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拜佛,不应贪吝”的思想(1)
1.拜佛,不应贪吝
一切众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贪的,贪得无厌,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吝是我的别人碰都不能碰。学佛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点贪吝的心念?
南怀瑾先生讲到:贪在佛家所讲的三毒中位列第一,被视为佛门大禁。他深信贪之毒,所以他自己从小到老,不论贫穷、富有与否,都回大把拿出自己的积蓄布施众人。
而佛经中的故事中经常会将引起人贪性的钱财视为毒蛇猛兽。
一天,释尊带着阿难在舍卫国的原野上漫步。
释尊忽然停步说:“阿难,你看前面的田埂上,那块小丘下藏着可怕的毒蛇!”
阿难停下了脚步,随着释尊手指的方向望去,看了之后也说:“果然有条可怕的大毒蛇。”
这时附近有个农夫在耕田,他听见了释尊和阿难的对话,听说田里有条毒蛇,便走过去探看,在那块小丘似的土包下,他发现了埋在土里的一坛黄金。
“明明是一坛金子,可这些和尚偏偏说是毒蛇,真不懂他们怎么想的。谁能有我这样的运气,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坛黄金,带回家去,下辈子也不愁吃喝了。”农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挖出那坛金子。
原先穷困潦倒的农夫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现在突然发了笔横财,自然乐不可支,开始大量地添置着新衣、家具,顿顿都吃精美的食物。同村的农夫们颇感疑惑,流言四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就传到官府,官吏把他找来问话说:“听说你向来很穷,最近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这钱是从哪里来的,是偷的吗?快从实招来。”
农夫无法回答,他被扣在官府,整日逼问,不胜其烦,但又无法证明自己不是小偷。家人花钱买通官吏,只希望能保住他一条性命,但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仍然救不出他。
农夫最终被宣判了死刑。受刑这天,农夫望见断头台,心中懊悔不已,口里不断叫嚷道:“那的确是条毒蛇啁,阿难!真是条大毒蛇啊,世尊!”
官吏听见这怪异的言论,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就打算一问究竟。
官吏把农夫叫来问道:“你犯了偷盗罪,受刑时不断地叫嚷:‘那确是条毒蛇啊,阿难!真是条大毒蛇啊,世尊!’到底是什么意思?”
农夫惶恐地禀告官吏说:“大人啊!有一天我正在田里耕作,释尊带着弟子阿难从这里经过。他们看见埋藏黄金的地方,都说有条毒蛇,是条大毒蛇,可我却不相信,偏偏挖起金子搬回家里。我今天落到这个地步,才明白黄金是条大毒蛇的真谛。黄金能使我富贵,也能使我丧命,它实在比大毒蛇更可怕啊!”
有得有失,松弛有度。过于铺张或吝啬,都容易被金钱所累,钱财不仅应该取之有道。而且应该用出去。不然,堆积如山的黄金、钞票与石头、试纸无异。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非常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禅师你能否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让她行些善事呢?”
默仙禅师答应了信徒的请求。
默仙禅师来到信徒家里,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
默仙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如果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回答:“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这是畸形呀!”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开,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夫人,您说得不错,手,总是拳头、总是手掌这都是畸形.钱财,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人世的畸形可谓多矣,人们却总不自知。
明代文化名家吕坤在他的《清心寡欲是修身养心的良药》一文中这样写道:
将流水堵塞,水就会多起来;把水放干,就会枯竭。惟有有仁德的人才能让其流泄,惟有有智慧的人才明白疏通的道理。
世上害人的,就是“多”,叫人想多要的,就算美。美味让人多吃,美色让人纵欲,美声让人多听,美物让人多贪,美官让人多求,美室让人贪居,美田让人多置,美寝让人多逸,美言让人爱听,美事让人多恋,美景叫人多留,美趣叫人多恩,这些都是灾祸的媒体。不美那么人不会多要,不拥有太多就不会招致灾祸。并不是不爱美,而是担心灾祸降临。鱼只见饵而不见钩,虎。只见肥羊而不见陷阱,猩猩只见美酒而不见猎人,并不是看不见,而是迷惑于它所喜爱的东西而无暇顾及其他。此心一冷,那么热闹的景物不能人;一淡,那么艳冶的事物不能动。假如能认识到困穷抑郁、贫贱坎坷是吉祥,那就可以与他谈道了。
以过分溺爱的方式来疼爱子女,却不想这样会害了他们;以过分迁就来表达对子女的宠爱,不曾考虑会使他们道德沦丧,甚至导致过错或杀身之祸都不知悔改。这都是妇道人家所谓的仁心。世间因为自己过分溺爱而又被溺爱所害的,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
耳、目、口、心、四肢都停留在封闭的状态,是养德养生之道。也许有人会问:视、听、言、动、思都不启动吗?回答是:时常关闭而有时开启,只要不使事情荒废松懈就行了。这便是春与夏的区分。
如今养生的人,服补药,练吐纳,逃避危险,躲开艰难,谨慎处世,清心寡欲,这些都实在是很好的方法呀!嵇康善于养生,但他的死亡却出乎他的意料。由此得知,德行的修养是养生的首要问题。只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就算死于刀山火海,那对养生来说又有什么妨碍呢?
要把清心寡欲作为药材中的“四物”,把食淡当做“二陈”,把冷静地反省自己作为药材中的“四君子”。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良药、不可言说的良医,从自身的途径寻找就行了。
仁慈的人长寿,是因为了解生命的道理;沉默的人长寿,是因为他的元气稳定;愚笨的人长寿,是因为他的元神稳固。和这些相违背的都是歪门邪道。假若不是如此,就不合乎常理。
盗贼是拿着凶器的男人,美色是带着暗器的女人。每个人都知道盗贼杀人劫物的可怕,却并不知道美色也照样劫财杀人。真是可悲呀!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命脉。元气散尽,天地万物是长寿还是夭折就可以预测。所以万物生长茂盛,造化的元气就会耗散。树上的果子结得太多就会伤及树根,小草萌芽根部就会虚弱,费用大的家庭会贫穷,言行多的人会精力耗尽,这些都只是歪门邪道。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彻底看破了这些。
饥饿、寒冷、病痛、瘙痒,只有我自身才能体会得到,即使是父母也不知道;衰老病死,惟有我自己独自承担,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无法替代。自己爱护自己,自己保全自己的方法自己不去留心,那将依赖什么人呢?
气有作为却没有知觉,神有知觉却没有作为。精,既没有知觉也没有作为,但它却是有知有为的根本。精,与上天合二为一,本性隶属于水,而水又生气;气,属于纯阳的,本性隶属于火,火又生神;神,是深奥虚无的,本性当属无,却又依附于有。精盛那么气就盛,精衰则气就衰,所以蒸饭用的瓦盆水干了就不可再蒸。气存那么神也存,气亡则神也亡,所以蜡烛燃完了火就会熄灭。
气只要能够喘息,声音只要能听到即可,千万不要耗费太多,不然就会耗尽无声无息的生命的真体。
俗话说“纵欲忘身”,“忘”这个字最值得玩味。昏惑记不清楚叫做忘,被欲念迷惑住不醒悟,感情浓厚时就不会顾及其他的事情。夜气清明时,每件事都记得清楚;着迷的地方,就想不起来了。沉湎于其中的人应该惊心回首啊!
世上害人的,就是“多”;过分溺爱子女等于害;盗贼是拿着凶器的男人,美色是带着暗器的女人;树上的果子结得太多伤根,小草荫芽根部就会虚弱。纵欲忘身,人们如果不修养自己的品德,那么即使花费再多的钱财去修身养性也不会善终的。
2.多了还想多,有了更想有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资是资产,是有形的物质;财是金钱、钞票等。累积财物,拼命赚钱,赚了又赚,多了还要多,有了更想有。
南怀瑾先生说:我自己就当过官,自己有感受,而且也见多了别人的贪多的样子,我太清楚多的危害了。贪心不足蛇吞象,没钱想有钱,有钱想钱多,世上的人们就是在“有”与“多”的“欲海”中上下翻腾,每每被碰的头破血流,却乐此不疲。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一日,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
佛祖于是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吝啬鬼,守财奴是为自己赚多少钱都舍不得花,而贪别人财物,以不正当午段赚取钱财之人,下场会更惨。
有位年轻人和他的舅舅结伴到各地做买卖。他们来到一个国家,遇到一条大河。
舅舅先渡过河去,看看对岸的情形。他沿着河岸走了不远,看到一间小茅屋,走近一看,屋里有一个寡妇,还有一个小女孩。
母女俩看到一个商人走进来,女孩对妈妈说:“妈!咱们后屋里还有一只大盘子,很多年没用了,不管值多少钱,卖了比搁在那儿好。最好能换一颗洁白的珍珠,我真想要一颗珍珠!”
母亲想想也对,便走进后屋,从一堆没有用的破烂杂物中,翻出一只没有用的盘子,拿过来给商人看。
商人用力轻轻刮了一下,立刻发现盘子是金的,真是无价之宝。但他并不想让这对母女得到这么多钱,就假装很鄙视的样子,把盘子往地下一摔,轻蔑地说:“我以为是什么宝贝东西呢!别让这不值钱的破铜烂铁弄脏了我的手!”随后就走了。
接着,那个年轻人也过了河,正好沿着这个方向来找他的舅舅。
女孩见又来了一个商人,再向妈妈提出换珍珠的事。
妈妈知道女儿的心愿,可是她又不愿意再碰到刚才那种令人尴尬的场面。
她轻声对女儿说:“刚才那事教人多难堪哪!还是算了,别换了。”
女儿却不同意,说:“他们不一样啁!您看这个年轻人的相貌,和善又正直,完全不像刚才那个人一副贪婪的样子。”她不听母亲的劝阻,又将盘子拿给年轻人看。
年轻人一看,告诉她们说:“这只盘子太值钱啦!这是用非常贵重的紫磨金制成的。我要拿我所有的货物和您换,行不行?”
母亲很高兴地说:“当然好啦!”年轻人连忙找到舅舅,借了两枚金币,雇人把货物运过河来。
舅舅一听外甥要换这只名贵的盘子,就趁外甥去河对岸运货时,赶快到这母女俩的家,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其实您这只盘子不值什么钱,不过,看来你们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就拿几颗珍珠和您换吧!我亏点就亏点吧,谁让我是个好心眼的人呢?”
那女孩的母亲已经看透他这套把戏,气愤地说:“好啊,你又来了!告诉你,我的盘子已经和一个好心的年轻人讲好了,他拿他所有的货物和我交换。你想拿几颗不值钱的珍珠,就换走我的盘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你这个贪财、奸诈的骗子!吃我几杖再走!”
商人见苗头不对,赶快逃出来,一口气跑到河边,气得捶胸顿足地叫道:“给我那只宝贝盘子!”由于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吐血而死。
当他的外甥来找他还那两枚金币时,他已经断了气。
年轻人难过地说:“舅舅啊!您因为太贪钱,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不值得啊!”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来临时,不要嫌小,不要嫌少,抓住小机会,大机会自然会跟来,人生不能重来,一味贪求更大,更多的机会,就什么也得不到。
几个弟子向一位老禅师请教人生的真谛。
老禅师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老禅师吩咐说。
弟子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禅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老禅师问。
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老禅师再次问。
“师父,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弟子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弟子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得是。师父,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师父,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弟子一起请求。
老禅师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贪欲乃是一把锋刀,不甚将会自毁于此,甚至毙命。所南怀瑾失生倡导年轻人,尤其是身处商海的年轻人去学佛参禅。并不是非要修身养性,禅就是那迎风而上的坚盾,它可以净化你的心灵,保护你的身躯。所以,适时甩开欲望之害,平静地看待一切得失,无贪便是无害。
3.学佛人要随时反省
像我现在别的什么都不可以不要,一听到香港或其他地方有本好书就贪了,只要有人打电话告诉我:“老师啊!这里发现一本好书。”“什么书?”“唔!好!好!快寄来!不管多少钱。”还是贪啊!……我是有错就要坦白出来,学佛人自己要随时反省。
求名求利不要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南怀瑾先生在此说得是:宋之问。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悲白头翁》,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
当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
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已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
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喜欢《南怀瑾的济世佛道》吗?喜欢华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