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你可以做得更好 > 第10章 把执行打造成一个完美的过程(1)

第10章 把执行打造成一个完美的过程(1)

小说: 你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李克石

执行是工作的基本样态。一个人的能力其实就是他的执行能力 ;一个人的水平,其实就是他的执行水平;一个人工作的绩效之果,其实就是他的执行的效果。执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完美。

一、完美,执行的最高境界

先看一个案例——

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许,美国全美航空公司一架型号为空中巴士A320的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因故障迫降坠入纽约曼哈顿附近的哈德孙河中。令人惊奇的是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155人,全部安然无恙,没有1人受伤。

这架出事客机起飞不久就“飞进一片大鸟墙中”,导致飞机引擎失灵。对于飞机操作人员,这种情况是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完全不属于人为的技术原因导致的事故。关键是突然遭遇如此不测,我们应如何完美执行,安全着陆?

当时飞机“折返”动身地拉瓜迪亚机场已不可能。因此,驾驶员决定沿蜿蜓的哈得孙河道飞行。尽管两个引擎都出了故障,但飞行电子控制装置仍然有效。空客A320并非水上飞机,也非可在水上安全降落的滑翔机。驾驶员采取的办法就是避免悬于机翼下的引擎首先触水而引起飞机“急转弯”和解体。驾驶员的机敏反应得以让飞机以最低速度接近水面从而减小了冲击力,接着以机身后部接触水面,最终让飞机缓缓降落。要知道这一切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的,并避免了撞上河上的渡轮、驳船和其它货船……飞机随后漂浮了相当长的时间,乘客得以从机舱前门或紧急出口安全走出,登上机翼。

因虽处于危机下却将这一过程执行得如此漂亮,所以人们封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为“哈得孙英雄”。令人钦佩的是,萨伦伯格先让150余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离开机舱后,还在机舱内来回巡视两次,确保机舱内没有人他才撤离。

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救难人员表示,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发现萨伦伯格显得泰然自若。另一名警员说:“那名机长真了不起,事情忙完后,他戴着帽子坐在渡轮码头大厅喝咖啡,就像没事一样。” 现年57岁的萨伦伯格具有逾40年飞行经验,飞行时数1.9万。他从小就渴望飞行,70年代曾任美国空军战斗们飞行员。1980年起担任全美航空驾驶员。

他在事件处理告一段落后,打电话向在加州的爱妻洛丽报平安;对于萨伦伯格非凡表现。妻子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精准驾驭了那架客机的功能。

诚如萨伦伯格的妻子洛丽所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飞行员”,就是因为追求完美,才使一次即将发生的空难改变了性质,才使那眼看就要与死神握手的155个生命,瞬间又远离了死神的魔爪,才使一场巨大的损失降到最小。人们以此称萨伦伯格机长为“哈德孙英雄”,我看,这范围固定得太窄了,他是全美的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类完美执行的楷模。

你看他的整个降落过程,那种特殊情况下的机敏反映,那种临危不惧的镇定自若,那种有板有眼的按规操作……155个生命,就是在这种完美的执行中,才从死亡的“天堂”又被接回到人世的“地面”,壮哉,萨伦伯格!

这一讲,我们在还可以更好的理念框架下,主要是谈执行层面如何“还可以更好”?

执行,是管理学上一个常提常新,永远不会老去的话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能使执行成为一个完美的过程?

什么样的执行堪称完美?

完美意味着无懈可击,精益求精

一个完美的执行过程,必须是天衣无缝的,在过程里不存在任何瑕疵,在心里上不存在任何遗憾。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做,只能算“完美主义”者的理想而已。不是,完美是一场“合格”的执行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个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都必须孜孜以求的;或者通俗的说,你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做得更好。首钢集团的“老总”朱继民先生常说:“一个人,你有多高的境界,就会思考多大的问题;有多大的胸怀,就会干多大的事业;有多高的追求,就可以实现多大的目标;有多大的动力就产生多大的速度”。

屋下架屋,愈见其低,心灵的尺度,尤其如此。

近两三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可谓捷报频传,既有“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顺利升空,又有乘“神州”七号飞船,中国航天员完成了第一次太空行走的伟大壮举。不久以后,按着预定计划,我们还将续写一个个更加精彩地征服太空的传奇。对于这些来自航天领域的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人们可以对它的意义作出多方面的诠释。比如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象征,是提升国家地位的有效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等等。对这样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辉煌之举,强调其意义的重大当然十分必要。但做为企业中人,我们更感兴趣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在这一个个航天壮举背后的故事所显现出来的有关设计者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用“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的话说:“事情千头万绪,而成功必须万无一失;我们做事的原则是,只有行和不行,没有差不多。”

“没有差不多”,也就是要精细科学,管理学称之为精细化管理。德国的汽车、瑞士的手表之所以经久不衰、广有市场,就是在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下做到了精细化生产与制作。叶培建说自己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就是得益于二十几年前,他在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的经历。“那五年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瑞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是任何追求成长与发展的企业员工都非常需要的。没有严谨,何谈精确?没有敬业,怎能扎实?坐而论道,永远与成功无缘;“差不多先生”,害人害已,于事无成。说到“差不多”,这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北方人最应该警惕的性格取向,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北方人粗犷豪放,这都是我们的品德、性格优势,但做事不精不细、粗枝大叶,所谓“差不多就行了”,也常常是我们不能把工作做好、不能把产品做精、不能把服务做细的重要原因。瑞士,一个不足八百万人口的山地小国,领土面积不到吉林省1/4,而上百年来,在精密制造上一直都是世界第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级手表都是瑞士制造的。为什么?主要原因还不是缘于他们的严谨、精细与敬业?而一种产品,要长久且牢固地获得市场认知度、忠诚度,制造(生产)商如果缺乏严谨、精细与敬业的精神,幻想靠所谓“炒概念”、打包装而一夜成功,既使能偶尔得利,也只能是欺世盗名,终究不能成就基业长青之大器。

我听说,负责运载“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10多年来先后发射卫星数十次,次次成功,取得了100%的成功。而研制“嫦娥一号”的航天科技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团队,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任务”,他们除了周密计划、反复测算而别无选择。叶培建介绍说:光三个轨道如何拼接,就验证了三轮,只有当最后一轮国防科技大学等三家单位分头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致时,他们才放下心来。

所有的事业都是一样的,“差不多”其实会差很多,精益求精,这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主观前提;同时也是一个企业中人完美执行的最佳境界。

完美就意味着要精益求精,一个人,一个在职场上欲求成功、成才的年轻人,如果你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每时每刻都做到精益求精,那么你距离成功的目的地,就一定会很近很近;否则,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你绝对没戏。

完美意味着精准无误,好上加好

武警北京总队有一支特勤大队,两年前被正式命名为“雪豹突击队”。

这支精炼的特殊团队,自组建以来,已先后在境内外完成各类重大任务90余次,次次身手不凡。仅以射击为例,他们的射击水平可以达到“打瞳孔不打眼白,打眉毛不打睫毛,打眉心不打鼻梁,打人中绝不打嘴唇”的精准程度。百步穿杨,在这支部队已是小菜一碟,

去年深秋的一天,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4 2个国家的5 9位驻华武官来到“雪豹突击队”观摩。机枪射击、自动步枪交替射击、狙击步枪应用射击、手枪近距离精度射击、悬停协同射击;搏击拳、擒敌技术、楼房攀登……“雪豹”一连串威猛凌厉的出击,看得武官们肃然起敬。那天,美国驻华武官史耀汉少校,连声赞叹“雪豹,Worldclass!(世界级的) ”2008年,205个国家和地区的87名首脑、要员莅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雪豹” 承担警卫任务,万无一失,赢得国外媒体盛赞。

如此的硬功夫,他们是怎样练就的?

一次,记者发现,在一场军事演习的掩体里,班长穆明建手中却拿着一根缝衣针,正钻着一颗米粒,他告诉记者,这是在练专注力。

专注力是狙击手心理素质训练的一个课目。开始练习时,钻一个孔要花几个小时,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现在,钻一个孔用不了两分钟而且能在一颗大米粒上可以钻出6个孔。“雪豹”练精确射击,击手们甚至通过打牙签、打刀刃来强化训练,可谓“精准中的精准”。 “雪豹”队员平时练轻功,竞达到警犬都听不到的程度。

什么叫出色?什么叫卓越?“雪豹”练就的精准无误,就是最好的注解。

完美还意味着始终如一,贯彻到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把自己的追求,一贯到底。任何执行,怕就怕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唐时魏征就说“善始者实繁,克终着益寡”。魏征说的是打江山、守江山的那些政治人物。不过在我们对具体工作的执行中,这种有始无终的现象,也是屡有发生。开始总是信誓旦旦或热情十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或是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或是遭遇了什么困难,或是觉得希望太渺茫了,或是中途改变了气节、选择、方向,又别图他意。这样,便有始无终,由认真转为马虎,由热情转为应付,由精细转为粗糙,最后导致工作、事业或某一项具体的任务,不能完完美美的完成。

这样便不会有完美执行的实现,于是你也体验不到完美的境界。

二、构建完美执行的心理基础

明朝一代大儒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陆九渊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年中国人只知道“唯物主义”哲学,说这些都是“唯心”的。其实,就看我们从哪个视角、哪个层面来理解这“心学”的指向。很多道理也许就是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用心将其掌握,你就不会被这道理所认同?同样,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如果它们根本没有“走”进你的心里,它们的存在对你也毫无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重在强调“用心”,“以心为之,事远犹近;心无挂迹,事近犹远”,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情,坚实的心理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以此,我们认为,要打造完美的执行过程,必须构建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它至少包括:

培育完美执行的原动力

就是蕴含在你心理的那种渊源待发的自觉将一件事情、一个过程做得完美无缺的力量源泉。这种力量源泉,或体现为一种目标激励,或体现为一种生命愿景;或是一种信仰皈依,或是一种人格追求;等等。

举个例子:

唐骏曾讲述他二十多年前“非常想出国”的故事,从中你会看出他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来自心底的原动力是多么巨大?做为普通工人的后代,当年的唐骏就是个非常勤奋的青年,21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但北邮无法满足他出国的愿望,因为那儿的出国名额已经用完,他又辗转了其他几所高校,自己开出的条件是如果有出国的名额,他可以把研究生入过来。但那些二流三流的高校都表示自己没有派外留学的权力,出国要由教育部决定。于是,这个执著的年轻人,就把研究生关系放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然后决定自己去到教育部去找有关领导。总之,无论如何,他就是要出国深造。

他打听到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一名李司长,于是他在教育部门口整整站了四天。你看这四天,唐骏是如何“执行”的?第一天早晨7点准时到教育部门口等,见到李司长,唐骏说:“李司长您早!”中午李司长出来吃饭,唐骏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李司长吃完饭,唐骏又说“李司长,您吃好饭了?”再到下班的时候,唐骏再说:“李司长,您下班了”?如此四天。第一天,李司长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奇怪;第二天,李司长开始注意他,并怕他有什么偏激行为;第三天,李司长觉得这年轻人不像会有什么偏激行为,而且看上去很可怜;第四天,李司长忍不住好奇,终于开口问他有什么事,唐骏如实说来,第六天,李司长告诉唐骏:你可以出国了!

这个结果证明了唐骏为争取出国的执行过程做得是多么完美?就这样,他于1985年到了日本,也许是一种骨子里的天然的商业意识的提醒,唐骏你到日本后,首先让他感兴趣的,就是日本人那无懈可击的“服务流程”,他注意到新干线上售卖食品的列车员,在进入每一节车厢之后都会向乘客鞠躬,然后开始服务,在离开一节车厢的时候,还会再一次鞠躬。当唐骏穿过一节无人的车厢的时候,他发现推着货车的列车员在向空无一人的车厢鞠躬,后来唐骏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时的感受,他说:“日本人这种100%的做事方式,这种按部就班的执行意识,谨慎认真,是我出国上的第一堂课。”可以说,这堂课,对于唐骏来说,是他终生受用不够的。

给自己一种竞争的压力

要知道,任何执行过程只有你做的更好,你才配得上做这个执行环节或流程的最合适的主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你的身后,永远存在着可以替代你的又一个人选,因此,你别无选择,只有每一天、每一个工作过程,你都精益求精,严细认真,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好上加好,你才能够永远担当起竞争中的主角,不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古人说“行,莫大于慎敬”,慎敬是什么?慎重敬业,认真执行。当年,比尔·盖茨激励他的员工的著名“段子”,就是给他们一种竞争的压力:“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苹果电脑的创始人戴尔给自己的心理压力,简直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我有时半夜醒来,一想起事情就会害怕,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因为他如果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害怕的睡不着觉,你就会被他干掉,所以我们总是要给自己创造压力,创造自己的挑战,哪怕市场上暂时还没有对手”。

没有对手,还必须给自己创造压力,况且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或者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竞争对手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里常思虎狼在,脚下不敢半步迟。人生事业的成功,一种久远的成功局面的持续,一个组织能够得以基业长青,都必须靠这种“唯危唯慎”的自我提醒心理的把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有关章节里还会重点讲。

养成完美执行的积极心态

喜欢《你可以做得更好》吗?喜欢李克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