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 > 第2章 流连于青砖白瓦间的童年(1)

第2章 流连于青砖白瓦间的童年(1)

小说: 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      作者:夕颜

出世·烟雨江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杭州连绵的阴雨初停,荷叶细密的绒毛上还凝结着晶莹的水珠,将坠不坠,兀自在阳光下折射着点点的光。就在这层层叠叠、比肩接踵的翠绿中,却探出了一抹洁白,细看去,恰是一朵紧紧闭合的莲苞正迎着旭日,摇曳。

清风拂过,荷尖上一只拖着红肚子的蜻蜓振着透明的双翅骤然飞离,在湛蓝的天空画了一道优美的线,直飞过了曲院,绕过了雷峰塔,越过了一条条幽深冗长的巷弄,终于停落在一堵院墙之上。墙内风景正应了这闷热的天,一干人等端水的,递话的,往来穿梭,好不热闹。

“生了没有?”屋内林孝恂和妻子游氏正焦急地等着长孙的降生,尽管林孝恂有着五女二男七个子女,但这毕竟是长子林长民的第一个孩子。

湖里的那朵莲苞此刻也已经微微吐了口,一瓣一瓣慢慢舒展开来,迎着阳光,任由光线透过晶莹的肌骨,照出一片纯洁无瑕。最外层的花瓣逐渐向着湖面平行,裹在最中心的蕊也渐渐露了面。终于,这清雅的莲,傲立在天水之间。

“哇……”伴着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在1904年6月10日杭州的陆官巷,林徽因出生了。进士出身的祖父听说长孙女出生,喜不自禁,高兴地吟诵着:“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遂为她起名为徽音。

至于后来将徽音改为徽因,却另有一段故事。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候,林徽因常有诗作发表,巧合的是,当时还有另一位男性作家也叫林徽音,故而时常出现将两人相混的状况。于是林徽因就此改了名字,将徽音改为徽因。

或者人一生要经历很多无奈,才教人学会妥协。但对于一些人而言,妥协本就是在他们的字典中所不存在的字眼。因而即便《诗刊》专门因为两个林徽音重名的事情而发表过声明,林徽因却仍然选择修改了祖父所起的名字。

“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对于询问,林徽因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样的傲气和自信便为她娇柔的外表平添了几分英气。

信手翻阅,在现有的关于林徽因的影像中,多是娇小柔美的姿态。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张却是穿着旗袍爬到建筑物上测量的林徽因,身在病中仍身着一身骑马装的林徽因,骑着毛驴跋山涉水探寻古建筑的林徽因……

在千千万万的人之中,有些人擦肩而过,便相忘天涯,有些人却仅凭一面便铭心刻骨。林徽因集娇柔和大气于一身,正是那个给人以心灵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人。在她身上有着看不透也说不破的神秘,这便是魅力。

林徽因出生的杭州是一座具有灵性的城,不管是久居此地还是匆匆路过,多会在此留下一丝牵绊。放不下窈窕伊人也好,舍不得烟雨蒙蒙也罢,过尽千帆,蓦然回首,残留在心中的杭州,大抵都有着温柔的脉搏,氤氲在心中的每个角落。

所以这山清水秀的城才会让无数的游子魂牵梦萦。微雨燕双飞的时节,唯愿倚窗独立;拨云见日的天气里,也想泛舟湖上。在这样的城市,温柔是永恒的旋律,吵是吵不起来的,还恐惊了这如梦的景色。

然而美则美矣,还须佳人伫立。如果缺了佳人的婀娜身姿,少了少女的吴侬软语和笑语盈盈,也便不是完美的江南。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出生的林徽因恰用她灼灼的才情和秀美的姿容为这美景添了一道亮丽的虹。

在这里,林徽因度过了她大部分的童年时光。现在看着她童年仅存的那张照片,稚气的脸上嵌着秀丽的眸,怯生生地望着这个世界,那时任谁也想不到,这个女孩长大以后,会以惊人的才情成为中国一代才女。

水做的城酿就水做的心,纵使多年以后林徽因远渡重洋,归国后四处奔波,那颗水样的心却从未改变。浮华人间,保持一颗透彻的心本就不易,更何况一个女子在经历过丧父之痛、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之后,依然能以澄明乐观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

或许也正因如此,才注定了她对身旁的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才情上看,有生之年能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能有几多?在建筑和文学上皆有所成的又有几多?从个人魅力上看,被梁思成守护了一生,被徐志摩爱慕了一生,被金岳霖记挂了一生,这样的奇女子又有几多?

折一枝杨柳,夜阑听雨;乘一叶扁舟,解带踏歌。不管你曾否到过莺飞燕舞的江南,不妨先将思慕的心放逐,梦回杭州,牵着幼时林徽因的小手,走遍江南的青苔小路。这里是她咿呀学语的地方,也是她迈出漫漫人生路的第一步。

孤独·庭院深深

有谁能一生不为琐事所累?有谁能超然物外、心无悲喜?但只有幸福和不幸累积起来,才能真正触及人生的厚度。我欣赏那些把伤痛化为基石,从而走出悲戚、迎接美好的人,他们淡淡的笑容和温和的言谈总能轻易抚平周边人的不安,因为经历过,所以更厚重。

所谓心中有佛,则处处皆佛。身边不乏自怨自艾之人,诚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却不必将哀伤时时挂在嘴边。是在抱怨中淹没还是踩着伤痛走得更远,全在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就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否。

都说上天是最公平的,赐给你一样东西的时候,也会收走另外一样。纵然蒙上帝眷恋如林徽因,却也背负着属于她的烦恼。

林徽因出生的陆官巷是一座官宅,五岁之前,她都在这里成长、玩耍。“官宅”二字本就透着浓浓的威严,巍巍官宅,庭院深深,往往在那一堵堵青砖墙之后,隐藏着更复杂、更纠结的故事。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杭州上学期间便娶了叶氏为妻,这是一桩指腹为婚的姻缘。叶氏也是福州的名门,奈何叶氏无出,加之福缘浅薄,早早过世,故而林长民才在父母的安排下续弦,迎娶了年仅14岁的何雪媛。

那还是半封建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便足够缔造一桩婚姻,一段姻缘。只不过婚后的日子是苦是甜,却终究千差万别。倘若月老搭错了的红线也算是一种缘,我只能将其归为孽缘,而这苦果,却无端要将幼小的林徽因所牵连。

何雪媛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足的小作坊家庭,不需懂四书五经,不需会针织女工,不曾涉猎琴棋书画,不曾学会低眉垂首。父母的宠爱,衣食的无忧,已经将她娇惯成了一个任性而平庸的女子。

大抵有人质疑,纵然如此,也不至到了“婚姻不幸”的境遇。确实,我曾想如若何雪媛当年嫁入的是一般商人家庭,也定会笑语盈盈、富足安乐。但是流逝的时光不会给我们重来一遍选择,门户的不般配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何雪媛也确确实实给林徽因的童年罩上了一层灰雾。

回首林徽因的家境,她祖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祖母游氏优雅干练,琴棋书画、针织女工多有涉猎。父亲林长民于1906年赴日留学,叔叔林天民早年亦留学日本,几个姑姑亦是才华横溢,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

便是如此,越称得上是书香门第,越偏偏容不下一个何雪媛。无关乎刻薄,只因不同的思想意识已深入骨髓,没有谁能为谁舍弃或改变。

这是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宅邸,何雪媛却偏偏就是大字不识一个;这是一个讲求女子贤良淑德的家庭,何雪媛偏又不善操持家务。纵然如此,温柔可人也是好的,她却也无法委曲求全。

因而,不讨公婆喜,不惹丈夫怜,这样的悲剧命运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深深的孤独感在何雪媛的生命中蔓延开来,直到林徽因的出生。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林徽因对何雪媛而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儿的角色,从某些方面,她还是这个母亲空虚生命的填白,只可惜,这份“财产”却并非是她私有的。

在林徽因年仅两岁的时候,林长民便东渡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祖父母分外喜欢秀气聪慧的林徽因,因而时常把她带在身边教书识字。这无疑剥夺了何雪媛最后的一丝生活重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反而拉扯得人撕心裂肺。终于,何雪媛开始变得越发喜怒无常、性情暴躁。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语与人无二三。这位母亲深埋在心底的阴郁像极了积聚在天空中的雷云,稍微触碰到生活中的一丝不愉快,便会挑起那根敏感的神经,霎时风雨大作,直浇在林徽因幼小的心房。

纵然事后幡然醒悟、悔不当初,孩子终究是害怕了的。喜怒无常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感受只能是爱惧交加。

光阴流转,儿提时代的林徽因必然是困惑的,既深爱着、依赖着自己的母亲,却又迷茫着,不知如何去靠近。这样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承担着生母施与自己的无奈。

多少年后,林徽因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提到:“我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言语间虽犀利,却又透着无奈背后的别样的爱。

在我看来,关于林徽因和何雪媛之间的关系,当数痴恋了林徽因一生的金岳霖分析得最为精准:“她自己因为非常非常寂寞,迫切需要与人交谈,她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人就是徽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一般观念和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其结果是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但又相互不喜欢。”

诚然,在林长民去世后的年月里,何雪媛唯一的亲人只剩下徽因,而两人之间格格不入的思想已经构成了交流的障碍。某种意义上,何雪媛可以算是林徽因思想和行动上的一种不便。

父亲长时间的不在家和母亲频繁的阴晴不定已经让年幼的林徽因过早地学会了安静,缄默的唇锁住了千般无奈,忧郁的眸深藏了万般心酸。唯一可以让她舒展思绪的,便是独处的时间。

每每想到这里,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幼小的林徽因多愁善感的神态。偌大的林宅,属于这个小女孩的私密空间却并不多,望着墙外的小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场景,我想不出她内心的感受。

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幸运的是林徽因没有在酸楚和无奈中蜷缩、躲藏,她选择的是勇于直面这一切。诸事超出她幼小年纪所能料理的范围,她则做好自己所能担的一切本分,我佩服这幼小的孩子,尤其有何雪媛的参照。

于祖父母处笑语盈盈,于母亲处细语柔声,于学业上聪慧用功,年幼的林徽因在大多人眼中乖巧伶俐,却很少有人触及她内心的忧愁。相比何雪媛,一个是将情绪撕开了迁怒于人,一个则将心事深藏起来默默消化,因而林徽因这一生,终究是将何雪媛拿来做了反面参照的,甚至于婚姻。

这世上的美好多得耀眼,在喝彩和传颂中流传,而汗水只在空气中氤氲开,无人发现。人们总贪恋蝶的美,却忽略了破茧的挣扎。唯有蝶懂得,涅盘之后的精彩,更值得珍惜。或许正因如此,它才会倾一生飞越沧海,历尽风雨,只为飞得更远。

书香·飘香书卷

要么读书,要么远行,人的一生总该把身体或心灵的一部分放逐。一个人装饰出秀美外貌可能仅需锦衣华服,而透着绝代风华却需才情满腹。在将生命变厚重的路途上,从来没有捷径。

始终欣赏淡淡的女子,不贪不嗔,乐于现世安好。听闻过太多强求幸福的红颜,绚烂了一个青春,而后跌落在红尘里,一世孤寂。

放眼滚滚红尘,真可不随波逐流?只不过伴着昏灯一盏,执卷一册,在信手翻阅抑或浅吟轻唱间,沿着文字的肌理,盼着将心停靠下来罢了。

林徽因和书香结缘,始于她的大姑母林泽民。那是1909年,五岁的林徽因随父母迁居至蔡官巷的一座老宅,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而大姑母则担起了林徽因的启蒙老师。

幽幽老宅记载了幼年林徽因的无数身影,或凭墙而立,或倚门回首,就那么安静的,和老宅院的静谧融为一体。纵然多年以后,林徽因关于童年的记忆已然模糊,只留下些许破碎的残片,却自有一栋老宅,兀自珍惜,典藏着那份回忆。

很多人说林徽因天生丽质,纵然出生于寻常人家,也定然诗意典雅、随性安然。每次听到这样的评论,我只能淡然一笑,只不过是仰望者以匍匐的姿态膜拜而已,何须计较。

然而缘分是一场天时地利的迷信,信仰不同,眼中的世界也不同。我无权评判别人的信仰,却坚持认为,只有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经历,才会有我们所知道的林徽因。在此上,错了哪怕一拍,也就成了新的乐章。

在林徽因的成长中,家庭环境对她影响颇深。不排除她自身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但浑身墨香味的祖父、知书达理的大姑母却同样对林徽因幼年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是林孝恂在杭州设立林家私塾,仅这一点就让林家儿孙受益颇多。更难得的是,这位有着飘逸气质的老先生还崇尚男女平等,旧时代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在他这里没有得到延续,林家男女一律接受私塾教育,他甚至还请来了专门的老师教授地理和外文知识。

就在这样自由和向上的环境中,林徽因又如何不会受到感染?她自小由祖父母教书识字,稍大后由大姑母发蒙,及至后来跟随父亲出国,每一样无疑都是受了祖父开放的学习态度的影响。

喜欢《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吗?喜欢夕颜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