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科普生活 > 跨越百年的医院 > 第5章 搬迁重建(1)

第5章 搬迁重建(1)

小说: 跨越百年的医院      作者:张大强,陈文华

五十年来依靠租房办院

基督教宏恩医院、天主堂医院、湖南省立沅陵医院等三家医疗卫生机构,在1952年8月完成合并重组,成为沅陵人民医院。合并前的三家医院,各在县城不同区段,基督教宏恩医院在天宁山,天主堂医院在马路巷,省立沅陵医院在溪子口。三院合并后,人员和器材全部迁入天主堂医院,租借天主堂的房子开办人民医院。将天主堂的护校、天主堂等地方作为门诊和医疗用房,将天主堂的尚志小学租下作为医务人员的宿舍。据资料显示,当时新合并组建的医院,占地面积37625平方米,建筑面积27158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11516平方米。

由于从建国初期开始,中央就决定要开发利用沅水资源,提出在沅陵县城下游七十公里处的五强溪修建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并开始着手对电站建设进行规划和勘测设计。百废待兴的沅陵县城建设,因五强溪水电站而停顿等待。医院于是也只能一直租借在教会的房子里维持经营。

本以为只要五强溪电站一旦开工,整个沅陵县城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将随之起步,必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沅陵人民在憧憬着这一时刻,医院上下也在热切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谁知世事不定,风云难料,五强溪水电站的建设,因为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三上三下,一拖就是将近半个世纪。

五强溪工程迟迟不能上马,沅陵县城的建设就一直不能全面展开,县城的几万人口,就只能一直蜗居在已经生活了一千多年的拥挤狭窄的老县城里。

沅陵县城背靠群山,面临沅水,不进行大的建设,难有扩容空间。随着事业发展,人口增多,单位也好,私人也罢,都越来越面临房舍短缺的困难。一些单位,包括政府领导机关,都开始各显神通,努力解决本单位房子不足问题。1950年代中期,县政府因机关职工宿舍紧张,以房产属县所有为由,将医院一栋房子收回,医院将官司打到黔阳公署,也不了了之。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后,医院的门诊部房子被县政府作为招待所占用,门诊部迁入天主教堂,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天主教堂光线暗淡,回声颇大,其实很不适合作为医院门诊部用房。住院部也是一样。住院部的医疗用房,是一栋五层的楼房,原来是天主堂作为护士学校修建的,其功能布局不符合病房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设医院,无论是对医生、护士,或者病人,都十分不方便。有时为了一个化验,病人要上上下下来回折腾很多趟,手术病人也只能依靠担架楼上楼下的抬运,给病人增添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即便如此,医院的地盘和用房,每年还是在不断被其他单位或人员割占缩小,医院的空间在被不断压挤。到1981年,医院占地面积由1952年的37625平方米缩减到20875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952年的27158平方米缩减到16058平方米,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医院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但没有得到扩张发展,反而因被挤占他用而各自缩小了10000多平方米。

一方面是房屋面积和占地空间的不断缩减,一方面是医疗任务的不断加剧,医疗用房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阻碍医院乃至整个沅陵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沅陵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县本级财政非常困难,工资都时常难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根本无力帮助医院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对医院的院舍建设,只能要求医院自己从卫生事业费以外自筹资金解决。而医院财力也十分有限。在沅陵,困难群众看病没有钱缴或欠费相当普遍。无论是私人还是公费,医疗费拖欠现象都非常严重,1958年到1959年,县公费医疗欠医院药费2073.92元,无法偿还。到1986年,仅农村病人所造成的历年欠费就已经累计达到26万多元。1990年代以后,欠费现象越来越突出,县里公费医疗每年拖欠医院的费用不低于20万元。

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医院领导为安定队伍,谋求发展,还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从1981年以后,陆陆续续零打碎敲地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职工宿舍,而对医疗用房增加极为有限,主要还是依靠对教会房产的租借。截止到1995年,医院干部职工431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359人,中高级知识分子80人,住家331人,而医院只有单元式住宅五栋,总建筑面积7553.87平方米,计113套,安置113户;非单元式破旧不规则的老房(含临时过渡房和住院部五楼病房),总面积约2280平方米,安置70户。其余无法安置的医务人员,只好在外租借房子或求亲靠友居住。

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灾难

1986年,沅陵县人民医院干部职工终于盼来了等待已久的五强溪电站重新上马。就在全县工作重点转到移民搬迁上来的同时,医院紧跟移民部署,认真制定搬迁规划。根据发展的要求,医院提出把搬迁后的医院面积扩大到50至80亩,增加医疗业务用房和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在业务用房方面,为扩大业务,完善功能配套,要修建住院大楼、门(急)诊大楼、医技综合大楼、行政综合大楼等,另外还要专门修建供应室、老干病室、制药厂、职工食堂、病人食堂等,这些设施,总的建筑面积计划在2.5万平方米左右。在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方面,计划修建职工宿舍5到8栋,解决150户到240户的职工住房问题。经过初步预算,这两项建设投资,大约需要经费2300万元。

这个激动人心的发展规划,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眼看着县城其他单位甚至居民,一家接着一家,都先后完成了搬迁,住进了新楼,医院却还一直住在原地不动,领导着急,职工埋怨,医院的业务发展,也跌入了空前的低谷。

医院搬迁滞后,不是上级不重视,也不是医院不努力。

沅陵县委县政府,对人民医院的移民搬迁工作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历届县委政府领导,无不对医院建设关怀备至。每当建设遇到困难,都是县委政府以书记办公会或政府常务会议的形式专题研究协商解决,县委政府领导还经常深入医院,帮助解决移民搬迁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医院领导,对医院的搬迁工作也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他们从五强溪库区开始移民搬迁以来,就基本上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一心扑在医院的移民搬迁工作上。他们脱了白大褂,放下手术刀,向县领导反映困难,跑省城请求支持,找银行寻求贷款,纵然再苦再累,也从未轻言放弃。

但是尽管如此,医院的搬迁工作仍然困难重重,承担了许多本不该有的损失。

为确保五强溪电站国家重点工程第一台机组按时发电,1993年,沅陵县委县政府根据省里指示,决定对五强溪水电站108米水位线淹没以下的房屋进行清库大拆除。医院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对全部业务用房的18个科室进行了拆除。但是由于新医院建设一直没有动工,为保证拆除的科室继续开展业务,医院领导出面,向县服装厂租下了厂房大楼,组成新城分院,在1993年12月28日,带领医院职工,将外科、内儿科、妇产科、麻醉科、手术室、放射科、门诊部、医务科等,搬迁进了分院。1994年底,又租借下新县城的武陵大楼,把内科、小儿科、检验科、五官科、护理部、财务科、总务科、基建科、保卫科、功能科、办公室等搬迁到这里。1995年2月,又将县皮鞋厂租下,把老干科搬迁到这里。传染科因受环境保护的制约,在新的医院没有建起之前,不宜在城市人口集中的地方租房搬迁,于是就暂时留守在老城医院的五楼。一座完整的百年老院,因为迟迟不能完成整体搬迁,就这样被生生的一分为四。

医院一分为四,因受场地限制,病床减少,业务受阻;科室分散,效率降低,成本增大;加上每年房屋租金不下30万元,凡此种种,都使医院雪上加霜。县级人民医院的这种困境局面,在全省乃至全国,应当都是极为稀少罕见的。

尽管人民医院局面如此困难,但是医院救死扶伤的服务宗旨却始终未丢。在医院最为困难的几年中,都出色地完成了全县突发事件的应急抢救和治疗任务,每次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工程事故发生后,无不是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在案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治疗,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如果说搬迁滞后,医院一分为四造成的损失,可以凭着医院全体干部职工鼎力相扛度过难关。那么,1996年沅陵百年一遇的洪灾,却让搬迁滞后的医院经历了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

1996年7月14日至16日三天,沅陵全县降雨量达到316.6毫米,超过历年7月份平均降雨量的181%,为历史所罕见。沅水和酉水上游的特大洪峰以每秒40000立方米的流量倾泻到五强溪库区,而五强溪电站为了保障下游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每秒泄洪量仅20000立方米,致使库区上压下堵,外洪内涝,水势直线上升。城区水位线远远超过库区设置的108米水位线。7月15日,城区水位达到108.14米,16日突破110米,达到113.15米,17日114.29米,18日114.40米。到19日中午12时,沅陵县城水位高达114.77米,超过警戒水位5.52米。这是沅陵百年不遇的灾害,全县共有52个乡镇611个行政村和200多个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受灾。

沅陵县人民医院在这场洪灾中也没有能够幸免,受损极大。五层的医院住院大楼被淹没三层,老干科、供应室设备、锅炉房、幼儿园、汽车库、高压氧房、修理间和库房、两栋职工住房均被洪水淹没或冲毁,造成了锅炉、高压氧、供应室设备全部报废,部分房子围墙保坎被洪水泡垮。从此,老城医院医疗用房全部因灾报废停用,医院损失空前严重。

痛定思痛,人民医院搬迁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医院的属性造成移民选址困难,耽误了搬迁建设;二是医院的历史原因造成移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首先说医院搬迁选址。县级综合性医院选址,与一般民房、企业厂矿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都有所不同。医院选址一是要求面积大。按照当时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卫生部的要求,县级新建综合医院建筑面积要占总面积的20%,通道要占总面积的20%,绿化区要占总面积的60%。二是交通必须方便,既不能太偏僻,又不能在市区中心。所以,医院选址必须要符合医院自身功能的需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沅陵县人民医院移民搬迁选址工作,虽然从1987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先后预选了长茅井、鸳鸯山、刘家湾、肖家山、苹果园、造纸厂旧址等,却是反反复复决定不下。不是医院觉得县里安排的地方不合适,就是医院看上的地方,县里又优先给了其他单位。就这样反反复复,议而不决,把时间拖了过去。当别的单位都已经陆陆续续迁入新城六七年了,人民医院却连新院址还没有定下来。

其次,再看看造成经费不足的原因。沅陵五强溪库区移民,国家实行的是补偿性政策,不同于以后三峡移民实行的赔偿政策。补偿性移民,补偿的款额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完成一个单位甚至是一户家庭的搬迁重建。对这种补偿移民的政策,不仅是老百姓不理解,就连县委县政府领导也难以接受。但是,不理解也要执行,难以接受也得接受,因为这是国家的政策,这是上级的决定。

医院在移民建设中帐面上虽然得到移民补偿资金485.8万元,但是由于建国几十年,人民医院因为五强溪电站工程的三上三下,在院舍方面没有大的建设,医院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大部分一直租用的是天主教会的房屋,自己修建的房舍十分有限。所以在移民搬迁中,属于医院得到的移民补偿费只有245.8万元(含调概),剩余的240万元,都归了天主教会。

显然,要整体搬迁重建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245.8万元的补偿费用不过是杯水车薪。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又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侵害,医院的搬迁建设不得不分阶段实施。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人民医院搬迁重建工作的严重滞后,使医院丧失了不少的发展机遇。

一波三折的搬迁重建

根据1990年摸底数据统计,沅陵县人民医院全院房屋建筑总面积20660平方米,在108米水位线以下的被淹没房屋总面积16431平方米,占地50亩,其中全部业务用房建筑总面积13218平方米,职工家属住房建筑面积3213平方米,大小房子17栋,住户81户320人。紧靠108水位淹没边缘的必须拆除的房屋建筑总面积2519平方米,占地40亩,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952平方米,职工宿舍7栋,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住户43户,计有150多人。

按照这组数据,医院测算出完成搬迁,需要征地150亩及123万元的征地费用。其中征用菜地20亩,亩价3万元,征用水田50亩,亩价7000元,征用旱田20亩,亩价5000元,征用旱地60亩,亩价3000元。但是因为医院人员增加,工资上涨,上级移民的补偿款项又迟迟不能到位,医院搬迁工作,因经费不足,搬迁进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机关单位。

为赶上移民搬迁步伐,尽快把新医院建设起来,医院决定从1990年开始压缩支出,控制进人,每年挤出15万元搞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9月19日,沅陵县计划委员会下达“关于县人民医院搬迁征地纳入计划的批复”,同意医院在新城16号小区征地40527平方米,纳入1991年移民搬迁计划。

1992年,经过多次的选址后,将医院搬迁地址定在了苹果园。地址定下后,医院迅速成立起搬迁领导小组,开始组织领导医院搬迁建设工作。6月20日,新医院开始推土平地,到8月底,共平整土地4万平方米,完成土石方13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医院还聘请怀化市设计院完成了整个医院的建设设计蓝图。

就在苹果园建设用地完成三通一平,医院上上下下兴高采烈准备破土修建新的医院大楼的时候,1994年初,省卫生厅领导到沅陵检查指导工作,对把苹果园作为沅陵县人民医院移民搬迁新址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苹果园距离县城中心过远,地方偏僻,不适合修建县级综合性医院,建议沅陵县委县政府重新调整规划用地,另择合适地方修建医院。

县委县政府对省卫生厅领导的建议高度重视,当即决定医院停止在苹果园的修建工作,将医院花费了50多万元资金和无数心血汗水平整出来的土地调整给县城搬迁居民,医院修建地址重新选定在原沅陵县造纸厂地址上,而将造纸厂调整搬迁到远离市区的城郊乡镇去。

喜欢《跨越百年的医院》吗?喜欢张大强,陈文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