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美好的仗 > 第20章

第20章

小说: 美好的仗      作者:李红雨

在医学讲座上,理查德展示了一具哥哥约翰为他订购的人体骨骼,让官员们大为震惊。余顽私下跟同僚说这具骨骼根本不是从海外运来,而是理查德用死去病人的尸骨制作的,很多人信以为真,对这种禽兽行为表示愤慨。然而,那些了解理查德的官员,斥责余顽造谣中伤,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有的官员甚至偷偷询问理查德尸骨的来处,理查德苦笑之余,耐心解释人体标本的制作过程,打消他们的疑虑。讲到外科手术,理查德举了一个剖腹产的例子,说明西医可以有效解决妇女难产的问题,中医对此束手无策,让官员们感触颇深。

最让官员们称奇的是化学实验。有一次,理查德做了一个氧气助燃的实验,在氧气里,铁丝像稻草一样燃烧起来,官员们的眼珠都快掉出来了。还有一次,他分解出一些氢气,导入玻璃管里,上面用软木塞子塞紧。木塞中间插理查德演示氢气也能燃烧个更细的导管,氢气会从导管中排出玻璃管。理查德划着火柴,凑近导管,提示官员们马上就会看到蜡烛般的火苗,那就是氢气在燃烧。然而,火柴刚刚接近导管,就听见砰的一声,发生了剧烈爆炸,软木塞像子弹一样飞向空中,将纸糊的顶棚打穿,消失不见。官员们脸色煞白,纷纷站起,说他们还有公务在身,必须马上回去处理。

理查德堵住门口,坚持让大家听完解释再走,官员们极不情愿地坐下来,一脸惊惶。理查德解释,由于操作过于急切,在导入氢气前,没将原来的空气排干净,氢气跟空气混合,很容易发生爆炸,刚才看到的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官员们满脸疑虑地听着,不置可否。这次,理查德非常耐心,等空气完全排出,才点燃火柴,凑近导管口。很快,明亮的火苗出现了,氢气安静地燃烧起来,屋子里发出唔的一声,官员们的脸色舒展多了。

每当讲座结束,理查德总是都被一些官员围在中间,询东问西。理查德来者不拒,常常跟官员们聊到深夜。每次回到住所,他都筋疲力尽,嗓子冒烟,一下跌坐在椅子上;当珍妮将热茶递给他时,他的思绪才从官员们饥渴求知的表情上回到小小的居室。夜晚,他和珍妮一同祷告,感谢救主指引他来到遥远的东方,把真理和光明带给饥渴慕义的人群,感恩的泪水常常浸满他和珍妮的眼眶。

科普讲座的成功坚定了理查德的信念,没有人拒绝真理。讲座之余,他开始了翻译启蒙读物的计划。他的第一本译着是《泰西新史揽要》,介绍欧洲各国变法图强的巨大成就,用以启发中国人改革开放。他将这本译着和改革计划寄给巡抚张鸿坤,包括开采矿产、改良河道、聘任贤能、修建铁路、建立邮政服务体系、成立政府银行、引进现代教育、筹建海军、维护信仰自由、组织政府官员出国考察等等。珍妮在帮助他翻译着作的同时,组织女子查经班,创设反缠足协会,先从姊妹中开始推广,逐渐影响世人。

就在理查德和珍妮新婚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一年后,当他们的儿子一岁时,史密斯送给小家伙一件生日礼物——由史密斯牵头,美国长老会发起,各差遣会和口岸商会捐资兴建的山东博物馆的入场券。博物馆位于济南,面积巨大,展品丰富,史密斯被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推举为馆长。博物馆每天吸引数百人前去参观,经常举办各种科学讲座,理查德和珍妮则是讲座的教师之一。每个月,他们都走上讲台,用知识的琼浆玉液浇灌那些饥渴的心田。

赈灾之后的几年里,理查德和珍妮奔走于齐鲁大地,矗立在屋顶的十字架依次出现在一百多个县的上空,古老而优美的赞美歌声此起彼伏。歌声中,他和珍妮的第二个儿子和女儿也降临人世,理查德也蓄起胡须,那个一脸稚气的青年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稳重成熟的壮年。经过几年的运作,通过向家乡的差遣委员会和中国官民、口岸商会募集资金,理查德终于建起了一座培养中国人的医学院,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十几个中国青年成为医学院的学员,不久,他们将成为他的同事,为中国人解除病痛。

理查德和珍妮定期在各县巡回,接种牛痘,号召放足,治疗顽疾,举办讲座,发放福音小册子,跟信徒们一同聚会查经,祷告赞美。当他们来到太平沟时,惊讶地发现瞎张和陆韩氏早已共负一轭,蒙受神的祝福。为此,瞎张为老婆改了名字,陆韩氏变成了慕新生——爱慕主赐予的新生命。他们的两个儿女陆振华和陆锦夏已然长成翩翩少年和含羞的少女,他们热心主的事工,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平安与喜乐。

巡抚张鸿坤转赠给理查德一匹可爱的、永远长不大的蒙古小马。周末,孩子们骑上它,在荒野和草原奔驰,留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最让小家伙们开心的是乡间的疯跑。每到春夏秋三季,孩子们便来到田间地陇,和中国的小伙伴们一起捉蜻蜓、逮蛐蛐、粘知了,种桑养蚕,施放风筝,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无穷乐趣。到了冬季,他们最喜欢正月里的烟花爆竹和庙会上的各种杂耍,而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则是最常见的娱乐项目。

在理查德传播科学知识的几年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也逐渐开展起来。张鸿坤依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网罗对清帝国友好的外国人士,参与帝国的建设计划。张鸿坤希望理查德能够从传教事务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中国的改革,将他以前提出的各项主张付诸实施,并承诺给予理查德丰厚的薪水,比传教士的薪酬高得多。理查德谢绝了张鸿坤的盛情邀请,理由是,无论物质上的进步多么急迫,传播福音仍然是最重要的,他不可能为了俗务而失去崇高的使命。不久,张鸿坤筹建炼钢厂,开拓采矿事业和兴办各类学校,再次聘请理查德为顾问,同样被理查德婉拒。

在向张鸿坤提出的所有改革建议中,理查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科普讲座只是开化官员们的头脑,但要提升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必须大力兴办各类学校。为此,理查德撰写一本题为《现代教育》的小册子,介绍世界上七个最先进的国家在教育上的进展,连同一部他精心绘制的世界历史图集作为礼物,送给巡抚张鸿坤。理查德向张鸿坤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每年用一百万两白银投资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二十年以后就会看到效果。张鸿坤苦笑地摇了摇头,说中国承担不了这项开支,而且也等不了二十年。张鸿坤再次邀请理查德脱离传教工作,担任位于天津的海军总医院院长,又一次被理查德婉拒。张鸿坤对理查德热心传教事业深感困惑,这激发理查德不久后撰写了《救世教益》一书,赠送给张鸿坤和帝国官员,阐明基督教对于国家社会的积极作用。

就在理查德奔走于齐鲁大地,长江流域不断传来传教士被杀害的消息,让他忧心如焚。他建议张鸿坤上奏朝廷,依照北京条约关于宽容条款的精神,发布诏谕,为基督教正名,却没得到任何答复。对基督教的迫害持续不断,理查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联合各差遣委员会在中华各地的代表,一同来到北京,在英国公使巴夏礼的协助下,在英国使馆成立了中华福音联盟,并被推举为秘书长。联盟的首要任务是呼吁清廷和各地官员停止对基督教的歧视和攻击,创造信仰自由的和平环境;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区域确定工作范围,避免差会之间重复传教;第三是整合各差会拥有的资源,建立联合学校和慈善机构,提高善款的使用效率,让更多的中国人获得帮助。最后,各差会之间要定期交流,共同提升传教工作的质量。

联盟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呼吁清廷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对工作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传教士们进行一次广泛的调查,洗去蒙在他们身上的不白之冤。总理衙门接受了理查德的请愿书,借口需要研究,让理查德回去等候回复。理查德意识到清廷的冷淡寓意着对基督教的敌视,便不再停留,而是回到山东。刚一到贯县,他就累倒了,经过诊断是痢疾。他知道这是积劳成疾。珍妮悉心照料他,直到痊愈。孩子们守候在父亲的床前,好奇地询问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样。理查德忽然意识到,是带孩子们回去的时候了。他向家乡的差遣委员会写了工作报告,提出休假申请,获得批准。直到他登上回乡的邮轮,总理衙门依然没有就宗教自由给予他任何答复,这让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因为他知道,清廷一天不给基督教正名,对教会的威胁与伤害就会持续一天。邮轮上,理查德和珍妮不断为中华大地上的同事们祷告,求主彰显大能,让他的儿女平安喜乐,福杯永满,并以此见证他的荣耀。

1886年,理查德终于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在浸礼会差遣委员会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他突然发现,由于说惯了汉语,母语反倒生疏了。他结结巴巴地讲述了在中国传教的感想,为自己表述的吃力深感不安,唯恐扫了众人的兴致;然而,当他磕磕绊绊的演讲结束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很多听众眼里都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

休养期间,理查德撰写了一本小册子《在华传教十五年》,用自己的经验说明,只要有良好的教育,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愚昧、陋习和迷信,将被知识的海洋彻底湮灭。他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由差遣委员会出资,在中华帝国的每个省份的省府建立一所基督教大学,教授基督教和各门科学知识。首先在沿海省份试办,逐渐推向内地,重点影响帝国的首脑阶层,使他们接受基督教和现代科学,进而带动中国民众的转变。浸礼会认真研究了理查德的方案,经过数次开会讨论,得出结论:对于基金会来说,这个计划过于庞大,无法实现。

理查德深感失望,但没有气馁。为了考察最好的教育制度,他来到德国和法国。德国教育部长接待了他,当听到理查德要将德国的教育制度介绍给中国后,部长站起来,一脸震惊,怒气冲冲道,“你把中国人都教育好了,我们怎么办?”理查德只好告辞。当他步出教育部大楼的时候,被一个人叫住了。来人自我介绍是副部长,也是一名基督徒,负责一所主日学校。副部长慷慨地将理查德渴望的信息提供给他。理查德继续拜访法国教育部长,并亮明自己的传教士身份,希望得到支持。凑巧的是,法国教育部长不在,副部长接待了他,对理查德的愿望毫无兴趣。临别,副部长说,部长先生不可能支持他的计划,因为作为无神论者,他希望将官方教科书中有关上帝的字眼全部删除。

从法国回到英国的途中,望着窗外美丽的田园风光,理查德忽然意识到上帝把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担子,更多地交在他的肩上,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普讲座在中国举办。于是,为了充实自己,刚回到英国,理查德就来到一家着名的博物馆,师从馆内专家研究电机工程学,费用来自于哥哥约翰的赞助。

跟约翰的相见,是理查德最愉快的回国经历之一。自从多年前理查德将约翰介绍给英国驻上海领事怀尔德,约翰的生意越做越大。怀尔德早已退休,而约翰的生意如日中天。每个中国口岸都有他的商行,产品包括棉布、煤油、建材、面粉等等,他还参股铁路建设公司和电话运营公司,从中国运输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中获得收益。约翰再次邀请理查德结束传教生涯,跟自己做生意,也再次被理查德婉拒。

一天,当理查德和孩子们从河边钓鱼归来,珍妮递给他一张明信片,一个叫伊藤博文的日本人想要拜访他,就宗教问题向他请教。对方谦逊的态度让理查德非常愉快。几天后,理查德在浸礼会差遣委员会接待了他。早在去中国之前,理查德就从报纸上看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消息,得知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臣。理查德向他讲述了宗教复兴在英国的历程,伊藤博文目不转睛地听着,似乎担心漏掉每一个字。理查德将自己撰写的《从史实看基督教的益处》一书送给伊藤博文,对方请他郑重地在扉页上签名。伊藤博文介绍了日本的改革历程,邀请理查德在方便的时候访问日本。

在度过了一年多的轻松愉快的休假生活后,理查德和珍妮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留在英国接受教育,夫妇二人于1888年的一个春天,再次踏上前往东方的邮轮。理查德决定取道日本回中国,这样可以回访伊藤博文,考察日本的改革现状。伊藤博文带理查德参观了日本的各式学校、工厂,一派生机勃勃,让理查德感触颇深。多年前他向山东巡抚张鸿坤提出的令人振奋的教育计划,在中国被否决,在日本却发扬光大。换言之,日本今天做的,正是多年前他向中国官员们所主张的,无疑,日本人跑在了前面。理查德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同样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一个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一个虚心好学、奋起直追,中国人跟日本人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

伊藤博文设家宴款待了理查德,妻子为他们做了精美的饭食。理查德赞美了日式餐饮的精致,引发了伊藤博文对妻子的怀旧,讲述了自己跟妻子的交往过程。原来,在明治维新初期,伊藤博文急切地加速推进各项改革,招致了保守派的强烈仇视,决定除掉他。有一次,为躲避刺客,伊藤博文逃进一家茶叶店,请求女店员把他藏起来。女店员移开几块木板,露出投放垃圾的洞口,让伊藤博文躲进去,然后盖上木板,再把木炭火盆移到木板上面,自己则守候在火盆旁边。刺客进来后,到处乱翻,却一无所获,便离开茶叶店,到别的地方继续搜查。后来,这个女店员就成了伊藤博文的妻子。理查德为他们的故事感动,真诚祝福他们相爱终生。

说到高兴处,伊藤博文打开另一扇房门,让理查德进去参观。房间里除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什么都没有。伊藤博文介绍,日本宪法就是在这间屋子里起草的。当时,明治天皇成立了一个由伊藤博文为首席大臣的内阁。内阁每半个月在这间屋子聚会一次,设计宪法框架。明治天皇参加了所有会议,但不是跟大臣们坐在一起,而是坐在隔壁,在那可以听清大臣们的每一句话。讨论宪法框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宗教自由这一条款。当伊藤博文将宗教自由念给大家听时,有两个人表示坚决反对。伊藤博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没有伦理作支撑,任何物质上的繁荣都不可能维持长久;对那些拥有伦理支撑的民族而言,背后拥有宗教支持的国家才是最强大的。伊藤博文宣布休会,让大臣们继续思考。半个月后,当大臣们再次相聚,反对派表示可以将宗教自由作为一种尝试,写进宪法。最大的阻碍被克服,宪法最终令人满意地起草完毕,明治天皇将这所房子作为私宅送给了伊藤博文。

喜欢《美好的仗》吗?喜欢李红雨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