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回首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理查德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巨大变化:主的福音深入千万颗心灵;对主的赞美飘扬在无数个角落;教育与科学方兴未艾;追求真理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上帝正以他的计划和方式改变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作为主的使者,他有什么理由不满怀信心呢?他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从沮丧中解脱出来,把古老大地的日新月异告诉更多的西方人,让他们当中那些主的儿女,拿出更多的热忱和精力,完成主赋予的神圣使命。
理查德制订了第二次回国休假的计划,并在几个月后成行。经历了十年沧桑,人到中年、鬓染初霜的理查德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三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大儿子上大学,和父亲一样,也是医学专业;二儿子和女儿在上高中和初中。孩子们健康的心智、强壮的体魄和优异的成绩,减轻了理查德和珍妮心底的负疚。
浸礼会差遣委员会热情欢迎远方的游子,为他安排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演讲会,题目是他在归国途中就已构思好的——《东方巨人的觉醒》。听众被他神奇的经历深深吸引,会场鸦雀无声,当最后一个音节从他嘴中发出,掌声暴风雨般响起,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目送这位海外传道英雄缓缓走下讲台。他的事迹被媒体追踪报道,漂洋过海,传扬在整个西半球。青年们纷纷走进各差遣委员会,以理查德为榜样,将未来交付在主的手中。
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掌握医学技能,理查德带回了七八个中国学生,进入英国的医学院读取研究生,包括早年赈灾期间被他收养的陆振华、陆锦夏兄妹,当年的一对孤儿已经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们的本科是在中国完成的,继续深造的费用由理查德的哥哥亿万富翁约翰赞助。这些教会学校的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出国之前剪掉辫子,换上西装,从内到外与传统的熟读经典的秀才举子们截然不同。学生们跟随理查德拜访了约翰,晚宴上,陆氏兄妹代表留学生献给约翰一份礼物——一部由散文和赞美诗汇集而成的包装精美的着作《主爱遍神州》。内容全是中国基督徒们的见证和赞美,赞美诗还被谱成曲,在理查德和珍妮指导下完成。
将中国留学生的事情安排就绪,理查德放松身心,享受久违的垂钓生活。家乡的山谷小溪依旧那么迷人,他和珍妮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晚上,他们和孩子们欢聚一堂,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烦恼和快乐,弥补多年来失去的亲情。闲适的生活让理查德增加了体重,困扰珍妮多年的失眠症也不攻自破。理查德想起中国的一句谚语“千金难买老来瘦”,对渐渐隆起的肚腩忧心忡忡。他和珍妮不无幽默地发现,要想保持理想的体型,必须回到遥远的第二故乡,那里的辛苦劳作和由敌视引起的紧张氛围,很可能正是清除多余脂肪的良方。
一天,理查德和珍妮披着晚霞归来,发现客厅的茶桌上有一张名片,拿起一看,“孙中山”三个字映入眼帘。他立刻想起,这是那个几年前在北京前门大街的广学会书报摊上,用英语同他攀谈的人。他的一口流利英语,基督徒身份,医学专业背景,对改革的强烈愿望,以及遭受冷遇后渴望暴力革命的心态,给理查德留下深刻印象。理查德立刻按照地址寄了张明信片。几天后,两人在理查德美丽幽静的庄园见面。
孙中山滔滔不绝地回忆几年来的生活,理查德和珍妮边喝茶边倾听。自从遭遇张鸿坤的冷遇,尤其看到戊戌年间变法的失败,孙中山对君主立宪等改良主主义彻底失去信心。他来到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与一帮志士仁人发起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开始了暴力推翻满清王朝的计划。1895年,他和兴中会同仁策划在广州起义,由于准备不周,被清军察觉,起义失败。为躲避清军的缉拿,众人远避他乡。孙中山先到日本,然后乘坐邮轮抵达英国。他寻求英国政府的支持,希望理查德能够从中斡旋。
理查德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英文单词revolution,对孙中山说,“这是您的主张?”
孙中山点点头。
理查德将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r划掉,道,“这才是我的主张,evolution,改良,或者渐进。只有改良才能拯救中国。”
孙中山绝望地摇摇头,“如果是在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之前,我会同意您的看法;但很遗憾,我不得不冒昧地说,您显然高估了满清贵族的善良。他们不是英国王室,他们不信奉上帝,心中没有丝毫爱的欲望和平等意识,并且极端仇视基督教。他们嗜权如命,谁要想在他们权利的宴席上分一杯羹,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对其斩尽杀绝。他们是最残忍最冷酷无情的动物,指望他们实行英国式的光荣革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相信,我比您更了解中国人。”
“既然如此,”理查德笑道,“那么您认为谁会比满清贵族做得更好?”
孙中山一脸诧异,“您难道认为中国人民还需要另一个皇帝来统治他们?”
“您误会了,”理查德道,“我的意思是,中国人民为了民主共和做好准备了吗?”
孙中山笑了,“您的话好耳熟,这正是满清权贵拒绝君主立宪的理由。”
“我无意为满清贵族辩解,”理查德道,“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中国人民的确没有做好共和的准备。”
“您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还不具备建立共和国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坦率地讲,正是这个意思,”理查德耸耸肩,“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孙中山喝了口咖啡,沉默不语。
“中国没有共和传统,”理查德道,“君主专制已经深入骨髓,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一旦推翻满清贵族,谁能保证新的统治者能做得更好?换句话说,谁能相信从来没有共和经验的一群人,能正确地建立和使用这套陌生的制度?”
孙中山眨眨眼睛,“您的意思还是改良,希望中国像英国那样,把君主专制改造成君主立宪?”
“这是我一直的观点,渐进而非激进,改良而非革命。”
孙中山摇摇头,笑道,“还是那句话,理查德先生,您过于善良了。”
理查德和珍妮相视而笑,珍妮拍拍他的肩膀,起身走进厨房。
“不错,”孙中山道,“如您所说,中国人民的确没有做好共和的准备;但是,您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满清贵族永远不会为了君主立宪做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退让和准备,永远!”
“您过于武断和极端了,”理查德笑道,“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恰恰证明满清贵族为了自身利益,也在不断进行改良。”
“但那是有前提的,”孙中山道,“也就是张鸿坤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旦超越这个底线,一旦改良触及到他们的特权和利益,满汉权贵就会狼狈为奸,坚决反对,拼命阻止。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还没褪色,您难道忘了吗?在中国,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孙中山加重语气和手势,“Noway!”
“也许您说的有道理,”理查德笑道,“但是我依然担心,一旦满清王朝被推翻,一盘散沙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四分五裂?旧瓶装新酒,新的君主专制?反正不会是真正的共和,尽管我希望能够共和。”
孙中山叹口气,摇摇头道,“您对中国人太没信心了。”“如果中国人都像您,”理查德拍拍孙中山的肩膀,笑道,“我会坚定地支持您。”“如果满清贵族都变成英国绅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您一边。”言罢,两人哈哈大笑,彼此举杯示意。珍妮从厨房里出来,笑道,“哦,政治家们,晚餐时间到。我想起一句中国的谚语,皇帝不差饥饿兵。”三个人说笑着走进餐厅。晚餐结束,孙中山向理查德和珍妮告别,感谢他们热情的招待。理查德将他送到屋外,握住他的手道,“抱歉,这次我不能支持您,我相信英国政府也不希望一个动荡不安的中国出现。也许,对于您的祖国,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来对待。”
孙中山用力回握理查德双手,道,“无论如何也要感谢您,理查德先生。感谢您多年来对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对于我的祖国,当然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但是,失去耐心的不是我,而是人民。保重!”
望着孙中山远去的身影和坚定的脚步,理查德感到一丝悲凉和无奈。珍妮揽住他的肩膀,轻声道,“或许他是对的,他比我们更了解中国,那是他的祖国。”“也许他是对的,也许不是,谁知道呢?”理查德茫然望着远方。“哦,天哪,”珍妮拍拍他的肩膀,“把这个问题交给上帝吧,我们最好谦卑一点。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去河边散步,那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理查德笑了,挽着珍妮的手,向河边走去。接下来的日子,孙中山游览了大英博物馆,深入研究共和制度,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作为未来的革命纲领。周末,他和理查德夫妇一起去教堂,顺便结交更多同情中国革命的人。这天,孙中山前往理查德的住所,准备跟他一道去教堂礼拜。走到一个街区的拐角处,一个陌生人在后面搭讪,“请问您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孙中山回头一看,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向他友好地微笑,“我是中国人。您呢?”对方伸出手来,“幸会,我也从中国来,老家在浙江。”孙中山被他的热情感动,用力握了握对方的手。对方说也是去教堂,于是两人并肩而行。
走了两个街区,又一个青年凑过来,直直地问孙中山,“您是孙逸仙先生吧?”孙中山甚觉诧异,笑道,“正是在下。您是?”“在日本的时候,我听过您的演讲。”来人一脸崇拜。孙中山笑笑,“粗鄙之论,不足挂齿。”来人也是去教堂,于是三人同行。孙中山忽然想起理查德,看看表,也许还在家中等他,便道,“感谢二位相认!我要找个朋友,先告辞了。”“别走孙先生,”第一个陌生人道,“久闻大名,您务必来寒舍一坐。我们有个华商会所,大家都希望见见您。”“是啊,孙先生,”第二个陌生人附和道,“海外留学生一直想聆听您的教诲,您不能让大家失望啊!”
经此一说,孙中山十分受用,又想到募捐重任,便道,“也好,不妨认个门,大家好好聊聊,都是中国人嘛。”
三人说着转过一个街角,向着陌生人所谓的会所走去。不多时来到一座三层小楼,两个陌生人一前一后将孙中山引进门,带上二楼一个房间。一个英国人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静静地等着孙中山的到来。孙中山在他对面坐下,刚才那两个陌生人立刻变了笑脸,目光凶狠地盯着他。第一个陌生人对英国人道,“马提尼先生,就是他。”
孙中山感到不对劲,四周看了看,意识到被绑架了,但又不敢确定。
英国人直视着他,“这里是中国驻英国使馆,我是这里的参赞。你到了这里,就是到了中国。”
喜欢《美好的仗》吗?喜欢李红雨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