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把制度升华为心灵偶像(2)
信仰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普遍存在和典型存在两种形式。信仰的普遍存在说的是信仰的普遍性,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信仰,虽然他可能没有有意识的将之上升到信仰的层次。信仰的典型存在说的是已经很明显被大家感知并被认同为信仰,比如说宗教信仰。
企业信仰是企业这个组织的信仰.是得到企业员工和整体认同、作为企业整体和员工行动的榜样和指南,并为之奋斗的东西。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企业完全可以拿自己的制度做为信仰的“圣灵”。在企业,制度就是员工必知、必学、必读、必须全面掌握的“知识”,也是企业这个“上帝”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恩典”应许给我们的做人、做事必须信奉的“真理”;更是我们要牢记在心,落实在行动上的行为指南。
因此,当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完全把组织的制度,提升到信仰层面的时候,你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遵守,就不会产生本能的抵触,而会欣然接受。这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双向选择”,你像宗教信徒那样,把制度做为至圣的真理,做为上帝的福音,你能不欣然接受吗?欣然,就意味着你在接受并有效执行、自觉遵守的时候,你心中是充满着一种愉快的情怀,而不是无奈,不是被动地承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境界。欣然接受的心理境界让人感受到的是阳光心态,这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日本有“经营之圣”之称的京瓷集团的创始人稻圣和夫曾在他个人的传记中写道:“我要求我的员工改掉马马虎虎的态度和马马虎虎的思考方法,认真而神圣地看待生活。这不正是人们在生产产品时应该具有的心态吗?由人来制造产品、创造企业,那么,要靠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制造产品呢?同时,又靠什么样的思考方法来创造优秀的企业呢?我想让大家去体会一下宗教感情,那样大家就会以愉快的心情把企业人应有的状态和企业应有的状态看成一个整体来思考。”
这位东洋老先生,把这道理阐述的非常清楚了。
让制度成为信仰,对制度的遵守与执行,会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
我记得刘少奇先生当年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守纪律的人在有纪律的集体里,就像游鱼在大海、飞燕在长空里面那样自由。”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但是它很能说明问题。
那时我在北京的鸭子桥北里一带居住,一天早晨,我往菜户营方向遛弯儿。走着走着,见路旁有一老者牵着一条狗,也在遛弯。老者的旁边还跟着一只狗,两只狗的大小、色泽都差不多。但为什么一只被套上锁链紧紧地让人牵着,而另一只则无牵无挂,悠哉悠哉自由地跑来跑去?当有人问起老者这是为什么的时候,老者指着那个被紧紧牵着的狗说:“它不听话!”
看看,就是因为“不听话”才被紧紧地套上锁链,被牢牢地控制在别人的掌中;而那只狗就是因为“听话”,才自由自在,来去无牵挂。
“听话”,不就是遵守规矩、遵章守纪吗?
让制度成为信仰,你对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就仿佛在听从一种“圣灵”的呼唤,生命会变得更为自觉
德国人为什么能在精密制造业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我的朋友一辆奔驰车跑了190万公里,20年,等于去了月球五趟,现在还在用。这才是世界一流的质量水平。精密制造的文化特质,如讲规则、重质量、守时间,德国人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处处表现为生命的自觉,德国人讲规矩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德国人的飞机航班,若差只差几秒,大哲学家康德连散布都每天必在同一时间。
一个叫戈登·A·克雷格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很厚的著作,叫《德国人》,我在这本书里,读到过这样一个场面:
在德国的一个建筑工地,有一位监理正在检查电梯井道预埋件的尺寸。当他发现实际尺寸与图纸有偏差时,马上核对图纸,查出问题所在,随即刻标好方位,在现场用罐装喷漆作出警示性标记,并在监理单上写出书面意见与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关部门按此单子务必在几天内予以解决;这位监理这期间便不再做别的事情,直至跟踪到结果的全部落实,他才签字。然后再逐级送交给工段长签字,最后送至监理公司及相关部门存档。这个过程所需费用必须从总账中开列解决。所以,工作进程与质量不会因扯皮而受到影响,从而保证了每个生产环节的高效率,高质量。
实话说,这种“古板”的遵章办事的作风(我就借用“作风”这个词吧)已经积淀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近而成了生命中的自觉。
如果我们每一个青年员工,都能够把遵章守纪、精益求精的精神,变成一种自觉的职业气质、自觉的职业习惯,我们的进步,就会“飞黄腾达”。
没错!
三、遵守制度重在“严”字
对自己“严”,没坏处,严到苛刻的程度,那才是成功、成材的真功夫。严,即有严格、严谨、严密、严肃之意,也可理解为程度很深入;我们说“问题很严重”或说“时令已进入严冬”,其意都是指程度已向纵深发展。
我们主张把制度升华为心灵偶像,说的幽默一点儿,就是强调遵守制度、执行标准要达到“严重”的程度。
“还可以更好”,表现在对制度的遵守,应该天衣无缝,《吕氏春秋》里有一句话:“达师之教业,使弟子安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现在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与这意思差不多。
那么,如何做到一个”严“字,把自己培养成“高徒”呢?
在制度面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台湾的马英九先生,以清廉方正深得世人的赞誉。我曾经在马先生的一篇文章读到这样的话:“行有行规,每一个都要遵守行规。绝对不碰财与色,是政治行规,政治人物都应遵守”。
如果用马先生的观点来比照当下我们身边的一些“政治人物”,实在汗颜,我们这些“政治人物”,就是不听那一套,专门要碰财与色。所以很多人都是“官场上潇洒走一回,监牢里苟且度余生”。为什么?还不是在制度面前,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不仅官场,职场的道理也是这样,谁在制度面前大大咧咧,不求认真,或是对制度置若罔闻,毫不在乎,这除了见证你的人格基础不牢固而外,最后因此“埋单”的只能是你自己。
去年年底,美国一家媒体曾报道这样一则消息: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间度假屋租赁公司的女职员杜莉亚·托马斯,只是因为在上班时向打电话来查问数据的顾客说了一句“圣诞快乐”,便被老板炒了鱿鱼。
原来35岁的杜莉亚·托马斯违背了公司这样一条规定:公司规定职员上班时,不得向顾客说“祝你圣诞快乐”,而是说“祝你有个愉快假期”,以免引起不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顾客不满。由于她没有听从这项指示,向顾客说了“圣诞快乐”,结果被开除。
尽管事后杜莉亚向平等机会就业委员会投诉,指控雇主信仰歧视,并向公司追讨未支付给她的薪酬。
但那些终归是“后话”了,背包离去,对她来讲,已是无言的结局。
仅仅是一不小心,说错了一句祝福的话,就被炒了鱿鱼,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不是小题大作或借题发挥?我们不这样认为,要知道:这只能怪你自己对公司制度“麻木不仁”而已。所以说也只能后果自负。
在制度面前,我们除了严格遵守,别不选择。
在制度面前,必须坚持严细认真的工作态度
我读周志友先生主编的《德胜员工守则》,常常被德胜公司的制度文化所折服。德胜的员工是这样执行公司的制度的:公司规定两个钉子的距离是6寸,那就不能在6.5寸、7寸处钉钉子,老总聂圣哲说,6.5寸和7寸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放开了,就有可能在8寸或9寸处钉钉子,质量就会受到威胁。有人说德胜是在浪费。可如果质量不能保证,不能按照程序化、制度化进行管理,公司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德胜公司的主业是建筑,而且是木质洋楼建筑,在木质的梁柱上钉钉子,要求6寸,都不得6.5寸,这真的是做到了严细认真。
忘了是那位管理大师说的了:规定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不假,执行就要到位;遵守,就要一丝不苟,否则,制度、制度,制而不度,常此以往,日渐松弛,最后依然无法成就大业。
只有执行制度的每个人,都严细认真地对待事业,制度才会更加有效。
在制度面前,必须始终保持严肃的工作状态
任何寻求发展的企业都非常讨厌那种“不在状态”的员工。
台湾空军,一架新竹联队所属幻影战机前不久在一次执行“空对空机炮照准科目”训练时,原本只是模拟的机炮追瞄动作,但负责追瞄的2016号机飞行员却误触电门,共射出三十多发机炮弹,而追瞄的另一架战机发现有机炮弹朝自己射击,立即以大角度动作闪避,才避免一起战机遭同僚攻击的重大险情。
事发后,台空军司令部立即展开事故原因调查,确认2016号机的飞行员执行此项科目时,并未在课目执行前,进行武器电门安全检查,将机炮电门放置在“仿真射击”位置,而是安置在了“射击”位置,造成机炮误发事件。
空对空机炮照准科目,主要是模拟以雷达或目视进行瞄准并发射机炮弹将被锁定的敌机击毁。进行发射训练时,须将机炮电门关闭,这样才不会实际发射机炮弹。之所以会发生这起事件,完全是飞行员执行科目前,未将机炮电门关闭,“就是飞行员未依规定执行安全检查。”
对此事件,国民党“立委”张显耀直斥:“离谱!”张显耀说,幻影战机是台湾空军第一线战机,负责高空拦截任务,而且新竹幻影联队已成军满十年,训练时间不算短,居然还出现如此事件,显见空军在训练、纪律上都出现重大问题。
民进党“立委”蔡同荣则指出,军方演训漫不经心,一切作业规定完全不按标准作业程序,迟早会出大事,之前军中就常发生打靶时,明明已清枪完毕,就因为官兵漫不经心、“耍帅”玩枪,将枪口对准阿兵哥,结果误伤人命。
诚如台湾的一些政要斥责的那样:“漫不经心”、“不按标准作业程序,迟早会出大事。”
这就是执行制度“不在状态“的后果。
在制度面前,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是海峡两岸公认的出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儿子连胜文,子承父业,现为国民党最年轻的中常委,可以说是台湾备受关注的政治新秀。
据连胜文熟识的友人说,连胜文从小家教相当严格。有一次,连战看到电视播出连胜文前一晚接受访问的画面,领带竟然没有整理好,便特意将连胜文叫来,非常严肃地训斥了儿子,然后才让他出门。
政治人物保持如此严禁的工作作风,固然有其政治需要;而职场为了事业的需要,更要求每一位欲求成功的年轻员工,要恪尽职守,模范地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谨认真,周到细密。
这里我讲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叫张三的解差,押送一名生性狡猾的和尚服役,途中解差为避免出现闪失,按照长官的吩咐,他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文书在。”然后再去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最后他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就这样他每天早晨都按部就班地清点一遍,没有一天漏掉过。和尚对张三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一天,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儿地给张三劝酒:“长官,多喝几杯,没有关系的。顶多再有一两天,我们就该到了。您回去以后,因为押送我有功,一定会被上级提拔,这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这还不值得多喝几杯吗?”张三听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手脚不听使唤了,最后终于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
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张三的头发剃得干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张三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张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先摸摸包袱说:“包袱在”。又摸摸文书说:“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张三大惊失色。忽然,他看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嗯,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我上哪儿去了?”
你看,这个混蛋张三就是那种“不在状态”的执行者,虽然貌似认真,实则在走过场,结果,让光头和尚钻了空子,回去一定会被杀头的,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
四、从“群”字说服从的境界
《荀子·王制》中有一段话: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水火虽然有气势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性,禽兽有知性却不懂义气;只有人既有气势、有生命、有知性,又懂义气,所以人才是世间最尊贵的生灵。人要论力气不如耕牛,要论奔跑的速度不如骏马,但牛马都为人类所使用。什么原因?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能够聚合成一个群体,而牛马则不能。
其实“群”的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指聚在一起的禽兽,况且说飞禽走兽多数都是群居群行的生存方式。“其飞徐而鸣悲……鸣悲者,久失群也”,失去群落的生灵,生命便无法安适。那么荀子又为什么说只有人才能“群”呢?在荀子看来,人之“群”与飞禽走兽的“群”,是有文化上的本质区别的。
你看这个“群”字的结构,前边是一个“君”字,后边一个“羊”,古代的“群”,“君”与“羊”是上下结构;当然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用意都是一样的,做为造字法上的意会字,“群”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君主,下边是一群羊。但仔细想想,君主能是一个牧羊人吗?不能,只能说君主下边有一群像羊一样的从者。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驯服、服从、听命,所以古代有 “群匹”、“群士”、“群司”、“群小”等双音词汇,都是指诸侯、僚属、众贤臣等。
一个企业是由各种职位、各色人等、各级管理人员构成的利益群体,说得简单点,这个群体,其实也由两部分人组织,一部分是决策者 ,一步法是执行者,或者有的企业就表现为老板和员工。
那么既然是一个群体,就应该按照群体结构的规则行事做事,也就是说,做为这个群体中的后半部分(员工),就应该当好“羊”的角色,那就是必须学会服从。
服从老板的指挥,服从组织制度的各项规定。
军队里有一句话叫“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未曾学会服从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是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打拼,我觉得最要紧的学问不是如何张扬自己,如何急于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点当然重要),这不仅仅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而且将关乎一个人一生的荣辱,命运之攸关。这一点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尤为重要。
服从,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听话,就是遵命。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服从,因人、因事、因性格、因心境、因思想意识等,服从的质量、方向、效果状态等却不一样。
概括起来,至少可分为主动服从 / 被动服从, 真心服从 / 勉强服从 , 快乐服从 / 痛苦服从这样三个层次。
主动服从 / 被动服从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