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 第16章 付出(2)

第16章 付出(2)

小说: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作者:李连滨

国民党追求一城一池之得失,占据一个地方就要留下士兵来保境安民。占领的地方越多,部队也就越分散。逐渐地让自己的绝对优势变成了相对的劣势,最终被共产党分割包围,一个接一个地吃掉自己的有生力量。

连续失败的恐惧,让国民党害怕共产党的“围点打援”,各求自保的资源配置倾向于“别被消灭”,而不全是“消灭敌人”了。内心中已经给自己的失败下赌注了,形式上的虚张声势只能让人看到一个纸老虎而不是一个真英雄。

淮海战役中,表面上是共产党的60万对国民党的80万,但60万的背后还站着543万的支前民工。共产党为人民而战,而国民党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忙。国民党的战争本钱是什么呢?黄金!共产党的战略资源是什么呢?人民!

当大量的战争本钱被运往台湾的时候,就已经在做着失败的准备了、就已经在准备失败了。

分散了的注意让原本可以看见的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分解了的资源让原本有限的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分裂了的民心让美式装备变成了废铜烂铁。原先的主动变得越来越被动了!

“失败的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是心情复杂的。他们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他们的奋斗更倾向于“不要失败”而不是“我要成功”。当他们的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失败的可能性上时,成功的或然率就会变得越来越低。

“失败的人”重复地犯着相同的错误,而且习惯性地埋怨世道不公:“怎么这么倒霉?让我碰到了麻烦?”,最终连老天都懒得照应他们了。

“失败的人”期待着用同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前进受阻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换新的方式,而是愚公移山般地继续强化原先方法的力度。他们坚持的是形式而非内容,他们不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是在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享受过程

“成功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有一个出远门的人,走得饥肠辘辘了,看到前面有一个烧饼店,就走了进去,想解决一下自己的温饱问题。

店家端上来6张饼,这个人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了这6张饼之后,还觉得有些不饱,就向店家又要了1张。当这张饼吃下去的时候,这个人又感觉到肚子撑得要命。

结账的时候,店家收了他7张饼的钱,这让他非常地心痛,不免发了句牢骚:“早知道第7张饼能让我吃饱,就不必再吃前6张饼了,白白花了那么多的冤枉钱。”

店家看了他一眼:“我也不知道哪一张是第7张饼,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前面的几张饼,任何一张对于你的肚子而言都是第1张饼。”

没有过程中的点滴积累,也就累积不到最后的成功。“成功的人”对于结果充满期待,对于产生结果的过程也心存感激。如果没有那一次次的跌宕起伏,他们也不会知道下一次该怎样正确地站立起来;如果没有那一次次的傲然屹立,他们也不会看清楚前方的路。

成长是一个过程,而成功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又是下一次成功的一个过程。过程中收获的已经成功了的感觉又大大推进了成功结果的提前竣工。

当雨水打在脸上,和泪水、血水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这是多么畅快淋漓的一段体验啊,让他们找到了指引自己承担、成长、成熟、成功的心海罗盘。

“成功的人”看着自己的“心海罗盘”,启动着自己的“成长机制”,沿着一条吸引成功的“成长路径”,不断地拓展只有一次的、生命里面的、最大的可能性,最后到达自己梦想中的“成功彼岸”。

“成功的人”并不是在到达终点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成功了。他们在去往成功的路上也时常感受到自己成功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不断地累积,最终把他们推到了成功的巅峰。当他们站在山巅的时候,他们的身影也变成了一座新的山峰。

“成功的人”在奔赴成功的路上,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在披荆斩棘的一路风尘中,越发地见证了他们身上的“成功特质”。如同花儿自然地开,成长的基因自然带动着“成功的种子”变成了“成功的果实”。这个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很成功了。

急功近利

“失败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拔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几亩庄稼,很希望能快点收获,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他每天都在自己的地里转悠、观察苗儿的长势,每次都失望,因为庄稼没有像他想象地那样疯长。

有一天,他灵光乍现,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把秧苗往上拔一拔,它们不就长高一大截儿了吗?”说干就干,他动手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忙活了一天才完成。虽然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回走,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回到家后,他一边捶背、一边嚷嚷:“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儿子心疼地说:“爹,今天干什么重活儿了?累成这样!”农夫得意洋洋地说:“我帮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儿!离收获的时间不远了!”

第二天,农夫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里,却发现长高了的秧苗发蔫了、干枯了……

“失败的人”是为了现实的回报而做事的,因为他们也在投入、因为他们更想要回收,所以他们时常做着拔苗助长的事情而破坏了春种秋收的规律。

因为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失败、因为一个又一个的身影从身边穿越、因为害怕最后一个到达终点,“失败的人”的注意力已经不在继续奔跑上了,而是想着“怎样不用奔跑就到达终点”。这样的起心动念已经在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而他们并不知道或者说并不在乎。

“如果有人中途被绊倒了,也许我的机会就来了……”,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别人的失误,甚至于开始有意制造好像是偶然的意外事件。

“跑了这么久了,渴死了!如果你再不给我水喝,我就不跑了……”,当他们拿到水的时候,也许会嘟囔着:“要不是你这么拖拖拉拉的,我早就跑到前面去了……”即使到达终点时没有得到奖赏,他们也会庆幸在路上白捡了一瓶水。

“失败的人”要在自己的利益得以确保的前提下才开始付出,他们不知道:大家一起完成这件事情之后才有可能得到上苍的奖赏。

盘点收获

“成功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收获”

在广州亚运会上,铅球是我们继刘翔的跨栏之后最有希望得冠的奥运田径项目。有个记者采访李玲:“以前,有个女子铅球运动员叫黄志宏,在当时,她非常有名气,你认为你有信心成为第二个黄志宏吗?”李玲回答说:“黄志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她也一直是我的偶像。是否能成为第二个她我没有想过,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继续训练,不过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亚运会只是个开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努力。”

在这次亚运会的女子铅球决赛中,与李玲一同参加比赛的还有中国选手巩立姣,她是目前唯一成绩曾超过20米的选手,因为当天的状态问题,仅仅发挥出了19米67的成绩。在最后的一投中,李玲以19米94的个人最好成绩赢得了冠军。如果就以往的记录而言,冠军不应该是李玲,但无论冠军是不是李玲,她都比以前的成绩整整进步了1米。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玲仅仅获得了第14名。如果把今天的成绩放到当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将为她带来一枚北京奥运会铜牌。虽然当年没有“成功”,但不影响李玲的持续进步。正是这些不断丰富的“精神收获”最终转化为了现实的“物质回报”。

“成功的人”关注持续的成长胜于暂时的成功。工作背后的意义让他们有不竭的动力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前进一步都能让他们感觉到比昨天成功。他们不需要别人来认定自己是否成功,他们关注的是自己比昨天再前进一点点。

“成功的人”注重积累自己路途中的“精神收获”,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成功的种子”、这才是“成功果实”的基因内核。

“成功的人”种下种子之后,就忙着浇水、施肥、松土……这样的一个过程让他们乐此不疲。在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别人感受着他们的给予,他们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富有。在得到回报之前,他们就已经拥有奖赏了。

“成功的人”在过程的实践中总结了规律、验证了规律、使用了规律。他们有时候不需要很努力地做事情,只是耐心地等着花儿自然地开。他们知道:花儿会开的。至于何时绽放是花儿的事,他们要做的只是创造出绽放的环境。

“成功的人”不仅在过程中满怀收获,更在收割的时候收入多多。无论在路上走还是走到终点,他们都是快乐着的。

清点收入

“失败的人”更想得到现实的“物质回报”

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应聘到了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每月有1500元的薪水。在试用期内,他非常努力工作,3个月后转正,工资涨到1800元。适应了这个公司之后,每天的工作也就没有悬念了,起早贪黑地忙碌着。1年过去了,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同窗好友可以有每月8000元的进账了,而自己还只是每月1800元的最低保障。强烈的反差让他极度地不平衡起来,自己在学校里可是比那位同学优秀多了。

回到自己的公司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怎么给力了。他现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你给我1800元的工资,我就给你干1800元的活儿;你给我8000元的报酬,我就给你干8000元的活儿。打定主意之后,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起早贪黑了,变得朝九晚五地规律起来了。有什么事情都往后拖,而不是往前赶了。前后表现的反差让公司领导感觉到了,他们很纳闷一个清华的高材生怎么会死气沉沉、怎么会连一些基本的业务流程都拖拖拉拉。他们也在盘算自己的一本账了:为了让他拿到1800元的工资,公司要投入5倍的资金参与周转,而眼下他所能给公司创造的效益连1800元也不值了。公司还倒赔了呢!

在下一轮的考核中,他被降级了,每月的收入变成了1500元。巨大的不平衡感又袭上心头:好!你给我1500元,那我就只给你干1500元的活儿!也太瞧不起人了吧?在下一轮的考核中,他又被降级了,每月的收入变成了0元。丢掉工作的他还想找个可以理论的对象,但原来的单位已经不再愿意和他理论了。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这样的付出一定不会有回报!

“失败的人”更注重的是做完事情之后得到的物质回报,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才是真实的、现实的。他们的脑海里没有憧憬未来的美好画面或者说他们并不真的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会在他们的现实里真实存在。

“失败的人”更信奉“有奶便是娘”。他们不太关注身边的人是否是“对的人”、自己做的事是否是“对的事”,只要能换来现实利益就可以满足了。他们不知道:有些后来的麻烦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隐患逐渐显化而来的。

“失败的人”很少关注不断受挫之后,随之而来的成长。不拿到现实的利益,他们就会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定义为失败。他们不知道:过程中的成长会增加日后得到回报的概率。他们的眼睛看不了那么远或者说他们的眼睛也不想看那么远。

喜欢《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吗?喜欢李连滨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