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楚国代表势力的整合
天下各路英雄各寻各的出路,各种势力重新洗牌,前言提到刘邦前往投奔楚王景驹。而这位楚王如今的境况如何呢?相当紧张。景驹的楚国政权集中在原来楚国北部的地区。章邯的部队威胁砀地之时,景驹命刘邦等人在萧县抵抗秦军,战而不利,楚军只得撤退到留城。
景驹何不招募楚地其他反秦势力于自己麾下重整旗鼓呢?原因就是因为他这个楚王是自封的,虽有人支持,但也有很多人不认可,而且景驹的楚政权集中在原楚国北部的势力范围,江南地区的楚国势力并没有支持景驹的意思。这里不妨引出一人,从中可见一斑。这个人便是原楚国贵族——召平。
此人虽贵为侯爵,但他痛恨秦廷,隐居二线,在个人兴趣引导之下,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科学家,培养出不少瓜果的新品种。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召平便组织人马,有意投奔,但还未及之时,就传来陈胜溃败的消息。毫无经验的召平有些慌了神,因为他的那班人马眼见人吃马喂,马上就要断了炊烟,大树倒了,这可往哪里投奔呢?
这个时候景驹的楚政权已经建立,但召平却视而不见。在他眼里景驹根本不能代表楚地贵族。他心中向往的是另外一个楚地贵胄后裔的代表——项燕的儿子项梁。楚国英雄的后代才是能让楚国贵族们真正感觉归心的所在。召平不辞辛苦,渡江投奔项梁。
后来连同英布、陈婴等也都陆陆续续投到名门之后——项梁旗下。与景驹的自我分封相比,项梁作为楚国英雄项燕幼子的名头,来得是那么名正言顺,四方来归顺自在情理之中。此时的项梁军团人数已经达到六七万之多。
眼见项梁一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楚国的代表,景驹和他的支持者们感到深深不安。于是乎,他们决定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集结在彭城东面(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以阻挡项梁的势力从江南跨越到北方,以求保住自己在江北的势力范围。
但是楚国贵族的遗老遗少们对于自封的景驹根本不买账,反而对于身为贵胄后裔却并未自封为王的项梁颇感亲近。在这些楚国长老的支持下,项梁终于对景驹的楚政权发出挑战,指出景驹政权的不合理不合法性。楚国长老们对此纷纷响应,奔走相告。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景驹的阵营立刻土崩瓦解。项梁在此时再给致命一击,带兵追讨景驹。景驹在仓皇逃亡中被流民所杀。至此,景驹的人马被项梁收编,项梁成为唯一有资格代表楚国的反秦力量。
说到这里,不免需要费些笔墨交代一下楚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因为此概念与本书所要集中讨论的部分“楚河汉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视黄河为其发源地,华夏文明或者说中原文明其实指的是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缔造出来的社会文明形态。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华民族的版图上,除了有华夏文明之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各种社会文明形态,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便是楚文化。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构成了我国远古时期南北对峙的两大文明体系。这两种文明体系互相蚕食、影响对方,时而你进,时而我退。到了春秋时期,楚文化发展壮大到延伸覆盖了黄河南岸到长江流域的大片地区。若不是因为楚国独特的分权组织,楚王若是兴兵北上,中原各诸侯国联手恐怕也难敌楚人。
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洗礼之后,地处西北的秦国终于一统天下,这天下的范围不仅仅包括中原地区,也将楚文明收入其中。正是这种军事统一与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并不同步而在位者又操之过急的情形,预示着秦帝国的文明将是短暂的。秦始皇到晚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巡行各处,尤其是原楚国地区,就看得出始皇帝对于统一综合征的无可奈何,他只得借助亲自巡行来起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稍许平复一下各处的反抗风潮。而当时在楚地就流行着一句话,叫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执政期间,陈胜吴广掀起了反秦暴动,他们所打的旗号也是楚,“张楚”正是取张大楚国之意,这样的口号一出,四处响应,号召力极强。而项梁和项羽叔侄更是以楚国贵胄后裔自居。在秦二世执政期间的当时及后来,虽然先前被秦国灭掉的六国都纷纷找到新的代理人,复国了。但与楚国相比,他们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不及。楚国始终在抗秦斗争中扮演着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角色。
其实本书的主角刘邦与他最大的对手项羽同属楚国人。只是刘邦集团中的人大多数是楚国的平民阶级,而项羽集团则直接从项梁那里继承过来,多数为楚国贵胄遗老遗少。而有意思的是刘邦建立起来的这个强大的政权被称为“汉”,而他的子子孙孙们也自称为“汉族”,仅仅是因为刘邦曾被项羽贬为“汉王”。这个“汉”指的就是今天的汉中盆地一带,在陕南接川北的地方。其实“汉”文化与中原文化原本完全不搭界,可历史如此具有欺骗性,原来我们华夏子孙引以为民族文明发祥之始的朝代是一个楚国人用一个偏远地区的地名建立在中原地区的政权,细想一下,颇有意思。
回到前面所说的部分,景驹的人马被项梁收编,那么投奔在景驹旗下的刘邦也自然而然地归了项梁节制。刘邦成为项梁的部下,还有那位勇猛无敌的英布也归项梁调遣。
此时的情形是章邯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完全控制住中原地区,而且还不断有起义军的队伍投降,秦廷的势力在逐渐扩大中。而楚国力量最大最集中的代表项梁却只有区区十万之众。
但无论如何,章邯与项梁的对决已经在所难免。这样的大仗暂时与不起眼的刘邦还扯不上太大的关系,刘邦关心的也不是章邯与项梁的对决这样的天下大事。他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的依然是被雍齿带领着、陷他于困境的丰县父老乡亲。虽然乡亲们无意于跟着谁,大多数人是感觉跟谁都一样,刘邦纵然痛心疾首,也对百姓们无从责怪。可是一向对自己不怎么地,而自己却以德报怨,将生命相托的雍齿果然成了背后捅刀子的黑心之人,这让刘邦太难接受了。他必须打回丰县去,于公,这是反秦斗争的一部分;于私,这是心头永久的痛。
项梁听了刘邦的故事,明白了他的心思,之后给刘邦拨了十几名部将和五千名步卒。刘邦带着这些人手立刻回头攻打雍齿占据的丰邑。这下雍齿傻眼了,也不知道这刘邦什么时候攀上了大户,居然带着这么多人手回来找自己算旧账。这仗根本就没有打的必要,众寡太悬殊了。雍齿得到消息后,直接带兵逃跑,跑到了魏国。丰邑自然顺理成章地又落入刘邦的手中。这样的结局对于心中积郁着怨言的刘邦来说,真是不如好好和雍齿打一仗来得痛快。
但刘邦是为了一己之痛快而不顾他人生死之辈吗?若是那样,当年也就不会灰溜溜地离开丰邑了。当年若是硬拼,雍齿也未必占便宜,正是考虑到父老乡亲的情感,刘邦说什么也下不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命令。今天总算是体体面面地将丰邑收回,刘邦自然也无他求了。完成军事任务之后,刘邦赶紧带人返回项梁总部,等待接受新的军命。
喜欢《刘邦创业记》吗?喜欢柳三眠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