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女孩就要上北大 > 第24章 完美的北大女生,必须拥有“三心”(2)

第24章 完美的北大女生,必须拥有“三心”(2)

小说: 女孩就要上北大      作者:李志

妈妈走过去把蕊蕊拉了过来问到底出了什么事。蕊蕊已经气得涨红了脸,激动地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同学未经她同意,玩她的铅笔盒,结果铅笔盒的盖子给弄坏了。这个铅笔盒是妈妈为奖励女儿学习进步而买的,蕊蕊也特别喜欢,用的时候也很小心。结果还没有用到一个月就被同学弄坏了,她被气得找到人家理论,骂人家“没教养”“怪不得成绩不好”等等。妈妈简单地安抚了蕊蕊,带着她回家了。

回到家蕊蕊看着受伤的铅笔盒,伤心地哭着问妈妈:“这铅笔盒是不是很贵?”妈妈说:“嗯,有点贵。”“那好,明天我找他妈妈去,让她赔100块钱。”女儿的话让妈妈大吃一惊,妈妈赶忙说:“这事你别管,改天妈妈去说。”妈妈想跟女儿来个缓兵之计,想让女儿慢慢忘了这件事情。蕊蕊的情绪稍微平静,不过还是气鼓鼓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

第二天,蕊蕊问妈妈有没有碰到那个同学的妈妈。妈妈说:“碰到她了,但我没有让她赔。”蕊蕊不高心地说:“为什么?同学弄坏了我的铅笔盒,就应该赔啊!”妈妈对蕊蕊说:“同学不是故意弄坏你的东西,他虽然没道歉,心里一定已经后悔了。而且,你那天在校门口骂人的话很难听,骂人的样子也很丑。人家弄坏了你的铅笔盒,你也不能用他学习不好的弱点报复他啊!再说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你上次不是摔坏了家里的杯子吗?妈妈不是原谅你的错误吗?”蕊蕊也应该反省自己的错误,也要原谅别人的无心之举。这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后你会更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的。

父母要引导女儿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在生活中,女儿与人相处,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女儿应该学着客观地看待别人错误的行为,这样才会有宽阔的胸襟。父母利用女儿“犯错”的契机,使她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她的宽容心。女儿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父母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女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父母要告诉女儿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愿意别人苛求自己,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如果父母让女儿逐渐明白这一道理,她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和摩擦,从而与他人和睦相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女儿和同学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这时女儿应该严于律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求得谅解,

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让女儿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某些无心之举伤害到他人,而他人不原谅你,那你的感受如何呢?宽以待人,即使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着想,以友谊为重,做到有理让三分。如果女儿总是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一语不和就与他人针锋相对,那么即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能跳出个人的圈子,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更为重要。父母与女儿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女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在女儿小小的心灵中种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父母也要让女儿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懂得反躬自省,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更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人。

宽容是一种文明胸怀,一种仁爱的光芒,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因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

3.仁爱的心——北大女生的可爱之处

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把女儿培养成最好。于是,很多父母都片面注重女儿的智力培养,热衷音乐、美术、跳舞等特长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女儿的仁爱之心,导致女儿越来越自私,对他人缺少关爱、理解,很难与人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千万不要忘记对女儿的仁爱教育,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才是最最有可能成为北大女生。

“仁爱之心”是指仁人、爱人、仁爱,就是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仁爱之心”是一种宽广的爱,是让人们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甚至是那些做过错事已经改正的人,那些犯有罪过已经痛改前非的人。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人,这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情感,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曾说过:“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地,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所以,“仁爱之心”是美德的核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父母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父母要引导女儿成为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

父母让女儿从小就要懂得关心他人。仁爱之心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父母要把女儿培养成才,首先应该先让女儿学会做个有爱心的人。自私自利是仁爱之心最大的敌人。

小睿是家中的独生女,享受着来自父母,祖父母的疼爱。大人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好吃的她先吃,好穿的都买给她,但是小睿变得越来越自私。

一次,妈妈叫小睿吃饭,但电视上正播着她最喜欢看的卡通片,所以妈妈就让爷爷奶奶先吃饭。等小睿看完卡通片,发现没有等她,就气得说:“我不吃剩菜剩饭。”说完就把菜扔到了地上。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很多女生的通病。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女儿疼爱有加,而女儿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人之初,性本善。自私自利不是女儿天生的,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

为了不让女儿的仁爱之心枯竭、泯灭,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女儿,更重要的是,让女儿从小就要懂得关心他人。父母还要告诉女儿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地生活,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女儿献出自己的仁爱之心。

在5·12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献爱心活动。成恩回到家后,对妈妈说:“妈妈,给我50块钱吧!”妈妈说:“小孩子要钱干什么?”成恩说:“妈妈,我要捐钱给灾区的小朋友。”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希望你用这些钱去帮助别人。”成恩点点头,说:“妈妈,我不会把钱乱花的,我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妈妈听了以后很高心,不枉费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教育。

女儿天生就有爱心,但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把女儿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扼杀了。父母是女儿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女儿。要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善良的女生。

身教重于言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把老人送到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住,每顿饭都用小木碗随便送些吃的给老人,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用木头做一个东西,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认真地说:“木碗,等你们老了就可以用了。”所以,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女儿觉着父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像父母那样的人。

父母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女儿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感动女儿,在爱的陶冶下感化女儿;在爱的弥漫下感染女儿,使她能够在这种有情有爱的教育中感受什么是仁爱之心。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把父母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点一点地培养成了仁爱之心。

在女儿小时候,父母要经常爱抚她,对她微笑,让她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这是女儿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女儿的伙伴,陪她一起做游戏、聊天、学习,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女儿奉献爱心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总之,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女儿的爱心。当女儿看到他人经历不幸时,父母要教育女儿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人。父母要通过献爱心的活动、拥有意义的活动来唤起女儿的爱心。父母还要注意保护女儿的爱心。比如,女儿看到了受伤的小动物,父母要和她一起帮助小动物恢复健康。不要怕女儿受到伤害或者怕脏,而让女儿远离受伤的小动物。否则,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或扼杀女儿的爱心。

“仁爱之心”不是父母教育女儿一两天便可以形成的美德。需要父母从自身做起,对女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父母从生活中的小事发掘机会教育,时时提醒女儿要关爱他人。只有这样做,女儿长大了,才会有仁爱之心。不需要别人再去提醒,她也会去爱他人。女儿懂得爱人,自会得到他人的爱。

喜欢《女孩就要上北大》吗?喜欢李志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