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真伯乐:吴仁宝的用人观(3)
赵荷芬这位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劲头的坚强女性,先是到塑纺厂当挡车工,其后又多次变换工种和工作岗位,她克服重重困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吴仁宝决定给她压担子,继续考验她。1992年,华西村筹建年产值超10亿元的线材厂,任用的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的赵荷芬任厂长。
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赵荷芬当过农业队长,当了一个小厂的厂长,却不想自己会有机会管理一个年产值10亿的厂。于是在当得知要出任线材厂厂长时,她几乎是惶恐地说:“我不去,我文化水平太低。”
吴仁宝说:“这是组织决定的,我们考虑过你的学历,那个不重要。你的实践能力我们觉得可以胜任,你自己要有信心嘛!”这番话让赵荷芬硬着头皮去了线材厂。1988年,任命赵荷芬担任了濒临亏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漆包线厂厂长。她上任后,心急如焚,狠抓质量管理,并带领供销人员西去南京,东进上海,南下苏杭,以质量、坦诚、信誉开拓市场,赢得了客户。心血和汗水终于换来丰硕的回报。漆包线厂当年一炮打响,实现可用资金80万元,几乎接近总公司下达的17万元的5倍,使漆包线厂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明代硕儒吕新吾说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被后人称为“鉴人四秘”。吴仁宝经过对赵荷芬大事、难事,逆境、顺境,临喜、临怒,群行、群止,这四个方面的考验,遂于1990年7月8日,提请党委讨论,增补赵荷芬为党委委员。
1992年8月初,申华线材厂即将举行奠基典礼,任命谁担任筹建小组组长,吴仁宝整整考虑了3天,最后他把注意的焦点落在了赵荷芬身上。几年的考验,几年的“赛马”比赛,都说明赵荷芬是个巾帼女杰,搞经济头脑灵活,任漆包线厂厂长3年多来,基本没有失误,经济效益较好,不仅有魄力,而且协调能力较强。当领导班子讨论申华线材厂筹建小组组长人选时,吴仁宝提名由赵荷芬任组长,并讲出了提名她的上述理由。赵荷芬却说:“我不去,我水平太差,文化太低。”最后形成决议,赵荷芬服从分配,走马上任。
赵荷芬从来没搞过基建,基建图纸看不懂,设备安装两眼黑。她一天苦学苦干14小时,边刻苦钻研,边虚心向上钢二厂的老师傅及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掌握了基建、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竟在短短一年时间,把个现代化大企业矗在华西田野上。赵荷芬刚想喘口气,村党委又把厂长的重担压在她的肩上。望着吴仁宝和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她二话没说,又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1993年8月,申华线材厂投产后。正赶上国家宏观调控,银根抽紧,基建压缩,市场形势相当严峻,线材销售极为疲软,赵荷芬坚持以质量占市场,管理增效益,安全促生产,信誉求发展的治厂指导思想,从加强培训,完善制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入手,全面实行“四定一考核”责任制,将职工的产量、质量、消耗、安全与工资奖金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增加了品种,增添了后劲,拓展了市场,提高了产销率、综合成材率和资金周转率。1993年投产仅5个月,就实现可用资金200多万元;1994年产值近4亿元,完成可用资金2000多万元。她和赵毛妹、包丽君、吴凤英、李青媛等女委员一起,成为华西党委内五员能征善战的女将。
2.惟才是用:外地农民成经理
华西集团公司的副经理、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10多年前来到华西村的时候,还只是苏北盐城一个只读过高中的农村人。
促使他来到华西村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曾经无意间看到一份旧报纸上刊发的一篇介绍吴仁宝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报道。就这样,他带着300元盘缠,只身来到华西村,并不奢望能够发大财,只图衣足饭饱。
他刚到华西村时,对吴仁宝说:“我只读过高中,是个农民,也没有什么技术专长,干什么都派不上用场,你就让我干点劳力活吧。”
吴仁宝和他接触多了,发现他这个人为人诚恳、办事塌实,并且还很能处理好和老华西村村民的关系,刚到华西村不久就博得了村民们的好感。吴仁宝觉得他是个当干部的好材料,于是对他说:“你先从基层干起吧,培养一下能力,也熟悉下环境。我觉得你干领导工作还是挺适合的……”
就这样,孙海燕慢慢地从基层成长为村党委委员、村党委副书记、村党委常委。若干年后,他把自己的户口从苏北迁来华西村。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岳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全部家族的人口,慢慢地竟有57人之多,经孙海燕介绍来到华西工作的老乡更达到300多人,现在孙海燕在龙西湖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500多平方米的欧式别墅,安安心心地当起了有车有房的华西人。
而一谈到吴仁宝的人才观,孙海燕就格外激动:“我们华西村没有‘打工仔’、‘打工妹’一说,我们有句话很流行:到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在我们华西的外地务工者,可能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因为老书记从来不把他们看做是外人,他也要求华西村所有的村民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这些外来务工者。每年在我们华西最热闹的一次活动是由老书记主持的‘千张桌、万人宴’。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要摆上一千张桌、由一万人参加的大宴会。那场面确实气派,确实热闹,也确实感人。一千多张桌子啊,一两万在我们这儿的务工者参加的宴会!想想看,国家总理所主持的国宴才有多少人嘛!”
六、留人留心:“我来华西村,就是华西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而吴仁宝,在那些真才实学的“士”心里,就是这样的一个“知己者”。吴仁宝用自己求才若渴的诚意和对人才价值的充分认可,安定了那些来自华西之外的奋斗者,吴仁宝深谙此道,要留住人才,就要留住他们的心。这些“新华西人”都用一句话表达了他们的想法:“我来华西村,就是华西人。”
对外地来华西工作的科技人员和职工,吴仁宝也像爱护他的村民一样,给以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
冬天冷,他让科技人员住进有暖气的房间,夏天热,房间给装上了空调,一批年龄稍大的科技人员还住进了南院宾馆,饭菜由服务员送到住处。
在庆祝节日的晚宴上,吴仁宝总是不停地在桌边走来走去,微笑着向科技人员祝酒,劝他们多吃菜。他还时常安排科技人员乘坐豪华轿车,自己领路,游览华西集团公司,参观建设中的大厂、大园、大楼,使他们陡生几分豪情。
一些科技人员谈起吴仁宝,会自然流露出一股敬佩感激之情。老工程师赵瑾说:每年春节,老书记吴仁宝都让科技人员报出用车计划,由村里统筹安排,派轿车送科技人员回家过年。1994年春节前几天,我和老伴临时动议,到苏北响水县老家过年,和子女团聚,可因事前没有报用车计划,车子安排又紧,难以成行,急得团团转。老书记闻之后,匆忙赶来,他安慰我们不要着急。2月3日上午。他专门从计划里挤出一台奥迪轿车,安排一位开了20多年车的老驾驶员赵师傅专程送我们老夫妇俩回家,他还一再叮嘱赵师傅,路上要慢慢跑,一定要把我们安全送到家。那天,我们在路上跑了整整9个小时,下午5时到家,儿孙们的高兴劲无法形容。4日早晨.车子要回村,我们全家三代站在路口,请赵师傅捎去我们全家对老书记和华西人的新春祝福,目送汽车渐渐远去,心情却久久平静不下来。
中国有句老话,土为知己者死,你遇到这样爱才、重才的人.还不拼着命干吗?
不仅是科技人员,对外地来华西做工的农民,吴仁宝也是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他不准华西人称他们为“打工仔”、“打工妹”,而是统一称为职工。叫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与华西人享受到同等的权利,表现好的入团、入党。在工资待遇上,制定了“三个不低于”的标准,即不低于全民、不低于大集体、不低于同行,像华西人一样,计算工龄工资,一年增加一个工资等级。工资下保底,上不封顶,年收入最低限为3600元,最高1万多元。
外来职工和华西人一样,参加半年度、年度的评比表彰,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逢年过节或集团公司里有大的活动,外来职工和本村人共进庆祝宴,同饮庆功酒,同获纪念品,以作永久性纪念。
1994年8月8日,“三守(守法、守约、守信)大会”后的会餐,仅啤酒食品就开来了5汽车。1995年7月8日下午4时,华西集团公司召开上半年总结大会,五彩旗迎风招展,广场的看台上分区分片坐着各厂的职工,虽盛夏酷暑,热浪袭人,职工们仍像守纪律的士兵,认真倾听着吴仁宝对上半年生产运行情况的总结,对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走势的分析;和各单位代表完成下半年生产任务的倡议书、决心书。
广场上摆满了500多张圆桌,5000多张折叠椅,每张桌子周围摆着西瓜、啤酒、白酒、饮料、方便面。6时,每桌又摆上了用5斤肉5斤菜烩制成的大盆菜……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