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修为(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能量”
“成功的人”从量变到质变
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语言文字占6—7%的影响力,语音语调占35%的影响力,肢体语言占55%的影响力,其他的比例受制于偶然因素。
人类的大脑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意识层面主要为理性,如语言文字,倾向于服从“社会要求”;潜意识主要为感性,如语音语调、肢体语言,倾向于听命“自我需求”。也就是说,潜意识比意识更具影响力。
《唐诗300首》曾经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但是现在还能记得几首呢?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是动用意识的力量死记硬背而来的,并没有将古诗的意境与潜意识里的感性体验深度关联。
虽然现在我们都开车代步了,而且多少年都没有碰过自行车了,但是如果有一辆自行车放在面前,你能说自己已经忘了怎么骑了吗?应该不会,对吧?为什么呢?因为当初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跌过跤、出过血,最终用整个生命学会了怎样让自己的身体与自行车合二为一,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疾驶如飞了。
形成习惯的内容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才会不费周折地轻易达标。习惯是跟潜意识深度关联的,将“成功的特质”自然而然地移植到自己的习惯中,也就随时随地地调动了潜意识的能量储备。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他与大宇宙的能量源头透过潜意识得以深度关联。当我们能够自如穿梭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时候,就如同刹车、油门的协调配合,让思想可以在宇宙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人类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其中的正面情绪是我们世俗所接受的,而负面的情绪却是我们所抵制的。事实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被有效的疏导,滞留在体内会由气的状态固化成病变的细胞,进而威胁到我们身体的健康与长寿。正面的情绪也是需要有所节制的,如果一个人非常快乐,24小时都不停地大笑不止,你还能觉得他满怀喜悦吗?
人类的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但通过情绪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在身体里的存在状态,如同温度计可以显示空气温度一样。
修炼能量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做到将有危害的负面情绪及时地排出体外,但又不威胁到别人的情绪异常。彼此都能感觉到舒服,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境界了。
练“力量”
“失败的人”变来变去但本质没变
智商的超群可以让我们的逻辑思维发挥到极致,但没有情商的融通也会让人与人之间格格不入。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很好,但情商高的孩子却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情商的修炼会增加一个人的能量,而智商提高到极致就有把活人变成电脑的危险。
你一定羡慕过北大清华校园里的顶尖高手,但也听说过他们其中的某几个人选择了从楼顶不加任何保护地做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很优越了呢?仅仅是因为曾经的全校第一在这里已经风光不再了?仅仅是因为周围同学家庭条件好得让自己无法接受?仅仅是因为无法感受到团结友爱和人文关怀?
意识与潜意识相比较而言,只占潜意识的三万分之一。智商再高的人也不过在三万分之一的领域里无限接近极致,而情商高的人则可以轻松自在的在三万的份额里随意采摘,哪怕只是得个几分,也已经可以在成就上赶超智商高手了。
凯库勒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某一天晚上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他忽然看见这条蛇衔住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根据梦中得到的启示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
很多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是在潜意识状态下灵光乍现的,而意识的苦思冥想只会增加我们的疲劳感和倦怠感,通常让我们的坚持不会太持久。
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大脑也不过只开发了不到10%,除了他的智商超高之外,还有他的潜意识也非常发达。
“失败的人”为了满足被人认同的需求,拼命地搜集有形的证据,这无形中抑制了潜意识里的暗流涌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可以拿在手上,把玩着给人看的。
“失败的人”虽然知道柔能克刚的道理,但并不习惯温文尔雅,毕竟展示肌肉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力量。他们不知道:无形的能量永远大于有形的力量。
悟“道”
“成功的人”掌握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自由之道
纷繁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不过是由0和1在不同组合下的产物;大千世界的万种风情不过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里118种成分的不同组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斑斓不过是红、绿、蓝这三原色的相互调配;变化唯美的音乐不过是七个音符的惬意配合……
当深入到本质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当演绎出万象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又都变得纷繁而复杂。
当深入到本质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能找到相似之处;当演绎出万象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又各自展现出迥然的不同。
如果不能修炼到参透本质,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炼价值、正面思考、与人为善。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拥有了调动宇宙资源的能力。
“成功的人”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这个境界,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用来指导未来的实践,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爆发质的变化。真正的成长是发生化学反应之后的质变,是生产旧有产品的流水线被停止了,而生产全新产品的流水线被启动了。这里所说的生产线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成功的人”专注于总结规律。当前进受挫的时候,他们不会定义成是自己的失败,而是专注于从中找出规律,以降低继续前进的风险。他们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当人们赞叹他们的外在成就时,很少能看清楚他们内在的精神活动。这些客观规律是肉眼看不见的,正如地心引力也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它每时每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成功的人”透过实践(时间)去检验规律的普遍适应性,以求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身心自由之道。他们用大量的行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不测。他们需要找出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以求真正地解决问题。他们能够摆脱问题的纠缠,继续地往前走,是因为他们真正地解决掉了问题。
“成功的人”是掌握了规律的人。当他们运用(运营)规律的时候,似乎老天爷都在为他们所用、都在帮助他们美梦成真。
求“术”
“失败的人”远离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客观规律
由客观规律演变而来的具体方法就变成了“术”。
“失败的人”被问题困住的时候,急于找到具体方法以求迅速脱身。他们过于关注眼前的得失,近在咫尺的损失催促着他们不得不做些什么。当口渴得要命时,哪怕是杯盛着毒药的液体,他们也愿意以此来解燃眉之急。当下问题的饥渴难耐缓解之后,被吸收了的毒药正在孕育着新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又开始考虑怎样摆脱毒性发作的问题。他们考虑不了那么远,他们把战备未来也当成了是当下的一个损失。
方法和技巧通常解决的是局部问题,而运用规律则会将全局性的问题给系统化地规避掉。
相同的一个客观规律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给展示出来。
“失败的人”执着于表现形式胜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表现形式则是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理解。
“失败的人”很少有总结规律的习惯,很少有将“主观理解”提炼成“客观规律”的意识与努力。当他们攀比谁的技术最高明的时候,无形中成了《盲人摸象》故事中的主人公。
“失败的人”钻研的并不是规律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充分运用到规律。他们时常做出违背规律的事情,进而经常性地碰到问题。当他们执着于从问题中抽身的时候,又会忘记自己上路的初衷,纠缠于问题甚至于连自己都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失败的人”高喊着“战胜困难”的时候,视线通常会离开自己要去的目标。他们不知道在一错再错之后,自己已经跑向另外的一个方向了,而他们还觉得自己在追求梦想。他们拼命地收集方法与技巧以期把眼前的障碍清除,而不是先琢磨是否可以绕路过去直达目标。
“失败的人”解决掉这个问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于解决那个问题,但他们理直气壮地“刻舟求剑”。在讲道理的努力中,他们极力地放大自己的嗓门以让别人觉得自己就是真理。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工具,但使用工具的人一定是我们。
生发“智慧”
“成功的人”有“智慧”智慧是自己的知识
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大包袱翻越千山万水、遍访高僧大德,想找到摆脱宿命轮回的智慧。有一天,他拜见了天际大师。
年轻人拜倒在大师面前:“请教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让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磨破了,荆棘划破了双脚;我的手受伤了,一个劲儿地流血;我的嗓子也因为上火而嘶哑了……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却找不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道:“你的大包袱里装的是什么?”
年轻人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出发前的恐惧、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正是靠了它,我才能走这么远,我才能见到您!”
大师不再说话,领着年轻人来到了河边,坐着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把船扛着赶路吧!”
年轻人很惊讶:“什么?扛着船赶路?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大师反问道:“如果扛得动的话,你还真想扛着它赶路吗?”
年轻人果断地说:“不会的!过河的时候,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之后,我们就要放下船继续赶路!”
大师笑道:“而坐船过程中生发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扛得动的东西却被你装进了自己的包袱里,走的路越远,你的这个包袱也就越大!不是吗?”
年轻人恍然大悟,把身上的大包袱摘了下来,顺手丢进了河水中,一身轻松地跟着大师继续地赶路了。
真正的智慧是自己可以拿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书本上所描绘的别人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一些教条。
被加工过了的知识变成了加工者的智慧,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升华出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套理论体系,并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再度转化到现实世界中以指导未来的人生实践。
在不慎滑入逆境的时候,“成功的人”总能从“百宝囊”中找出某样工具来让自己化险为夷。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掌控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没有人在市场上贩卖智慧,从别人那里也只能借到知识。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闪电剥掉紧紧黏在我们身上的精神负担,让我们在一身轻松的灵光乍现间看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从自己的喉咙里释放出自己的声音吧,让它伴随着雷鸣传遍整个世界。
库存“知识”
“失败的人”有“知识”知识是别人的智慧
喜欢《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吗?喜欢李连滨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