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刘邦创业记 > 第2章 不走寻常路

第2章 不走寻常路

小说: 刘邦创业记      作者:柳三眠

刘邦的游侠生涯虽然结束了,但骨子里的游侠情结并没有消磨殆尽。他为人处世的风格依然故我,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放弃最初的梦想。回到沛县家乡的日子,刘邦以门主自居。虽然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养士,他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这么做。但他可以做些类似的事情,呼朋唤友到自己家去,搞个类似俱乐部之类的玩意儿。只可惜,此时刘邦尚未娶妻,没有自己的家,只能将结交的兄弟们带到自己的两个哥哥家去。最不满的是两位嫂子。她们不理解整日没事儿总请人白吃白喝究竟有什么好处,况且小叔子从来不给钱。嫂子们花钱受累难免埋怨。

一次刘邦又带着几个哥们儿,赶着饭点儿来到大哥家。大嫂瞅见,在厨房使劲儿敲锅泄愤。几个哥们儿听出锅外之音,纷纷告辞。刘邦以为嫂子没有预备吃喝,去厨房探问,正看到厨房间刚刚出笼的馒头。他这才反应过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再不去讨扰。

这一怒不要紧。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大封诸侯之时,对亡故的大哥极尽哀荣,对大哥的儿子死活不封。还是刘老太公出面给大孙子讨了个封号。而这位皇帝不改戏谑之性,封侄子为“羹颉侯”,意思就是饭菜没了,反讽当年嫂子对自己和自己哥们儿的不贤之举。

这是后话,当时的情形是刘邦在矮檐之下,况且有哥哥的面子,他哪能对嫂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刘邦在本乡地面结识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政府公职人员。时任沛县功曹,也就是人事局长的萧何对刘邦的认识由刚开始的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之人转变为重情重义、不拘小节的侠士。当沛县原泗水亭长办案不力,提交辞呈后,萧何向县令举荐刘邦为泗水亭长。沛县县令带着对刘邦的成见和怀疑应允了。

刘邦来到泗水,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亭长隶属于乡管辖,负责防御和接待官员之责,算个小小芝麻官儿,当然和后来人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儿”比起来,就连芝麻也算不上了。

刘邦初任泗水亭长,算不得光宗耀祖,却也得以壁虎掀门帘——露一小手。他到公署上任后,立刻“约法三章”。第一,不准欺压百姓;第二,不准收受贿赂;第三,不准徇私枉法。刘邦告诉手下,谁若犯了一条,立马走人。下属早已风闻刘邦为人,不是吃素的主儿。他们面面相觑,认真当差。但有人想着当官儿还不打送礼的,就算刘邦不收礼,拜年话儿总是喜欢听的。于是极尽能言善辩之事,恭维讨好刘邦。

刘邦告诉这些人,自己平生最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再若现出谄媚丑态,绝不轻饶。经过如此整顿,泗水的案发率直线下降。刘邦的权力范围虽然不大,但也算政治清明。

除了公事之外,刘邦最大的爱好仍然是结交朋友。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都有县衙的公职。他们平日空闲时,都愿意和刘邦吃酒聊天,畅谈大事。这些人都被刘邦说得如堕五里雾中。刘邦的演讲口才加上豁达大度给他带来极好的人缘儿,人脉关系层层叠加。

可贵的是,刘邦不只和机关干部联络感情,他还经常走入基层,下到市井乡里,结识各色人物,不论高低贵贱,博学多才也好,鸡鸣狗盗也罢,全是朋友,可谓海交。

樊哙曾在市井贩卖狗肉。但我们有过买东西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买东西时看货物好坏是其一,看卖货的善恶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卖货的一看就是个难缠的主儿,或一脸凶相,再说你东西好,光顾者也寥寥。樊哙就吃了这个亏。他长了一张不招人待见,见了想躲着走的脸。这个长相连累到了狗肉身上。狗肉生意一直惨淡。

自从刘邦与樊哙结识后,刘邦没事儿就去樊哙的摊位前,帮着张罗,兜售狗肉。凭刘邦的三寸不烂之舌,顾客买狗肉,还顺便听单口相声,买着实惠东西,还免费找了乐子。口口相传,来樊哙处买狗肉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只限于刘邦在场时。若是大老远看到樊哙一人戳着,还是躲避为妙。

刘邦不仅能说,还能歌善舞。他与吹鼓手周勃一唱一和,声名在外。从这点上说,刘邦即便将来不图大事,也足以快乐一世,慰藉平生了。而刘邦结交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刘邦人才库中的佼佼者,在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说到刘邦在亭长任上的这段时间,不能不提到一个特殊的物品,就是刘邦的帽子。他是亭长,没有资格戴官帽。但是若没有一顶像样的帽子佩戴,难以体现刘邦风流俊朗之貌,也少些威严以服众。属下便到邻县为刘邦定制了一顶竹皮冠帽。因竹皮为绿色,所以这是顶绿色的帽子,后来演化为汉朝的官帽。这顶帽子就是有名的刘氏冠,在当时极有特色,极富个性,算是刘邦的一个招牌装饰。

刘邦戴着这顶刘氏冠更显出气宇轩昂,风骨超然,加之谈吐不凡,使得萧何等人更加佩服。萧何曾多次暗中袒护刘邦,保住他的职位。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刘邦有人爱,就有人恨。泗水亭中的官吏少有不被刘邦捉弄的。刘邦不是宽以待人吗,因何还总拿别人开涮?就像刘邦自己对属下们说的那样。他最恨溜须拍马和酸腐装腔之人。而他的属下中很有一些人以为刘邦整日与市井之徒厮混,必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便想借贬损刘邦之机抬高自己的身价。但刘邦还是有点学问的。他最烦做事不脚踏实地,满口酸臭,子曰诗云之人。既然文斗,对方使智,刘邦来者不拒。但真斗起来,那些背死书的人哪里是雄辩家刘邦的对手?公署内官吏被刘邦戏弄的何止一二。

刘邦将雄辩本领发挥到极致的好处就是,娶到了吕公的女儿——吕雉。吕公一家和乡邻结怨,搬到沛县安家。沛县县令是吕公好友。县令借机请客收礼。萧何当时掌管收受贺礼的事宜。他让宾客们送礼不满千金的,都坐到堂下。千金以上厚礼者,才为堂上之客。对于维持良好的宴会秩序,这也无可厚非。刘邦来到,说自己上一万的礼钱。他递了名帖进去。其实一个钱也没带。他脸不红、心不跳,大模大样、大摇大摆进去,将自己对俗不可耐的官吏和认钱不认人的社会风气的藐视展露无遗。他以一个得胜者的姿态成为吕公和县令的堂上之客。这种极佳的心理素质是他长期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练就的。

对于一掷千金的大方人谁都喜欢。吕公也不例外。他赶紧出来迎接。素喜给人相面的吕公一见刘邦气场强大,立刻心生喜爱,将刘邦待若上宾。熟悉刘邦的那些官吏提醒吕公,说刘邦是个说大话使小钱之人,不可轻信。但吕公对刘邦的好感已经超越贺礼的印象。吕公真正相中的是刘邦敢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忽悠地方官的从容与胆略。

刘邦被让至上座。他丝毫不谦让,故意在众多官吏面前尽显对世俗的鄙视与不屑。酒席后,吕公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与刘邦为妻。时年已近四十的刘邦终于得配鸾凰,红楼交颈。本来有意吕雉的沛县县令因此对刘邦十分不满,羡慕嫉妒连带恨。但刘邦所喜,虽有老夫少妻之欢,更主要的是他联姻名门,身价上涨百倍,交际面进一步得到拓展。

喜欢《刘邦创业记》吗?喜欢柳三眠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