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后记
在许多年前,我不仅不是,甚至也没有认真想过自己会变成一个所谓作家。也就是说,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终日坐在电脑前,吭哧吭哧地把头脑中乱七八糟的想象和对白打出来,将它们公诸于世,变成一页页的铅字,祈求读者的几声赞赏,同时忍受更多的指摘,换取一点微薄的稿酬。
然而在那些少不更事的青葱岁月里,已经有一些超现实的想象场景不知从何而来,在我脑海中盘旋浮沉,加起来有一打左右:一个永生的人在亿万年后怀念早已逝去的爱,或者一个普通人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另一个星球,另一片海岸。我称之为“我的故事”。每天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思索它们,想象人物,或者编织情节,就像在自己家的一组盆景上浇水,不指望它们能长成参天大树,但它们会抽枝发芽,长出藤蔓,爬过墙壁和天花板,将小小的我的世界包裹起来,这个幻想的小宇宙让我遐想,给我慰藉。即使那些岁月已经远去,这些梦幻编织的世界却依然陪伴着我。
《时间之墟》所讲述的正是“我的故事”中最令我着迷的一个,它的最初渊源来自于我少年时看过的一部电影《12:01》,主角在一个不断重复24小时的时空中不断醒来,但除了他本人,周围的人对此毫无记忆,女主角本来被杀死,却又再次复活,从此在生死边缘徘徊。初次领略到此片的我正如主角本人一样震撼不已。后来我才知道,《12:01》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Richard A. Lupoff
但这个本已堪称疯狂的假想还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不仅主角自己的记忆,而且全人类的意识都被卷入了这场永恒复归的宏大游戏中,又会如何?那么,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将在一个循环往复的世界里延续下去,这个世界一成不变,这个世界千变万化。在其中人们一遍遍死去,又一次次复生,相互杀戮,又沉溺于情欲,拥有永生,却宛如行尸走肉。那是一片时间的废墟,栖息着无尽没有灵魂的幽灵。这是最好的世界,这是最坏的世界。它令人恐惧万分,又令人无比着迷。
这个我自信前无古人的设想诞生于我的本科时代,这一背景在故事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当我在熙熙攘攘的食堂里打饭,坐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中读书,或者在湖光塔影间漫步的时候,那个光怪陆离的疯狂世界仿佛就在缤纷万象的背后若隐若现。当然,在当时这个故事既没有题目,也没有完整的情节或设定,但故事中的若干人物雏形:韩方、艾薇和陶莹,甚至包括马小军,已经在孤独的想象中陪伴了我十年之久,楔子中的场景也是多少年之前就跃入脑海的。
在2012年的某个清晨,半睡半醒间,这些昔日的幻梦再次在我面前浮现,于是我终于决定写出它们,尽最大的努力,赋予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以真实存在。
我曾经的野心是写出一个永远循环世界中的人类精神史,这一尝试大概终归失败,世界浮光掠影,故事漏洞百出。虽然如此,我却总觉得那片时间之墟仍然在那里,在亿万年之后,星辰寂灭后的宇宙终局。最终我们的生命和文明将归于星尘,但如果在那唯有死寂黑洞的无尽黑暗中仍然栖息着我们熟悉世界的碎片,这或许会成为我们最后的慰藉。
感谢水木社区科幻版的版友们,本书的初稿《虚空纪》曾在那里连载,得到的热情好评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如果没有大家的催更,或许这个故事会半途而废。我们大家甚至发展出了某种“虚空纪文化”,一起推演相关的社会演变,记得一些版友还提出了以周、月和年以及数十年为单位的时间循环,并深入探讨其中社会运行的法则。我们惊讶地发现,每一个不同尺度的时间循环,所产生的社会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绝无重复。我觉得,这些思想实验甚至具有了超出本书的深刻意义,如果有人能将其他的虚空纪故事写出来,那将是多么有趣!
特别要感谢刘慈欣老师对本书的肯定和喜欢,大刘在和我的通信中几次提到这部作品,并慨然推荐,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也非常感谢郭敬明先生和最世文化的重视。本书前面的若干章节在《最幻想》上连载了六期,幸运地获得了许多最世读者的喜爱,被列入最受关注的栏目,也希望大家能喜欢后面的故事。
感谢列位编辑大人:痕痕和小风,以及连载时负责的miumiu,她甚至为本书取了一个“知音体”的名字“虚空世代,寞然遥望时间尽头循环如迷的刹那芳华”。本书的完稿迁延数次,一度遥遥无期,你们没有在一怒之下把我打到宇宙尽头,而是耐心地等待它最终成形,对此笔者不胜感激。
宝树
2013. 8. 31
喜欢《时间之墟》吗?喜欢宝树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