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刘邦创业记 > 第15章 局势生变——巨鹿之围

第15章 局势生变——巨鹿之围

小说: 刘邦创业记      作者:柳三眠

项梁阵亡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项家军的势力范围已经被宋义切菜砍瓜一般,左一刀右一斧头地消减到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宋义在分析项梁的时候能够看得很透彻,但是一旦事关自己的时候,他有点老糊涂了。

他没有想过自己在这个时候这样激进的行为会招致一些原本支持或者不支持项家军的人的反感,因为明显的乘人之危总是让人看着不太厚道。他这样急于求成的做法反而让人对深受丧亲之痛和丧师之辱,又表现得颇有风度的项羽注入了很多感情因素而变得同情支持项羽。

这种苗头被敏感的宋义发现,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不可能再自己打自己耳光,将刚刚被自己打压的项家军再度扶持起来,这样项羽既不会领自己的情,还会让自己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况且打压项家军是他所拥戴的楚怀王政权的既定目标,如果任由项家军坐大,即使将来灭掉秦国,楚怀王的政权也难以保全。在这种情形下,宋义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加大对于被他独立出来的刘邦势力的支持,让刘邦去和项羽争斗,以达到制衡的目的。刘邦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由于本身毫无诉求而只知道为别人服务、为集体服务而被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他没有刻意争取,只是与人为善、与时俱进,却没有与虎谋皮的野心,至少在看不到自己有这种希望的时候,没有被妄想症蒙蔽。他坚定地认为做什么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自己又何必在乎到底做什么呢?何况就算自己在乎,自己想要争取更大的成功和个人成就,事情的发展能顺乎自己的想法吗?这是不可能的。

刘邦对于这点非常明晰,就是他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就好比身处减肥瘦身中的男女们。他们随时关注自己的体重,稍稍轻了或者重了几克,都会根据这点微小的变化立即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活动量,以达到消耗热量和塑身的效果。刘邦随时随地关注的倒不是自身的体重,却是自己部属的多寡与力量,也就是量体裁衣,量家当吃饭。而在这些细微的观察和比对中,刘邦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多么的弱小,做不切实际的事情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本分之事才是唯一的生存正道。

张良曾在和刘邦谈论得十分投机之时,随口说道“沛公殆天授也”,便是赞许刘邦对于应时而动这种朴素的道理的透彻理解。而张良也是在得到《太公兵法》之后,认清楚自己当年想以一己之力去与秦王朝搏命实属事不可为。真真正正的反秦大道在于漫长而艰巨的政治经济斗争以及应时而动的正确反应。张良与刘邦在弱势情形下“守弱”取得了高度一致,因此而成为事业的伙伴。

了解了刘邦的现状,再看看楚国军团的现状。在宋义的主导下,楚怀王将所有楚国别动部队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老宋义,接下来就是这位主帅登场,看看他是如何与章邯的秦军相抗衡的。

楚国在行动,秦军也在行动。章邯在面对项羽之前的重新部署,楚国军团紧紧握成一个拳头之后,还真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突破口。但现在的情势对于章邯越来越不利。除了楚国军团的势力外,东方的齐国,北方的赵国,以及西面的魏国和张良所经略的韩国都在不断发展,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威胁到秦军的安危。秦军当年那股势不可当的态势一去不复返了,眼看着将要陷入与各方诸侯旷日持久周旋的泥潭,或者说,连陷入泥潭都成为奢望,而是由于某种不明的内部外部的原因,被各方势力直接打垮。

更让章邯感觉需要赶紧打一仗的另一个迫切理由就是粮草问题,虽然说米仓荥阳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由于此时前线战场与咸阳之间的距离已经很遥远,粮秣全靠自给自足,再大的粮仓也架不住如此庞大的军队长时间地这么消耗。所以现在需要一个大仗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面对势力范围严重缩小,且内斗情绪高涨的楚国,章邯想不出继续攻击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益处,况且项羽和刘邦都不是好惹的,这块硬石头没必要去碰。齐国的田荣也不是好惹的,而且齐国似乎更愿意固守自己的地盘,对于中原的战局不太有兴趣,如果秦军主动去挑衅,真是吃饱了撑的。再看看其他势力,张良经略韩国虽然小有成就,但韩国实在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即便在韩国打个胜仗,实在也是波澜不惊。现在能针对的目标势力就只剩下一个北方的赵国了。

赵国的实力在楚国齐国与韩国之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赵王歇虽然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支持拥立赵王的张耳和陈餘却是两位拥有很高声望的名人。他们的名人效应似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凭借赵国本身的实力和张陈二人的纵横本领,赵国的羽翼将会越来越丰满,到时候发展成为一个与楚齐相对等的势力范围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时候若是楚齐赵三家联合抗秦,确实会是一个十分麻烦的局面。趁着现在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力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个潜在的劲敌扼杀。

章邯决定将这次军事行动的矛头直指赵国。赵国力不能敌,又暂时得不到各方诸侯的援助,张耳保护赵王歇逃离京都邯郸,躲入军事重镇巨鹿。巨鹿不仅工事造得好,粮食储备还十分充足,特别利于长期固守。章邯的部队则将巨鹿里三层外三层围困住。赵王歇向四方求救,收到的响应虽不热烈,但毕竟以义军首领自居的楚怀王还是积极响应了。他决定派出楚国军团去解赵国之围,但派谁为主将却成为一个需要大家讨论而达成一致的问题。

原先项家军的嫡系人员自然希望由他们的老大项羽出任主将,但亲怀王的势力自然反对项家军重掌实权。楚怀王左右不定,这时候有人向怀王推举宋义出任北征军的统帅,原因很简单,宋义能够在项梁未败之时就颇有先见之明地阻止过项梁,在项梁将败之时,又不厌其烦地劝阻项梁,结果却被项梁排挤而回天无力。这样在军事方面有见地的人不正是北伐所需要的军事领袖吗?

其实楚怀王也特别希望自己的心腹宋义能成为军队的主导者,只是他不能做事有失公允,想要将重大军事行动的指挥权交给宋义而不是军事天才项羽也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此时的建议正对怀王的心思,他立刻召开包括军团将领和楚国贵族长老们在内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将宋义的北征军司令的位置确定下来了。楚怀王册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命他们三人率军北上援救被困笼中的赵国君臣。

而与此同时,刘邦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事业高峰。

喜欢《刘邦创业记》吗?喜欢柳三眠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