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刘邦创业记 > 第9章 寻大户的路上巧遇企划高手张良

第9章 寻大户的路上巧遇企划高手张良

小说: 刘邦创业记      作者:柳三眠

天下大事已经交代,返回头来再看刘邦,他的老家大本营丰邑被雍齿拱手让给魏国(就是前文刚刚提到的陈胜手下周市任丞相的这个魏国),刘邦一行人有家不能回,只得前去投奔正在招兵买马的楚王景驹。这位楚王自然也是自封的,他与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没有瓜葛。

就在往景驹所驻的留县赶奔的路上,刘邦遇到了自己生命中不能错过的人物之一——张良。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三杰”。在这里不得不对这位张良张子房做一番交代。

张良的出身不简单,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而是韩国贵族世家。祖上三代都是韩国丞相,若没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张良自然会继承祖业,在韩国施展自己的才干。随着六国的消亡和秦王朝的建立,张良彻底失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社会资历和优势。他对秦始皇的仇恨远远强于刘邦项羽等人。这仇恨的念头点燃了历史上又一次刺杀秦始皇的烈焰。

张良散尽金银,离开家乡,跋山涉水往东行,拜见著名贤士沧海君,二人合议刺杀嬴政之事。计议已毕,张良寻找到一位大力士,并为其打造巨锤一柄,告诉他在秦始皇出游之日,用巨锤砸向乘坐六驾马车之人。

张良和沧海君的判断是基于当时的车辇制度,天子所乘六驾,诸臣乘四驾的马车。

公元前218年,张良探听到秦始皇东游,便指挥大力士埋伏在路上。少时,秦始皇出游队伍在响锣声中浩浩荡荡开过来。最前面是马队,后面是黑色旌旗仪仗队,再后面便是车马队伍。但张良与大力士仔细辨认后,都傻了眼,后面的车马都是四驾。

原来秦始皇屡屡遭人刺杀,他也变得聪明了,不仅车马与其他人相同,且随时调换,别说是外人,就连随从也摸不准这位皇帝究竟在哪儿待着呢,据说这一招被称为“影武者”的策略是尉缭所献。

张良与大力士在众多四驾马车中确认有一驾十分豪华,异于其他,便认定里面之人就是秦始皇。张良一使眼色,大力士即刻冲出,将巨沉无比的大铁锤重重砸在车辇上。顿时红的、白的,也分不清是血液还是脑浆,四散溅出。大力士来不及逃跑,被护卫队杀死。

躲在后面的张良见状赶紧没入身后的芦苇丛中。此时他还不知道被大力士砸死的人并非秦始皇本人。始皇帝又一次被震怒了,但刺客已经当场毙命,只能下令缉拿相关人等,画影图形随处可见,但因无人见过“相关人等”或另外一名刺客的真容,故而画图之上只是将刺客画得剽悍英武,殊不知张良长得娇小可爱,男身女态。张良隐姓埋名,竟逃过此劫。

刺秦虽然不成,但张良这一举动成就了一个惊动古今中外的地名——博浪沙,也就是行刺发生地,今天被称为“古博浪沙”。

张良四处逃匿,他分析最危险之处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自己藏于深山,反而极易被找到,莫不如大模大样在闹市一猫,加之自己翩翩公子的形象,不会有人把自己与刺秦之事连在一起。于是乎,张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选择居住在繁华的商业城市下邳,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

张良每日都到街上去打探风声,来往穿梭于市井间,没想到被一位老者相中。一日张良路过圯桥,这位老者正坐在桥上。他见张良逐渐走近,故意将一双鞋子踢掉到桥下,然后叫住张良:“嘿,小伙子,你去帮我把鞋子捡起来吧。”

张良一惊,不过看老者年迈,便没有多想,下去将鞋子拾起,递给老人。老人不接,道:“年轻人,你帮我穿上吧。”张良心中不悦,但看在他年事已高,也没有生气,想想闲着也是闲着,何不助人为乐呢,于是躬身为老人穿好鞋子,微微一笑,抱拳拱手。

老者连个谢字都不说,起身离去。张良见其行走之时身形飘洒,不觉心中豁然,感觉这个老者不是等闲之辈。老人走出一段路,突然回头,大笑,冲张良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天亮前来此处见我。”张良听完一头雾水,但出于好奇和对老者的敬仰,应诺下来。

五日后的这天早晨,张良早早起床,天还没亮就到了桥头,却见老者已经端然而坐。张良刚要解释赔罪,老人却责怪其傲慢无礼,让他过五日再来。张良马上躬身,应诺再过五日二人桥头相见。

又过了五日,张良更是早早起床,四更天没到就来至桥头,结果他大跌眼镜,老人又端坐在桥头了。这次老人更加生气,苛责张良失礼。张良连忙赔罪。老人与他约好五日后再见,若张良再次迟到,便不要相见了。

这次张良哪里还敢睡觉,他前一天晚上初更起就在桥下等候,三更天刚到,就见老人飘然而至,张良赶忙上前施礼。老人一见,哈哈大笑,拿出一卷书简递给张良,告诉他读此书者可为王者之师,可用书中学说安邦定国,并约好十三年后再与张良在圯桥相见,说罢老人扬长而去。张良欲追问其详,已不见老人踪影。

这位听上去颇具神话色彩的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他与张良的这个故事就是传诵千年的“张良有进履之贤”的由来。他送给张良的那卷书简就是传说中的《太公兵法》(实际为《素书》)。张良自得此书,日夜钻研,为成就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的汉留侯做了充分的准备。至于这卷兵法是不是太公所著原版,尚不能考证,但其思想精华与三略六韬多有相似。不过据考证,这所谓太公兵法的三略六韬其实也是后人假太公之名而做。这些不是本书的重点,就不多究了。总之张良饱读这部兵书之后,才成就了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英名。

张良每每用兵书之思想和别人讨论时,大部分人不能感悟其精妙,对此不以为然,张良只能摇头,感觉知音难觅。后来在陈胜吴广起义风暴的影响下,抗秦斗士张良也挑起大旗,组织了一百多人的反秦队伍,但势单力薄,难成大器,他便带着这一队人马准备投奔楚王景驹。而此时的刘邦也正在往留县景驹处赶来,两支队伍不期而遇。相同的夙愿和使命让刘邦与张良终于有了谋面的机会。

刘邦潇洒随和的个性让张良感觉很亲切。刘邦和张良相比算得上人多势众,但他待张良十分礼让,也从未以张良男身女态之故而言辞贬损,反而大赞张良学识高雅。二人谈吐间,都流露出推翻暴秦,重整河山的宏伟夙愿。张良将兵法说与刘邦,没想到的是刘邦一点就通,十分赞成张良的观点,并且将兵书之说放在实际中应用,竟然一路上接连得胜。二人因兵法结缘,久久难觅知音的张良看待刘邦的眼光大为改观,从礼贤下士之人一跃成为“沛公殆天授也”。二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若说这其中的缘由,倒也没有什么玄机,只是因为张良信奉推崇的这本神书的精华在于以柔克刚,其中的“水性”正与刘邦的性情吻合,二人敞开肺腑交谈,感觉知音一般。

张良认定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他从投奔景驹转变为投奔刘邦,将自己的人马交给刘邦带领,之后一起往景驹处赶奔。

这时的刘邦手中已经握有两个重要的人才,一是沛县老乡萧何,一是韩国贵族张良。这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自己投身到刘邦阵营中的,是他们选择了刘邦,而不是刘邦如何求到二人的门下。刘邦对人对事不强求,只是待人至诚,对事认真,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接下来的事便顺其自然地发生了。他不用去寻找英才,英才自然会来归顺。

喜欢《刘邦创业记》吗?喜欢柳三眠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