著:他整顿军事,保国安民;重视教育,举荐人才;他还关注民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如免酒赋、罢和籴、筑石街等等。作为一位诗人,巴山蜀水留下了范成大的足迹,而范成大也用他的生花妙笔记载了巴蜀各处的风物景观、世态人情。范成大在巴蜀所创作的诗歌虽说不如他的田园诗、使金诗名气大,但在当时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如陆游《范待制诗集序》所云:“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已更传诵,被之乐府弦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范成大在巴蜀期间所创作的诗作,编在《范石湖集》卷十六至十九。
一、范成大笔下的巴蜀
(一)巴蜀纪行诗中的自然景观
1174年正月二十八日范成大离开桂林踏上前往四川的道路。沿途经过现在的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抵川。范成大一路有诗歌记其行踪,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也称:“自桂林抵成都(六月七日),船唇马背,迢遥数千里。举凡山水之幽奇,地方之习俗,古迹之胜况,物候之变迁,人民之疾苦,道路之险艰,所触所感,率有诗篇以寄意。”从桂林到四川的诗歌称《西征小集》,收入《范石湖集》卷十五、十六。自《初发桂林,有出岭之喜,但病余便觉登顿,至灵川疲甚,自叹羸躯乃无一可,偶陆融州有使来,书此寄之》至《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可为入蜀纪行诗。《黄氏日抄》曰:“是年正月二十八日,自广易蜀,五月二十六日至遂宁,纪行诗百三十五首。”陆游称:“公之自桂林入蜀也,舟车鞍马之间,有诗百余篇,号《西征小集》,尤隽伟。”
范成大淳熙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从成都出发东归,经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于当年十月回家乡苏州。《吴船录》中记为:“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范成大出蜀的路程以水路为主,沿长江而行,沿途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在日记体游记《吴船录》中均有记载,并有诗歌纪行,称《东征小集》,收入《范石湖集》卷十八、十九。诗集中自《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至《将至吴中,亲旧多来相迓,感怀有作》,可为出蜀纪行诗。
1.奇险山水
范成大一路所见奇景名胜,均有诗篇咏记,《巴东峡口》写出了巴东峡口的奇险:“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巫山高》刻画了巫山一带的山形水势:“上有瑶簪十二尖,下有黄湍三百尺”,《自巫山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大雨不可行,泊驿中一日,吏士自秭归陆行者亦会》展现出山石如削,水声如雷的态势:“东矶西矶尽如削,大滩小滩俱若雷”,《滟滪堆》中“客行五日潦始涨,但见匹马浮黄湍。时时吐沫作濆淖,灂灂有声如粥煎”是将川江民谣“滟滪大如马”作了更为形象生动的描摹。
在范成大入蜀、出蜀两组纪行诗中,以地名为题的诗歌居多,从诗歌题目就能清晰地了解范成大的行程,这些诗歌描写了巴山蜀水的奇姿胜景。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白狗峡》一诗写得饶有情趣:
江纹圆复破,树色昏还明。连滩竹节稠,汹怒奔夷陵。
石矶铁色顽,相望如奸朋。踞岸意不佳,当流势尤狞。
山回水若尽,但见青竛竮。惨惨疑鬼寰,幽幽无人声。
颠沛安危机,艰难古今情。俯窥得目眩,却立恐神惊。
白云冒岩扉,下维玉虚庭。神仙坐阅世,应笑行人行。
白狗峡,在归州东南十五里。玉虚洞,据《入蜀记》叙:“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诗中描绘出白狗峡滩之多且密如同“竹节稠”,即与竹节相似,一个接一个;“矶”指水中之立石;“顽”,凶顽;“奸朋”,一群邪恶的家伙;“踞”,蹲伏。“意不佳”,心怀不善,形貌跋扈。刻画出石矶歪歪邪邪的奸怪样子。此诗因行江峡、见石矶,不觉联想到奸朋、安危、艰难,暗感政局、国势之险恶,所谓即景生情,触事而发。
范成大在途径三峡地区时,描绘了三峡地区险峻的地貌,如《初入巫峡》:
钻火巴东岸,金峡口船。
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
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
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此诗写了巫峡险峻。首联扣题,点明时令及行船路径。“束江崖欲合”形容峡路之窄,夹江而立的山崖几乎要合拢;“漱石水多漩”说明礁滩之险,江流冲激礁石,形成一个个漩涡。“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是说天到正午,峡中才见日影,仅如平地日高三竿时的光景,可见峡山之高。结句以咏叹出之,直抒胸臆,传说峡道乃大禹治洪水时开凿,以通江水,诗人既惊叹眼前的雄奇景观,又赞叹了大禹治水的伟绩。
再如《刺淖》一诗写出了水势的险峻:
峡江饶暗石,水状日千变。不愁滩泷来,但畏淖见。
人言盘涡耳,夷险顾有间。仍于非时作,未可一理贯。
安行方熨縠,无事忽翻练。突如汤鼎沸,翕作茶磨旋。
势迫中成洼,怒霁外始晕。已定稍安慰,倏作更惊眩。
漂漂浮沫起,疑有潜鲸噀。勃勃骇浪腾,复恐蛰鳌抃。
篙师瞪褫魄,滩户呀雨汗。逡巡怯大敌,勇往决鏖战。
幸免与赍入,还忧似蓬转。惊呼招竿折,奔救竹笮断。
九死船头争,万苦石上牵。旁观兢薄冰,撇过捷飞电。
前余叱驭来,山险固尝遍。今者击楫誓,岂复惮波面。
澎澎三峡长,飐飐一苇乱。既微掬指忙,又匪科头慢。
天子赐之履,江神敢吾玩?但催叠鼓轰,往助双橹健。
此诗序言曰:“淖,盘涡之大者,峡江水壮则有之,或大如一间屋。相传水行峡底,遇暗石则起,已而下旋为涡。然亦未尝有定处,或无故突然而作,叵测也。舟行遇之,小则欹倾,大则与赍俱入,险恶之名闻天下。”解释了淖的意思和淖的险恶恐怖。诗歌首先写出了船行峡江水状一日千变的状况,江中急湍多石还不算最难,最令人畏惧的是“淖”,因为它的到来没有定时,没有规律可循,“安行方熨縠,无事忽翻练。突如汤鼎沸,翕作茶磨旋”几句写出了江水的倏忽变化。遭遇淖就连当地熟知峡道险滩的篙师、滩户也会“瞪褫魄”、“呀雨汗”。诗歌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淖之险、奇尽展眼前,形象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出蜀时经涪州有《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舟》:
黄沙翻浪攻排亭,淖百尺呀成坑。
坳洼眩转久乃平,一涡熨帖千涡生。
篙师绝叫驱川灵,鸣铙飞渡如奔霆。
水从岷来如浊泾,夜榜黔江聊濯缨,
玻璃彻底镜面清。忽思短棹中流横,
钓丝随风浮月明。
这首诗为范成大离蜀时停留涪州期间所写,描写了涪州涨水时的情形。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一派惊心动魄的景象:黄沙翻滚,浊浪排空,一个个百尺大坑转眼形成,漩涡翻转,使人眼花缭乱。接着就写篙师行船如飞的高超技艺。再写长江水浊,乌江水清的奇异景观。最后写船到乌江,看到江面清澈平静,如同镜子一般时心中充满惬意。
过瞿塘历险滩,遇漩涡写下《瞿唐行》:
川灵知我归有程,一夜涨痕千丈生。
中流击楫洶作气,夹岸簸旗呀失声。
不知滟滪在船底,但觉瞿唐如镜平。
凿峡疏川狠石破,号山索饮飞泉惊。
白盐赤甲转头失,黑石黄嵌拚命轻。
草齐增肥无泊处,竹枝凝咽空余情。
人间险路此奇绝,客裹惊心吾饱更。
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唐行。
题下注:“七月十九日至夔子,滟滪撒发不可犯,是夜水涨及山腹,诘旦视滟滪,则已在水中。士人云:‘此青草齐也,可以冒险而入。’遂鼓棹略其顶而过。郡中遣候兵立山上,每一舟平安,则摇帜以招后舟。白盐、赤甲皆峡口大山,黄嵌、黑石皆峡中至险处。入峡西岸有圣泉,舟人或向之疾呼曰‘人渴也’,泉即迸下一杯许,复干。余舟过甚急,未之试也。”瞿塘峡是三峡之首,白盐、赤甲夹江对峙,有如门户,这里水流迅捷,且江中又有滟滪堆。诗歌描绘了“一夜涨痕千丈生”的壮伟景象,又写了江水暴涨时“但觉瞿唐如镜平”的奇观。历经瞿塘后诗人不禁感慨“剑阁翻成蜀道易”,走蜀道只是路难行,而经瞿塘还有命难保之忧。
巴山蜀水确实险峻奇特,因此当范成大见到平原之时,作《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用“峡之西,遂之东。更无平地二千里,惟有高山三万重”概括了巴渝形胜,感慨:“半年崎岖得夷路,一笑未暇怜飘蓬。”
2.风景名胜
范成大出蜀时亲朋好友结伴相送,一路游山玩水途经了很多名胜古迹,他一一写诗纪行。
(1)安澜桥
在经过永康军时范成大谒崇德庙、登怀古亭、观离堆、索桥,有诗《怀古亭》、《离堆行》、《崇德庙》、《戏题索桥》等,其中在过索桥时给范成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下了《戏题索桥》一诗: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章罿。
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
这里所写的索桥,就是安澜桥,是西南山区常见的传统索桥。范成大在《吴船歌》中曾这样记载:
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范成大的这首诗写出了索桥的惊险情状。先写桥本身:一排粗壮的绳子强架半空,上面均匀地铺着竹席,“染人高晒帛,猎户远章罿”两句用染晒的布帛、猎户捕鸟的网比喻绳桥的特点,想象奇异;接下来是行走桥上的感受:桥面薄薄,并不泥泞,风一刮来却使劲摇晃,使人提心吊胆。最后诗人扣“戏”字来写:什么时候请蜀地的客人去看看自己家乡的垂虹桥,或许会有另一番情趣。整首诗让人觉得虽有惊险,但却有无限乐趣。
(2)青城山
在青城山,范成大宿丈人观,观玉华楼、赏孙太古古画,游上清宫。《吴船录》也记载下这段行踪:
至青城山。门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真君殿前有大楼,曰玉华。翚飞轮奂,极土木之胜。殿四壁,孙太古画黄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笔法超妙,气格清逸。此壁冠于西州。两庑古画尚多,半已剥落,惟张果老、孙思邈二像无恙。……自丈人观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
登上青城山最高峰时范成大写下《上清宫》一诗,诗序曰:“自青城登山,所谓最高峰也。”诗云:
历井扪参兴未阑,丹梯通处更跻攀。
冥濛蜀道一云气,破碎岷山千髻鬟。
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
蜗牛两角犹如梦,更说纷纷触与蛮。
此诗写攀登上清宫后,极目远眺,川西平原、滚滚岷江尽收眼底,诗人见此雄壮的自然景象深为感触,顿感名利的微不足道。
范成大在青城最高峰远眺雪山,并且还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青城圣灯。为此他写下《最高峰望雪山》一诗:
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班。
浮空忽涌三银阙,云是西天雪岭山。
首句中的“大面”,指大面山,为青城山的主峰。诗人站在青城山之巅,向西边放眼望去,但见远处雪山耸立,银峰凌空,景象壮美。“大面峰头六月寒”,写登上山顶时的感受,六月天却有浓浓寒意,衬托出山头之高。次句既写景色又点明时间。天将拂晓,“神灯”已灭,朝霞升起,映红了云海,景色绮丽壮观。“班”字生动地表现了云海一片灿烂的景象。后两句写远望雪山的瑰丽景色。对于这一景象,《吴船录》中也有记载:“岷山之最近者,曰青城山。其尤大者,曰大面山。大面山之后,皆西戎山矣。”又云:“在最高峰之顶,以板阁插石,作堂殿。下视丈人峰,直堵墙耳。岷山数百峰,悉在栏槛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一轩正对大面山。……雪山三峰烂银琢玉,闯出大面后。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几千里,而了然见之,则其峻极可知。……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
(3)凌云寺
范成大到达嘉州游览了九顶、凌云以及大佛,登临万景楼,认为“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范成大将所见之景记载于诗,有《万景楼》、《凌云九顶》、《戏题方响洞》、《问月堂酌别》等。试看《凌云九顶》:
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
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临流都坐断,行人识路亦归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闲身始自由。
凌云山之名胜,天下闻名,《吴船录》卷上:“泊嘉州。渡江,游凌云。在城对岸,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九顶。旧名青衣山。青衣,蚕丛氏之神也。……跻石磴,登凌云寺。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九顶”,指凌云山的九个山峰,即集风、栖鸾、望云、就日、丹霞、拥翠、兑悦、祝融、灵宝九峰。“三峨”,指大峨山(峨眉山)、二峨山、三峨山。诗前有序:“即大石佛处,初登山时,岩壁上悉劖为小佛,不知其数。山前佛头滩受雅江之冲,最为艰险。”范成大游古迹,忆前人,想苏轼当年载酒凌云是何等豪迈潇洒。接着写所见之景:凌云大佛足下的江水激荡于山下,如风雷滚过,凌云九峰为之摇撼;在云海缥缈之间峨眉山若隐若显,奇妙无穷;大佛临江屹立,截出水患。最后诗人由景生情,感悟人生,有一种摆脱羁绊、全身轻松的自由。“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一联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江水,苍茫云海间的峨眉尽展眼前。
(4)峨眉山
范成大在峨眉山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游览了龙门峡、双溪桥、药王洞、万年寺、雷洞坪、光相寺等著名景观。诗集卷十八有《初入大峨》、《八十四盘》、《光相寺》、《七宝岩》等近二十首有关峨眉山的诗歌,将峨眉的雄、奇、秀、幻尽展眼前。在《吴船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载了峨眉山行一段。如:
乙未。大霁,……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斓斑之迹。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探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又继无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
喜欢《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吗?喜欢花志红 彭敏 李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