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销售心理学:销售就是要说服人(1)
232.顾客最看重的东西
宝洁公司是比较早推出纸尿布的公司之一,他们生产的纸尿布至今依然受到妈妈们的喜欢,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宝洁公司在刚刚推出纸尿布的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受欢迎,而是遭到了妈妈们的冷遇。
宝洁公司在最初推出纸尿布的时候,对市场是十分看好的,他们认为他们的纸尿布一定会大卖。纸尿布有着自身良好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棉布来说,纸尿布不用清洗,可以为妈妈们节约更多的时间,大大提高效率,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况且纸尿布干净卫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于是,宝洁公司在广告中,不断强调纸尿布的优点,向妈妈们陈述纸尿布可以为其减少很多麻烦,让妈妈们可以变得更加清闲。是的,纸尿布虽然是婴儿用品,可是最终的选择权却在妈妈们那里,所以,宝洁公司在宣传中是从妈妈们的立场出发的。
宝洁公司关于纸尿布的广告铺天盖地,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妈妈对这个新奇的产品并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宝洁公司察看了自己的方案,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啊,消费对象针对的是具有选择权的父母,产品宣传重点放在方便快捷,但是,为什么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呢?于是,宝洁公司决定做一次市场调查。
根据调查,宝洁公司发现自己的宣传对于消费者没有任何说服力,消费者对那些纸尿布方便快捷的优点并不感冒。反而,他们认为使用纸尿布是对孩子的一种敷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会给自己带来方便,让自己更加省时省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任何的好处。是的,父母们从心理上并不能接受纸尿布,如果使用了,他们会觉得对不起婴儿。因此,尽管宝洁公司一味地强调方便舒适,可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原来问题的症结在这里,宝洁公司没有从顾客最看重的地方出发,而忽略了产品对使用对象的好处。于是,宝洁公司一改先前的宣传,开始大力宣传纸尿布对婴儿的好处,让妈妈们了解纸尿布优于传统尿布,更吸水、更柔软、更干爽!由此,纸尿布开始大受欢迎,赢得了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
行动总结
了解顾客的心理是推销的基础,只有知道了他们的心理倾向,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否则可能会导致自己以为是卖点的地方顾客恰好不满意,白白浪费很多精力。
233.电话忙请稍后再拨
电视购物节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在这其中科林·斯若特最为成功。她不仅担任美国几大知名电视购物节目的编剧,而且其销售业绩无人可及。
在节目中,科林·斯若特的营销手段极为常见,如夸张的广告词、狂热的听众以及名人的认可。但最近,她在营销手段上做了一些小的变动——把电视购物中的电话用语进行了调整。就是这个小的变动,不仅让购买产品的客户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让客户认为将要购买的产品是非常热销的。
她到底对电话用语进行了怎样的变动?它们又是怎样吸引大量的客户购买产品呢?这其中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科林·斯若特将购物专线的电话用语由“欢迎致电××购物热线,接线生正在等待您的来电”改为“线路忙,请稍后再拨”。
表面上看,这样的变动实在太愚蠢了,这不是让顾客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拨打电话上吗?其实,这样的怀疑实属多余,因为我们忽略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假设消费者在拨打某购物电话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欢迎致电××购物热线,接线生正在等待您的来电”,他们会怎么想?可能他们当时出现的心理意象是这样的:这是什么产品,人们对它的需求如此低迷,接线生怕是闲得发慌。这样的心理意象肯定引起你对这个产品质量的怀疑,以至于打消购买此产品的念头。
现在再想想当消费者听到“线路忙,请稍后再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心理意象,他们可能会想:购买这种产品的人真不少,接线生怕是忙得连锉指甲的工夫都没有。在修改过的电话用语影响下,他们的心理意象向他们传递了这种产品肯定非常优秀,要不其他同样收看节目的人怎么会在打电话购买呢?以至于他们也进行购买。
行动总结
在这里,科林·斯若特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创造条件。简单地说,当人们对一件事抱不确定态度时,他们往往喜欢以周围人的做法指导自己的行为。
234.借助他人的名望
美国有一位出版商,手头上积压了一大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与他多纠缠,就随便应付了一句:“这书不错!”听了这话后,出版商打出了一条广告——总统喜爱的书。看了这条广告后,人们纷纷购买这本书,结果书很快销售一空。
时间没过去多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来一本给总统。鉴于上次的教训,总统想故意奚落他,于是,总统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听了这句话后,出版商又打出了一条广告——总统讨厌的书。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竞相购买,结果书又很快销售一空。
过了不久,出版商又出了一本滞销书。这次出版商又故伎重演,照样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不作任何答复。没想到出版商回去后又打出广告——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知道了,真是哭笑不得。
总统并不是最好的书评家,为什么和总统沾上边,书就好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总统是权威,而且人们对他深信不疑。
在商业活动中,借助他人的权威与威望为自己创造条件的关键是权威人士的知名度,一般说来,知名度越高,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行动总结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权威效应”,也叫“权威暗示效应”。“权威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奖励。所以,销售人员在营销的时候也不妨学习一下上面的那位书商。
235.巧用移情效应
拉堤埃是欧洲空中汽车公司的一名推销员,为了让欧洲空中汽车公司在印度市场上占一席之地,他特地给拥有决策权的拉尔将军打电话请求帮助,但对方却反应平平,根本不屑与一名推销员会面。最后,在拉堤埃的强烈请求下,拉尔将军万般无奈才答应给他10分钟会面时间。
在会面时,拉堤埃以自己出生在印度为开场白。拉尔将军听后,感到非常吃惊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拉堤埃的抵触心理,从而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接着,拉堤埃又提起印度人民对自己的照顾和自己对印度的热爱,使拉尔将军对他产生好感。
随后,拉堤埃又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张颜色已经泛黄的合影照片。他把照片恭敬地递给拉尔将军看。拉尔将军惊讶地发现,照片上的人竟然是圣雄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圣雄,深受印度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拉堤埃则对拉尔将军说,照片上的小男孩就是自己,并告诉拉尔将军这张照片是他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回国时,在一艘船上和甘地合的影。拉堤埃说这次回到印度就是要去拜祭圣雄甘地。由于拉尔将军非常崇拜圣雄甘地,所以,在听了拉堤埃的话后,自然就非常喜欢他。毫无疑问,生意也成交了。
行动总结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可以说移情效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所以我们可以以对方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据此揣测、掌控他人的心理,博取对方的好感,进而促进营销的成功。
236.好感来源于相似
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的认知科学家珀雷特认为,人类可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对和自己相似的人更有好感。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安排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每个人到达试验地点之后,就给他(她)拍张照片。然后,珀雷特把男女生照片按照性别分成两组,要求每位试验者从异性组照片中选出一个觉得最有好感的人。但是,他没有告诉试验者的是,他在这些照片中动了手脚。他利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把男生照片女性化,把女生照片男性化,然后和其他照片混合在一起。
结果,很多人都会选中那张被电脑修改过的,实际上就是他们本人的“异性”照片。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这张照片上的人让他们觉得最好看也最有好感。由此可见,在某些方面与自己有些相似的人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好感。
对于珀雷特的这个发现,我们可以巧妙地用在营销上面,就像张津津那样。
张津津是北京某公司的推销员,一次到某工厂找厂长联系签订供销合同。刚走进厂长的办公室,她就发现墙上挂满了字画,而且每幅字画上面都盖有厂长的印章。看到这样的情景,张津津心里暗喜,原来厂长喜欢自己作画。于是,张津津走到一幅立轴前面,仔细一看,便说:“厂长,看得出您是一位挥毫泼墨的高手呀。唔,这幅书法写得好,称得上‘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妙!看这里悬针垂露之法的用笔,就是有多样的变化。好,好极了!……”听了张津津的话,厂长大吃一惊,心想这么多人来求自己办事都不能说出悬针垂露之妙用,此人真是书法同好。这时,厂长无形之中已把这位“书法同好”视为自己人了,当他问清了张津津的意图后,主动地提出了签订合同的事。
行动总结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历、职业、文化程度,尤其是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上具有某种一致或相似时,那么相互之间就容易吸引,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成语“同气相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营销的时候,不妨多制造一些相似性,以此来促进营销的成功。
237.空间距离越短,越容易成功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康恩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该实验是为了验证与异性团体谈话时,一般人会对多远距离的异性产生好感。在康恩的实验中,如果被试者是男性,康恩就会安排两位女性与之谈话。这两位女性都很漂亮,谈话时态度也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她们与被试男性坐的距离有远近之分,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离他五十厘米处的沙发上,另一个则坐在距离两米远的椅子上。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男性对距离自己较近的女性的好感较大。如果被试者是女性,结果则是:大多数女性对距离自己较近的男性的好感较大。这个实验再次证明:空间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正因为如此,所以商务交涉时,主方会选择小小的酒吧而较大的饭店。试想,在酒吧里小小的吧台边,空间就这么大,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身体靠近了,心也近了,不知不觉中双方的洽谈的氛围轻松了,警戒心也消除了,无论对哪一方,对方的说服力都得到了加强,洽谈自然容易成功。所以,我们在营销的时候,不妨利用康恩的这个发现,从被营销人对面坐到他的身边,以此来促进营销的成功。
行动总结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主要是了解对方容易,只花相对小的工夫,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就可以在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他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所以,要想让营销成功,就要习惯于找个理由靠近对方,与他肩并肩地坐着。你会发现,营销的成功概率会大很多。
238.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在起作用。见面次数越多,即使每次只有10分钟,也能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好感、亲密感。反之,见面的次数越少,哪怕时间再长,达到一个多星期,也难以消除因间隔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因为懂得了这一道理,一位推销员获得了良好的业绩。大家都知道,如果想把一批性能优异的电脑卖给某家大公司,说服领导是必不可少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公司的领导都是大忙人,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一般的推销员,只要遇到领导有一点空闲时间,便抓住不放,结果,虽然是长谈了,却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导致推销失败。
而这位推销员则与一般的推销员不同,他不要求客户每次给他多长时间,只求每次空闲下来能给自己见面的机会。所以,他在推销电脑时,只要见到对方很忙碌,他便迅速地离去,这样既没让对方为难,还让对方心存感激,对他产生了好感。如此来来回回,对方自然而然被感动了,购买他推销的电脑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些电脑不能是破铜烂铁,否则你就是来来回回无数次,也于事无补。
行动总结
推销员的故事很具有启发性:如果想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加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不妨多制造见面机会。所以,在营销的时候,如果要长时间地打搅别人,还不如分几次,每次花较少地时间,这样更容易激起对方的好感。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负作用。
239.比对方早到交涉场所
彭芳本来住在北京的大兴区,由于工作调动,需要在朝阳区租房。某日,她和一位房主约好晚上九点半去看房。彭芳估算到达看房的地点,只要道路畅通,一个半小时足够了。她想,8点以后不是下班高峰期,于是,决定7:40从家里出发。
8点整,她准时坐上了公交车。可是,事实和她想象的相差甚远,公交车半个小时才走了三公里。原来,高速上两车追尾,一车主大打出手,正等着交警来处理。结果,彭芳赶到目的地时,已经10点了,而房主准时到达,足足等了她半个小时。
一见面,彭芳就向房主解释了迟到的原因,并道歉。虽然房主脸上没有表现出不悦,但彭芳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
喜欢《每天一堂销售课》吗?喜欢王晨宇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