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姐妹学徒
年底的时候,生产队召开全年工分结算会议。在拥挤的生产队会议室,人们闹哄哄地等待着这一年自家结算的数据。兰馨静静地待在屋子的一角,听着生产队会计“三只眼”报账目的声音,她的心禁不住“砰砰”乱跳。她知道凭着自己这大半年来挑的牛草,得钱应该没有问题,关键是能得多少,能不能凑足一台缝纫机的钱呢?
“兰启道得20元……兰启林得15元……兰启佩得48元……”
“啊——这么多——”会议室内一片惊呼。
在人们羡慕而又惊讶的目光中,兰馨挤到三只眼身旁,郑重地接过那浸透着自己汗水与辛劳的钱。在这一刻,她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
生活啊,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在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与考验后,终究会收获应有的幸福。半年来她每天没日没夜地搓草绳积累了96元,加上这48元,应该足够买一部缝纫机。她感到自己的脚步从来没有这样轻快过,蓝蓝的天空中,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每个人的脸上仿佛都挂着恬静的笑容。整个村庄如同她的心情一样,充满宁静与爽朗。
她飞奔回家,兴奋得又哭又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一家人。父亲说话是算数的,在王翠娥的帮助下,兰馨花了124元,从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台崭新的“飞人”牌缝纫机,多下来的20元,她买了毛线,给父亲织了一件天蓝色的毛线衣。
兰馨靠自己的努力,在半年内实现了在父亲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买缝纫机的事情很快传开了,她在方圆几十里内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都知道晏家岱有个姑娘单凭自己搓草绳,割牛草,买回了一台缝纫机。
当初一起割牛草的三姐妹中,兰玉在父母的资助下也买了缝纫机,正莲由于没有凑到足够的钱最终没有买成。不过她们三个人还是约好,一起去拜师学裁缝。
在桑树园后面的严家河庄上有一位姓石的老裁缝,老裁缝手艺很好,远近闻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古至今,师傅是尊敬的称谓,是衣食父母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拜师是进门前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通过熟人介绍,她们三人请师傅吃了一顿饭,隆重拜在了老裁缝门下。那个年代,做学徒不需要给学费,只要做三个月的白工就可以,师傅管吃住。这三个月,她们三个女孩子揣着兴奋、怀着好奇、带着希望,一起住在了石裁缝家。
石裁缝带学徒的心理其实挺矛盾的,他既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一把好手艺找不到合适的传人,又怕带出了高水平的徒弟形成竞争。其实,不管哪个行业,师傅都想留一手,不是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吗?因此在日常的裁剪和缝纫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的技术环节,石裁缝还有些遮遮掩掩。
到师傅家快一个星期的时候,她们开始学裁剪。石裁缝拿着铅笔和纸给她们讲解裤子的裁剪方法:“学裁缝要想入门,首先要学会裁裤子,裁裤子最基本的就是学会划线。你们要先能在纸上熟练地画出设计图,才能在布料上演练。”石裁缝在纸上边画边说:“我们先在纸上划一条水平的直线,然后用直尺画几条竖线。首先是在直线的右端画一条竖线,这是腰围线,从腰围线向下量裤长的尺寸,画裤长线,由此线向上量折边一寸画折边线,从腰围线向下量立裆尺寸按照公式臀围的四分之一加三分,画横档线,从横档线向上量立裆尺寸的三分之一是臀围线,臀围线和折边线取中向上提一寸到一寸五,就是膝围线。”
石裁缝讲得很快,三个人都听得似懂非懂。师傅讲完后,她们拿着师傅画的图样,开始学着画。
两个星期后,三个人都学会了划裤子的前片和后片。师傅开始在布料上给他们做示范。石裁缝拿出一块做裤子的布料,把布双折,紧边朝前,双折边朝后。先用划粉把基础线画好,留出缝头,再下剪子“咔嚓、咔嚓”地剪下。然后把前片摆上去划出后片,再剪下后片,到裆的位置,插个小斜片,把布的零料:腰、口袋垫布和其他一些零料剪下。石裁缝特意吩咐,做裁缝的尽量不要浪费一丁点儿布料,哪怕是小小条子都可以做裤襻。
看师傅一会儿工夫就把一条裤子裁剪好了,三个人心中不禁痒痒的,可惜师傅是不可能拿出布料来给他们专门进行练习的,只能在纸上继续画画剪剪。师傅说,如果过两天有人家请他上门去做衣服,就可以带她们中的一个人去。
学徒,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真本领,关键在于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注意观察,留心学习。要想让师傅多教你本领,做学徒的要勤快,为师傅端茶倒水,扫地洗衣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杂事要抢着做。
勤劳的兰馨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起床,悄悄地把师傅家里扫一遍。师傅的工作台上,木尺,画粉,布料都会放到固定的地方,裁剪多出来的碎布头都收到一个小纸箱中。当大家都起床的时候,她已经煮好早饭坐在师傅的工作台前研究师傅画的图纸了。
石裁缝已经六十多岁,患有气管炎,冬天一到,常常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一天,生产队给分了山芋,需要自己用担子去挑回来。兰馨个子高,有力气,她一把抢接过师傅手中的担子,一路小跑,去了生产队的晒场,不一会儿一担子山芋就挑回了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石裁缝明显感觉到兰馨和另外两个女孩的不同之处,对她越来越欣赏。
裁缝算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手艺,心眼儿“活泛”的,师傅偏点心多教教,心眼儿再灵的,悄悄地“偷手艺”,剩下木纳的,只能循规蹈矩地学。第一个月快结束的时候,师傅开始带徒弟出去为人家做衣服,由于每次只能带一个,和师傅一起出去机会最多的当然就是兰馨。这让兰馨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她的手艺很快在这姐妹中脱颖而出。到后来,常常是师傅先教会了兰馨,兰馨再去教兰玉和正莲。
三个月的学徒时间一晃而过,兰馨在石裁缝的悉心教导下学会了裤子、马甲、衬衣、旗袍、对襟外套等常规服装的裁剪和缝纫技巧,在最后,还学会了特殊体型的裁剪方法。
告别的时候,师傅语重心长地吩咐她们:“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在我这里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在以后做衣服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只要你们肯动脑,肯吃苦,就没有做不出的衣服。”师傅临别时的这番话,兰馨一直记在心中。从这时候起,往后的数十年中,兰馨的生活一直与她的缝纫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学徒归来后,兰馨如她当初羡慕的那个外村姑娘一样,带着自己的新缝纫机,上门为人家做衣服,一天挣7角钱工钱。没过多长时间,她在当地就有了小小的名气。大家都称赞她做衣服速度快,会帮主家节省布料,不管你体型如何,做出的衣服总是非常合身。兰馨的活儿越接越多,尤其是到了年前的那段时间,来请她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忙不过来的时候,兰馨也会叫上兰玉和正莲一起来帮忙。
喜欢《兰馨:最美丽的中国式母亲》吗?喜欢朱洪海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