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你可以做得更好 > 第6章 把对公司的忠诚转化为生命自觉(1)

第6章 把对公司的忠诚转化为生命自觉(1)

小说: 你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李克石

香港华润旗下的五丰行,是香港最大的鲜活冷冻食品进口商和分销商。有一年五丰行要对超市入口处的展台,进行一下富有特色的装点。什么北方大米、日本寿司、山葡萄酒等等都摆上展台,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摆完之后大家发现,缺少一个能够代表五丰行形象的标志性的设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久,一个普通员工去内地出差,他在景德镇发现一组很美的五谷丰登的瓷像,他便毫不犹豫地买下并不远千里,小心翼翼地背了回来。

这个故事很令人感动,这体现了一名普通员工非常自觉的对企业的忠诚。

一、公司才是你心中的上帝

已故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在古希腊,有一个工匠受雅典城的委托要雕刻一尊石像,这尊石像将矗立在神庙的顶上。按着预期已经过了完工的时日,但石匠依然在一丝不苟地雕刻着。有趣的是此时那石像的正面早已雕刻完毕,而石匠的“超时服役”,完全是为了那雕刻得同样精美的背面。雅典城的官员们对他们的做法感到无法理解,就问道:“你把石像的背面也雕得如此完美,有什么用?又没有人看得见背面?”

“是吗?可上帝能看见!”石匠回管道。所有的官员静静地望着他,默默无言,原来的不解,埋怨,催促甚至还有责备都悄悄地释去,继之而生的是理解基础上的敬畏。

是的,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他对社会人生及世界的看法及态度,于是也影响他选择生活、从事工作的方式。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与“新教的育化程度”即“耶稣教伦理”所产生的态度联系到一起,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教规”已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与复兴产生了深刻影响。因为信仰的价值 ,更主要的表现为心灵的自觉皈依。人在宗教里孜孜不倦地寻找上帝,在为良知、真理、事业去献身的同时,正是用心去亲吻上帝的过程。那“献身”的认真而执着的状态,就是对上帝的最真诚的信仰。

那么由此我们认为:我们身居企业的员工,公司就是你的上帝,你必须为这个“上帝”,认真地自觉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深得上帝的青睐,让他给你以最理想的惠顾。上帝从不错爱任何一个他的子民。公司这个“上帝”同样如此。

把公司做为心中的上帝,这是真心能够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出动点。

强调公司才是真正的上帝,意在指出,我们必须对公司绝对忠诚。“为子则孝,为臣则忠”,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法训”,“吾日三身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孔子看来,“为人谋”,就必须忠诚可靠,而且对这件事情,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审视其实现的质量。

我们的绝大多数青年员工,在企业都是执行者。做为一个执行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忠诚,一个人如果能在心里把自己的公司看做是上帝,那么他这种忠诚一定是无可挑剔的。

把公司作为自己心中的上帝,在工作实践中,你至少会获得这样三种心理取向:一是强烈的归属感;二是崇高的神圣感;三是自觉的使命感。

强烈的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就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认同,一个员工对公司的这种心理认同,在表象上是一种“双向选择”,一方面公司对你 的“接纳”,另一方面你对公司的“同意”,而在心理层面,这种“双向选择”,一方面体现为公司对你的期望,另一方面是你对公司的情感融入。带着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在具体的工作中,你就会做到:

一是对公司的事像对待自己家的事儿。

前些年我在一个企业工作时,当时有一对姓刘的哥俩,负责给仓库缝补篷布。那家的老大看上去很机灵,而老二一看就是那种憨厚的青年,我一开始就喜欢那个老二。他很能干,活儿做得也精细,无论啥时候当他看到丢在地上的线头碎布什么的,都会随手拾起来,留做备用,好像这个公司就是他家的买卖。

一天夜里,一阵电闪雷鸣之后暴风雨骤起,这老二从床上爬起来,(这当然是我后来知道的),他拿起手电筒就冲到大雨中,哥哥却一直睡着。在露天仓库里,老二察看了一个又一个货堆,加固被掀起的篷布,这时我已开车过来,只见老二已经成了一个水人儿。当我看到货物完好无损时,实话说当时真的是非常感动,当场我就表示不会亏待他的,可老二却说:“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想看看我缝补的篷布结不结实;而且,我就住在仓库旁,顺便过来看看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后来我要去邻县建立一个临时库点,在寻找派到那里的负责人时,我自然就想到了这老二,我便派他去那里做了负责人。果然,他干得非常漂亮。不久,他的哥哥跑来,说“给我弄个好差事干。”他深知哥哥的个性,就说:“你不行。”哥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他说:“不行,因为你不会把活当成自己家的事干。”哥哥无奈,只好走了。临走时,还说他没良心,不料这老二却说:“只有把公司当成是自己开的公司才能把事情干好,那才算有良心。”

几年后,老二成了我的副职,而他哥哥却还在那儿缝补篷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做与不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做的区别。

一个员工,在责任心上一定要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公司主人的心态,你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在为你自己工作。当你具备做主人的心态时,你就会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样一来,你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老板所倚重的人才。不管老板在不在,不管主管在不在,不管公司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你都要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人的提拔和擢升常常不只是由于才干和能力,更多的是因为热心肯干。

二是任劳任怨。你想,有了归属感,你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的事业舞台,那么你能不任劳任怨吗?我到华西村去调研,他们向我介绍现任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的成长历程,听来让我非常感动。

孙海燕原是苏北盐城一个普通农民的后代,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穷考不起大学,就只身来到华西村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毛纺厂当清洁工。他把厂区内外,包括厂区内的公厕,每天都收拾得非常整洁。工作之余,他发现厂里的黑板报只是有板没报,他就主动提出,在不增加现在薪酬的情况下,再为工厂出黑板报;后来厂长看他的字写的好,又让他负责撰写厂里的综合材料,他同样欣然接受;后来老书记吴仁宝发现了他的才能,就把他调到村党委办公室。他从此跟着老书记吴仁宝,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如今,作为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他,家里住着500多平来的别墅,而且早已把自己的父母从盐城接到华西。我到过孙海燕及他父母单独居住的别墅,你看那室内的各种高档家用电器,还有一楼车库里那两台高级家用轿车,你不能不为这位农家后生巨大的成就感而深深敬佩。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就源于那种任劳任怨的扎实精神吗?

三是与公司共生共荣。公司是条船,当你一旦有了归属感,你就会觉得你不是乘客,而是船员;只有悉心投入,与航船共生共荣,履其职,尽其力,践其责,这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胜利地抵达希望的彼岸。

崇高的神圣感

所谓崇高的神圣感,就是在心里把自己的工作看得非常崇高而庄严。公司以及你的事业在你心里的圣洁性让你会非常投入地为它而劳作,甚至你认为它是不可亵渎的。人只有在心里确立了这种神圣感,才能产生不可亵渎的观念取向。

有一年,我在北京白纸坊那边居住,沿着一条街向一个方向走不多远,那里就有一个不是很大的教堂,但因为附近没有太多的高层建筑,那个高高耸起的十字架,还是让周围的信众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望得见。教堂是一个独立的两层小楼,楼被暗灰色的围墙围成一个静静的院落。教堂的周围是一个早年开发的住宅小区,小区里诸如食杂店、饭店、洗衣店、浴池、超市之类的各种商业网点同样是比比皆是。那些年,有一个非常丑恶的现象,大家一定都还清晰的记得,就是那些以制作、兜售各种假证件为营生的不法商贩,到处写他们的联系的电话。其实这两年这种现象也没有绝迹,只不过此前几年隐蔽一些。不瞒您说,当年有一次,我去南池子那边办事,就连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家的住宅的后墙上,还有天安门西侧观礼台的红墙上,我都发现过这些人留下的“办证”联系电话。甚至我在电视里看到,他们竟敢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写在路边的警车上。当时用“无孔不入”来形容他们的非法宣传,实不为过。可是有一个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尽管这教堂周围的各种建筑物的墙壁上、电线杆上,都写满了这种联系电话,但周长足有几百米的教堂的整个围墙四周,但没有一处被他们涂写。我当时就想,这是为什么?答案没有别的,只因为这是教堂的围墙,这些不法之徒,可以无视法津,蔑视政府,但他们还没有勇气来蔑视宗教。教堂,在他们心中,毕竟是一个神圣的所在。

神圣,让他们不敢枉然胡乱涂鸦。

我读书的习惯是很认真的,于是常常会于各种读物中发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给我的印象是,越是省、市级的出版社,其出版物上的错别字就越多。但这又不是说国家级的大出版社其出版的图书就完美无缺。我知道,以新闻出版的专业角度讲,每一本出版物错别字的存在是在一定比例(万分之几?)内允许的。然而,有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世界上两种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圣经》和有“红室书”之称的《毛泽东选集》1-5卷——各自都在百万字以上,发行量都已超过10亿册。就是由中国基督教协会组织翻译出版的中译本《新旧约全书》至今也已出版了两亿多册。中文版用的是五号仿宋体印刷,一次次的再版,整部书,你找不出一个错别字。

这是什么原因?神圣。

以“文革”年代人们的狂燥,面对“红宝书”的印刷、核对,哪个亲身参与的人不是倍感神圣?于是工作起来,那种认真负责,那种专注,那种精益求精,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我们说神圣出精品,就是这个意思。

自觉的使命感

何谓自觉的使命感?也就是心中常存的那种责任意识,把公司作为中心的上帝,你才会对公司的事业表现出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精心恪守,坚于执行,不折不扣。德国著名的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曾经指出:“人只有受托管理着上帝恩赐给他的财产,他才会像寓言中的仆人那样,对托付给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有所交待。……这种对财产的责任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令人心寒的重负。”

只要将公司看作是心中的上帝,就不仅在管理上帝托付的财产时表现出这样的责任感,而且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会精细认真,全心全意。汶川地震中那个张开双臂像苍鹰一样护着孩子而牺牲的老师;美国某企业那个明天就将被辞退的员工,前一天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而当妈妈问起这是为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我是为上帝工作”;哈尔滨那个心脏病突发的公交车司机,在生命垂危的时刻,稳把方向盘,让车安全停靠之后,再停止了呼吸……这都是为了心中的上帝,而对事业付出的生动的“交待”,是一种企业中人最可宝贵的自觉的使命意识。

为了心中的这个上帝,让我们为自己再次点燃心灯,让使命爆发,照亮事业的舞台!

二、“患” 字提供的事业哲理

这个“患”字很有学问,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这是一个肉串的“串”字底下加一个“心”。但古人造字时可不是这样考虑的。他把“串”字看作是两个“中”,那么“心”上有两个“中”,那就成了“患”, 就成了祸害、灾难、毛病、疾苦的代名词,有个成语叫“内忧外患”,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对这个“患”字非常敏感,汉代大儒董仲舒就曾经指出:“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董老先生的意思是说,古人依据事物的规律造字,把心里边只有一个中心的叫“忠”,而存有两个中心的,就叫“患”。“患”,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专心致至。不专心致至,祸患就会产生。所以真正的君子是看不起二而器重一的。

从这一个道理出发,古人发表了很多议论: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一心可以事百君”(《说苑》)、“事两君者不忠”(《荀子》)、“二心不可以事君”(《诸葛亮集》)、“一中为忠 ,二中为患”(《六书精蕴》),等等。

通过这样的介绍,我们知道,所谓忠诚,就是要一心一意,否则,便成祸患。这一点对于以服从与执行为要务的青年员工,尤为重要。

这里我们强调三点。

防患于慎

满清王朝,最成功的汉臣当属曾国藩,面对世事沧桑,他心中海岳,方寸不乱;在如履薄冰的宦海生涯中,他稳健经营着自己的 仕途路径,一路走来,直线擢升。这位出色的封疆大吏其成功的奋斗历程,原因固然有客观上太平天国的“犯上作乱”,为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提供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历史机遇。但是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他“曾大人”处事的缜密和精心谋划。

史载,他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当时权倾一世的肃顺便“拐弯抹角”给他捎来一封信,信的大意就是,这次皇上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是他肃顺亲自举荐的结果,否则,皇上是想用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而且肃顺为了印证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他是把信写给胡林翼的,只是“抄送”给曾国藩。肃顺在信中还瞩时胡林翼“申明大义,顾全大局,想不会因此事而有芥蒂,望与曾涤生(国藩)和衷共济,力挽狂谰”。读完此信,曾国藩当时也很是激动,提笔磨墨,想马上就给肃顺写一封回书。但转又一想,他便冷静下来,想到肃顺乃骄横拔扈、独断专行之徒,虽权倾一世,却非皇上及慈禧太后的忠臣。他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儿,他停下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决定不给肃顺写这封感谢信了。有一天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要写则给皇上上谢恩折,而不能与肃顺暗结同盟。

后来,在“辛酉政变”中,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逮捕以后,慈禧下令继续打击肃顺党羽,“彻查与肃顺往来信函之官吏”,有人因此而命受株连,但却没有发现有曾国藩的片毛只羽。

这也是“忠”与“患”的最好的注解。

成得于忠

现代企业的员工忠诚与否,决不会波及人身性命了,倘使真的是价值观水火不相融,你完全可以走人嘛。企业与员工的这种雇佣关系,不影响老板与普通员工在人格上的平等。这一点是毋须置疑的。

但是当你要超越这一层面的问题,追求要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公民,并由优秀再走向卓越,尽而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人才。那么,忠诚就是你不可逾越的必修之课。

一个美国朋友曾津津乐道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斯图亚特·沃麦克的人,是美国一家电子公司很出名的工程师。不过这家小公司时刻面临着被比利孚电子公司吞并的可能。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