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范成大的巴蜀生活(4)
道傍石湖水,谁能叩柴荆。梦中傥相见,秉烛听残更。
范成大诗题中的六人或为其同僚、幕客,或是其友朋。这六人一路相送,一起攀登峨眉顶峰,情意甚重。诗中“锦城亦何乐?所乐多友生。相从不知久,相送不计程。横绝峨眉巅,欲去有余情”几句概括了彼此的情意。接着“吾宗盖难弟,李郭人中英,二杨懿文德,谭子资粹清”分别夸赞了六人的才华,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最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期望他日能够再次相遇,哪怕是在梦中相见。
在送行的友朋中,杨商卿父子、谭德称一直送至合江方归去,相送的行程超过千里。《吴船录》记曰:“蜀中送客至嘉州归尽。独杨商卿父子、谭季壬(德称)三人送至此,踰千里矣。乃为留一宿以话别。”有诗《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自成都合江亭相从,至泸南合江县始分袂,水行踰千里,作诗以别》:“合江亭前送我来,合江县里别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东西南北路。千里追随不忍归,一杯重把知何处?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诗歌将彼此难分难舍的情意完全道出。范成大诗集卷十九还有《题谭德称扇》、《题杨商卿扇》、《题杨子容扇》三绝句,题下注有:“德称与杨商卿父子,送余远至泸之合江,以扇求诗,各为题一绝。”,分别之后又有《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诸诗,足见情意之深。
九年后,杨商卿与范成大在苏州重逢,范成大记述道:《富顺杨商卿使君,向与余分别于泸之合江,渺然再会之期。后九年,乃访余吴门,则喜可知也。今复分袂,更增惘然,病中强书数语送之》(卷二十四)诗曰:“合江县下初语离,共说再会知何时?寿栎堂前哄一笑,人生聚散真难料!青灯话旧语未终,船头叠鼓帆争风。草草相逢复相送,直恐送迎皆梦中。”相会的喜悦、再次分别的难舍、人生的感慨尽在其中。
其七,陆游
陆游与范成大定交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时为编类圣政所同僚,十五年后两人在成都一为帅守,一为幕僚,但友谊却与日俱增(有关二人在蜀中的交游状况,在前一章节《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中已有叙述)。在范成大帅蜀期间的同僚及朋友中,陆游是交往颇深的一个,范、陆唱和传为美谈,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引刘漫堂云:“范至能、陆务观以东南文墨之彦,至能为蜀帅,务观在幕府,主宾唱酬,短章大篇,人争传诵之。”陆游一直有抗金复兴远大理想的追求,但在蜀地只是一个闲职,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常感苦闷,范、陆两人彼此惺惺相惜,陆游在他的《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一词中,便将这种愁闷和盘托出: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范成大离蜀时,陆游送他至眉山中岩,一路唱和,对即将的分别,都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范成大的《次韵陆务观慈姥岩酌别二绝》其二写分别情绪真切自然:
明朝真是送人行,从此关山隔故情。
道义不磨双鲤在,蜀江流水贯吴城。
“道义不磨双鲤在”,写两人情意深厚,可以互通书信。虽然蜀吴两地相隔遥远,而两人之心是靠得很近的。“蜀江流水贯吴城”是说范、陆两人虽居吴、蜀两地,但却像江水一样,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离别之际,范成大作诗一首《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每别辄五年,离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数者。中岩送别,至挥泪失声,留此为赠》,诗云:
宦途流转几沉浮,鸡黍何年共一丘。
动辄五年迟远信,常于三伏话羁愁。
月生后夜天应老,泪落中岩水不流。
一语相开仍自解,除书闻已趣刀头。
诗歌中记叙了自己与陆游的交往,多年的故交分别也不是一次了,但这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念及于此,不禁“泪落中岩”,“一语相开仍自解”是劝慰对方,也是在自我开解。
三、范成大的蜀中情怀
(一)爱国忧民情怀
范成大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曾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眼看白露点苍苔,岁月飞流首屡回。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闻鸡午夜犹能舞,射雉西郊不用媒。自笑支离聊复尔,丹心元未十分灰。”(《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卷十七)也曾自励:“已办鬓霜供岁籥,仍拚髀肉了征鞍。”(《冬至日铜壶阁落成》,卷十七)经叙州江安时他写下《江安道中》感叹自己威名功业一无所有,而冒险犯难于“百蛮”之地:“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希望自己能像“蚕老当作茧”那样为国效力,有所作为。
范成大为官从政采取的是务实的态度,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实实在在的事,搞好地方的治理。在桂林期间他就做了不少有利民生的事情:“在帅桂二年中,陈奏措置,着意于矫弊政,建事功。”他是怀着“愚悃无华敢自欺,寸诚珍重吏民知”(《大通界首驿》,卷十五)的心态开始入蜀之行的。入蜀途中,经过峡山麻线堆,见道路奇险难行,道久不治,作《麻线堆》诗一首,诗题自注云:“峡口驿前,大山崛起,旧路攀援而上,萦纡如线。十五年前,浮图德宝,始沿涧伐木作新路,不复登山。余观峡路,皆未尝经修,感德宝之事,作《麻线堆》诗一首,以风夔路使者及归、峡二州长吏沈、叶、管、熊四君。”诗歌写自己途径麻线堆时有感于道路艰险,年久失修,希望官吏们能考虑民生疾苦,为民分忧,假如峡山地区的主管官员管、叶、沈、熊及夔路使合力把这件事办好,那真是一件大功德。范成大还于诗歌中提出了具体的修路办法“土工运畚锸,石工操凿椎。烈火败硗确,筑沙填隙巇”。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多用百夫力,远无五旬期。但冀米盐给,不烦金币支。”用米、盐征集百姓,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只要众人齐心协力就可以战胜困难。路修好了,方便的不仅是来往的行路人,而且还有峡区人民。《神道碑》称他:“稍凿夔峡山路,以避湍险,人以为便。”
南宋时四川不仅是富饶殷实的重镇,而且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范成大作为宋孝宗信任的地方大吏,入蜀之行使命重大。因而他铭记自己的重任“我怀汉制诏,来慰蜀父老”(《午夜登嶓山》,卷十六)。就任后他“上疏言边事,朝廷赐四十万缗,为整训将士、修饬边防之用”,“日夜阅士卒,制甲器,大抵以守边为先务,不欲轻启事端,贪功冒赏”。他秉着“开边吾岂敢,自治有余巧”(《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将及幕属,饮清心堂观晚菊,分韵得噪暮字》,卷十七)的心态治蜀。因而范成大至蜀便“定规模,信命令,驰利惠农,选将治兵”。
范成大治蜀期间,能从小事着手,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曾组织修筑过石街,《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云:“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并自注云:“余新瓷石笋街”《三月二日北门马上》云“新街如拭过鸣驹”,修筑石街解决了出行困难的问题,老百姓也欢欣鼓舞。
在范成大的诗中,描写农业景观和气候景观的诗歌比较多,比如《小溪县》、《初四日东郊观麦苗》、《四月十日出郊》、《丁酉正月二日东郊故事》、《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筹边楼,方议祈晴,楼下忽有东界农民数十人,诉山田却要雨,须长吏致祷,感之作诗》、《鞭春微雨》、《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等等,这类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比如《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筹边楼,方议祈晴,楼下忽有东界农民数十人,诉山田却要雨,须长吏致祷,感之作诗》一诗:
西堰颇闻江涨急,东山犹说雨来迟。
锦城乐事知多少,忧旱忧霖蹙尽眉。
西边涨水,东边干旱,作为地方长官的范成大为此事紧蹙愁眉,忧民情怀不言而喻。
范成大离开成都东归之时,还关心天气与农民的收成,临行有一首《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竟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这首诗是范成大卸任回乡,刚刚离开成都时所作的,诗中完全没有看到范成大的欣喜若狂,更多的却是对久旱不雨,农作物难以生长的担忧,对农民的生活不稳定的忧虑,直到听说下雨了,农作物能正常收获了,才能安心的离开。这种忧国忧民感情的流露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吴船录》也记有此事:“自仕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前两旬大旱,种几不入土,临行,连日得雨。道见田翁,欣然曰:‘今岁又熟矣’。”
喜欢《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吗?喜欢花志红 彭敏 李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