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25章 “大同理想”的践行者(2)

第25章 “大同理想”的践行者(2)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村,每亩地每年补1500元,大人小孩子每人每年发300斤大米和15斤油,男60岁、女55岁以上都有养老金,最少的每月120元,多的500多元。现在,华西村的规模变大了,过去华西只有0.96平方公里,如今合并了周边16个村的大华西有30平方公里,走一圈要几个小时。原来的乡间小路和草房早已被别墅住宅小区、工业园区、观光游览区所取代。原来华西村里几百户人家哪一家有几口人,什么脾气秉性,吴仁宝都能一一道来,如今大华西已经有3万多人,还有2万多外来工,吴仁宝很遗憾,“那么多人,认识不过来了。”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16个村的能量碰撞到一起,竟爆发出了原子核裂变般的巨大效应!

吴仁宝想到,并村后的大华西,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所以,他提出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发展,为了节约集约用地,华西宣布,曾经作为亮点的别墅群今后只作修缮和完善,基本上不再建新的;周边村的村民统一住进公寓。这叫做“空中发展,借天生地”。到2006年底,华西新建的塔式农民公寓已达10座,可安排近500户农民。3年后,华西将以此新增土地2500亩。

在整个大华西的蓝图中,吴仁宝将把山北建为一个粮仓,打造成高科技观光农业园区,而昔日的泾浜村已经变成了工业园区,村民们现在是工作在园区,住在中心村的公寓楼,生活有保障了,人心也就稳了。

2006年华西村又传来好消息。他们正在修建一条隧道,南边连接的是华西村的中心村,北边连接的是2003年并入到大华西的四个村子,虽然这个隧道只有短短的705米,但它却承载了这四个村七千多村民几十年来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村民们高兴地说道:“原来汽车过来,到我们这要花半个多小时,现在这个隧道开通了,和华西的距离拉近了,10分钟就能到我们这了。”

这条耗资两千万元的隧道缩短的并不只是村与村的距离,更是发展的距离。

二、建设“省外华西村”

“一人富了不忘众人,一村富了不忘别村”,吴仁宝要将这种“共同富裕”的创业精神传递开来。仅仅依靠“华西村”周围的几个村落难以到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或者可以说,那样的过程太漫长了。

“同舟共济海让路,众人划浆开大船”说的正是集体的力量。吴仁宝要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更多的“布道者”,他要让更多的村庄都能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吴仁宝建立了“一分五统”的格局后,吴仁宝又把目光放在了外省上。

1.宁夏华西村

2005年,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决定将吴仁宝作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首个全国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并派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媒体记者,《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宁夏日报》等7家省区市党报记者,以及一批著名作家抵达华西进行采访。宁夏华西村原管委会主任、现任自治区政府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曹凯龙,作为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特邀嘉宾和重点采访对象,被请到华西村,见到吴仁宝的第一句话,曹凯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吴,谢谢你为我们宁夏做的一切,谢谢!”

曹凯龙为何说出这样激动的话呢?事情还得从1995年说起。

1994年5月5日,吴仁宝组织华西村25名干部,分成四个组,赴西部陕、甘、宁、晋省(区)考察了二十多天,跑了十二个地区,四十四个县,具体了解那里的贫困和贫困原因。1995年6月中旬,吴仁宝和国家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何载等一行来宁夏同心县窑山乡考察。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迟来的雨总是下在秋收以后。吴仁宝钻进一家农户的窑洞,在一户农家,病中的老人身上只有一条破烂的被子,床头放着几粒止痛片!他还注意到村民每天的口粮全是野菜、土豆,竟没发现一粒粮食!他当时非常惊讶,问户主:“你们为什么吃这个?”户主说:“闹旱灾,地里不长粮食。”

吴仁宝什么也没说,只是临走的时候拿出身上的所有钱捐献给了这里的贫困者,然而这个时候,有个想法已经在他脑子里闪动了。

既然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那我们就把他们迁到能养人的地方去。每人2000元,迁出6000人,在黄河岸边建个新村,吴仁宝暗自决定。

过后几天的考察时间里,吴仁宝仔细地走访了这里的6个县20多个乡。呆了一周的时间后,吴仁宝回到华西村,召集干部开了个会议,说出了他的想法:他要在宁夏建一个“省外华西村”!

“具体来说,我的规划是这样的:扶持宁夏建成‘两个村’,第一是中卫县东园村,由江苏华西村用3年时间帮助该村建成宁夏的第一个‘亿元村’;第二是由江苏华西村出资帮助南部山区搬迁1000户6000多名贫困人口,到银川近郊镇北堡建立一个‘宁夏华西村’。”

吴仁宝这番话让干部们纷纷点头叫好,上级领导及宁夏的领导也表示要大力支持。

于是,华西村不仅投放资金300多万元,还派出两名得力的干部驻宁夏华西村长达5年时间。

塞上华西村建好后,村民用“华西名声当牌子,扶贫资金作引子,招商引资闯路子”,宁夏华西村也富了,西海固地区一万多农民终于走出了荒山!

1998年宁夏华西村发生暴雨山洪灾害,吴仁宝又立即决定捐款10万元、再给灾区学校捐款50万元以作教师的工资之用,同时还给500多名学生每人免费发一套校服。为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华西村还先后组织了150名村民到江苏华西村学习,并多次派人到东北及区内中宁县等地参加经营管理和劳务培训。

2005年,曹凯龙见到吴仁宝时给吴仁宝带来的其中一项重要礼物,就是这几年来宁夏“省外华西村”的成绩单。他对吴仁宝说:“宁夏华西村借鉴江苏华西村的管理、技术、信息、资金支援,下力气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开发了土地5万余亩,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粮食单产由10年前的每亩15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增长了1.3倍。并且还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枸杞、大枣等经济果林及苗木达到1.2万亩,建了5个养殖小区,各类家畜禽存栏4万头(只),户均可增加收入4000元。他们还建起华西农贸市场,对沿街铺面房进行改造,带动了周边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个体工商业年交易额达到1000余万元。如今,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饮用率达到70%,电话普及率达80%,农民电视拥有率达到90%。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20平方米……”

听到这些数据,吴仁宝一个劲地点头说“好!好!真好!”他在媒体镜头的面前拉着曹凯龙的手,说:“我们华西村对宁夏特殊的情结只有开始,永远不会结束。”

2.黑龙江华西村

还是在1995年,吴仁宝在黑龙江又建了另一个“省外华西村”。

那一年的冬天,华西村人奔赴白山黑水,在黑龙江建立了“肇东华西村”,塞北的土地上重现了当年华西人重造山河的场景。吴协恩等人带着老书记的嘱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开荒垦田,筑路造渠……

北方寒冬的夜晚与南方是完全不同的,那里更能磨练人的意志。来黑龙江的华西人劳作了一天,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再回到没有暖气,没有东北人睡得热炕的小屋时,却还要忍受着冻魔的折磨。

肇东村民们说:“拼命干吧,不干,对不起无亲无故,千里迢迢来帮咱的华西人!”

资不抵债,关闭了一年多的国有肇东电缆制造厂,也被吴协恩、赵志初等人救活,并新办了电工铝和无氧铜厂,增加了建设“黑龙江华西村”的资金投入!

1998年,“黑龙江华西村”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猛增到4000元,那个曾经是由全国9省18县逃荒者组合而成,满眼萧条的南小山屯村完全变了样,成为无迷信活动、无赌博、无刑事犯罪的“三无村”!3年来,吴协恩和当地村民们在一片沼泽地里开发了2000多亩粮田,修路5000多米,修筑了9公里长的主干渠引入松江水,还聘请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科学种田……

然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几乎把肇东华西村淹为汪洋。华西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该村捐款180多万元,帮助肇东华西人进行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

“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全国富。”这是吴仁宝的理想。

吴仁宝先后出省建立的“黑龙江华西村”和“宁夏华西村”,使得村民的平均收入翻了四番。

2006年,华西村下一步的规划是在江西吉安县建设“省外华西第三村”。而在2006年年初,吉安县已派出了102名青年,开始在华西锻炼一年时间。

3.目标是“全国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吴仁宝和华西人富裕了,但是他们没有独自享乐,他们要做的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事情。吴仁宝并不满足于把华西村的致富激情带出华西村,他的最终理想是要实现“全国富”。

吴仁宝规划的两大“共同富裕”工程,除了建立“省外华西村”这样的“智力扶贫”工程之外,还有一项工程是出资邀请全国部分地区的干部来参加培训,这项工程被人称为“吴仁宝的村支书黄埔军校计划”。

1994年初,经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同意,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先后花8个月的时间,为陕、甘、宁、晋、湘、豫、皖等12个省市500多名学员开办了8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财务管理》、《三资企业》等10门课程教学任务。

这些学员回到家乡后,带回去的先进生产知识都不约而同地收到了当地的欢迎,华西村的“学员”也成为了当地的“老师”。

吴仁宝看到,培训班这个办法可行、有效,于是一直坚持不定期地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到2005年已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开始,华西村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举办交流学习班,分期分批,总期5年。

吴仁宝说:“我们每年请1万名全国各地的村支部书记来华西村交流,5年就是5万人,费用由华西支付。中国约有68万名的村支书,如果每年能有1万名提高水平,全国富也就快了。如果这些村支书真能做到在华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对全国富就是一个贡献。”

无论是吴仁宝,还是其他村官口中,这里都强调的是两个字——“交流”,闭口不谈“培训”。在2005年的一次“部分村书记交流开班式”上,吴协恩这样说:“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应该说,我们有我们的经验,你们有你们的经验,只有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吴仁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全国近80万个村,确实有些村比较困难。所以,他们来看看也好。在这里扩大一下眼界,这里本来就是农村,看看原来的华西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第二,他们来交流,可以交流到对他们适宜的发展方式,实事求是的发展办法。目的是对照自己怎么发展。”

“那么,既然是‘交流’,华西村从中得到了什么呢?”记者问。

吴仁宝回答道:“第一,华西人民看到1万多村支书吃住都由我们来,看到我们村党委为全国人民服务,也会有一种思想上的共同提高。第二,我可以听到全国的信息,了解全国,同时知道合作意向,可以双赢。”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