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过期的欲望与新鲜的都市
记得《欲望都市》里有那么一集,凯丽在酒吧里对她的某一任男友说:"一看那边儿的姑娘就知道她不是纽约客。"男友问你怎么会知道,她答:"在纽约,没人会扎那样的猴皮筋。"我也想象过头上扎一"非纽约客"猴皮筋,坐在那座城市的某个街角,我大概会选择格林威治村,那里有凯丽的扮演者--萨拉·杰西卡·帕克抵达纽约后租住的第一间公寓。我不指望能碰见她本人,也没想过见到《欲望都市》里另外三位女士,只要真有四个花枝招展的大龄女青年结伴而来,就几乎完美了。我却什么都没看到。我只不过想亲身体会一下那种格格不入,传说纽约虽能容纳三教九流,骨子里却越来越挑剔,它不再为懒人、穷人、邋遢鬼和怀有梦想的自负的傻子准备,那个好像存有大量琼脂的培养器皿,把任何东西丢进去都会长大的纽约,已经不见了。
萨拉·杰西卡·帕克刚到纽约时才11岁,坐着从辛辛那提开来的人满为患的红色大众敞篷车,身边是她的吉普赛范儿母亲和七个穷困的兄弟姐妹。后来她说当时她怀着寻找乌托邦的梦想,想寻找伍迪·艾伦形容的那个曼哈顿,"纯净、独特,有一个浪漫的开头",她爱上了纽约的文艺腔,上进心,对气味、美丽和刺激的迷恋,以及被出租车吵醒的早晨。可直到16岁,她还觉得自己是个外人,那乱糟糟的头发,诡异的大眼镜,小镇女孩的小心翼翼,怎么都难打进真正纽约客的小党派。那一年她演了第一部电视剧《Square Pegs》,在里面是个年轻版温婉的芭芭拉·史翠珊,有着不合主流口味的敏捷和雅致,这个电视剧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播了一季就停了。如果没有出演《欲望都市》,她的身份可能仅仅是个被热烈谈论又快速遗忘的小罗伯特·唐尼罗的绯闻女友,二流影星,一个在纽约过得不好不坏的外乡客。
今年43岁的萨拉·杰西卡·帕克却成了纽约的时尚偶像,或者是曼哈顿典范。就像在电视剧里的变化,起先还不停地抽烟,一手剔牙一手把时尚杂志举过头顶,后来她似乎成了真正的美人明星,头发和衣着无可挑剔,化着上班族绝不可能有时间描画的妆,客串模特,并登上大巴车身广告。1998年至2004年拍摄《欲望都市》的几年,她已经成功跨进人生新阶段,变成了一个老纽约和妇女实干家,辛勤出席时尚节目,创立自有香水和服装品牌,亲身演绎从0号到22号都能享受的时尚。她本身就已经是个品牌,进取、热情、既母性又孩子气,唯独少了以往那迷人的古怪。她不再是朵长在一根不现实的枝干上的雏菊,而已经扎下根来。
宣传了好久的《欲望都市》电影版让那个过气电视剧又成了谈资。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叫女性主义者莫衷一是。它曾被赋予了暧昧的社会意义:4个大龄未婚女青年自由享受事业、财富、成功和性,颠覆了奥斯汀灌输的女结婚员使命,努力证明"女性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缩小"是一谬论,它既不影射现实也不讽刺现实,而是关注都市女郎在被珍爱还是被消费、被取悦还是被牺牲之间挣扎的模糊地带。可就像"夏洛特"拍第一季时的感慨:"女性主义一定会恨我的。
"《欲望都市》的第一季一反美剧边拍边播的惯例,偷偷摸摸拍完了才播出,也的确让有的人生气了:"只因为可以随心所欲地购物,就认为女性获得了自由,这简直叫人发疯。"她们虽然摆脱了女性脆弱的旧监牢,却又套上物欲的新枷锁。确定的是,电影版《欲望都市》顺理成章地身兼时尚文艺片先驱和先锋的双重身份,可以看见萨拉·杰西卡·帕克作为精明女商人的努力,身为执行制片的她拉来了奔驰、苹果、绝对伏特加、柯达等一大堆赞助,她所迷恋的Manolo Blahnik鞋子,也应景为鞋痴病患者推出两款2004年复刻版,更有至少10个"如何打扮成《欲望都市》女孩"购物网站可供选择。另一个毫无疑问的共识是,《欲望都市》见证了叫人将信将疑的恒久女性友谊。
我是在临近纽约的一座城市看的电影,那是首映日第二天的清晨,票早被抢光,电影院里人满为患,99%是女人。她们的组合是1个,3个,或者正正好4个,唧唧喳喳,大呼小叫。作为电影,《欲望都市》实在不怎么样,情节松散缓慢,可它更像是上百个女性共赴一场友谊约会时观看的一集电视剧,是给《欲望都市》迷的一个交代:伴着电视剧熟悉的开场乐,先回顾一下经典片段吧,然后三年过去了,夏洛特从中国收养了一女孩,萨曼莎跟模特男友搬到了洛杉矶,米兰达在布鲁克林区过着平常的三口生活,凯丽正在准备跟大人物先生结婚。完完全全延续着电视剧的调调,不同的仅仅是她们的衣服更考究,她们也更老了。整个电影院都在为层出不穷的小聪明大笑,为某个不值一提的情节转折夸张地欷歔,场面感人极了!大家好像真的感受到女性友谊的伟大,不去想这四个女演员其实并没有共同成长,而是分头变老:"凯丽"不用说了,"夏洛特"克里斯汀·戴维斯过着最无惊无险的女星生活,"萨曼莎"金·凯特拉尔51岁了,仿佛真受到剧集的影响,刚出版新书《满足:女性高潮的艺术》,热衷跟小男生约会,"米兰达"辛茜亚·尼克松变成了一女同性恋。她们私下不合,少有来往。
电影的全球首映其实已经在半月前的伦敦举行过了,纽约首映式也因为门票太少发生骚乱,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丧气的结论:这个在纽约拍的、以赞美曼哈顿为基调的电影,正在放弃纽约。就像电影里说的,"连布鲁克林都变成了新曼哈顿",以往那个文艺青年和黑帮和谐共处的社区,现在只为一丝不苟的、绝不偷懒的、新"凯丽"式纽约客提供机会。伦敦欣喜地拥抱了《欲望都市》,这意味着一种赞美,那是抒情诗般的浪漫、热情的好奇心、诡异的离心力和对一切人敞开怀抱的宽厚。
也许一个关于鞋子和性的女性片,连被批评浅薄都不配,更没必要被当成时代标杆,可《欲望都市》是如此欢闹,它所反映的时代是如此放任,它们就成了绝配。它所横跨的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之初,纽约正经历着没心没肺的快乐,那时的总统享受着上一届传下来的稳定成果,一切政治野心都被一场性闹剧消解,城市就像撞冰山前的海神号,弥漫着无目的的浮华,每天都有享乐主义者的庆功宴,然后,迎来了"9·11"。没有什么比明知道时光已逝却拼命挽回还无奈的事儿了,《欲望都市》这个前"9·11"的美国记录,安慰的就是这种绝望的怀旧情绪。在电影院里我跟一群陌生女人感同身受了一把,走出来想到的还是我自己的城市,它似乎正在经历着这种转变,曾经像燃烧在24岁姑娘胸口的火,跳脱、闪动,把世界都照得通红,现在它正在熄灭。
喜欢《上流女孩当如是》吗?喜欢困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