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办事口才:有礼有序,办事不难(3)
美国着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便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便改变主意,决定只捐少量的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为什么马克·吐温最后会如此气愤,做出不但没有捐钱,反而偷钱的举动?显然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久,以至于让马克·吐温如此厌烦。的确,在把事情说清楚之后,还要再三地重复唠叨,即使是动听感人的演讲,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的!
是的,任何一个懂得交际的人都知道,“言简意赅”更能令对方出手帮助,“点拨两下”更能令其深思。
口才要点
“超限效应”提醒人们: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言简意赅往往比喋喋不休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人的心理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承受的极限,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简短的话语不会超越这个极限,也不至于让对方心烦,反而令其深思,经久难忘。而喋喋不休会让对方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方反而可能被“逼急”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74.铺排利害关系,对方自有判断
当你想说服某个人时,若能先将利害关系说出,让对方暗自权衡一下利弊得失,则更容易达到目的。譬如你只是说:“趁紧将这项工作完成。”倒不如说:“你若能尽快将此事完成,就会有更充裕的时间休息。”虽然辛苦一点,但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休息,对方在衡量之后,可能就会心甘情愿地加快工作的速度。
贝利是足球史上享有盛誉的天才。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踢足球的天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大家都感到筋疲力尽,有几位小球员还点上了香烟,说能解除疲劳。小贝利感到好奇,也要了一根。他得意地抽着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吐出来,觉得自己很潇洒。不巧的是,这一幕被父亲撞见了。
晚上,父亲坐在椅子上问他:“今天你抽烟了?”
“抽了。”小贝利红着脸,低着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然而,父亲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从椅子上站起来,拍着贝利的肩膀说:“孩子,对于踢球,你的确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努力练习,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作为一名运动员,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今天你抽了烟,也许你会说我这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但是你知道,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关系。但天长日久,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弱,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就可能因此渐渐离你远去。”
说到这里,父亲问小贝利:“你是愿意让你的身体在烟雾中垮下去,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选择吧。”
听完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小贝利从此再没有抽过烟。并且更加刻苦地训练,最终获得了球王的称号。他的成功跟父亲的一番教导是分不开的。
口才要点
在说服对方时,可以先陈述利害关系,使对方了解怎么做对自己有利,怎么做对自己有害。相信没有人会愿意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75.用换位法取得对方的理解
当你想要说服对方,希望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时,可让对方先站在你的立场上说话,让他了解你的处境和心情,然后从他的言语中找到说服他的论据,这样会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体谅。
伽利略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父亲似乎不太支持他走这条路。
面对这种情况,伽利略通过换位法赢得了父亲的支持和理解。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您为什么要和母亲结婚?”
父亲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想过娶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钟情于你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令人倾慕不已的女孩。”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而且她现在风韵犹存。您未曾喜欢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我希望您能帮助我达成自己的愿望。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且获得教授身份。如此,我将因有科学的存在而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吧。”
伽利略最后终于说服了父亲,进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日后更是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口才要点
让对方扮演你的角色,从对方的话语中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这种说话技巧等于把自己交给对方处置,让对方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然后在言辞交流中抓住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说服对方赞同你的意见。
76.声东击西,迂回说服
声东击西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的说服方法。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作说服的有效手段。要说服别人,尤其是那些固执的人,与其直截了当地去说,不如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迂回说服。
战国时期,公输般替楚国造云梯,借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必须阻止这件事。于是,他就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欺侮我,我想借您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您可以得到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怎能随便杀人呢?”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便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目的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何罪之有呢?楚国本来就是人口稀薄,却又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更多的土地,这怎么能算是聪明呢?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这怎么能算是仁义呢?您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直言纳谏,不能算是忠臣;杀一个人知道是不义,却要去杀多数人,这又怎能算是会类推事理呢?”
一席话说得公输般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是错误的。
在这里,墨子先借请求公输般的力量为自己报仇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说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话,从而给自己的“击西”提供了可乘之机。善辩的墨子正是抓住这个契机,做了入情入理透彻的分析,终于使公输般欲辩无词,只得认错。
口才要点
要说服别人,尤其是那些固执的人,绝非易事,这需要有高超的说话技巧,直来直去往往并不能奏效。怎样说效果才会更好呢?不妨来个声东击西,诱导对方先开口,并使之顺着自己的思路走,最终落入事先布好的“陷阱”,从而达到迂回说服的目的。
77.软硬兼施,让说服更有力
面对比较顽固、强势的对象,一味地示弱或者企图用蛮力压倒对方,都是不可取的。既要不让对方完全把自己放到敌对的位置,又要抓住机会,层层推进,把理说透,并把握好“软”和“硬”之间的平衡。
春秋末期,强大的楚国想要伐吴。吴国根本不是其对手,与其抗衡势必是要吃亏的。而如果示弱,也只会落得任其蹂躏的下场。要怎样才能说服楚国改变想法呢?
三思之后,吴王派弟弟蹶由带着足够的财物到楚国去拜见楚王。
不可一世的楚王自然不吃这一套,心想:蹶由是吴王的弟弟,正好杀了他,拿他的血来涂我们的战鼓!
但是,看其只身一人,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威胁,楚王便洋洋得意地问道:“想不到吧?你找上门来送死,事先占卜了吗?”
蹶由答:“占卜了。”
楚王问:“吉吗?”
蹶由答:“吉。”
楚王一怔,随之大笑起来:“吉?你马上就要人头落地,我要用你的血给我们涂鼓!等一会儿还要杀得你们吴国落花流水呢!哈哈哈,你的龟卜也太不灵验了吧!”
蹶由心里很清楚,此时但凡表现出一点害怕的样子,不但自己马上就会人头落地,而且还会助长楚王的嚣张气焰,坚定其攻打吴国的信心。这样,全国的百姓都要遭殃。想到这儿,他认识到必须要进行自辩,用弱国之勇压倒对方。
他说:“我们听说贵国要血洗敝国,便用守国之龟来卜问,卜辞要我们到贵国来一趟,看看楚王的态度就知胜负了。”
“哦?”楚王好奇地问,“那你现在肯定是认为本王一定会赢的吧?”
蹶由故作镇定地回答:“占卜上说,如果贵国礼待使臣,敝国就会松弛戒备,国家就会灭亡;如果贵国斩杀使臣,敝国便有所准备;一旦有所准备,敝国虽然力量单薄,但还是可以令贵国知难而退的。”
听罢此话,楚王一怔:这话还真有点道理,为什么我们未先想到?
蹶由继续雄辩:“况且,我们要卜的是国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杀,于是全国戒备,国家社稷可以保全,这不是龟卜的最大功用吗?”楚臣觉得蹶由说得很对,杀了他不是增强吴国的斗志吗?即使这次胜了,也难保将来吴国不复仇,不败在他们手里。
蹶由见楚王开始被他的雄辩屈服,于是又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一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用一个没有作为的人的血来涂鼓,又有什么用呢?倘若我死了真有灵性,我一定会阴魂不散,若真的打起仗来,也要弄得你们的鼓打不响!”
楚王心里猛地一颤:鼓打不响,大大不吉利。还是放了他吧!
就这样,不但蹶由安全地回到了吴国,而且整个国家也免去一场灾难,这不得不归功于蹶由的有勇有谋、软硬兼施。
口才要点
当我们身处弱势地位,试图说服强者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味地示弱、恳请对方能放自己一马,这往往不会有好结果。面对强者,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言语上丝毫不能示弱,要晓之利害,使其自动改变想法。
78.引导胜于压迫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崇尚高尚的道德、正派的作风,都有起码的做人道德。但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一时忘记自己充当的某种角色,使言行出现了偏差。要说服这类人,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即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法唤醒他的角色心理意识,使之翻然悔悟。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上了火车,车上人很多,而她身旁一个小青年占着两个位子假装睡觉。孩子哭闹着要座位,而且就要坐小青年的座位。母亲略思了一下,温和地说:“好孩子,叔叔累了,等叔叔休息一会儿,就会让给你的。”话音刚落,小青年就主动起身让了座。
试想,如果这位年轻的妈妈直接让小青年给她们让座,也许小青年根本就不理会,或许还会引起双方的争执。
口才要点
说服别人时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常常会使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达到让他转变的目的。所谓间接的方法各式各样,如把指责变为关怀;用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规劝;避开实质问题谈相关的事;谈别人或自己的错误来暗示他;用建议的方法提出问题等。这需要说服者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79.让对方相信是自己的决定
最高明的说服技巧,就是要极力不让对方感觉到“我被说服了”,这种不着痕迹的做法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如果意识到自己被说服了,就会产生“被人利用”的感觉,当然也就不会自发地行动。如果对方是依自己当下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事,便既会产生兴趣,也会有责任感。
比如说,零售店的人,如果感觉到是生产厂商的推销员硬来推销的商品,即使销路不错,从心情上来说,也不大会主动地追加订货;而对于根据自己的意志订购的商品,即使销路不好,也都会努力销售到最后。这就是自发性与否的最大差异。
我们通常也会落入这种情境中,被某人劝说购买某样商品时,最终仍然不满意该商品,甚至对劝我们购买的人更加反感。如果你是依自己的意志决定要购买这件商品,就会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即使不满意也会想“亏就亏了,没办法”。
如何达到让对方相信是自己在作决定呢?有一个小窍门,不妨一试。即给对方提供两个备选项,这样表面上看似乎对方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是在自己作决定,但其实如果在之前的交流中做足功课,便会使对方最后的选择和我们希望的不谋而合。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向一个毫无准备的人突然发问:“请问今天是几号?”他或许能够准确无误地答出日期——比如说19号。但如果改问:“今天是8号还是18号?”他就很可能作出发问者预期的回答:“好像是18号。”
这个实验显示:如果把大前提故意绕开,将选择范围缩小,用具体的选择项“逼迫”对方,使之产生“二者必选其一”的错觉,这时他们就会出现“即使是错误的选择也不得不选”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错误前提暗示”。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限定选择,逼人就范”的说服技巧。
有个老人食欲不佳,看上去气色也不大好。儿子几次要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可老人总是执拗着不愿去,说是怕再查出个什么大病来。一天吃过早饭,儿子冷不丁地劈头问老人:“下周我有一天休假,您说是周末去医院好呢,还是周一去好呢?”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周末人肯定多,排队都很费劲,周一人肯定少。您觉得呢,哪天好呢?”
“这么说,咱们就周一去吧。”讳疾忌医的老人,竟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了儿子,作出了去求医就诊的决定。
当对方对你所希望他做的事,难以定夺而犹豫不决时,要说服他按你的愿望去做,最好将“要不要做”这个较难抉择的问题搁在一边,而直接通过发问让对方考虑“这件事该怎么去做”,并提供几个具体方案让其选择,而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被说服了”。
口才要点
要让对方相信是自己在作决定,不妨避实就虚,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其产生错觉,以为“要不要做”的问题已不存在,要解决的只是“怎样去做”的问题了。一旦他选择了你提供的方案之一,那么就可以趁热打铁,使你的希望变成他的行动。
80.忠言如何能不逆耳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但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是不愿听别人的建议,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或者是请教别人。只不过,在试图改变别人想法的时候,要讲究策略。
在战国时期的诸多说客中,有一个叫王斗的人,说服了齐宣王招贤纳士、重视人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喜欢《每天一堂口才课》吗?喜欢文嘉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