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走向“更好”的潜能挖掘(2)
工作就是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智模式,构建这种心智模式,需要在人性假设上,实现从理性经济人向为自我实现人的价值转变。前者强调人是由经济诱因引发工作动机,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如前面我们举的这个寓言故事)。后者强调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寻求工作上的意义。持有这样工作目的的人,他就会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我管理和独立发展。
工作就是快乐,还意味着一种主动寻找的心态,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找乐”,比如成就、认可、挑战性的工作、所承担的责任等等都是心态快乐的因素。这其实也是工作目的的自我引导,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转变。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在精神上使人得到满足。根据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人的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做为一个企业中人,在满足自身合理的基础需要的同时,应自己要激活自己的高层次需要。要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信仰信念,使自己的信仰信念与企业的愿景目标有机融合。这样,我们的前程就会在快乐的工作中万里无云。
岗位即机遇
机遇不会凭空降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感叹自己空有过人的智慧,却不能拥有与自己智慧和学识相对等的财富。这里面也许有社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与你能否把握住什么是机遇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人生最大的机遇就在你的职业里,你的岗位中,所以我们说,岗位即机遇。
有了这样的理念,你会倍加珍爱自己的岗位,把岗位做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第一舞台。
万通集团的“老总”冯仑,当年是牟其中的“属下”。一开始给老牟当《南德视界》的编辑。在南德公司做过“处长”。尽管老牟正身陷囹圄,但老牟当年的一些商业经验还是让冯仑深受启发的。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一书中就这样写道:“从1989年到现在,我认识老牟已经18年了。我开始创办万通的时候,多少有一点商业的经验,这和两个人有关系,一个是王功权,他曾经在海南做过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另一个就是牟其中,我跟他身濡目染知道了一些生意上的事。这些构成了我们最初创业的商业背景。”
我们当然不能说,没有与老牟那段商业经历就没有今天的冯仑,但至少通过给老牟当下属,让冯仑深谙了很多经商的道理,为他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这个方面讲,岗位不就是机遇吗?
机遇永远属于有头脑准备的人,岗位是你最佳的准备,在这里,你只要及时付诸行动,成才、成功、成就事业,都是最方便的所在,立足岗位,“溜光”大道就在脚下。
只要对企业有好处
这句话的英语原文为It’s good for company (只要对公司有好处)。说的是美国联邦德胜的一名员工,负责开车给公司送货头天晚上他把货装好,第二天早上5点开始送货。结果这个小伙子从圣地亚哥到洛杉矶一圈跑下来,足足跑了上千公里。他还没来及休息,就在这时,总部又临时通知他有个地方又要货,他车上正好有货,就又又开了200多公里,回来后人累得坐在那儿都瘫掉了。有人问他:你这么累干吗呢?你明天送不行吗?他说正好我离那儿很近,客人要货要得急。然后他就来了个口头禅:It’s good for company(只要对公司有好处)。
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却很少有这样的口头禅。
这样我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一汽集团)底盘分厂有个青年工人叫陈岱山,他因公殉职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发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
是的,在今天,我们的员工,是否心里也总装着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对公司有好处。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
赏识你的老板
前面提到的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对于自己昔日的老板牟其中(牟因触犯刑律在押服刑)的做人,他当然有自己的客观评价。但无论老牟功过与否,冯仑对作为自己昔日老板的牟其中依然有其“赏识”的一面。
在《野蛮生长》中,冯仑写道:
总之,(牟其中)这些东西我一直觉得在商业上是非常有想象力的,而且逻辑上都是成立的,只是跟我们的体制环境不匹配,所以,今天看来大多失败了或者被认为是狂想。最早的一代民营企业当中,牟其中是最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但由于他的创造力、想象力跟体制环境脱节、对立的太多,所以大部分都成功不了。这种命运使他成为“过去的一代”。也许,再等上10年、20年,他就会有机会成功了。
白居易曾写有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时势造英雄,冯化仑对老牟的评定公正中肯,从中也看出冯仑先生的做人是相当厚道并富于正义感的。
老板之所以当上了老板,都自有他出类拔萃的地方,或是卓识,或是精明,或是果敢,或是勤奋,或是人脉畅通,或是人格高尚……总之,肯定有他值得你欣赏、学习的地方。赏识老板,不但会反过来得到老板的赏识,而且更有益于端正从业心态,同时还彰显出一个人良好的职业伦理。
当然,赏识老板,不等于毫无原则的拍马屁或令人肉麻地吹嘘捧赞。要在放大老板优点的同时,不要一味奉承,而且应真诚地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修正老板的糊涂与失误的举措。
常言道,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老板只是在才能积累和资本积累上走在了你前面的一个人,你的今天也许正是他的昨天。他的昨天也许还不如你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漠视任何一位老板,不管他的发迹史是否光辉,从他身上肯定能发掘出哪怕是仅存的一点过人之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选择他、为他流汗、付出智慧的原因所在。在中国,完全混蛋的老板当然不乏其人,但总地说来毕竟是少数。
赏识老板,就是与老板在思想上达成高度的一致,心连着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将心灵真正“皈依”到与老板共同奋斗的事业上。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提醒的问题应当及时提醒,不能含糊,这也是一个下属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分寸应当适度,更得讲究方法,实事求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板大都有他自己的思维定势,有着烙有他自身特色的一套行为、处事方法。其中必定包括许多精华和糟粕,存在即合理,我们在坦然面对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和依靠老板自身积极因素去克服其缺点和弱点,发扬其长处和优点,从而使你的老板更优秀。
聪明的员工都会找到赏识老板的最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心灵去复杂化
我过去在一本书里曾“原创”过这样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
动物王国召开一个长寿问题研讨会。蜜蜂、狐狸、企鹅、乌龟等都前来参加会议。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长寿莫过于乌龟,于是本次研讨会其主题非常鲜明,就是乌龟为什么长寿?
蜜蜂首先发言,她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谈生命在于运动的哲学,指出龟之长寿,肯定得益于运动,只不过乌龟的运动,不像别的动物那么张扬,那样火爆,它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蜜蜂还旁征博引,用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接着发言的是狐狸,狐狸一反蜜蜂的“运动论”,它认为乌龟的长寿,在于会调剂生活,生猛海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每天食用当量,配方合理,缺啥补啥,焉有不长寿之理?
还没等狐狸说完,企鹅站起来打断狐狸的话,企鹅不赞成狐狸的观点,它是“环境论”者,它认为乌龟长寿,实为环境使然,它结合自己的生存经验,大谈环境是生命的温床,他还用罗丹的环境——气候学说,提出要创造性地设置《环境长寿学》,要在大学的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环保专业以及海洋生物专业同时开设这门学科……
还有蜘蛛、兔子、蝴蝶、蜥蜴、蛇等都纷纷发言,各抒己见。真是高手云集,百花齐放。
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更客观、更接近或更符合乌龟长寿的实际呢?
主持会议的百兽之王老虎,这次却一反常态,显出极大的耐性和民主,待大家都发言完了,它又反复征求各位的意见,问是不是“还有什么补充?”
认定各位都说没什么补充了之后,它开始表态,当然也先是一阵客套,一一给予肯定,“创新”、“突破”、“开拓”“前瞻”、“一家之言”、“经验之谈”、“填补空白”之类的词汇都恰到好处地用了一遍。然后,它清了清嗓子,说:“我认为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乌老先生自己,它老人家也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而科学的长寿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乌老给我们传经送宝!”
在经久不息掌声中,乌龟走上台,还没等站稳,他就告诉大家:“我为什么长寿?因为我爹、我爷、我太爷……都长寿。所以我就长寿。”
这就是乌龟本人答案,既在大家的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道理也就这样简单。
那些高深的先生却独独忽视了这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实,生活中,很多道理,原本都是非常简单的,是人为的复杂化,人为的扩大化,人为的程序化,人为的理论化,人为的神秘化了……将其弄巧成拙,从简入繁。小孩子们喜欢看脑筋急转弯,那种突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惊喜,常常就是复杂思索之外的一个最简单的结论。
简单,是企业中人应追求的一种心智模式。我们常听人说: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小聪明;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大智慧。这确是有道理的。中粮集团有一个《经理人职业操守十四条》,在中粮,人们就称之为《十四条》,我查了一下,一共只有112个字,诸如“不作假账”、“不拿任何形式的回扣”等,简单明了,宜解易会。据说,有关人员在起草这个《十四条》时,“怕写短了没底气,最后整完一看是厚厚的一沓”。后来宁高宁说“这是基本做人的守则,文字要简练,能记住、能做到最关键”。在这种简单哲学的作用下,那个“厚厚的一沓”被归纳成只有一百左右字的《十四条》。简单让效率更加明显。
简单,是一种力量。
三、潜能挖掘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十分欣赏和迷恋这个“象牙少女”,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这个“象牙少女”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实现了,与她结为伉俪。这种由于真诚期待而出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在动物与学生中分别做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其产生的机制。罗森塔尔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个小组。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一群老鼠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一群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的训练。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们会经常碰壁,只有一定记忆力、一定智力的老鼠才有可能先走出去。实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走出去了。事实上,这两组老鼠都是普通的老鼠,只是罗森塔尔教授在告知实验员时暗示了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于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有了不同,从而造成了奇妙的结果,与罗森塔尔预言的一模一样。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揭示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这种暗示的力量被我们引借过来,我们要强调的就是要勇于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因为有了这种心理暗示,我们做一切事情,执行一切任务,就会自觉地向“最好”的方向努力。
暗示的作用就是使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让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意识的影响。暗示在方向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暗示促使人们向心理预期目标的方向发展、努力。所以,我们要想做得更好,就应该在心理上向自己传递积极暗示。
现在我们要讲的是如何利用好积极暗示,让“皮格马利翁效应”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
我们重点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打破“假晶现象”
何谓“假晶现象”?
这是我们从自然科学中借用的一个概念,是矿物学中有一种自然现象:在岩层中,常常掩埋着矿石的结晶体,由于水流的冲刷,形成了一些结晶体的空壳;由于火山爆发,熔岩流注到那空壳中,然后依次凝聚、结晶;这时,就会出现其内部结构和外表形状相抵触的结晶体,明明是某一种岩石,却表现了另一种岩石的外观。矿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假晶现象。
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就怕陷入“假晶现象”的泥沼,这样也许使你的真正的才华,在适当的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开发并因此而沦落为平庸之才。比如说也许初到一个地方、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你因对环境不能马上融入而显得不善言谈,甚至有几分木讷。如果以此作为评定的参照,你也许就成了一个不善言谈、表达能力不强的人。前面我们提到的中央电视台当红名嘴白岩松,刚去北京上学的时候,连在众同学面说句话还脸红得了不得。倘若以此就认定白岩松是个不善表达的人,岂不屈了这位语锋机智、谈吐精妙的央视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举一个常常让我感动的例子。
前几年NBA的夏洛特黄蜂队有个“小1号”叫博格斯。博格斯身高只有160厘米,即使在东方人眼里也算矮子,更不用说是在两米都赚矮的NBA了。
据说博格斯是NBA有史以来创纪录的矮子。但就是这个矮子,他曾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人如山的球场上带球上篮也毫无所惧。
博格斯是不是天生的好手呢?当然不是,而是意志与苦练的结果。博格斯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拼斗,当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待遇奇高,也享有风光的社会评价,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
每次博格斯告诉他的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
所有听到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0厘米的矮子是绝无可能打NBA的。
他们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斯的志向,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他用比一般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重心低,几乎没有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常常得手。如今的博格斯已成为天下有名的球星,他说:“从前听说我要进NBA而笑倒在地上的同伴,他们现在常炫耀地对人说:‘我小时候是和黄蜂的博格斯一起打球的’。”
博格斯不怕人笑,所以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天生我材必有用,哪一个人不是潜在的成功者呢?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