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把制度升华为心灵偶像(1)
偶像,意味着具有自觉的崇拜意识。
以崇拜意识观照企业的相关制度,这是我们所说的“还可以更好”的一种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岗位与职业境界。
一、制度意识的人格基础
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个故事吧——
当年,周恩来总理到前门火车站去送别客人后,临时决定到北京医院去看望一位朋友。
在北京医院西门,传达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挡住了周总理的汽车。
周总理的秘书何谦赶紧下车上前打招呼:“同志,车上坐的是周总理,他临时来医院看望一位朋友,事先也没有来得及通知你们,就让车进去吧?”
“不行,无论是谁都要出示证件。”这位工作人员并没有为何谦的话所打动,固执地“按规矩办事”。
何谦有些生气,心想,总理那么忙,你还在这儿耽误他的时间,莫非你真不认识周总理?他刚想批评那位工作人员几句,话还没出口,周总理已下车走到了跟前:“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不是要看看证件吗,我这里有。”说着,他掏出证件递给那位工作人员:“同志,我是周恩来,我是要去看望一位朋友。”
那位工作人员接过证件一看,吓了一跳,果不其然,真是周总理!他顿时手足无措,紧张得要命,连连道歉:“周总理,真是对不起,真是对不起,我……我……”
“同志,这怎么能怪你呢,你做得很对嘛!”周总理温和地宽慰他。
听了总理的话,那位同志更感不安,脸胀得通红。
周总理握着他的手向他道别:“再见了,同志”。
那位工作人员以及其复杂的心情目送着周总理的汽车驶向前方。
坐在车上的何谦还在那儿生气:“这个人也太不灵活了!”
周总理见状则对何谦说:“怎么,你还在生气?那位同志做得很对呀!我是总理,政府的规定,我更应该遵守嘛!制度就是要大家都遵守,越是领导人越应该带头,谁也不能特殊!”
制者,禁止、遏制、控制、规范;度,法度、标准、度矩、规矩。那么制度,就是要求大家都要遵守的做事原则或行为准则。制度代表的是绝对权威,制度要高于权力。
最好的制度首先是一种规范,它就像匠人手中的绳尺,让你必须按着它的限定去工作,这样才不会制造出无用的废品;最好的制度又犹如十字街头那交互变换的红绿灯,告诉你如何行驶才不至于违章越线;最好的制度更是你心中的一面旗帜,永远提醒你什么才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
学过西方法律史的人,大抵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要修建一座宫殿,需要把目力所及的一处小磨房主的小磨坊拆掉,并答应给予很多的补偿。然而磨坊主人米勒并不配合他,说什么就是不搬走,国王威胁他说:“要拆掉你的磨坊我可以不花一分钱,你知道吗?”米勒平静地回答说:“当然除非柏林没有法律!”
于是,就因这小磨坊的存在,腓特烈二世的宫殿便没有按预期建成。待到这国王的儿子三世继位的时候,小磨坊的主人也变成了米勒的后人。这时这位“小米勒”主动找上门来,答应如果国王修建宫殿,给一定的补偿,他就可以立即搬走。而三世国王却表示:这磨坊永远不要扒掉,他提醒我们法制面前,谁都不要超越。
难怪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在一次演讲中曾满怀感慨地说:“人类数千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在笼子里给你们讲话。”
“笼子”是什么?即是法律,也是制度,其实,法律不也是制度吗?只不过是制度最威严的表现形式罢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管子就这样表述过:“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物之仪表也”。
我们强调“还可以更好”,其重要的理念就是自觉的制度意识。自觉的制度意识,自觉遵章守纪,这能够见证一个人坚实的人格基础。如我们在本讲开头讲到的周总理的故事,一叶知春,从中就折射出这位开国忠臣的一以贯之的崇高的人格魅力。
制度意识是自觉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就是自强、自律、自尊的生命意识。我们常说独立自主是立国之本,其实,主体意识也是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是草根出身的年轻人的立身之本。以这样一种生命形态在社会上、在组织中行事做人,一定会走出一条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路线。同时,这种自觉遵守制度的本身,体现着遵守者鲜明的主体意识。
我举一个例子:
前年,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退役警员协会周年大会上,一位在英国警界从役了三十多年的老警官,荣获了“世界最诚实警察”的美誉。
这位老警官叫尼格尔·柏加,他一直没有结婚。有一次,他到英格兰景色优美的湖泊区度假,发现自己在限速30公里的区域内以时速33公里驾驶,于是他马上给自己开了一张违规驾驶传票。他回忆道:“当时见不到其他警员在场,无人抄牌,所以我只好把车停在路边,自己走下车来,给自己开了一张传票。”
抵达市区后,他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交警当局。主管违规驾车案件的警察大感意外,同时也非常感动:“我当了多年警官,还从来没遇到这样的案件呢。”结果,他只罚了尼格尔25英镑。
尼格尔的自律是他一贯坚持的,他陪母亲在公园散步,他发现母亲擅自折取花朵插在帽子上,他发现后毫不留情地给母亲开了罚单。当然,罚款是他替母亲交的。他解释说:“她是我母亲,我爱她,但她违反了治安条例,我有责任像对待任何其他的人一样处罚她……”
你也许觉得尼格尔对制度的遵守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但他却是令人敬佩的,世界上这样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否则他也不能荣获“世界最诚实警察”的美誉,这从中看出他的人生主体意识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自觉。
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别人的监督,而最重要的则是来自自己的监督。别人的监督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而自己的监督则能发现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从自律到自觉的过程。如果你在工作中能够像尼格尔那样自律并且自觉行动,你就一定会成为公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员工。
自律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优良品质,一个人要想做到“还可以更好”,没有这种自律精神是办不到的,你要想更快地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它对于我们是这样的重要,因为它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也是想走向成功的任何人必不可少的人生准则。
制度意识彰显品格修养
著名企业家宁高宁先生曾谈过他三十多年前,在部队当兵时经历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宁高宁所在的连队出去打靶,晚上住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凌晨,连队紧急集合,为了不影响老百姓休息,连长命令打包时不许掌灯。因为摸着黑,又赶上紧急集合,宁高宁走的时候没留意,把房东家一条小床单打到了背包里,背着包就上车走了。
车走了100多公里时,天渐渐亮了。这时宁高宁发现自己背包一角有与军绿色全然不同的颜色。他马上检查,一看,是他所住的那户人家的一条床单。发现情况的宁高宁,赶紧向连长报告:“连长,对不起,把老百姓的被单带走了。”连长说:“不行,你得送回去。”当时也有人提议,说这个床单最多值三块钱,到了地方找个邮局给他邮寄回去吧。但连长说:“这是纪律”,一定要宁高宁送回去。
车停了,宁高宁下来。连长告诉他,他们会在前一站等他,然后车载着连队和大炮轰轰隆隆地继续前进了。眼望回去的路,宁高宁面对的是要用双脚去丈量这100多公里的路程。他没有别的选择,整整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走完这段路,中途有一宿他都在走。
这一路,宁高宁心里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各种情绪都缠绕在心头,压力、害怕、恐惧等等都在冲撞。”但是部队就是这样的地方,“在纪律面前,谁都不能回避,必须得送回去,这是纪律。自己做的事一定要承担后果。”后来宁高宁如此总结心理斗争的结果。
其实,这时的宁高宁也可以做出其它的选择,比如他可以自己花钱将床单寄给那个房东;还可以与连长“变通”,使连长改变原来的决定,甚至他都可以一口答应下来,然后以种种借口,不去“脚踏实地”地完成这个过程。但宁高宁没有这样做,在铁的纪律面前,他不讲任何借口地选择了不折不扣地遵守,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是一个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的人。军队里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条旧床单,也就两三元钱的价值,又不是有意拿取,对一个纪律涣散、制度意识淡薄的人,这也许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但宁高宁在心里“痛苦”的冲撞下,宁可徙步百里,也要将这条床单送回去。
说穿了,这实足彰显了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什么品质修养?老老实实做人,根根本本做事。一个真心实意自觉恪守纪律、制度的人,他绝对具备这样的品质;反过来说,一个人也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他才能自觉于制度与纪律的遵守。
对制度的自觉遵守,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在我的书房里,除了几组书柜,我还放了一张床,一个挂衣架。我的正常的生活习惯是,晚上,从外边回来,将当天穿的外衣,用衣挂撑好,然后挂在衣架上,再把裤子用裤夹夹好,挂起来;同时把领带也放在衣架上。有一段时间,我晚上回来的很晚,尤其是有时在外边喝了点酒,回来以后,就将衣服胡乱地脱在床下,然后上床便睡。这样就出现了什么情况呢?一边是完好的衣架空空如也,得不到充分利用;一边又是衣服乱扔乱放,满地凌乱。
这样我便想到一个问题,假如能为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每天无论如何,衣服脱下后必须有条不紊地挂在衣架上,那么这个衣架,作为一种资源,它的价值就能保证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原来是这样:对制度、标准的刻意遵守,也意味着某种价值的充分实现。
由此我想到与我一同参军、如今已做了沈阳军区某部师长的我的一名同学的故事。
说起来,我这位同学生来也许就是当军官的料。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躲猫猫”,他是最听指挥的一个,而且从读中学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职业军人。那是入伍的第二年(他入伍之后就在连队喂猪,任劳任怨地喂了八年),他母亲到部队来探望他,那天吃午饭时,作为战士的他被允许陪母亲在营部的宿舍里吃饭。他用餐期间,班长一会儿到宿舍拿东西,一会儿又放东西,出出进进了好几趟。每进来一次,他就会立即从座位上站起,行个军礼说:“班长好!”班长出去一次,他又会迅速放下饭碗,站起来,行个军礼说:“班长好!”
就这样,班长来来回回、出出进进数趟,他就不厌其烦地站起来数次,并一边行军礼,一边说:“班长好!”搞得一旁的母亲看了很诧异,轻声问儿子:“为何每次都得这样?”儿子认真地说:“这就是部队的纪律。”
就是这样一个遵守纪律的人,历经二十年几的不懈奋斗,如今已成为大校军官。人就是这样,有了高度严明的纪律,服从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一个行为散漫、工作拖拉、没有纪律观念的人,怎么会认真服从上级的指令? 怎么会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 怎么会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 又怎么会拾级晋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呢?
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反映在工作的每个细节里的。古人讲“失之无度,虽满必凅”,这道理必须记取。
二、让制度成为信仰
你认为把制度提升到信仰层面,这是否可能?
怎样“还可以更好”?
对制度的执行与恪守,就见证了“更好”的高度
基督教教徒都知道《十诫》的背景。
遵从耶和华上帝的旨意,摩西把以色列人带出了埃及。历经千辛万苦,满三个月的那一天,他们来到西奈的旷野。由于磨难,许多以色列人并不理解摩西此举的伟大目的,甚至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对他发出声声责问,于是耶和华上帝便降临在西奈山顶上,让摩西下去,对众百姓提出十条要求:
神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我们知道,《圣经》是目今为止,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读物,《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其中这“十诫”出自《旧约》的《出埃及记》,这“十诫”就是基督教徒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律法,而且因为信仰,这种遵守从来都具有一种来自心灵的神圣皈依。
你看同样是关于信仰,在基督教徒眼里,他们的理解就具有鲜明的宗教境界。西方有一个叫加尔文的神学家,他对信仰的解释是这样的:“信仰是关于上帝对人类的恩典的可靠而确定的知识,其根据是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应许了这一真理,圣灵将这些知识启示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封存在我们的心里。”
我为什么要认真地引用这段话,我觉得它非常全面地揭示了信仰在基督教世界形成的“精神苦旅”:(1)信仰是上帝恩典给人类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可靠的、确定的。知识,也许是经验,也许是生命的感知,但信仰作为知识,则是上帝的经验与感知,这是对人类实践知识的超越,是需要我们以对上帝敬仰的心态来接受、传达、感受;(2)它是上帝在基督里应许了的真理。真理与知识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对后者的提炼与升华,世界上绝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真理,但信仰在基督那里,既是知识又是真理,而且这种真理是上帝恩典应许的,因此,它具有神圣的崇高感;(3)这种知识和真理,是因为神灵的力量,在我们的头脑里因为生命的启示,成为封存在心底的永远的乡愁,而且是来自精神家园的乡愁。
解释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我们中国人关于信仰的一般理解,在一篇有关论述信仰的文章里,我看到这样的注解:
信仰,是由“信”和“仰”组成的。所谓“信”,说的是信任、信服,所谓“仰”,说的是要抬起头来,表示仰视和仰慕。结合起来,信仰就是从内心对一个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主义等产生认同,并将之内化,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为之奋斗。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