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经商不能蛮干,赚钱要靠巧劲
近一段时间,国内的彩电竞争硝烟四起,而几家公司的竞争手段却十分单调——价格战。看谁降得多、降得狠。在很多的时候,价格战确实是有效的,但是这场价格战却没有明显的赢家。顾客是不管你降不降价,我就是不买。根据权威机关的统计,彩电降价对彩电市场的刺激十分有限,相反不愿跟风降价的海尔公司却有一个“较好”的成绩。为什么人们对价格漠然了,是不是口袋里的钱多得足够,以至于不用考虑价格了?其实,你只要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我国农村的彩电普及率还非常低,有的落后地区甚至只有10%不到的普及率,因此,农村的彩电市场需要是很大的,但是,农产品价格的低靡,使农村大规模消费彩电的时刻远没到来。城市人有足够的钱来消费,但彩电已经是过时的产品,许多人在购买时不在乎一百块钱的上下浮动,更关心的是彩电的内在品质和彩电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几大彩电厂家盲目相信降价的威力,而把价格降低之后,一时之间,彩电市场并没有立即热乎起来,相反,一直对开发彩电性能和品质感兴趣的海尔公司的产品,虽然不降价但仍然倍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人们普遍的消费水平较低时,价格是顾客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旦收入提高,对商品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就会上升到第一位。10元钱可以买一条裙子,但有时1万元也只能买一条裙子,而且还很红火。这就是不同的人对不同商品的品质要求不一样。
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的销售活动不能不考虑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然而许多公司在销售的时候却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造产品,结果陷入了商品滞销的境地。
美国的福特公司在这方面栽了一个大跟头,使福特公司整整徘徊了将近20年的时间。1908年,福特开发了T型汽车,这种汽车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了十分优良的特点。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汽车业规模经营的到来,福特T型汽车的销量不断提高,价格却不断下降。对这种汽车的赞扬声也此起彼伏。由于它的声誉好,价格低廉,能够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一时间,福特公司的T型车几乎垄断了汽车市场,对它的需要量一直不断上升。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居民的消费倾向从有用的就行,发展到对所用商品的内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紧接着的就是消费倾向的细微变化。
这时,美国另外一家主要的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0%。通用汽车公司希望继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额,但是福特的T型车实在是无懈可击,通用汽车只得采用另外的策略。它增加了产品系列,增加了产品的品种,使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挑选自己喜欢的汽车,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它的车型一个个地出现,先是雪佛莱,接着是别克、奥尔紫,最后是凯迪拉克。
对于通用汽车的竞争,老福特一直采用不置可否的态度,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那一套,认为顾客买车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自己的钱袋,而不是其他。
因此,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专长,为降低T型的成本而不遗余力。他在底特律附近的娄日河边建立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汽车制造厂,每天成本低廉的汽车源源不断地从汽车厂开出,为了降低汽车的成本,福特甚至考虑到能不能少上一个螺丝钉!然而,公众并没有领福特的情,他的低价位政策并没有吸引顾客。
与此相反,通用则继续采用已有的政策,它每两三年就改变自己汽车的样式,并首先以赊欠的方式卖车。而在福特看来这完全是歪门邪道,不是工业家所为,因为这样只能扩大生产成本,而成本的扩大意味着市场占有的缩小。
在福特公司内部,许多经理也看到福特的偏执给公司的危害,但作为公司的建立者,福特的策略当然是不能发生疑问的。老福特也不允许这种想法冲撞他的经营理念。福特说:“我们希望造出某种能永远用下去的机器,我们希望买了我们一件产品的人永远不需要再买另一件。我们决不会作出使先前样式废弃不用的任何改进。”
他这样做的后果是公司销售业绩的不断下降。1927年,福特所有的24个工厂关闭6个月,以重新安排生产。但是关闭并不意味着福特在生产上的任何创新。1936年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中,福特的销售量从第一落到第三。
福特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汽车已经从中产阶级的奢侈品成为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从仅仅是代步工具转向自己个性的延伸。有人说:“汽车是人的第二个家”,对于家的设想,人们一直是想把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妆扮起来。福特固执地按照统一的模式生产汽车,不符合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当然被顾客所拒绝。
统一样式的T型汽车,按照福特的话来说:“任何顾客都可以把汽车漆上他喜欢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就行了。”而通用汽车公司的策略是:“为不同经济力量的人和不同用途提供汽车”。从结果来看,显然是通用汽车公司取得了胜利,它把福特汽车从老大的位置赶了下来,直到今天,通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
喜欢《经商百诫》吗?喜欢王志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