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每天都要超越自己(2)
要超越自我,就是不要在遗憾、幻想、懊恼、无奈中,用“如果”让自己沉沦或颓废。一个人,具体说,我们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需要在工作能力上,在认知水平上,在思想方法上,在思维方式上,在人格修养上,不断超越自我。有时虽然我们的工作没有变化,岗位依然如故,责任范围没有增减,但我们在以上这些方面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我们同时就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提升,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最为重要。
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就有于此!
二、今天我为公司做了些什么
首先我要问一问各位,我们是否曾经从这一视角想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是否经常想的是这个问题的反面:今天公司为我做了此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青年员工非常重要,因为这既体现出一种对组织真诚的感恩之心,也能够见证一个人责任意识的自觉程度;既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内省精神,又可反映出你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力度。
因此,我们主张,当你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要在心里认真地盘点一下:今天我为公司做了些什么?
为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建议:你可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揣着感恩之心上岗
感恩是对他人恩泽的感激。人为什么要心存感恩?对谁感恩?在什么情况需要感恩?为什么要提倡揣着感恩之心上岗?
这似乎是一个感情层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这是心态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是扎实工作自觉敬业的思想基础问题。
你看这首《感恩之歌》,把人的感恩情结表述的就很想具体。
《感恩之歌》
感激生育我的人,
因为他们使我体验生命;
感激抚养我的人,
因为他们使我不断成长。
感激帮助我的人,
因为他们使我渡过难关。
感激关怀我的人,
因为他们给我温暖。
感激鼓励我的人,
因为他们给我力量。
感激教育我的人,
因为他们开化我的蒙昧。
感激钟爱我的人,
因为他们让我体会爱情的宝贵。
感激绊倒我的人,
因为他们强化了我的双腿;
感激欺骗我的人,
因为他们增进了我的智慧;
感激藐视我的人,
因为他们觉醒了我的自尊;
感激遗弃我的人,
因为他们教会了我独立。
学会感恩,
凡事感恩,
感激一切使我成长的人!
“感激一切使我成长的人”,企业,做为以创造绩效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以其严细的管理职能,不断增长的经营业绩,建立在多种因素基础之上的竞争能力及手段,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等所构成的特殊的环境氛围,使它即可理解为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又是其成长、成才的摇蓝与学校。它不但培育了你的商人气质、规则意识、组织文化的价值理念,还炼就了你一双敢于在市场经济的天空劲搏飞翔的坚强的翅膀,让你有机会、有能力、有信心、有智慧,去直面竞争、挑战困境,驾驭复杂局势,捭阖市场风云。
还有,在你困难的时候,公司从来不袖手旁观,看你的热闹;在你茫然的时候,领导肯定会为你擦视心灵的尘埃,为你指点迷津;在你需要补充能量、提升自身素质的时候,公司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你创造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在你取得成绩、事业有所作为的时候,公司甚至是老板会亲自为你把酒临风,庆功贺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说来,公司不是你应该感恩的第一“人选”吗?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学过管理学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斯坦因曼斯是德国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不远千里来到美国谋生,但举目无亲的他根本无法立足,只得到处流浪。后来,一位热心的小企业的老板很看中他,雇用他担任制造机器马达的技术人员。并答应给他不菲的薪资。从此,斯坦因曼斯不仅结束了在异国地乡的流浪生活,而且还有了较比稳定的经济收入。斯坦因曼斯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他很快便掌握了马达制造的核心技术。
那年,美国的福特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没能修好。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人推荐了斯坦因曼斯,福特公司马上派人请他来了。
他到了现场之后,什么也没做,只是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然后他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的线圈多绕了十六圈”。福特公司的技术人员按照他的建议,拆开电机把多余的十六圈线取走,再开机,电机正常运转了。
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得知后,对他十分欣赏,先是给了他一万美元的酬金,然后又亲自邀请他加盟福特。但斯坦因曼斯却向福特先生说,他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那家小公司,因为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公司的老板帮助了他。它必须已感恩之心在那里奉职敬业。
福特先生先是觉得遗憾万分,继而感慨不已,为他深谙感恩之道大加赞赏,以当时福特公司在美国的实力,人们都以进福特为荣,而这个人却为了报恩而舍弃如此好的机会。
后来就有了福特为了一个人,收购一家公司的大举措。
有人说:“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知恩图报就能自觉于一种积极的行为,对企业的员工,那就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干劲。
人世间亘古不变的是亲情,忠贞不渝的是爱情,刻骨铭心的是友情,而知恩、感恩、报恩才是人间的真性情!揣着感恩之心上岗,你不再感到无奈,不再以患得患失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你的热情会更浓,激情会更持久,同时头脑会更冷静,让你的脚步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更富于一种来自心底的坚实的力量!
让责任成为习惯
责任的问题,我们在第三讲里已有所涉及,这里我们重点要谈的是如何把责任意识转化为工作习惯?比如:早晨起来你的第一件事,是否能够把一天的工作归纳一下?周六、周日虽然休息,你是否有主动到单位加班的习惯?面对一项任务,你是否有与有关各方反复沟通的习惯?对一天的工作,是否做到了日清日结?等等。
人是习惯的动物,科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一个人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因此,我们如果能把责任转化为习惯,那就会使责任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道:“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其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上付出最大的努力”。你看,在这位心理学家的心中,习惯能让人们不抛弃“最艰苦最乏味的职业”,能让其为“某种追求付出最大的努力”,其实这种习惯已经不是生活习惯层面的狭义的习惯,而是建立在职业选择和职业道德基础的一种精神诉求,或者具体说来,就是已经成为习惯了的责任意识。
让责任意识成为习惯,这是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的价值选择,更是提升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像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有一个习惯,与媒体交流,喜欢引经据典,前人掌故,名诗佳句,俯仰皆拾,信手拈来,但如果你仔细体味,无论是林则徐的“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的引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都无不显示出我们的大国总理,对民生、民本及江山社稷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这种习惯本身,就彰显出非常可敬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做时间的主人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在谈到清教徒如何珍惜时光时写道:“人生短促,一定要确保自己的选择;这短暂的人生无限宝贵。社交活动,无聊闲谈,耽于享乐,甚至超过了对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时辰(至多为六至七个小时)的睡眠,凡此种种皆位予应遭受道德谴责之列。……时光无价,因之虚掷一寸光阴不如保留一寸为上帝之荣耀而效劳的宝贵时辰。”
要超越自我,必须做个勤奋的人;每天都要严格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万不可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端的事情上。《荀子》说:“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在这位大儒的心中,善于把握时间已与称王称霸紧密相连。
必须承认,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变快了,大家普遍感到这一年一年又一年,时光真的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是很多青年人时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我不知你是否统计过,我们每天白白浪费在旅途上的时间是多少,每天耗在网络上的时间是多少,每天用在与朋友聊天甚至吃请的时间又是多少。时间对于我们,它总显得相对被动,你有效地利用它,它就为你发挥效能;你无端地浪费它,它就静悄悄地流逝掉;在你随意挥霍它的时候,它不会主动提示你,或通知你警告你,这人生的进程,只能靠你一个人去把握时间、科学合理有效地支配时间。
于是我们说:要做时间的主人!
做时间的主人,就要驾驭好时间,努力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你看刘永好先生年轻时是怎样利用时间的?
据说,一次在火车上,一个年轻人一直在不停地写着什么。坐在他旁边的中年男人凑过去看了看,原来他在给客户写短笺。
中年男人开口说话了:“小伙子,我注意到了,在这两个小时里,你一直在给客户写信。你真是一个出色的业务员!”
小伙子抬头微笑地看着这位中年人:“是的,如果不是出差在火车上,现在正是我的上班时间,是我应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中年男人对小伙子的这种敬业精神很是感动,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于是说:“我想聘请你到我公司来做事,尽管我知道你的老板肯定会很重视你,但是我提供给你的待遇绝对不会比他差。”中年男子充满期待地看着年轻人。
年轻人笑了笑:“我就是老板。”
这年轻人就是创业初期的刘永好先生。
真正有志于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利用时间的。
很多时候,时间并不是大段大段地以整块的形式出现,它们无形地隐藏起来,就像看不上眼的水珠,10秒、30秒、1分钟,无声无息地落入了岁月的长河。如果你不管不顾,它们就会烟消云散;有时时间又像微小的芝麻粒掉进了石缝里,很难把它们重新拾起来,一天中很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被浪费了。但是,只要你抓住它们的行踪,珍惜并利用它们,它们就能变成江河之水或满仓粮谷。
我自己就有一个亲身体验;一分钟,看似很短吧,我做过一次不是很严格的试验,我觉得一分钟,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早晨上班前,在一分钟之内,我可以用微波炉加热一杯牛奶,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床铺简单地整理一下;我还可以把上班要带的东西归弄到一起,甚至我还可以用擦鞋纸擦一下皮鞋。总之,只要你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一个勇于超越自我的人,必须做时间的主人,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以使时间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三、让创新成为工作动力
到沈阳的人都想去“刘老根大剧院”亲自感受一下由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亲手打造的原滋原味的东北二人转。但说来你别失望,如今的“二人转”,既便是赵本山和他的这些弟子们来表演,也决非传统意义上的东北二人转了。现在的二人转,你几乎很少能听到那种独属于东北二人转的唱腔了,而更多的是以低俗的段子和无聊的模仿来营造舞台效果。
话题似乎说远了,还是进入正题吧,眼下几乎所有的东北二人转演员,都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职业习惯: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办法,向观众乞讨掌声,一场两个小时的表演,你会听到无数次的乞讨掌声的逗哏,诸如什么:“给我点掌声吧!”“反正你不鼓掌我就不下去!”“掌声上来我就卖卖力气!”等等。
兹不说演员向观众要掌声是否无聊,是否有违于职业道德,是否有黔驴技穷之嫌。总之这个过程,让观众感到既俗气又勉强。本来没什么感觉,非要给你鼓掌,你说烦人不烦人?
前不久我在沈阳刘老根大剧院,又陪北京来的客人看了一场二人转,有一个女演员,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就有所创新。当然换汤不换药,还是向观众要掌声,但在形式上则让人在捧腹之余,觉得是玩了一次就鲜样式。
她是这样向观众要掌声的:“演员在台上表演谁不希望获得观众更多的掌声?但是直接向观众要掌声,那是非常耻辱的表现!(观众鼓掌,并大笑)我也是演员,我和各位一样,也喜欢闻听那雷鸣般的掌声,因为掌声代表着观众对你表演水平、表演效果及感染力的肯定。但我不想那么俗,我想变化一下表演的方式,别人说‘你我一点掌声吧!’而我想用一句很有感觉的‘哎呀妈呀’来代替
她还没等说完,观众还是大笑不已,这时她最先借题发挥,先“哎呀妈呀”一声似乎带有疼痛感的大声呻吟,观众席上已是掌声一片……
我们知道,这整个的过程,无非都是演员在制造笑场而已,直接说来,都是在演戏。但由此却让我想到了有关创新的话题:创新并不神秘,它也许还很轻松,只要你基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公司发展的思考。
最近我看陈天桥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创新有两种状态,可形象地比喻为种菜的农民和炒菜的厨师。前者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后者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创新。中国的企业中人,一提创新就往往想到的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而常常忽略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创新。
其实,创新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综合”与提升。
创新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大家在公司加班,我记得几个部室加在一起能有十几个人吧。到中午的时候,大家也像平时一样,去公司员工食堂吃饭。我们那个员工食堂,一般情况下中午是四菜一汤或六菜一汤,主食有米饭和米粥,所以平时大家基本都是除了那个即可盛饭又能放下几样菜的餐盘而外,再放上一只碗,用来盛汤或粥。那天加班,因为是周日,员工食堂人手少,饭菜就简化了,只作了米饭和四样菜蔬,既没汤也没粥。大家到了橱窗前,也分明知道今天是这样一种情况,但取餐盘的时候,十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仍然放上一只碗,盛过了饭菜,大家都坐在一张圆桌前就餐,这时便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现象;你看每个人餐盘的左上角处,都放着一只空空如也的碗。……
本来基于今天这样一种饭菜结构,是完全没必要再放上一只碗的,那么为什么大家宁肯在自己的餐盘上放一只空碗,也不去有意“简化”今天的用餐“行囊”呢?
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羁伴我们自觉于创新的最可怕的罪魁祸首。
这个罪魁祸首 主要表现有经验依赖、权威恐惧、从众心理等因素。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