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邻家老二名孔丘 > 第18章 出走的君子,私奔的灵魂(7)

第18章 出走的君子,私奔的灵魂(7)

小说: 邻家老二名孔丘      作者:无语

他目光精灵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的主张,如烟海阔大,所以,天下无处可容得下。既然如此,老师何不降低标准,顺应时势,合乎时宜呢?”

孔子对子贡的解读,是这样评析的:“一个杰出的农夫,是农田好手,但却不一定每年都有好收成;一个优秀的工匠,是业内星级大师,但却不一定每次都能巧夺天工;一个谦勉的君子,是国之柱梁,但却不一定会被时代所容。你现在,你不想着努力修为,而是想着降低自己的追求,为世所容,赐啊,你的思想不够深远,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爱研究学问的颜回,他的解读,显得很清正。

他目光坚定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的主张确实太大了,所以,不为世俗所容。但这却恰好可以彰显出君子的本色。不修治道法,是自己的耻辱;修治了道法,而不为国君们所用,这是国君们的耻辱。对君子而言,这又有什么妨碍呢?”

孔子对颜回的解读,是这样评析的:“就是这样啊,颜家的好弟子!倘若你家资殷实,子渊啊,我愿意做你的账房,愿意为你执鞭。”

气氛骤然活泼起来了。

荒野岭的枯草,好像瞬间醒来,染上了闪烁的翠色;苍石上的纹理,好像刹那回苏,散发出阳光的温度。

虽然气氛缓和了,但学生们并未坐以待毙。

大概是在一个深夜,子贡偷偷溜出了包围圈,赶了一两天的路,二三百里地,翻山越岭,泅水渡河,灰头土脸地到达了楚昭王所驻扎的城父,说明了情况,请求援救。

很快,楚昭王就派来一支奇兵,星驰旷野,欲迎孔子至楚地负函。陈国和蔡国的兵甲,眼看功败垂成,也只得作鸟兽散了。

子贡一边牵马就驾,一边对孔子说,这场劫难,永远都不会忘记了。

孔子说,这是我的幸运,你们跟着我,也是你们的幸运。谁知道奋发励志的开始,不是因为这次劫难呢?

如此百折不挠,古今一人尔。

也正是因此,庸者熙熙,而圣者寥寥尔。

15.楚国,让人欢喜让人忧

在楚国奇兵的护卫下,孔子顺利抵楚。在负函(今河南信阳),见了楚昭王。

楚昭王似乎并未系统地考察孔子,便决定任用了。为示诚聘之意,他还打算把一块七百里方域,封给孔子。

这已经不是年薪和股份的问题了,而是给孔子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

七百里食邑,每里,有二十五户人家,连连绵绵,一共有一万七千五百户人家,着实不小。

可是,封地这点事儿,却把楚国宰相子西搅得身心疲劳了。

子西也是楚昭王的兄长,他不同意楚昭王封地给孔子,尤其是一封就是这么大一块地方,他琢磨着,怎么才能打消楚昭王的念头。

于是,他气势夺人地向他弟排出了四大问。

一问:楚国的外交部中,有像子贡那样的外交家吗?

二问:楚国的宰相中,有像颜回那样的宰相吗?

三问:楚国的国防部中,有像子路那样的将帅吗?

四问:楚国的内政部中,有像宰我那样的内政部长吗?

对于这四大问,楚昭王都给出了肯定干脆的答复:没有。

不过,楚昭王还没有完全明白他哥的意思,他想着,既然使者不中用,宰相又窝囊,将帅又差劲儿,官员大臣又熊包,正好可以虚位以待孔子呀。

子西连连摇头,说这才是大错特错呢。

然后,他神色紧张地向他弟陈述了利害关系。

昔日,周文王、周武王只有百里的领地,可是,就是凭借那巴掌大的地方,他们就称王天下了。如今,孔子若是有了七百里的封地,这可相当于好几个巴掌大啊,那还了得了!到那个时候,楚国可就赔大发了,有可能整个国家都赔给人家了。您也不想想,孔子什么人哪?那可不是一般人啊,那是能者,是贤才,是没有崛起的帝王呀。他的主修课,就是三皇五帝一统天下的道术,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他有了子贡、颜回、子路、宰我等精英弟子的辅助,这怎么可能是楚国的福分呢?

一番话,说得楚昭王手脚发凉,心有余悸,想着幸亏有自己亲哥提醒,否则自己就要被孔子冲昏头脑了。

如是,孔子最终没有得到楚昭王的封地。

楚昭王对孔子,依旧很客气,可是,那客气,隔着一段不长不短的距离,隔着一层不厚不薄的夹膜,隔着一种程式化的寒暄,一种官方性质的致意。

显然,这就是有礼貌的冷淡了。

在孔子的经年游历中,楚昭王算得上是孔子最看重的希望了。

首先,楚昭王是唯一一个正式邀请孔子加盟的领袖。与卫灵公不同,卫灵公的邀请,迹近随意的召唤,而楚昭王的邀请,是严肃的政府决定。

其次,楚昭王是唯一一个正式邀请孔子加盟的强国领袖。与他国领导人不同,他国领导人多暗弱委顿,而楚昭王求强求盛。

再次,楚昭王是唯一一个准备重用孔子的人。楚国的先祖,受封于周时,封地只有五十里,而楚昭王竟想封给他七百里地。仅就这一点来说,几乎就是久逢知己的感觉了。

尽管封地未成,但孔子并未完全放弃希望,因为封地只是任用形式的一种,他还在等待其他形式的机会。

然而,残酷的现实,急速地摧毁了他的希望。这一年秋天,楚昭王因病死去了。

如果孔子的希望,原本是一截断壁残垣的话,现在,则彻底化为了废墟。

如果孔子的希望,原本是一棵消息树的话,现在,则彻底被放倒了。

孔子再度被诡谲的历史,搁置在了无人叩问的寂寞角落。

16.孔子的自驾游

如果希望倒掉了,孔子就倒掉了,那么,世上就没有“圣人”这个词汇了。

论希望的倒掉,孔子是豁朗的。他的口号应当是:倒掉的,只是政治上的希望;生活上的希望,生存上的希望,屹立长存。

因此,孔子依然是相乐相得的。在楚国期间,他组织了地域跨度深广的自驾游。

旅行团穿山林、越河谷、过城邑,饱览到了奇美的风光、各地土著的风物民情,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收获不小。

由于有些人知晓孔家老店的牌子,热情款待,他们还收获到了土生土长的真诚,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快乐。

在江边,旅行团遇到了一位渔夫。在酷热的太阳下,相互说了几句话,转眼间,渔夫非要把鱼送给孔子。

孔子不肯接受,渔夫偏要让他接受。

渔夫是这样解释他的馈赠行为的:天气太热,市场太远,卖不出去太多,我又吃不下太多,本想扔到粪堆上,现在正好看见你们,与其让鱼烂在粪堆上,还不如给你们算了。

孔子听罢,立刻接受了馈赠,对渔夫拜了又拜。

之后,孔子让学生们洒扫地面,准备用鱼祭祀。

学生们不解,说渔夫差点儿把这鱼扔粪堆上去,老师怎么能用来祭祀呢?

孔子是这样解释他的祭祀行为的:渔夫的语言,朴实无华;渔夫的思想,纯洁明正。他怕鱼会腐烂掉,因此送给别人,这是不浪费多余,是仁人做的事。君子怎么能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呢?

假如此事发生在我们中间,难保我们不会对渔夫有看法,难保我们会不领情,然而,我们觉得渔夫无理,而孔子却深觉在理;我们觉得渔夫无礼,孔子却深觉在礼。

此间区别,令人汗颜。

仍是盛夏,孔子和学生们来到一个叫阿谷的远山部落。

绿树纤纤,云蒸霞蔚,飞涧高悬,峰峦比肩。原始的仙境中,一浣纱女,头戴玉瑱,正于清流濯洗。

孔子指派子贡前去搭话,以管窥当地民风。

子贡的搭讪,分三步走。搭讪的工具,分三件物:一件是酒器,一件是琴,一件是丝织品。

第一步:靠近浣纱女,把酒器递给她,说,请姑娘赐水喝。

浣纱女此时是浑然不觉的,她自然而然地说,这里的水,有的清澈,有的浑浊,愿意喝,就随便喝,无须问她一个女人家。

说着,接过酒器,洗漱了一下,又将其灌满,放在石滩上,没有直接递给子贡。

第二步:夸赞浣纱女声音美妙,把琴递给她,说,请姑娘帮忙调音。

浣纱女此时的脸色有些不悦了,她冷淡地说,我不过山野村女,哪懂音韵之事?

第三步:继续赖着不走,把丝织品递给她,说,请姑娘笑纳。

浣纱女此时的语气有些激动了,她生气地说,你这个过路人,没完没了地罗唆了半天,还无端地送我财物,我年纪轻轻,哪敢接受这些财物!您再不走的话,小心我男人在附近守着呢!

浣纱女的口气,不像河南人,倒像东北人,东北人待人实诚,揍人也实诚,子贡赶紧掉头回去了。

这个由子贡和浣纱女担任主角的剧情片,让孔子很满意。尤其是浣纱女的品格,让孔子很赞许。他以一句话高度评价了村女:“通人情,知礼节。”

闲话一句,子贡的演技,看起来很扎实,很专业。放在今天,这个偶像派小生,没准会被推举到实力派当中。

还是盛夏,烈日如火,气温高得仿佛用擦火石擦一下空气都会起火似的。树林里的蝉声,如密密的雨点般,从陆离的树叶间倾泻下来。

一位驼背老人正在扬竿捕蝉,只见他一举手,一投足,黏蝉如探囊取物,很随意,很精确。这幅神奇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孔子等人。

孔子问驼者:“您是有技巧,还是有道?”

驼者答孔子:“我有道。”

看来,驼者还是个智者,深知技术永远是二流的,而道术才是一流的。

驼者与孔子交流了自己的道。

道术一:黏蝉之前,要经过魔鬼训练。

第一阶段,要在竿头上,摞两个黏蝉的丸子,训练五到六个月。如果丸子不掉下来,则预示着黏蝉时,失手的情况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第二阶段,要在竿头上,摞三个丸子,如果三个都不掉下来,预示着黏蝉时,失手的情况不会超过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要在竿头上,摞五个丸子,如果五个都不掉下来,预示着黏蝉时,就没有失误了。

道术二:黏蝉之时,还要注意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

形体训练是指,在黏蝉时,身体一动不动,就跟呆木桩似的;持竿的手臂,坚定沉稳,就跟枯树枝似的。

心理训练是指,在黏蝉时,脑中只有一物,那就是蝉翼。外界的喧嚣,万物的纷扰,全部摒弃。一心一意,志在蝉翼,所以,没有黏不到的。

孔子对这位民间黏蝉大师,充满了敬意。他回过头,对学生说:“聚精会神,不三心二意,说的不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吗?”

孔子爱人,也爱生物,他欣赏驼者的黏蝉举动,是因为,他知道黏下来的蝉,是有限的,是不会破坏整个森林的。

孔子向来注意对动物的猎杀行为。钓鱼时,他只用渔竿垂钓,而不使用捕杀量大的渔网;射鸟时,他只用系着丝绳的箭,去射飞翔的鸟,而不去射杀栖息在巢穴中的鸟;家里的狗死了,他会让子贡善为安葬,他会告诉子贡,狗的尸体,要用旧车盖覆盖,马的尸体,要用旧帷幕包裹,那是它们的棺椁,不可乱弃。

这些作为,是孔子的仁义思想辐射的结果,无意中,却又契合了现在的生态平衡论。

谁能注意到,“人文”、“生态”、“环保”等词汇,在现代中国被滥用却仍方兴未艾,而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了呢?

17.残梦归卫

楚国的人文旅游,告一段落后,孔子发愁没地方去,只好又回第二故乡卫国去了。

来楚时,他们选择的路线是:经曹国、宋国,抵达楚国。走的是南线。回程时,他们选择的路线是:经陈国、蒲,抵达卫国。走的是西线。

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偏僻的边邑,在那里,竟意外地收获了一份小小的温暖。

小邑的长官,听说孔子带领学生经过,特意前往拜见。

喜欢《邻家老二名孔丘》吗?喜欢无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