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居家生活(6)
9.春季防春困
春天风和日丽,但不少人会感觉到困乏,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这就是春困的现象。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暂时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并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
寒冷的冬季,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体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发,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由于体表血管的收缩,使得脏器的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量也相应地增加。所以,人们在冬季精神比较饱满,头脑较为清醒。
到了春天,气温回升,体表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较为旺盛。相对来说,供应给脑的血液就会减少,大脑便进行自我保护性调整,减低兴奋性,导致自我抑制,从而产生困倦。而且,春季人体新陈代谢逐渐旺盛,机体耗氧量不断地增加,但大脑一时难以适应冬天养成的对高氧的依赖性,结果使人体机能暂时不能适应环境而感到困乏疲倦。
据研究认为,缺少维生素B以及饮食过量,也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另外,上班族出现春困,还与办公环境有关,主要是由于室内空气不流通,空气中含氧量低所致。
防春困首先要注意睡眠,即晚上不要太迟入睡,早晨不要贪睡不起。一味的增加睡眠时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睡懒觉并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引起惰性。
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使之尽快适应这种冬春季节的血液循环变化。此外,春天还不宜过多“开夜车”,以免诱发或加重春困。
为更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有效地消除春困。
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吃饭不宜太饱;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在生活、工作环境适当布置一些富有生气的装饰,如花鸟鱼虫等,以加强视觉刺激。
感到疲劳时,听听悦耳的音乐、喜剧、相声等,或闻闻香水、花露水、风油精等,以起到兴奋神经的作用。此外,经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等,亦有益于解除春困。
10.春季饮食应有节
俗语说:“佳肴不过食,美酒不过量。”春季节日期间,面对美酒佳肴、喜食之品,不要吃得太多、太饱,适可而止,以免损伤消化功能,甚至引起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疾患。
饮食安排应该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饥一顿饱一顿。因为饮食失节,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特别是饥饿时不能饱食过量,否则会使食物壅阻于胃,损伤胃肠的功能。
正如《千金方》中所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饮食有节,脾胃运纳正常,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俗语说:“少吃多滋味,过饱坏肠胃。”一日三餐,早餐要好,午饭要饱,晚食要少。
11.春季饮食宜简单
善养生者应善于和畅脏腑气机,调顺周身血脉,而不是“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古人认为膏粱厚味食入太多,以及醇酒饮用过量,均于人体有害。
《韩非子·扬权》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吕氏春秋·本生》中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癌症和肥胖等,均与高脂肪食物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大丁即相当于疔痈之疾。
由于肠胃经过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以清补养肝、通利肠胃。特别是身体虚弱者,更要注意选择平补、清补的饮食。
平补的食物有:小麦、荞麦、薏米、玉米等谷类;豆浆、豆腐、赤豆、扁豆等豆类;橘子、金橘等果类;以及芝麻、蜂蜜、山药、核桃、大枣、莲子、蘑菇、银耳、蛋类等。
这些食品性质甘平,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是性平和缓的补品,适合普通人或慢性病患者长期选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长期进行食补,也不会出现补之不当的偏差。
清补饮食主要是指性凉的食物,如甘蔗汁、荠菜、干品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油菜、芹菜、菠菜、香椿、蒲公英等。
这些食物补而不腻,适用于身体虚弱、消化能力差的人,也就是所谓不受补之人。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阴虚不足,或气阴两虚,兼有口干舌燥、体质消瘦、怕热烦躁、低热不除的患者。但具有肢冷畏寒、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的阳虚征象患者忌食。
此时,应忌多食辛辣、温热的食物。因辛辣发散为阳,以免肝阳升发太过,导致肝阳上亢而引发动风。另外,过食温热、辛辣之品,易酿生痰热,加重胃肠积滞,从而损伤胃气。
12.春季进补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应根据乍暖还寒,人体阳气上升的特点,以清补、柔补、平补为原则,并将药补与食补结合起来。
药物通常可选用党参、黄芪、红枣、淮山药、首乌等。食物方面,鸡蛋、牛奶、豆浆等可经常食用。蜂蜜也是平性的滋补佳品,有较好的补虚损、强身益寿之效。同时,还应多吃些新鲜果蔬、冬菇、鸡肝、鲫鱼等含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维生素的需求。
病中或病后恢复期的体弱者,一般以清凉、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莲子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品,以免损伤胃肠功能。
每年三四月份,是野菜盛产的季节。野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黄酮能对抗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皂甙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的功能。
野菜不仅是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高。我国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因此,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野菜,对身体大有益处。
野菜的食用也有讲究。树上的嫩芽备受人们的青睐,如椿芽、榆树钱等。这类野菜宜蒸吃或做酱吃,忌炒着吃。因为炒着吃既黏又涩,难以下咽,而且有损其营养价值。
有些野菜,如山药菜、山蒜等,含有微毒,在煮食之前,务必要在清水里浸泡两小时以上,进行解毒处理。另外,千万不要采食那些不认识的野菜。因为有些野菜含有剧毒,误食后,轻者会引起闷胀、呕吐,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13.春季锻炼要科学
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但是,锻炼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让生命之舟一帆风顺。
适应气候变化。
春季气候多变,尤其是早春时节,户外锻炼时,随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锻炼后应立即用柔软干毛巾擦干身上汗水,及时穿上御寒衣服,小憩几分钟。
锻炼要有序。
春季锻炼应循序渐进,强度由低到高、动作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锻炼之前,先做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充分放松。锻炼之后,要做整理活动或自我按摩,调整血液循环,以防肌肉僵化。
合理安排运动量。
刚进入春季,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时进行锻炼,以恢复人体的机能水平为目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量,微汗即止,避免大汗淋漓。
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拂,很容易受凉。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春天出汗过多,会耗心血、损阳气,对身体健康不利。
选好场地。
树阴绿叶下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却不是清晨锻炼的理想场所。晨练也不宜在马路边,因为马路边人多、废气多、灰尘多,对健康不利。春季晨练应选择比较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湖边等,这些地方空气较为新鲜,对健康有益。
运动方式因人而异。
开始任何一种锻炼项目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能适应这种方式。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之人,尤其容易在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
比如,糖尿病患者,锻炼时不能太累,不宜进行打球等剧烈活动;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应避免做憋气动作;颈椎病患者,应减少头部的突然运动。
运动贵在坚持。
锻炼不仅仅是练身体,也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炼,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雾天不宜行户外锻炼。
雾滴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有毒有害物。锻炼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以致很容易吸入这些有害的雾滴,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4.夏季养生大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其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15.夏季避暑湿
《理虚元鉴》中说:“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明确的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即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同时,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导致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若津液的耗伤超过了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导致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此,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是南方,夏季既炎热又多雨,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因其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黏滞,病损往往多缠绵难愈。
湿邪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易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甚者,水液随之滞留,导致水肿,患者目下呈卧蚕状。
《黄帝内经》中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因为湿邪的形成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
因此,夏季防湿邪的侵袭,一定要做到居室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多种不适。
16.入夏重养阳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发,皮肤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每易损伤阳气。素体阳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阳气虚损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所以夏季宜养阳。
另外,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夏季阳盛阴衰和冬季阴盛阳衰是密切联系的。要使人体保持阴阳之气的平衡,必须注意在夏季保养阳气,为冬季的阳气不足做好准备。
其实,夏季养阳,就是顺从自然界夏生长的规律,以达到健体颐年的目的。
17.夏季宜养脾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运转,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另外,夏天大量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因此,夏季应健脾益气,以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醒脾法。
用生蒜泥、糖醋少许饭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可预防肠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条和生姜丝拌食,有消食开胃之功。
护脾法。
选用各种药粥护脾益胃。
健脾法。
常做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上,以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
18.夏季宜养心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夏主火,内应于心。因此,古人认为,夏季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心的阳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以维持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在炎热的伏天,体内血流加快,心脏负荷较大,因此夏季应顾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夏天养心要慢,不能劳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慢得下来。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使心跳减慢、呼吸频率降低,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同时,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夏季气候炎热,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心神不宁。所以,夏季不可有过激之处,应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另外,夏天属阳,阳气主泄,所以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并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
因此,夏天既不能闭汗,但也要避免过度出汗,并及时补充水分,以养护好心脏。
19.精神饱满度炎夏
夏季精神调摄,应符合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即中医养生学主张的“夏季要放”。
只有精神饱满,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
要使精神饱满,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不能无所事事,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的生活,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但嗜好不可太深,应适可而止。
要使精神饱满,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用微笑与豁达对待一切人和事。有了较好的精神修养,就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精神自然会饱满。
俗语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还能振奋精神,消除烦恼,使人轻松。笑口常开是延年益寿的良药,也是愉快度夏的良方。而且,舒畅愉悦的情绪,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免疫、消化功能等,对延缓脏器衰老、减少动脉硬化及其他恶性疾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身锻炼也是保持精神饱满的良方。夏季早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既能增强体质,又调整了情绪。
对老年人来说,还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另外,讲究仪容,不仅使外表显得年轻,而且心态也会年轻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对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要使精神饱满,还应调整自身心态,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无须事必躬亲,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总之,夏季应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便顺利度夏。俗话说:“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
睡眠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脑组织获得休息,使记忆在睡眠中得到整理。缺少睡眠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尤其是骨骼肌的活动几乎全部停止,同时心脏的跳动次数减少,血压下降,使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眠多有不足。并且,经过上午的劳作后,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因此,每天应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喜欢《能活100岁:老年长寿保健全书》吗?喜欢刘荣奇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