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风歌 (3)
陈豨的态表得极其滑头:谢谢您的教育(谨奉教)。
事实上,陈豨对韩信的告白并不在意。现在自己正被大用,感受到刘邦对自己的信任,真是皇恩浩荡,跟你韩信一个对政府不满的危险分子合作造反,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开什么玩笑!
韩信看出了陈豨的没诚意,谈话到此结束。
韩信送陈豨离去,看着陈豨的背影渐行渐远。
陈豨,不久以后,你必将想起今天我说的话,你会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陈豨走马上任。
其实他真应当好好考虑韩信的话。当然不是约定造反一节,而是说他戍边在外,必定会有人向皇帝刘邦打小报告。
韩信是栽过大跟头的,栽出了真知灼见。
被人向领导打小报告也并不稀奇,关键是陈豨所处的位置,他统领着帝国的野战部队,容易引人猜忌。
固然刘邦很信任他,但在政治游戏中,信任是什么呢?从来都是低值易耗品。
陈豨应当怎么办?
我认为,正解是,踏实做人,低调做事,加强和中央沟通。
偏偏陈豨是个很高调、拉风的人。
他是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的超级粉丝。
魏无忌的爱好是养士,甚至跟孟尝君田文搞过养士竞赛,也号称“门客三千”。
李白古风《侠客行》,其中有“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四句,说的就是魏无忌养士的故事,大意是说魏无忌不摆架子,啥人都交,常在大排档和看城门的侯老头喝酒,和市井朱屠夫吃烤肉。
既然偶像养士,于是陈豨也养士,他也养出了大场面,门客数千。
问题出现了,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王权衰落,门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信陵君就是靠着侯嬴和朱亥盗取兵符,偷了他哥哥魏安釐王的兵权。
现在建国未久,天下一统,你陈豨手握帝国重兵却大肆养士,培植私人势力,你想干什么?
我认为他纯属没事找事,自寻死路。
果然,不久,小报告打到皇帝刘邦面前。打报告的就是到任不久的赵国宰相周昌。
周昌对待陈豨问题很是慎重,老汉不远千里亲自回到长安,当面向刘邦做专题汇报。周昌汇报的情况是,某次陈豨回老家,带队路过赵国国都邯郸,宾客的车队居然有一千余辆,把邯郸的招待所、星级宾馆全部住满,可谓牛气冲天。
周昌分析:陈豨带重兵于外,门客势力如此强大,将来可能会生变故。
汇报引起刘邦的相当重视。他委托周昌,安排暗访组秘密进入代郡,搜集陈豨及其门客的犯罪证据。
一张大网就此偷偷展开。
陈豨在招罗门客时大概是没有经过考察政审的,斩鸡头、喝血酒等等正规仪式可能也没举行过,总之组织松散,成员素质良莠不齐,啥人都有。
找他们作奸犯科的证据如同在盗版图书中找错别字,比比皆是。
这一切,陈豨都有牵扯,难脱其责。
不久,一份资料详实的《关于陈豨擅养门客,行为不法的调查报告》送到了刘邦案前。
刘邦准备收网,采取行动。
太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夏,5月。
刘邦的老爹刘执嘉老汉死了。
平常老百姓死,叫“卒”,叫“殁”,叫“驾鹤西去”,叫“辞世”,叫“千古”,叫“咽气”,叫“蹬腿”,叫“见马克思”;
诸侯王死,叫“薨”;
皇帝及其老爹死,另有专用的说法,叫“崩”,动静当真不小。
既然皇帝的老爹崩了,按照汉礼,在外地的大臣通常都要进京参加盛大的悼念活动,寄托哀思。
刘邦认为这是顺便解决陈豨的好机会,他专门派人去代郡请陈豨来长安参加刘老汉的追悼会。
刘邦本意未必是要杀陈豨,不过是解除其兵权,进入司法程序,展开调查。
可消息不知为何走漏,被陈豨知晓;另外,周昌在代郡搞的暗查他也有所耳闻。
陈豨知道,刘邦准备对自己下手了。他这时又想起了和韩信的那次密谈。
既然如此,索性就造反了吧!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公然造反,自称代王。夺取赵国、代郡大部地区。
刘邦以五十九岁之龄、皇帝之尊再次御驾亲征,出兵讨伐。
在御定的随军名单中,有两个人请了病假。
一个是梁王彭越。彭越自称患病,不能前往,只安排了一名将领率军参加政府军行动。
我以为,彭越可能生病是真,但更大的可能是他老先生斗争意志衰退,觉得现在功成名就,船到码头车到站,贪图舒服安逸,不想再跟着刘邦到前线受罪。
另一个是淮阴侯韩信。韩信听说陈豨果然造反,恨不得在家里开PARTY庆祝,他请病假拒绝随军,是因为有重大图谋,我们稍后再说。
刘邦大军进驻赵国国都邯郸(河北省邯郸市)。对于陈豨叛军居然没有攻占赵国首都、战略重镇、经济中心邯郸,刘邦大感惊奇。
没想到陈豨竟如此没有战略眼光!
继而高兴。
既然他就在这个年龄段混了,咱还怕他干啥呀!
赵国宰相周昌哭丧着脸向刘邦汇报战局:赵国境内常山郡二十五个县竟然有二十个县失守。
周昌认为常山郡长(守)和军分区司令(尉)应负守土不力之责,必须砍头。
刘邦问:他们参与造反了吗?
周昌答:没有。
刘邦一摆手,指望他们手下那几个人,几杆枪,打不过叛军很正常,无罪开释(是力不足,亡罪)。
刘邦继续问:赵国境内有没有能统兵打仗的人才?
周昌答:有四个人好像不错。
刘邦当即召见。
四人一字排开,拜见皇帝。
刘邦先声夺人,张嘴就骂:你们这几个人模狗样的小子居然也能带兵打仗?(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
四个人第一次面对传说中的皇帝,本来就极紧张,看见皇帝突然发火,像个老流氓一样骂人,顿时腿软,扑通一声,跪倒一片,头不敢抬。(四人惭,皆伏地。)
刘邦突然觉得很开心,对四人给予重赏:每人食邑千户,封为将军。(上封各千户,以为将。)
四个被刘邦搞得晕头转向的幸运家伙退下后,左右大臣向刘邦表示不满:从灭秦至今,有多少有功之臣还没有完全封赏,今天却大肆封赏这几个货,他们有什么功劳?(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
还是太嫩了啊!
且听刘邦讲课:陈豨造反,现在占有赵国、代郡大部地区,我征召天下各封国的部队,目前人毛没见着一根,现在我们能指望的只有邯郸的地方武装了,我怎么会舍不得区区四千户,却不去慰问奖励赵国子弟兵上阵杀敌?(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令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
审时度势,明用赏罚。
除了说一个“服”字,我们还能说啥?
刘邦接下来听到一个让他开心到要唱歌的情报。
陈豨重用的将领大部分是商人出身。
刘邦再度对陈豨重新认识:原来陈豨不光战略眼光不行,挑人的眼光也不行。养士养士,竟然养的是这么一群家伙。
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云:你买吊死资本家的绳子,只要出大价钱,资本家仍然卖给你。
在这一点,刘邦和马克思的认识一致:商人本性唯利是图。
那还等什么?开价吧。
刘邦派人用重金行贿陈豨阵营军官,大家一致向钱看,纷纷倒戈。
对于陈豨的主要将领,不肯被收买的铁杆下属王黄、曼丘臣,刘邦开出黄金千两的大价钱买二位人头。
眼见价钱公道,童叟无欺,不久,对面的商人们就把王、曼二位的人头送到刘邦的帐中。
对陈豨来说,这仗算是彻底没法打了。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冬,陈豨军团完全崩溃,陈豨带残兵败将逃亡。
次年12月,陈豨被舞阳侯樊哙击杀于灵丘(山西省东北部灵丘县)。
长乐宫
长乐宫是刘邦在长安修建的第一座宫殿,取名寓长相快乐之意,建成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快乐总是短暂的。
事实上,长乐宫建成第四年(公元前196年),就在这座以追求快乐为名义的宫殿里,发生了一次令人无法快乐的谋杀。
被杀的人是淮阴侯韩信。
韩信被刘邦夺了王位,封作淮阴侯后,就开始埋头在自家园子里酝酿一件大事:造反。
按照韩信和陈豨的约定,当陈豨在代郡造反后,他在首都长安中心开花。
现在,陈豨造反,按照事前的分析,刘邦果然御驾亲征,能打的全部带走,帝国首都空虚。
韩信知道,该自己表演了。
韩信当前的问题是:没人。
固然国都空虚,但光凭自己和自己家里的百把号家丁(家臣)想成功搞一次武装夺权,纯属做梦。
韩信毕竟不是兰博,家里也没养着海豹突击队。
这个问题难不倒韩信。韩信的计划是,在一个适合造反的月黑风高之夜,假传圣旨,释放在首都做劳工的囚犯,临时组成反政府武装,进攻长乐宫,干掉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
计划真是个好计划,但最终归于失败。
还是那句俗话:细节决定成败。
导致失败的细节是:泄密了。
比韩信大约年长四百岁的孔丘老师曾经很慎重地反复强调保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不注重保密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注重保密可能会失去小命,干大事时不注重保密就是自取灭亡,所以老江湖都不到处乱跑、乱说话。(子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至理名言啊!
泄密的是韩信的一个秘书(舍人),这秘书不知道何事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
如果立即杀掉也就没事了,偏偏韩信手头有大事要做,就耽搁下来。
不幸的是,这秘书恰好知道韩信的造反计划。
他把计划告诉自己的弟弟,弟弟把计划告诉了皇后吕雉。
于是,慌了神的吕雉找宰相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的意见是:韩信既然磨刀了,我们也得磨刀,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
老谋深算的萧何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这计划分两步。首先,对外宣称刘邦在赵国平叛取得大捷,杀死了反贼陈豨,稳住韩信;随后,吕雉召集在家大臣到长乐宫金殿举行庆祝宴会,韩信如果到场,就立即诛杀。
如果韩信请病假不到场呢?
萧何表态,自己负责做韩信的思想工作,保证让他到场。
计划开始实施。
接到邀请的韩信果然很是犹豫,不想参加。萧何来信:固然你生病在家,这种喜事,还是应当去祝贺一下才说得过去(虽病,强入贺)。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对萧何,韩信言听计从。
一进宫,韩信即被埋伏的武士捕捉,在长乐宫钟室就地处死。
一代名将,就此星殒。
稍后再发感叹,有点乱,让我们再理一理。
首先声明,以上所述,皆出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我没敢乱作发挥。
问题是,就事论事,其中有几个疑点说不太通。
韩信是战术大师,见惯了大阵仗,擅用“诈”术,策划造反这样的大事岂会不知道保密的道理?怎么会犯泄密这样的低级错误。此为疑点一。
泄密的舍人恰好有个弟弟,被拘后恰好能把信息传递给弟弟,弟弟恰好能见到吕雉。世上哪会有这么一系列的巧合?此为疑点二。
关于刘邦平叛战事,韩信应当密切关注。实际上,韩信如果真和陈豨约定造反,就当和陈豨有固定的信息联系渠道,对战局情况随时掌握,不可能被吕雉忽悠,此为疑点三。
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
对处理韩信问题,刘邦和吕雉有共识也有分歧。
共识是,韩信的军事能力超强,是安全隐患;分歧是,刘邦认为处理韩信的最佳办法是解除实权,就近看管,毕竟韩信功劳太大,杀他下不去手。吕雉认为韩信必须除掉,老家伙刘邦眼看奔六的人了,万一死了,自己和皇帝刘盈怕弹压不住。
于是,趁着刘邦外出平叛,吕雉和萧何共同策划导演了这出好戏。
喜欢《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吗?喜欢乌角道人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