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然的良心(2)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水,这个比例是人类所以能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做事都要按三与七这个自然规律,什么事都得让三分。虽然地球表面七分是水,陆地只占三分。但当近邻大海的陆地缺水时,大海会定期在农历每月初一与十五运用两个涨潮期来调节缺水的江河,通过江河把大海里的水灌送到缺水的大地,让那里的万物能很好地生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涨潮”。当该地区对水已满足或多余时,大海还是利用江河把多余的水收回,存放在自己无边的沧海里,以便需要时再提供方便,这就叫“退潮”。
以前,我们对“海量”这两个字的理解不够全面,只单纯认为宽容的大海能容纳地球上所有的水就叫“海量”。没有认识到当江河和大地缺水时大海就“涨潮”,满足或多余时就“退潮”,把退回的水都存放在大海里,以便需求而备用。这才是对“海量”的全面理解。
追寻着自然界的三七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此之前需要解决的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我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到现在发展情况是,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而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的时候,因为人们在无休止地去开采、利用、破坏自然的同时,自然给予无情的报复,不是嘛?
你注意到了吗?在四季分明地区的春天很少下大雨或暴雨,而都是以和风细雨为主。因冬天过后,气候回春转暖,幼苗嫩叶开始生长发芽,一切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开始繁殖,刚出土的幼苗和幼仔是经不起大雨的冲洗,只有绵绵细雨才能让这些刚出土发芽的幼苗能健康生长。但到了炎热高温的夏天,常有大雨或者暴雨,这是因为那些幼苗通过春季的生长已经得起风吹雨打,如果再像春天那样连绵细雨,夏天的高温已满足不了它们对水的需求。这就像我们在幼小时母亲给我们喂的是乳汁和细粮,随着年龄的增长,吃的粮食也在不断变化。
大自然就像我们的母亲那样处处为人类和万物生存提供方便。我们要像孝顺我们的母亲一样来对待大自然,而不能随意破坏改变自然,只有按照已形成的自然规律来保护我们的母亲(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大自然才能继续更好地为她的儿女(人类)服务。
当远离大海又无江河的内陆缺水时,大海为了使那里的万物也能生存,请太阳合作把大海与江河里的水照晒成水蒸气升到天空变成云,通过风送到远离大海缺水内陆的上空,变成雨水滋润大地,使那里既无江河又远离大海的万物同样能生存,这就是大自然为养育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能生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自然规律。有一首歌“大海啊母亲”,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只有母亲能为生养的子女作出无私的奉献。世界上也只有我们的母亲和大海能做到。也可以这么说,生养我们的是母亲,大海是生养我们母亲的母亲。
大海啊,万物伟大的好母亲,千万年来你养育了地球村上的不计其数的儿女,而直至今天,聪明的人类能有多少儿女知道你对我们的付出并懂得要对你爱护和感恩!
节选自《唐明生语录》
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认识
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大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大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大自然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着要怎么来更好地利用大自然,拿大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得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针对全球面临的问题,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警告,《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无不显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求我们:人类应当是地球的爱护者、管理者,而不能是地球的栖居者、享有者,更不应当“借用儿孙的地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已在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利用化、环境无害化、城市生态化、生态农业、乡镇企业改造、区域环境治理、大型自然工程评估和环境保护产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做到“治本”,除了提高人的思想认识以外,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植树造林。
大家知道,森林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最强大的机器,它转化和积累的太阳能,养育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它是生命存在的支持系统,又是地球上水分和空气调节,保持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平衡的最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因此,人类与森林密不可分。森林也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如果我们认清了“森林——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再任意砍伐树木了。它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消除污染,而且还是庞大的基因库。假如没有了森林,那么人类离灭亡也就近在咫尺了。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刻不容缓。
在人类又一次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人类的生存困境为人类走向新社会提供了机遇。
通过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生态技术的创造和使用,在物质生产中使用,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将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并由此,人类将进入到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阶段——生态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由于它导致土地破坏,弥天黄沙,黄水横流,被称为“黄色道路”;工业文明,由于它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黑烟笼罩,污水横流,被称为“黑色道路”。而只有生态文明会让我们沿着“绿色道路”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走向人类的新文化。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的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确实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空气中CO2、SO2的含量急剧上升,“温室效应”、“酸雨”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活。
1896年,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首创“温室效应”这个词。他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一种很特殊的作用,就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他还预言,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升高4~6摄氏度。”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一直为290PPM。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森林木材的大量开采,使得森林大面积减少,最终使得地球的气温连年升高:据电脑模拟显示,在今后50年内,地球大气层中的CO2每增加一倍,气温将上升2~3摄氏度,这样的最终结果可能使得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人类失去大面积的生存境地。
二氧化硫是人类工业发展过程中反作用于人类的另一个杀手,185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附近的雨水,发现其中由于大气污染含有硫酸、酸盐等物质,后命名为“酸雨”。40年后,保罗·索伦林进一步确定了酸雨的存在,酸雨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它不仅侵蚀了如雅典的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等古老的建筑,还会影响到铁路运输、桥梁、水坝、工业设备、供水系统等设施。酸雨最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再加上水污染、噪声污染、核污染等等,人类已经处在了灭亡的边缘了。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大海也能让三分,陆地为其让七分。儿子回报三分爱,父母高兴七分笑。富人都献三分金,穷人都少七分苦。
节选自《唐明生语录》
大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
我们和自然必须是平等地位,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与自然界的和平共处是我们的,追寻着自然界的三七规律,使我们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喜欢《良心启示录》吗?喜欢唐明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