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参透忧患哲学(1)
这个案例在管理界也许并不新鲜,但每次读来,心理总是被强烈地震撼着。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一、忧患意识是智者的生存哲学
忧患意识是智者的生存哲学,鹰的年龄可PK人类,其可谓禽兽之神仙,这还不是智者?我们看这一痛苦的生命蜕变,体现出鹰的本能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生命的长寿,它宁可忍受巨大的炼狱般的折磨,进行一场近乎残忍的鲜血淋漓的“未雨绸廖”。
这是我们理解的最形象、最令人震撼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它是忧患者的一种精神自觉,是成功者重要的精神动力。它主要通过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预期,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盲点揭露,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都是为了冷静于现实,更好地谋划于未来,从而推动自己的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我们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忧患基因,能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张防患于未然;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教训。
在这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一切都在瞬息万变,谁敢说自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的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迪·葛洛夫曾以“惶者生存”的名言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这样的惶者,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自我加压,甚至是一步一回头,谨慎万分。其实,这对于任何一个想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的企业中人,都是那么的重要。
企业员工要“茁壮成长”,忧患意识当常备心中。
忧患意识意味着什么?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创业动力的危机感
你知道福耀集团的老总曹德旺吗?
这个14岁就辍学谋生的穷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执著,成长为今日享誉全球“玻璃大王”,他不仅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打造了一个全球第四大玻璃制造企业,更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带领这个企业一次次迈过生死难关。
如今福耀集团的产品已占据国内超过60%的市场份额,以及美国20%的维修市场份额。面对这样一种可喜可贺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曹德旺从来没有沾沾自喜,而且以非常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要准备穿越企业的“寒冬”。早在2006年下半年,他就正式提出了中国企业要准备“过冬”的说法。“我觉察到了变化, 当时忽然流行了许多说法,譬如,人民币升值、美国次级贷、通货膨胀,这些都说明我们生产力过剩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对市场的判断。
然而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中国企业界,依然是歌舞升平,一片繁华。几乎没有人能听进去这种“逆耳之言”。曹德旺只能默默地对福耀进行改造。
从2007年初开始,福耀停止了一切扩张性的再投资,在当时还很火热的资本市场上,曹德旺顺势出售了一批非经营性生产线,获得了可观的现金回报;接下来,为了降低企业运营和管理成本,曹德旺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改造企业流程,加强控制产品的现金回流。这一年,福耀仅节省的资金就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
然后正如曹德旺所料,经济的“严冬”到来了。
曹德旺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更加谨慎。他断然下令,“我们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打准备不足的仗!”
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曹德旺让他的福耀集团,在这严冬里前行,没有“感冒”到风寒的威慑。
忧患意识的强弱,是检验一个人成熟与否的试金石,忧患中不仅内含不竭的奋斗动力,也使奋斗作为一种精神成为能够得以持续的法宝。像诸葛亮就是危机意识非常强烈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他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什么叫“夙夜忧叹”?就是日日夜夜忧虑思考,以诸葛亮的宏才大略,他倒不至于“焦虑”到这种程度,但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忧患意识是那样的强烈?
忧患意识表现为一种有备无患的职业精神
对于一个企业中人,可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你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你开始丧失进取的希望。去年,我在北京市一次人大代表的发言纪要上,看到柳传志先生谈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能对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或麻木不仁,或得过且过,沉迷于今日的成功,不顾将来的危机,这是最危险的思想倾向。”
世界商业史上那些成功人士,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一样,已成为他们走向卓越的思想精髓。当年松下幸之助在管理实践中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他坚持每月给员工写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全是向大家传递他对产品的忧患意识。每当松下人想要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自鸣得意时,松下幸之助总是及时地提醒他们要为更高的目标奋斗。由于具有突出的危机意识,松下人时刻处于重压之下,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使得松下公司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松下幸之助甚至干脆就把自己的经营方式归结为危机经营。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戴尔则说得更加恐惧:“我有时半夜醒来,一想起事情就会害怕,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因为他如果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害怕得睡不着觉,你就会被他干掉,所以我们有时候要自己创造危机,要创造自己的挑战,即使这个市场没有对手。”
有备无患,忧以提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壮士穷途一饭难。这道理并不深奥。
忧患意识更是一种进取意识
我非常喜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老先生的《历史研究》一书。比如该书中关于犹太民族为什么能历经坎坷却不屈不挠地发展下来?汤因比先生找出的三点因素,就很有见地:一是具有在各种散居的环境中保持自身历史特性的决心。在自己的国土家园被剥夺,变为一个少数民族——而且是散居的少数民族——寄居于外人篱下之后,这个无根的社会找到了在不利条件下维持自身凝聚力和连续性的新手段。二是这个社会之所以珍视自己固有的特性,是因为它自信这种特性蕴含着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的宗教启示。三是它认识到了这样一条真理:倘若它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幸存下来,这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家园,经济实力是它能够得到的唯一实力。一个社会要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就必须拥有某种实力。……流散社会无论遇到什么经济机会,它始终要想方设法挣到为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来源。
“倘若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幸存下来”,这种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让犹太民族有了一种近乎本然的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他们为获得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实力,始终“想方设法”去争取奋斗,为改变生存命运作着不懈的努力。所以说,在犹太民族那里,忧患意识就体现为一种非常强烈自觉的奋斗精神。
忧患意识还表现为一种深沉的思索状态
梁濑溟先生曾经说过:“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个关系,而且顺序不能错位。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忧患意识表示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对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事物不能把握或不能明了时引起的不安感。
古人言:“仁者乐、智者忧,无所欲者无所求”。因为一般“智者”或“知识阶层”除了个人抱负以外,还可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使他们除了“忧自己”之外,还可能“忧国忧民”,就像范仲淹所说的“进亦忧,退亦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外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这些警世名言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就是要求人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认识差距,应对挑战,这样才能迎难而进,攻坚克难,奋斗不止。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走向“更好”!
二、正确理解挫折
先看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十几年前,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走了4000英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有近三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破裂.令所有玩具鸭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支庞大的“鸭子舰队”从此随波逐流,任意飘荡。
在最初的三年里.其中有近两万只鸭子完成了6800英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漂泊,沿途经过印尼、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平均每天漂流7英里。
但是另一批大约一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浮冰里,随浮冰慢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了2000英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4000英里后,到达美国附近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解冻后这些鸭子向美国东海岸漂流了2000英里。后来又继续朝南方英吉利海峡方向漂去。
据报道,科学家正在对这些鸭子的漂流路线进行研究.以了解海洋洋流和北极冰帽的奥秘。
更有趣的是,“鸭子舰队”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淘金热”,一批海洋爱好者自发组成“追鸭族”,监视“鸭子舰队”的行程。每当“鸭子舰队”即将抵达某个海岸时,他们就疯狂地涌向海滩,争抢这些著名的鸭子。最初从中国进口这批鸭子的美国公司表示,愿意以每只100美元的高价回收,但却根本没人理睬——因为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炒至1000英镑。
鸭子还是原来的鸭子.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质地,一样的造型;可另一方面,鸭干早已不是原来的鸭子了,十几年的漂流,二万余英里的航程,早已为原本普通的玩具鸭镀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它们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可以设想,当初,这些玩具鸭一帆风顺地到达预定的港口,它们的身价也就是几美元或者十几美元,但因为它们非凡的漂流历程.它们最终也就拥有了非凡的价值。也就是说,旅程的挫折,让这些原本普通的玩具鸭其自身价值发生了质变。看来,挫折,对天下生灵并不是什么坏事,人当然更是如此。有人说,“受挫一次对成功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败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分;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次;磨难一次,对人格的高尚提升一次。”言之有理。
于是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挫折。
挫折是机遇
人生在世,挫折坎坷在所难免。尤其在这个利欲熏心的年代,胜者王侯败者贼,已经成为人们舍身弃义的理由。官场职场,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弱肉强食这个自然社会的竞争法则在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同样得到了实足的印证。
你也许一切都很优秀,只因为你不是“一把手”的嫡系,因这一块“短板”,你也许就会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人在你身边跃马扬鞭,拾级而上,而你只能坐失良机,无缘晋升;也许一项任务尽管你已100%地投入,但因天时地利等诸多原因,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老板对你有了不好的印象;你也许满腔热忱,一心向上,一路走来,你却不知黄雀在后,正当你为某一个目标聚精会神全力打拼的时候,有一天,你的上司突然宣布:调你去从事一项新的工作,而这项工作或许是最无聊,或许是你打心里往外都不想去干,但你又实在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都是挫折
挫折是人生主体意识到一种搁浅,是能力、人格在现实世界遭遇的否定。
挫折让人感受的不仅是心灵的委屈、不幸。还有精神世界的战栗、痛苦以及思想在被放逐中所产生的矛盾、彷徨和自卑。
挫折有时对人的生存意识、拼搏意识、探索意识都会构成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但是对于一个强者,这些都不是问题,孔子说:“吾不试,故业”,啥意思?我虽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用,但我学到一身的技艺。是的,在强者的心中,挫折是机遇,是发展的机遇,奋斗的机遇,锻炼意志、丰富人生阅历的机遇,寻找向位、再施人生抱负的机遇。
我到无锡,去江苏远东集团参观,一路上,那个“无锡通”老周向我们介绍远东集团总裁蒋锡培的成长经历,实在让我深深地感动。
蒋锡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民营企业家当选全国党代表的人,这个农家子弟在自己的事业之路上一路走来,也是波波折折,但可贵的是他坚强不屈,善于转“危”为“机”,总能从挫折中发现机遇。
十八岁那年蒋锡培高考落榜以后,追随二哥到杭州学习修表。从那以后,整个80年代,作为“个体户”的他没少折腾,而遭遇到的往往是歧视,以及某些力量的宰割。
但他通过自己的聪明、勤恳、好学、手艺精良,很快就挣到了“第一桶金”。先富起来的蒋锡培回到故里,创办了一家仪表厂,从此踏上了企业生涯。这时他遭遇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次挫折,因为和一家国有企业打官司失败,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50万元一夜之间不得不全被“执行”。
那一次,蒋锡培和父亲在皖北一直等了七天。钱花完了,就从10元一天的旅馆搬到5元一天的旅馆;吃饭由一天三顿减少到一天两顿。把本来带给当地国有企业作礼物的宜兴茶壶和烟灰缸,被父子俩沿街出卖,换取生存费用。
回家路上,父子俩只剩下一毛钱。在再三恳求司机后,才得以欠钱乘车回到无锡。
这次挫折,让蒋锡培深刻地悟出一个道理:当时民营企业或者说“个体户”,要和背后有政府影子、掌握庞大财富资源的国有企业在市场舞台上博弈,不是同等量级的对手。因此,要发展、要强大,必须要守法,要和政府搞好关系。
几年后,经乡党委同意,他把自己贩卖电缆及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的180万元,在家乡范道开发区办起了“范道电工塑料厂”,就是今天远东的前身。而且这个“塑料厂”的最主要的特点其性质是属于乡镇企业,也就是说,他蒋锡培再不是势单力孤的“个体户”,甚至后来,入党了的他,还当上了乡里主管乡镇企业的党委副书记。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